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揭示真菌微生物組促進胰腺腫瘤發生機制

2021-01-18 生物谷

2019年10月7日訊/

生物谷

BIOON/---

細菌

性營養不良伴隨著結腸癌和

肝癌

等惡性腫瘤的癌變,並且近期經發現還與胰腺導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的發病機理有關。但是,人們尚未明確真菌微生物組(mycobiome,又稱為fungal microbiome)與

腫瘤

發生是否有關。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真菌從腸腔遷移到胰腺中,而且這與PDAC的發病機制有關。相比於正常的胰腺組織,人類患者和PDAC小鼠模型中的PDAC腫瘤具有的真菌增加了大約3000倍。基於α和β多樣性指數,PDAC

腫瘤

的真菌微生物組組成與腸道或正常胰腺中的真菌微生物組組成不同。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10月2日在線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he fungal mycobiome promotes pancreatic oncogenesis via activation of MBL」。

圖片來自Nature, 2019, doi:10.1038/d41586-019-02892-y。

具體而言,在小鼠和人類中,侵襲到PDAC腫瘤中的真菌群落明顯富集馬拉色菌(Malassezia spp.)。在緩慢進展性PDAC模型和侵襲性PDAC模型中,剔除真菌微生物組可阻止

腫瘤

生長,而重新定植馬拉色菌菌種--但不是假絲酵母屬(Candida)、

酵母

屬(Saccharomyces)或麴黴屬(Aspergillus)中的菌種---可加快

腫瘤

發生。

這些研究人員還發現,甘露糖結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 MBL)與真菌細胞壁中的聚糖結合來激活補體級聯反應,這是腫瘤進展所必需的,然而剔除腫瘤外區域中的MBL或C3或者敲低腫瘤細胞中的C3aR,都可阻止

腫瘤

生長。

此外,在Mbl缺陷型小鼠或C3缺陷型小鼠中,對真菌微生物組進行重編程並不會改變PDAC進展。

由此可見,這項研究表明致病性真菌通過激活MBL來驅動補體級聯反應,從而促進PDAC

腫瘤

生長。(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Berk Aykut et al. The fungal mycobiome promotes pancreatic oncogenesis via activation of MBL. Nature, 2019, doi:10.1038/s41586-019-1608-2.

