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何勝洋和辛秀芳組發表植物葉際微生物組穩態機制

2021-02-25 宏基因組

植物遺傳網絡維持葉際微生物組穩態

A plant genetic network for preventing dysbiosis in the phyllosphere

Nature [IF:43.07]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185-0

Article: 2020-4-8

第一作者:Tao Chen(陳桃)1,2,3,8, Kinya Nomura1,8

通訊作者:Xiu-Fang Xin(辛秀芳 xinxf@sippe.ac.cn)4,7 & Sheng Yang He (何勝洋 hes@msu.edu)1,3,5

Colin Hill(c.hill@ucc.ie)1

其他作者:Xiaolin Wang(王孝林)4, Reza Sohrabi, Jin Xu, Lingya Yao, Bradley C. Paasch, Li Ma, James Kremer, Yuti Cheng, Li Zhang, Nian Wang, Ertao Wang(王二濤)4

作者單位:

美國密西根州東蘭辛市,密西根州立大學植物能源系(Department of Energy Plant Research Laboratory,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ast Lansing, MI, USA)

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武漢(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e Microbi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美國密西根州東蘭辛市,密西根州立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院(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ast Lansing, MI, USA)

中國科學院卓越分子研究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上海(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Molecular Genetics, CAS 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Molecular Plant Sciences, Institute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China)

密西根州立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植物抗逆研究所美國(5Plant Resilience Institute,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East Lansing, MI, USA)

美國佛羅裡達州,阿爾弗雷德湖佛羅裡達大學,食品與農業科學研究,所微生物與細胞科學系柑橘研究與教育中心(Citru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Cell Science, Institute of Food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Florida, Lake Alfred, FL, USA)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與生態研究所,CAS-JIC植物與微生物科學卓越中心(CEPAMS),中國上海(CAS-JIC Center of Excellence for Plant and Microbial Sciences (CEPAMS), Institute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China)

簡訊

北京時間2020年4月8日,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A plant genetic network for preventing dysbiosis in the phyllospher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率先開啟了植物學的新領域——植物菌群失調與植物健康之間的關係。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訪問學者、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的副教授陳桃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博士後Kinya Nomura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辛秀芳研究員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Shengyang He (何勝洋)院士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對認識植物葉際微生物群的穩態維持機制以及植物微生物組領域向功能性研究轉變實現了重要推動。

背景


植物的地上部分可統稱為葉際/葉圈/葉圍(phyllosphere),而這其中的葉片組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和能量代謝的中心部位。與植物根部類似,植物葉片的表面和內部存在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群;但是相比對植物根際微生物群的許多研究,目前對植物如何控制葉際微生物群的穩態以及葉際微生物群的平衡如何影響植物健康生長還知之甚少。

正文簡介

植物葉片上生存著大量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與植物長期共存,但植物控制這些葉際微生物並維持自身健康的機制尚不明確。

2016年,密西根州立大學何勝洋教授團隊在Nature上發表的科研成果揭示了一種細菌感染植物的新機制(Xin et al., Nature 2016),即細菌除了能抑制植物的免疫系統之外,也會在植物體內產生一種潮溼的環境,加上高溼度的條件,容易引發植物病害。

在該研究的基礎上,作者團隊利用擬南芥四突變體mfec (min7 fls2 efr cerk1)在高溼度的條件下顯現出黃化和壞死的病症的特點,通過16S rRNA基因擴增子測序檢測了健康葉片(野生型,Col-0)和不健康葉片(突變體,mfec)葉片總微生物組和葉內微生物組,結果表明,健康葉片和不健康葉片的總微生物組的多樣性沒有顯著差異,但是葉內微生物組的豐度和多樣性均有顯著的變化,不健康的葉片內部微生物的多樣性降低,從Firmicute-rich的群體轉化為Proteobacteria-rich的群體(圖 1

圖1. Col-0野生型和mfec突變體葉總和葉內微生物組

Fig. 1 | Total and endophytic leaf microbiota in Col-0 and mfec plants

a, Col-0和mfec的表型,b, Col-0和mfec葉內和全部葉片細菌的數目。c和d,微生物組測序分析Col-0和mfec葉內和全部葉片的細菌種類的多樣性及相對豐度分析。

