解讀丨lncRNA及其同源snoRNA促進腫瘤發生和轉移機制

2021-01-17 銳博生物

了解非編碼RNAs(ncRNAs)在腫瘤發生和轉移中的作用,將為鑑定診斷和治療靶點建立新的途徑。2019年5月17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吳泓、曾勇組Cancer Research期刊上發表了題為LncRNA SNHG10 facilitates hepatocarcinogenesis and metastasis by modulating its homolog SCARNA13 via a positive feedback loop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鑑定出lncRNA SNHG10及其同源snoRNA SCARNA13作為HCC發展和轉移的新驅動因子。揭示了LncRNA SNHG10通過正反饋環調節其同源物SCARNA13促進肝癌發生和轉移的分子機制。

肝細胞癌(HCC)是中國第四大常見惡性腫瘤和第三大癌症死因。然而HCC發生和轉移的分子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因此鑑定關鍵的促癌分子將有助於理解HCC發病機制和鑑定潛在的治療靶點。近年來,lncRNAs和小RNAs之間的複雜相互作用被揭示,其中一些lncRNAs可以產生或調節小RNAs。SNHGs(小核仁RNA宿主基因)的初級RNA轉錄本內含子在細胞核內可被加工成snoRNAs,而外顯子被剪接成lncRNAs並轉運到細胞質中,表明snoRNAs與SNHGs轉錄的同源lncRNAs之間可能存在潛在的相關性。然而,這些lncRNAs和同源snoRNAs之間的特定關係以及它們在腫瘤發生中的特定作用卻知之甚少。

1、SNHG10和SCARNA13在肺轉移灶和HCC組織中高表達,與HCC患者預後不良有關 

為了鑑定參與HCC轉移的ncRNA,研究人員利用RNA-seq比較異種移植的HCC細胞和親本HCC細胞之間的表達譜,並進一步通過TCGA LIHC資料庫分析以及交叉分析鑑定出24個lncRNAs和6個snoRNAs可能在HCC的腫瘤發生和轉移中起關鍵作用。其中SNHG10和SCARNA13是來自相同初級RNA轉錄本的不同產物。更具體地,SCARNA13是由SNHG10基因的初級RNA轉錄本內含子加工而成,而外顯子被剪接到SNHG10轉錄本中,表明SNHG10和SCARNA13可能協同促進HCC的發生和進展。因此,重點專注於lncRNA SNHG10及其同源物SCARNA13。

隨後,研究人員通過對TCGA LIHC資料庫分析以及對臨床64對HCC組織及其相鄰正常組織中SNHG10和SCARNA13的表達水平進行了檢測。發現與鄰近正常組織相比,HCC組織中SNHG10和SCARNA13的水平均升高,並且它們之間存在統計學上的正相關。此外,Kaplan-Meier分析顯示SNHG10或SCARNA13的高表達與總體生存率較差顯著相關。

接著,在HCC細胞系中過表達或敲低SNHG10會導致SCARNA13的表達顯著的增加或減少,而SCARNA13的缺失不影響SNHG10的表達。表明SNHG10可能是SCARNA13的上遊調控因子。

2、SNHG10和SCARNA13促進HCC細胞的腫瘤發生和轉移 

為了闡明SNHG10在肝癌發生和轉移中的致癌作用,研究人員檢測了SNHG10對細胞表型的影響。發現SNHG10的缺失顯著抑制HCC細胞周期和增殖,並誘導細胞凋亡。此外,SNHG10的沉默大大減弱了HCC細胞的侵襲和遷移能力。

進一步的體內實驗發現:與對照組相比,SNHG10缺失組中腫瘤的體積和重量顯著降低,表明SNHG10在體內可增強HCC細胞的致瘤性。此外,研究人員評估了SNHG10對HCC細胞轉移的促進作用。通過肝/肺轉移檢測發現LV-shSNHG10組小鼠的肝/肺轉移結節的螢光素酶信號強度顯著下降,表明SNHG10增強了HCC細胞的肝/肺轉移潛能。HE染色顯示LV-shSNHG10組的轉移灶在肺和肝組織切片中顯著降低。而過表達SNHG10則得到相反的結果。表明SNHG10在HCC腫瘤發生和轉移中起致癌驅動因子的作用。

由於SCARNA13和SNHG10在HCC組織中同時上調。同樣地,研究人員發現與SNHG10相似,SCARNA13的敲低極大地抑制了細胞周期和增殖,並誘導了HCC細胞的凋亡。此外,SCARNA13的下調顯著損害了HCC細胞的侵襲和遷移能力。這些結果將SCARNA13鑑定為HCC中的致癌啟動子。