相關焦點

  • Nature:重磅!揭示貪婪的胰腺癌細胞逃避飢餓機制
    2016年8月12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哈佛大學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和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利用胰腺癌細胞和小鼠開展實驗,發現胰腺癌細胞在緻密的腫瘤中通過命令附近的支持細胞(support cell,即後面提到的胰腺星狀細胞)給它們提供替代性營養來源,從而避免飢餓。
  • Nature子刊揭示:腸道微生物組指導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機制
    該研究還指出了未摺疊蛋白反應(UPR)的作用——小鼠模型實驗表明,未摺疊蛋白反應(UPR)細胞信號通路在抑制癌症生長的能力中起作用,而人類數據分析也發現對免疫檢查點治療有反應的黑素瘤患者的UPR降低,揭示了患者分層的潛在生物標誌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免疫療法延長了許多癌症患者的生命。
  • Nature:科學家揭示程序性壞死如何影響腫瘤微環境促進胰腺癌
    之前認為癌化的胰腺上皮細胞通過caspase8依賴性細胞凋亡發生死亡,而化療藥物也被認為是通過促進腫瘤發生凋亡來發揮殺傷作用。而與此相反,有研究發現癌細胞經常擾亂細胞凋亡過程維持自身存活。除了細胞凋亡還有另外一種程序性細胞死亡——程序性壞死,但目前對於這一過程在胰腺導管腺癌(PDA)中的作用仍不明了。
  • EMBO Mol Med:揭示胰腺星形細胞促進胰腺癌細胞侵襲的分子機制
    2014年2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正常情況下,胰臟星狀細胞(Pancreatic stellate cells)可以幫助進行組織修復,但是近日一項來自倫敦王后大學研究人員的研究結果顯示,這種胰臟星狀細胞有時候也可以幫助胰腺癌細胞的生長
  • Nature:何勝洋和辛秀芳組發表植物葉際微生物組穩態機制
    與植物根部類似,植物葉片的表面和內部存在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群;但是相比對植物根際微生物群的許多研究,目前對植物如何控制葉際微生物群的穩態以及葉際微生物群的平衡如何影響植物健康生長還知之甚少。正文簡介植物葉片上生存著大量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與植物長期共存,但植物控制這些葉際微生物並維持自身健康的機制尚不明確。
  • 研究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研究發現,菌根共生缺陷顯著降低了細菌微生物群——根瘤菌目尤為明顯——在植物根際的增殖,並改變了根際及根內微生物組的種群結構。基於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分析發現根瘤菌目的細菌在菌根共生正常的植物根際中處於核心地位,菌根共生的缺失影響了該網絡的穩定性。
  • 【Nature子刊】這種抗癌藥為何如此有效?原來是腸道微生物組帶來了...
    醋酸阿比特龍可通過腸道細菌的代謝,以減少有害微生物,同時促進抗癌微生物的生長。該研究由加拿大勞森健康研究所和韋仕敦大學的科學家共同領導,並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進展和治療的方式,揭示了口服癌症藥物和腸道微生物組之間的關鍵相互作用,從而產生具有抗癌特性的有益生物體。」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的協同進化機制
    12月9日,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合作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Mycorrhizal Symbiosis Modulates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ta to Promote Rhizobia Legume Symbiosis,該研究通過定量微生物組、微生物共發生網絡及微生物群回接實驗等,揭示叢枝菌根共生與根瘤共生系統在植物根際層面的互作機制
  • 腸道微生物組可將突變型p53從抑制腫瘤轉變為致癌
    腸道微生物組可將突變型p53從抑制腫瘤轉變為致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23:07:13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哈達薩醫學院Yinon Ben-Neriah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Nature Genetics:二號腫瘤抑制基因PTEN的突變與乳腺癌的發生機制
    首頁 » Nature Genetics:二號腫瘤抑制基因PTEN的突變與乳腺癌的發生機制 Nature Genetics:二號腫瘤抑制基因PTEN的突變與乳腺癌的發生機制
  • 微生物組被Nature選為2020年最值得關注的技術之一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114-4?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研究人員正在開發在將蛋白質施加液滴之前將蛋白質錨固在二維材料(例如碳晶格石墨烯)上的方法。這樣,它們可使液滴更小,同時使蛋白質遠離空氣-水界面。使用cryo-EM解決分子結構通常需要收集和分析多達10,000張圖像,這代表了數周至一個月的工作。增加的通量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疾病的機制並更有效地開發藥物。
  • Cell:科學家揭示人類微生物組中特殊菌毛的形成機制
    圖片摘自:bio3400.nicerweb.com2016年4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於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一種來自人類機體微生物組中完全不同類型的菌毛
  • Nature:蛋白質促進巨噬細胞的破壞作用
    來自德州大學的Giulio Draetta教授及其同事發現胰腺癌細胞表面的一種名為syndecan-1(SDC1)的蛋白質可以響應胞內KRAS的信號,並促進巨噬細胞的破壞作用。這項研究發表於最新的《Nature》雜誌。        「癌症之王」胰腺癌本身就令人不寒而慄,而90%胰腺導管癌中存在KRAS突變。
  • 研究揭示ILC2促進癌症肺部轉移的機制
    研究揭示ILC2促進癌症肺部轉移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4 21:12:04 英國劍橋大學Timotheus Y. F.
  • Nature:DNA聚合酶θ抑制同源重組,促進腫瘤發生
    2015年2月5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著名國際期刊nature
  • Nature靈魂拷問:微生物組數據一大堆,如何能改變人類健康?
    但是這些信息還不足以揭示微生物與疾病之間互作的具體機制並提供合適幹預手段,我們需要對微生物的功能、產物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那麼,究竟該如何進一步挖掘微生物組呢?這些項目不僅揭示了個體間微生物的多樣性,同時還強調了需要進行更深入的微生物組分析,以了解微生物組的貢獻。腸道菌群的紊亂和許多疾病有關——不僅僅是那些影響消化系統的疾病(如炎症性腸病),遺傳性免疫介導疾病(如哮喘)、神經系統性疾病(包括自閉症)以及基因驅動的疾病(如癌症)也都與腸道菌群的失調有關。因此,將微生物組研究成果轉化為調控微生物組的治療方法或可幫助我們控制這些常見疾病。
  • Nature靈魂問:微生物組數據一大堆,如何能改變人類健康?
    但是這些信息還不足以揭示微生物與疾病之間互作的具體機制並提供合適幹預手段,我們需要對微生物的功能、產物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那麼,究竟該如何進一步挖掘微生物組呢?這些項目不僅揭示了個體間微生物的多樣性,同時還強調了需要進行更深入的微生物組分析,以了解微生物組的貢獻。腸道菌群的紊亂和許多疾病有關——不僅僅是那些影響消化系統的疾病(如炎症性腸病),遺傳性免疫介導疾病(如哮喘)、神經系統性疾病(包括自閉症)以及基因驅動的疾病(如癌症)也都與腸道菌群的失調有關。
  • 12月29日Nature雜誌精選文章一覽
    通過採樣藤壺、雙殼動物、血吸蟲、海葵、白蛉和蝦等動物中的病毒,作者發現了1445種前所未知的RNA病毒,填補了RNA病毒系統發生學領域的空缺,並揭示了無脊椎動物的RNA病毒多樣性程度。【3】認識節食後體重反彈doi | 10.1038/nature20796許多人在節食減肥後都無法長期維持,而是會出現了周期性的減重-反彈增重。這一現象背後的機制尚不清楚。Eran Elinav及同事在小鼠中發現了一種腸道微生物組特徵,在小鼠成功節食後仍持續存在,且在小鼠重新接觸引發超重的飲食後會導致反彈增重和代謝改變。
  • Nature:RAS突變激活胰腺癌細胞的巨胞飲作用,使得它們避免挨餓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一種通過劫持從周圍環境吸收營養物的過程來幫助胰腺癌細胞避免挨餓的機制。他們解釋了RAS基因發生的突變不僅促進在90%的胰腺癌患者中觀察到的異常生長,而且還加快為這種生長提供所需的胺基酸和代謝物的過程。
  • OncoImmunology:胰腺癌細胞附近的免疫細胞或可「助紂為虐」促進...
    圖片摘自:A*STAR Singapore Immunology Network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OncoImmu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A*STA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就通過研究提出了證據表明,胰腺腫瘤能夠改變巨噬細胞的代謝,而巨噬細胞被認為是真空吸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