圖2. Col-0野生型、fec、min7和mfec突變體葉內微生物組

Fig. 2 | Endophytic leaf microbiota in Col-0, fec, min7 and mfec plants

a,b,Shannon指數(a)和群落水平上細菌門和變形菌綱的相對豐度(b),從擬南芥混有SynComCol-0的土壤中生長的植物的內生葉細菌的16S rRNA基因擴增子測序結果。數據表示和統計分析如圖1c,d所示。n = 20(Col-0),n = 19(fec),n = 19(min7)和n = 19(mfec)生物學重複通過了4個獨立實驗的質量控制。c,d,將植物移至高溼度(約95%)後6天,在5周齡的植物中內生葉片微生物群的種群大小(c)和葉片外觀(d)。帶有Tukey測試的單向方差分析。數據為平均值±s.e.m.,n = 3個生物學重複;實驗重複了四次,結果相似。

研究還通過構建合成菌群體系(SynComCol-0 和SynCommfec),並在「無菌植物培養系統」(Gnotobiotic system)探索了合成菌群體系的功能,結果表明,菌群失調的SynCommfec的確會導致植物不健康(dysbiotic)(圖 3)。

圖3 SynComCol-0 和 SynCommfec影響植物健康的功能比較

Fig. 3 | Functional effect of SynComCol-0 and SynCommfec on plant health

a和b,野生型擬南芥在平板上生長,接種SynComCol-0 或者 SynCommfec菌液,14天後的表型(a)及生物量統計(b);c和d,野生型擬南芥在無菌系統GnotoPots上生長,接種SynComCol-0 或者 SynCommfec 菌液26天後的表型(c)及葉片面積(d);e和f, SynComCol-0 或者 SynCommfec 菌液注射到野生型擬南芥葉片內部,濃度為108CFU/ml, 5天後葉片表型(e)及葉片內部細菌的數目(f)。

隨後,他們進一步研究了mfec突變體喪失維持微生物組多樣性的機制。研究通過體內和體外的細菌互作,證明細菌拮抗作用存在推測在mfec植物體內,因為免疫途徑(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和MIN7途徑的缺失,導致細菌在突變體內過度增殖,從而使Firmicute和Proteobacteria發生拮抗作用,進而導致菌群的多樣性減少,菌群失調,最終使得植物葉片顯症。同時,通過對與mfec相似表型的另外一個突變體ben3(big2cad1S205F, 表型依賴於cad1S205F)的研究發現,CAD1可能是控制葉內微生物數目和多樣性的一個關鍵下遊基因(圖4),CAD1、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PTI)途徑和MIN7途徑共同調控葉內微生物的數目和多樣性,阻止菌群失調,維持植物的健康

圖4. ben3突變體上的微生物組表型

Fig. 4 | Microbiota phenotypes in the ben3 mutant

a,b,在擬南芥中生長的Col-0和ben3(以下稱為cad1S205F)植物中的葉片外觀(a)以及總內生葉片微生物群(b)在植物生長前將混合有SynComCol-0的土壤混合4周置於高溼度(約95%)下2天(請參見方法)。帶有Tukey測試的單向方差分析。數據為平均值±s.e.m.,n = 6個生物學重複。c,補充SynComCol-0的Col-0和cad1S205F植物中內生葉細菌的16S rRNA基因測序的香農指數。數據表示和統計分析如圖1c所示。n = 20(Col-0)和n = 20(cad1S205F)生物學重複。d,e,Col-0(e)和min7(f)植物中CAD1蛋白的蛋白質印跡分析。用1 μM flg22滲透5周齡的Col-0和min7葉子,並在指定的時間點收集。用CAD1抗體檢測到CAD1蛋白;非特定頻段顯示相同的負載。未裁剪的凝膠圖像顯示在補充圖1中。該圖中的所有實驗均重複了3次,結果相似。

此研究率先開啟了植物科學新領域葉際微生物群失調與植物健康的關係(附圖9)。有意思的是,植物就像人類一樣,已經進化出一個遺傳網絡來調控微生物菌群的穩態來維持植物的健康,而且該網絡中的某些要素和調控方式與人類極為相似(例如已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群失調會導致多種疾病)。