3、轉錄因子c-Myb上調SNHG10和SCARNA13水平 

為了確定SNHG10和SCARNA13在HCC中表達升高的潛在機制,研究人員通過資料庫鑑定了9個可能與SNHG10基因啟動子區域結合的TFs。隨後,TCGA LIHC數據集的分析表明,在9個TFs中,c-Myb表達與SNHG10和SCARNA13表達的相關性最高。因此,推斷c-Myb可能導致SNHG10和SCARNA13表達升高。正如預期一樣,敲低c-Myb可顯著降低HCC細胞中SNHG10和SCARNA13的表達,表明c-Myb是SNHG10和SCARNA13的上遊調節因子。

接著,生物信息學分析預測了SNHG10啟動子區域有5個c-Myb結合位點(MBS)。隨後的ChIP實驗證實了c-Myb顯著富集在SNHG10啟動子區域中的MBS1和MBS3上。為了進一步確定SNHG10基因啟動子上c-Myb的轉錄激活,用SNHG10啟動子螢光素酶報告基因和c-Myb siRNA共轉染細胞。發現c-Myb的缺失顯著降低了SNHG10啟動子活性。這些數據表明c-Myb可以直接結合SNHG10的啟動子區域,導致HCC細胞中SNHG10和SCARNA13的上調。

4、SNHG10作為miR-150-5p海綿可增加c-Myb表達 

從理論上來看,snoRNAs和同源lncRNAs分別位於細胞核和細胞質中。FISH實驗(FISH探針/試劑盒由銳博生物提供)也證實了SNHG10主要定位於細胞質中,而SCARNA13優先位於細胞核中。接下來,研究人員探索了SNHG10調節SCARNA13表達的具體機制。生物信息學分析表明miR-150-5p可以結合SNHG10的309-315nt位點。RIP實驗顯示miR-150-5p和SNHG10在Ago2免疫沉澱物中均顯著富集,表明SNHG10存在於基於Ago2的miRNA誘導的抑制複合物中,並與miR-150-5p相關。

隨後,針對SNHG10設計10個ChIRP探針(ChIRP探針設計合成由銳博生物提供),通過ChIRP實驗以確定SNHG10和miR-150-5p之間的直接相互作用。結果發現miR-150-5p強烈富集在SNHG10上。此外,miR-150-5p mimic顯著抑制了pmirGLO-SNHG10的螢光素酶活性,而突變型則無影響,證實了SNHG10對miR-150-5p具有海綿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c-Myb是miR-150-5p的直接靶點,miR-150-5p過表達可使c-Myb mRNA和蛋白水平下調。而之前的研究證明c-Myb可以直接上調SNHG10的表達。基於SNHG10對miR-150-5p的海綿作用,研究人員推斷SNHG10介導的miR-150-5p的螯合可能對c-Myb的上調至關重要。進一步實驗發現上調SNHG10後,c-Myb的表達增加,而miR-150-5p mimics完全消除了這一效應。相反,SNHG10敲低後,c-Myb的表達下降並被miR-150-5p海綿徹底挽救。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SNHG10作為miR-150-5p的海綿,可以降低其對c-Myb的抑制作用,進而增強c-Myb的表達。此外,SNHG10和c-Myb可能形成正反饋環以維持HCC中SNHG10的高表達。

5、SNHG10通過miR-150-5p/RPL4-c-Myb正反饋環調節SCARNA13的表達 

為了闡明c-Myb是否在SNHG10對SCARNA13的調節作用中不可或缺,研究人員進行了挽救實驗。發現與對照相比,LV-SNHG10細胞中SCARNA13的表達顯著升高,當轉染c-Myb siRNA後,SCARNA13的表達仍高於對照,暗示SNHG10可能不僅僅通過調節c-Myb的表達來調節SCARNA13。miR-150-5p inhibitor可使LV-Control細胞中SCARNA13的表達顯著升高,當共轉染miR-150-5p inhibitor和c-Myb siRNA後, SCARNA13的表達無明顯變化,證實了c-Myb完全介導了miR-150-5p對SCARNA13表達的調控作用。因此,可以看出c-Myb的表達水平是SNHG10過表達導致SCARNA13上調的部分原因。