附圖9. 植物控制葉內微生物組的模型

Extended Data Fig. 9 | A model for plant control of endophytic phyllosphere
microbiota

a,補充了SynComCol-0的Col-0和cad1S205F植物中內生葉細菌的16S rRNA基因測序菌群相對豐度圖。數據表示和統計分析如圖1d所示。n = 20(Col-0)和n = 20(cad1S205F)生物學重複。b,簡化的模式圖描述了模式觸發的免疫(PTI)信號,MIN7和CAD1是假定控制植物內生菌群遺傳框架的三個組成部分。以前已經證明MIN7參與調節葉質外體(leaf apoplast ,即細胞外空間extracellular space)中的愈傷沉積和含水微環境。c,野生型Col-0與mfec(或cad1S205F)葉內生微生物群的水平和組成發生較大變化,部分原因是通過變形桿菌和Firmicutes之間的競爭。b和c中的某些組件是使用biorender.com中的工具繪製的。

該工作發現的植物控制網絡中的關鍵基因廣泛存在於植物界中,也許不久的將來,可以通過改造植物中的這些基因來調控微生物群的穩態或者優化微生物群,以改善植物的健康生長和抵抗脅迫環境的能力,從而提高重要作物的產量和改良自然生態系統,為人類生活服務。

該工作由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何勝洋研究組、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的副教授陳桃(密西根州立大學訪問學者)、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辛秀芳研究組與王二濤研究組等合作完成。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陳桃、密西根州立大學Kinya Nomura、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王孝林、姚玲婭等共同參與完成課題。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辛秀芳研究員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的何勝洋教授是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項工作得到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美國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和Department of Energy的經費支持。

作者簡介陳桃 副教授

陳桃,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植物與微生物互作機理的研究,研究的微生物包括:病原菌原生動物類的根腫菌、病原真菌核盤菌和灰葡萄孢、病原細菌丁香假單胞菌、以及有益微生物根瘤菌。先後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Plant Cell、Frontiers in Physiology、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Scientific reports、Physiologia Plantarum等雜誌上發表SCI論文6篇,以參與作者在PNAS、PLoS Pathogens、Plant Physiology、Plant Molecular Biology等雜誌上發表SCI論文6篇。主持5項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積極參加國內重要學術會議並作大會報告,多次獲得優秀報告獎。

辛秀芳 研究員

辛秀芳研究員,博導。2008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本科,2014.於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 DOE-Plant Research Laboratory獲博士學位,並繼續從事博士後科研工作,師從何勝洋院士,2017加入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與生態研究所任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病原菌的致病機制、2. 環境因素影響病原菌致病的分子機制、3. 植物與微生物群互作。在Nature、Nature Review Microbiology、Plant Physiol等雜誌發表論文10餘篇。

個人簡介:http://www.sippe.ac.cn/sourcedb_sippe/zw/zjrc/201812/t20181219_5218220.html

實驗室主頁:http://xinlab.sippe.ac.cn/

何勝洋 教授

何勝洋院士是國際上植物病理學領域最頂尖的科學家之一,在植物病原菌致病機制和病原菌-寄主互作研究領域有多項開拓性發現。分別於1982年、1985年獲得浙江大學(原浙江農業大學)學士、碩士學位,1991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1995年起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和美國能源部植物研究實驗室任職,2011年起被聘為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2012年被選為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員,2013年被評為密西根州立大學傑出教授,2014-2016年任植物-微生物分子互作國際學會主席,2015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現任PNAS, Current Biology和Molecular Plant等著名學術期刊的編委。何勝洋院士的工作集中於研究病原菌的致病機制、以病原物分子為探針揭示植物中的重要免疫因子及生物學過程,以及環境因素及微生物群對植物致病的影響。目前在「Nature、Cell、Science、PNAS、Plant Cell」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已被引用22672餘次,2014-2019年連續入選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實驗室主頁:http://www.thehelab.org/

谷歌學術主頁:https://scholar.google.com.hk/citations?user=d5HLoWUAAAAJ&hl=en&oi=ao

Reference

Tao Chen, Kinya Nomura, Xiaolin Wang, Reza Sohrabi, Jin Xu, Lingya Yao, Bradley C. Paasch, Li Ma, James Kremer, Yuti Cheng, Li Zhang, Nian Wang, Ertao Wang, Xiu-Fang Xin & Sheng Yang He. A plant genetic network for preventing dysbiosis in the phyllosphere. Nature, doi:10.1038/s41586-020-2185-0 (2020).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185-0

Nature在線發表華中農大陳桃副教授與密西根州立大學合作研究成果

辛秀芳研究組合作發表植物葉際微生物群穩態維持的新進展

猜你喜歡

10000+:菌群分析 寶寶與貓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發Nature Cell專刊 腸道指揮大腦