為了驗證SNHG10結合的mRNA是否會調節c-Myb的功能活性,研究人員通過下拉SNHG10結合的內源性mRNAs,並進行ChIRP-seq分析,最終發現RPL4與SNHG10具有顯著相關性。之前研究表明RPL4與c-Myb相互作用,並正向調節c-Myb的轉錄活性。此外,敲低SNHG10可使RPL4的表達顯著降低。因此,推斷SNHG10可能通過影響HCC細胞中RPL4 mRNA的穩定性來調控c-Myb的功能活性。接著,研究人員首先利用ChIRP-qPCR證實了RPL4 與SNHG10的相互作用。並進一步發現過表達SNHG10可延長RPL4 mRNA的半衰期,從而影響其穩定性。

接下來,為了評估RPL4對HCC細胞中c-Myb功能活性的正調節作用,構建了含有c-Myb識別元件(MREs)的螢光素酶報告基因,發現RPL4可以增強MREs的活性。此外,Co-IP測定確定了RPL4與c-Myb之間的相互作用。最後,進一步的挽救實驗證明,轉染c-Myb siRNA和RPL4 siRNA後,LV-SNHG10細胞中SCARNA13的表達沒有發生統計學變化。

研究結果表明SNHG10一方面通過吸附miR-150-5p,另一方面通過與RPL4相互作用增強c-Myb的轉錄活性來促進c-Myb的表達,從而調節SCARNA13的表達。

6、SCARNA13通過調節SOX9介導SNHG10驅動HCC細胞增殖、侵襲和遷移 

基於SNHG10和SCARNA13協同促進HCC細胞的惡性表型和SNHG10調節SCARNA13的表達,可以推斷出SNHG10對HCC細胞的腫瘤促進作用可能是由SCARNA13介導的。因此,SCARNA13 ASO轉染LVSNHG10細胞顯著挽救了SNHG10過表達對細胞增殖、侵襲和遷移的影響。這些結果表明,SCARNA13介導了SNHG10的腫瘤促進功能。

為了深入了解SCARNA13在HCC中的致癌作用分子機制,對SCARNA13敲低的HCC細胞進行了RNA-seq和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發現沉默SCARNA13後,分別有188個和275個基因表達下調和上調,還發現了182個差異表達的蛋白。通過交叉篩選出11個基因,其中SCARNA13敲低後SOX9的表達下降最為顯著。此外,敲低SCARNA13後,CDK2、CDK3、Cyclin D1、Cyclin D3、ZEB1、Vimentin、N-cadherin和纖連蛋白的表達水平呈現統計學上的下降趨勢。相反,SCARNA13 ASO轉染導致HCC細胞中p21、p27和E-cadherin的表達顯著增加。總之,這些發現表明SNHG10對腫瘤發生和轉移的促進作用是由SCARNA13介導的,SCARNA13通過上調SOX9在HCC細胞中促進細胞周期和EMT。

原文:Lan T, Yuan K, Yan X, et al. LncRNA SNHG10 facilitates hepatocarcinogenesis and metastasis by modulating its homolog SCARNA13 via a positive feedback loop[J]. Cancer research, 2019: canres. 4044.2018.

第六屆非編碼RNA與表觀遺傳學

研究經驗交流會

6月22日-23日·廣州翡翠希爾頓酒店

倒計時:7天

手機快速報名:

https://u.eqxiu.com/s/t0VXpQzN

會議官網報名:

https://www.cnaf.org.cn/ncrna/ncrna-register

點擊「閱讀原文」或者掃描下方二維碼報名

溫馨提示:您完成報名之後您將會收到一封組委會的確認郵件,會務組將竭誠為所有參會者提供及時諮詢和協助服務。

小夥伴們,準備好這場說走就走的RNA學術之旅了嗎?