系列教程:微生物組入門 Biostar 微生物組  宏基因組

專業技能:學術圖表 高分文章 生信寶典 不可或缺的人

一文讀懂:宏基因組 寄生蟲益處 進化樹

必備技能:提問 搜索  Endnote

文獻閱讀 熱心腸 SemanticScholar Geenmedical

擴增子分析:圖表解讀 分析流程 統計繪圖

16S功能預測   PICRUSt  FAPROTAX  Bugbase Tax4Fun

在線工具:16S預測培養基 生信繪圖

科研經驗:雲筆記  雲協作 公眾號

編程模板: Shell  R Perl

生物科普:  腸道細菌 人體上的生命 生命大躍進  細胞暗戰 人體奧秘  

寫在後面

為鼓勵讀者交流、快速解決科研困難,我們建立了「宏基因組」專業討論群,目前己有國內外5000+ 一線科研人員加入。參與討論,獲得專業解答,歡迎分享此文至朋友圈,並掃碼加主編好友帶你入群,務必備註「姓名-單位-研究方向-職稱/年級」。PI請明示身份,另有海內外微生物相關PI群供大佬合作交流。技術問題尋求幫助,首先閱讀《如何優雅的提問》學習解決問題思路,仍未解決群內討論,問題不私聊,幫助同行。

學習16S擴增子、宏基因組科研思路和分析實戰,關注「宏基因組」

點擊閱讀原文,跳轉最新文章目錄閱讀

相關焦點

  • 內胚層可調節植物體內穩態
    內胚層可調節植物體內穩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23:31:17 英國諾丁漢大學Gabriel Castrillo及其研究團隊發現微生物群與根內胚層之間的協調支持植物礦物質營養的體內穩態
  • 植物背後的「微生物群」
    植物葉、花、果實等植物的地上有效部分組成的生境統稱為葉際,生存在其表面和內部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卵菌等),稱為葉際微生物。相對而言,在植物地下部分的根表面和內部居住的微生物稱為根際微生物,根際主要受土壤因素影響,其生境相對比較穩定。
  • Nature:揭示真菌微生物組促進胰腺腫瘤發生機制
    2019年10月7日訊/生物谷BIOON/---細菌性營養不良伴隨著結腸癌和肝癌等惡性腫瘤的癌變,並且近期經發現還與胰腺導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的發病機理有關。
  • 防止病從『葉』入,你不能不了解葉際微生物
    不僅是我們,連科學家對於葉片上微生物的生長存活也感到信心不足,「根際微生物」的概念提出來50年後,「葉際微生物」才得以命名。直到2003年,葉際微生物的準確定義才被確定:在植物葉、花、果實等植物的地上有效部分組成的生境統稱為葉際,生存在其表面和內部的微生物,稱為葉際微生物。
  • COM:根系微生物組研究中的合成群落還原法
    植物根係為微生物提供大量聚集棲息和繁衍的場所。這些微生物及其相互關系統稱為根系微生物組。根系微生物組伴隨著植物的整個生長周期,幫助植物吸收營養、抵抗病害和適應脅迫環境。根系微生物組研究目前主要以描述性研究為主,重組菌群體系為研究根系微生物組與宿主植物互作的功能和機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 Nature:母體微生物組可調控胎兒神經發育
    通過研究耗盡和選擇性重建的母體腸道微生物組對小鼠胎兒神經發育的影響,探究母體腸道微生物組在穩態過程中調節早期胚胎大腦發育和後代晚期行為的作用。微生物組是大腦功能和行為的一個重要的調節器。已有的研究顯示,與普通的無特定病原體(SPF)的動物相比,沒有微生物菌落(無菌,GF)的動物或耗盡微生物組(抗生素處理,ABX)的動物會表現出神經生理和行為的改變。
  • 【前沿進展】植物所科研人員在合子激活和幹細胞穩態維持機制研究...
    【前沿進展】植物所科研人員在合子激活和幹細胞穩態維持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0 1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Nature子刊】這種抗癌藥為何如此有效?原來是腸道微生物組帶來了...
    該研究由加拿大勞森健康研究所和韋仕敦大學的科學家共同領導,並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進展和治療的方式,揭示了口服癌症藥物和腸道微生物組之間的關鍵相互作用,從而產生具有抗癌特性的有益生物體。」雖然醋酸阿比特龍也能減少體內的雄激素,但它是通過一種不同的機制起作用的,與傳統療法不同,它是口服的。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Jeremy Burton博士說:「口服藥物時,它們會通過腸道與數十億微生物接觸。為什麼醋酸阿比特龍如此有效一直是一個謎,但我們的團隊想知道腸道微生物組是否起作用。」
  • Nature子刊揭示:腸道微生物組指導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機制
    而且,伴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腸道微生物組在「抗腫瘤免疫調節」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背後具體的分子機制尚不明確。UPR大顯神通,連結腸道菌群和抗腫瘤免疫在Sanford Burnham Prebys研究所的科學家的帶領下,研究人員共同發現了11種細菌菌株的混合物,這些菌株激活了免疫系統並減緩了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長。
  • Nature雜誌11月24日精選文章一覽
    【4】植物病原菌的致病機制doi | 10.1038/nature20166在農田和自然生態系統中,高溼度對許多植物疾病的發生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人們尚未理解這種溼度效應的分子基礎。何勝陽及同事表明,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 syringae)等植物病原體能通過分泌細菌保留因子,以溼度依賴的方式積極驅動水樣葉質外體(即細胞壁和細胞間隙等組成的系統)的形成。這些效應因子還會造成葉際微生物的改變。這是植物被細菌感染的重要一步,這一過程中涉及的效應因子僅在高溼度下能夠將非致病性菌株轉化為致病病原體。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微生物群|腸道菌群|人類|健康|細菌|植物|...
    在這種觀點下,健康的微生物組相當於潛在動力系統的吸引子。吸引子同時捕獲抵抗力和彈性,因為系統將抵抗吸引者的偏離,並且除非波動(可能是由於外部擾動或內部隨機性引起的)足夠大,否則它將傾向於返回到穩態區域。
  • 成體幹細胞穩態和衰老晝夜節律調節機制!
    2020年6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題為「Circadian Regulation of Adult Stem Cell Homeostasis and Aging」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科技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成體幹細胞穩態和衰老的晝夜節律調節機制;晝夜節律鍾
  • 高通量分離培養和鑑定植物根系細菌的實驗流程與分析方法
    #植物根系微生物組的研究主要依賴於高通量擴增子和宏基因組測序技術,對微生物組的物種分類和基因組成進行描述。原位分離培養微生物對於揭示微生物在植物生長和健康中的功能非常重要。分離培養的微生物和無菌體系相結合,將揭示根系微生物與植物生長表型之間的因果關係和互作機制,是推動根系微生物組從描述向功能研究發展的重要技術。白洋研究組在Nature Protocols 雜誌撰寫文章詳細介紹高通量分離培養和鑑定植物根系細菌的實驗流程與分析方法。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與發育激素交互作用新機制
    文章的通訊作者發表是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祖華研究員,密西根州立大學何勝洋(Sheng Yang He),以及阿肯色大學楊亦農教授,這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的支持。 植物抗病性往往以發育抑制作為代價,但相關的調控機制不清楚。
  • 和也公司參與研究的穩態磁場科研論文成功發表!
    2019年10月7日,國際知名自然出版社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雜誌在線發表了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與上海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植物分子科學重點實驗室黃繼榮教授團隊的科研合作成果「Static magnetic field regulates Arabidopsis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
    土壤微生物組是陸地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和生產力的重要驅動者,直接參與了植物獲得養分和土壤養分循環兩個過程。共生固氮菌、菌根真菌和根際促生菌能夠直接增強植物獲得養分的能力。同時,土壤微生物能夠影響土壤養分循環過程,提高土壤養分的生物有效性,增加養分損失,間接改變植物養分的獲得量。
  •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研究揭示星形膠質細胞抗炎活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4:51:09 美國哈佛醫學院Francisco J. Quintana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同時,溫度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促進土壤微生物組的活性,加速有機質的分解並向大氣中釋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形成全球升溫的正反饋。此外,全球氣候變化也可能促進植物群落更快地演化,改變凋落物的質量和數量,進而影響地下食物網的結構和功能。土壤微生物組也是氮氧化物排放的重要來源。
  • Science綜述:微生物組是宿主新興表型的來源
    Hsiao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題為Microbiomes as sources of emergent host phenotypes綜述,在這篇綜述中,作者回顧了有關宿主因素對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貢獻,以及微生物組對新興宿主表型的相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