會議報名負責人:王老師

電話:15521105514 020-32290221轉604

郵箱:register@cnaf.org.cn

相關焦點

  • Nature:DNA聚合酶θ抑制同源重組,促進腫瘤發生
    2015年2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著名國際期刊nature在線刊登了來自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Agnel Sfeir研究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通過研究發現非同源末端連接過程能夠利用聚合酶θ促進腫瘤細胞中的端粒發生染色體末端融合
  • 發現促進上皮-間質轉化、轉移和耐藥的腫瘤驅動因子
    2020年12月18日訊/生物谷BIOON/---癌症轉移是指腫瘤細胞向遠處器官擴散,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癌細胞要發生轉移,必須離開原發性腫瘤,進入血液循環,在遠處器官定植,形成遠處轉移。
  • Hepatology:B肝病毒上調LncRNA促進肝臟腫瘤發生
    2018年5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些研究表明許多lncRNA在肝細胞癌中出現失調,lncRNA的異常表達與腫瘤發生和不良預後都存在相關性。為了發現HB型肝炎病毒(HBV)相關的lncRNA,來自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使用RNA深度測序對HepG2細胞和HBV轉基因的HepG2-4D14細胞的lncRNA的豐度進行量化,他們發現lnc-HUR1在HepG2-4D14細胞中顯著上調並對其功能和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Hepatology上。
  • 腫瘤細胞通過水解cGAMP促進轉移和免疫逃逸
    作者首先構建了染色質高度不穩定和低度不穩定的MDA-MB-231乳腺癌細胞系,發現胞外核苷酸酶ENPP1在前者中高表達,且富集於細胞膜上。在小鼠肺腺癌模型(搭載KRAS-G12D突變及p53缺失)中,ENPP1在普通組織中表達量很低,其表達量隨腫瘤進展和轉移而逐漸升高。敲除ENPP1並不影響腫瘤的生長,但抑制了其轉移,且敲除ENPP1後胞外/胞內cGAMP水平比大幅上升。
  • 腫瘤進展和轉移擴散中的免疫串擾
    因此,近幾十年來的抗腫瘤治療發生了轉變:除了靶向治療以外,新的治療方式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應運而生,利用免疫系統來對抗腫瘤。 腫瘤患者治療中最大的挑戰是轉移,並且轉移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法治癒的,造成了90%的腫瘤死亡率。本文關注的是原發性腫瘤如何幹擾局部和全身免疫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慢性炎症狀態和免疫抑制狀態,從而促使免疫逃避和轉移的形成。
  • |運用多層組學研究非編碼RNA在肝癌的發生和轉移
    標題:LncRNA SNHG10通過正反饋環調節其同源基因SCARNA13促進肝癌的發生和轉移研究對象:肝癌腫瘤及配對癌旁組織、細胞系、BALB/c裸鼠期刊:CANCER RESEARCH儘管臨床檢測和治療策略不斷進步,但由於早期診斷,術後高復發率和轉移,HCC患者的預後仍然很差。由於尚未完全闡明HCC的腫瘤發生和轉移的分子機制,因此鑑定關鍵的促癌分子將有助於了解HCC的發病機理並確定潛在的治療靶標。近期研究發現lncRNA和小RNA之間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其中一些lncRNA可以產生或調節小RNA。
  • 上海藥物所揭示組蛋白甲基轉移酶G9a促進乳腺癌發展機制
    研究發現,在人類多種器官來源的腫瘤細胞中均有G9a表達的上調,而相應抑制G9a則可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由此G9a抑制劑的研發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目前關於G9a在腫瘤生長與轉移中的作用具體機制遠未得以闡明,阻礙了該類抑制劑的開發。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丁健課題組、耿美玉課題組近年來一直在探索G9a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促進腎透明細胞癌增殖與轉移的機制
    然而,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的lncRNAs表達譜及其在腫瘤中的功能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  顧殷敏等人開展的此項研究始於4年前,該研究首先基於TCGA(腫瘤基因組圖譜)資料庫中的12種類型腫瘤的甲基化晶片數據,構建了DNA甲基化異常調控的lncRNAs圖譜,並鑑定出一個在腫瘤中廣譜受DNA甲基化調控和高表達的lncRNA,命名為DMDRMR,且其還受到c-Jun轉錄因子的轉錄,進而促進表達。
  • 任善成團隊揭示前列腺癌轉移和免疫抑制的重要機制
    另一方面,長鏈非編碼 RNA(lncRNA)已被證實可以通過促進腫瘤細胞增殖、侵襲、轉移擴散和抵抗去勢而參與前列腺癌的發生發展。隨著越來越多的腫瘤相 關 lncRNA 通過大樣本 RNA 測序被發現,揭示它們參與腫瘤的分子機制有助於 將 lncRNA 及其下遊信號通路開發為分子標誌物或是治療靶標。
  • 昆明動物所揭示去泛素化酶BAP1促進乳腺癌生長和轉移的機制
    昆明動物所揭示去泛素化酶BAP1促進乳腺癌生長和轉移的機制 2015-10-09 昆明動物研究所 BAP1最早被認為是一個BRCA1相互作用蛋白,近年來BAP1在腫瘤中研究報導甚多,它的基因突變頻繁發生在葡萄膜黑色素瘤、間皮瘤和腎癌等腫瘤,從這些遺傳數據推測BAP1可能是一個抑癌基因,但是在乳腺癌BAP1很少突變,BAP1功能研究結果很不一致
  • 糜軍教授: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促進放療後腫瘤的生長和復發
    癌症復發和轉移是目前癌症治療中的主要難題,是腫瘤相關死亡(tumor-related?death)的主要原因。放射治療作為主要的腫瘤治療手段之一,推遲或降低其治療後的復發是目前腫瘤治療中的主要研究方向。
  • PNAS:浙大解析同源重組修復機制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的黃俊(Jun Huang)教授,主要研究癌症發生的分子機制,以促進了解腫瘤的發生機制,推動進一步的藥物治療。在細胞受到內源或外源性基因毒作用特別是電離輻射時會發生DNA損傷,並由此引發一系列細胞學反應。DNA的損傷類型很多,其中以DNA雙鏈斷裂(double strand break,DSB)最為嚴重。
  • 【學術前沿】周斌研究組利用譜系示蹤技術無縫隙捕捉體內腫瘤轉移...
    原發性乳腺癌患者在進行原位腫瘤切除手術治療後加以適當的放療或者化療,具有較好的預後結果。然而由於乳腺癌細胞喪失了正常的細胞特性,細胞之間的連接變得鬆散,容易脫落,進入血液系統或者淋巴系統進行轉移,在遠端器官,如肺,骨,肝等器官處形成轉移灶,威脅患者生命。因此對於乳腺癌轉移方式及其機理的研究意義重大。
  • 科學家揭示代謝如何促進腫瘤轉移
    科學家揭示代謝如何促進腫瘤轉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6 14:21:52 近日,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Karen H.
  • 3D列印複雜「腫瘤-血管-骨」癌症轉移模型研究癌細胞轉移機制
    癌症轉移是癌症治療的關鍵挑戰,目前尚缺乏合適的體外癌症模型來研究癌症轉移背後的生物學機制。臨床證據表明,70%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發生骨骼轉移,導致嚴重的疼痛、骨折甚至死亡。研究癌症轉移背後的生物學機制是癌症治療的關鍵。癌症轉移的過程往往很難直接在患者體內進行研究,目前已經開發了一些體外癌症模型。
  • 中山大學張革團隊揭示腫瘤內細菌促癌轉移機制
    ,誘導腫瘤細胞大量產生miR-1246/92b-3p/27a-3p和CXCL16/RhoA/IL-8富集的外泌體,並進一步促進癌症轉移。該研究開拓了瘤內感染性細胞特異性外泌體這一新領域的研究,為深入解析致癌性細菌-宿主相互作用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也為臨床結直腸癌治療提供了有價值的思路。
  • 科學家對lncRNA在腫瘤發生中的功能有了新認識—新聞—科學網
    (UM)發生發展的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美國基因和細胞治療學會官方雜誌《分子治療》。 UM是成人最常見的眼內惡性原發性腫瘤,惡性程度高,極易通過血行轉移至全身重要器官尤其是肝臟,死亡率高,嚴重威脅患者視力和生命安全。
  • 研究人員揭示腫瘤轉移前的免疫逃逸機制
    這種劃分使得對癌症早期演化的機制研究變得簡單起來,但是對於侵襲前病變組織的缺乏限制了我們對癌症發生過程中分子和免疫機制的理解。  近日,來自法國巴黎大學的Jér?me Galon研究組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Immune evasion before tumor invasion in early lung squamous carcinogenesis的研究論文,通過對肺鱗狀細胞癌發生過程中基因表達情況的檢測,對侵襲前病變組織和腫瘤微環境的基因表達時序改變以及相關細胞定位進行了研究,發現腫瘤微環境的重塑促進了腫瘤的發生發展和遠端轉移。
  • DNA修復與腫瘤調控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重點專項「重要病原菌感染與致病過程中蛋白質機器的功能機制」 項目支持下,同濟大學的戈寶學團隊和毛志勇團隊合作,發現了DNA修復與腫瘤調控新機制。
  • Nature:揭示真菌微生物組促進胰腺腫瘤發生機制
    但是,人們尚未明確真菌微生物組(mycobiome,又稱為fungal microbiome)與腫瘤發生是否有關。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真菌從腸腔遷移到胰腺中,而且這與PDAC的發病機制有關。相比於正常的胰腺組織,人類患者和PDAC小鼠模型中的PDAC腫瘤具有的真菌增加了大約3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