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胚層可調節植物體內穩態

2020-11-28 科學網

內胚層可調節植物體內穩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23:31:17

英國諾丁漢大學Gabriel Castrillo及其研究團隊發現微生物群與根內胚層之間的協調支持植物礦物質營養的體內穩態。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發11月19日表在《科學》雜誌上。

他們證明了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控制內胚層功能的基因有助於植物微生物組的組裝。他們表徵了由微生物群驅動的內胚層分化的調控機制,對營養穩態具有深遠影響。此外,他們證明了這種機制與微生物群抑制根中對植物激素脫落酸反應的能力有關。他們的發現將內胚層確立為協調微生物群裝配和體內平衡機制的調節樞紐。

據了解,植物的根和動物的腸道已經進化出專門的細胞層,以控制礦物質營養的體內平衡,該平衡必須耐受駐留的微生物群,同時保持體內平衡。對於植物的礦質養分平衡至關重要的內胚層中根部擴散障礙與否以及如何與微生物群協調尚不清楚。

附:英文原文

Title: Coordination between microbiota and root endodermis supports plant mineral nutrient homeostasis

Author: Isai Salas-González, Guilhem Reyt, Paulina Flis, Valéria Custódio, David Gopaulchan, Niokhor Bakhoum, Tristan P. Dew, Kiran Suresh, Rochus Benni Franke, Jeffery L. Dangl, David E. Salt, Gabriel Castrillo

Issue&Volume: 2020/11/19

Abstract: Plant roots and animal guts have evolved specialized cells layers to control mineral nutrient homeostasis that must tolerate the resident microbiota while keeping homeostatic integrity. Whether and how the root diffusion barriers in the endodermis, critical for the mineral nutrient balance of plants, coordinates with the microbiota, is unknown. We demonstrate that genes controlling endodermal function in the model plant Arabidopsis thaliana contribute to the plant microbiome assembly. We characterize a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endodermal differentiation driven by the microbiota with profound effects on nutrient homeostasis. Furthermore, we demonstrate that this mechanism is linked to the microbiota’s capacity to repress responses to the phytohormone abscisic acid in the root. Our findings establish the endodermis as a regulatory hub coordinating microbiota assembly and homeostatic mechanisms.

DOI: 10.1126/science.abd0695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11/18/science.abd0695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楊黃恬組揭示TRF3特異性調節人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命運作用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轉錄因子(TATA-box-binding protein-related factor 3,TRF3)在人胚胎幹細胞(hESCs)向中內胚層分化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發現進一步加深了對人中內胚層發育機制的了解,對理解人中內胚層發育調節網絡有重要意義。
  • 高考生物複習人體內環境與穩態的知識點
    1、體液:體內含有的大量以水為基礎的物體。  細胞內液(2/3)  體液  細胞內液(1/3):包括:血漿、淋巴、組織液等  2、體液之間關係:  血漿  細胞內液 組織液 淋巴  3、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  內環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 李小玲組發現組蛋白巴豆醯化促進人類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分化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胚胎幹細胞先分化為內、中、外三個胚層,然後這三個胚層再發育為全身各個器官和組織。代謝上,胚胎幹細胞和外胚層依賴於糖酵解,而中內胚層則轉而依賴於氧化磷酸化【3】。糖酵解產生的乙醯輔酶A已知能提高H3K27ac 和H3K9ac 水平,從而促進維持幹細胞多能性(pluripotency)的基因表達【4】。然而氧化磷酸化對中內胚層的分化有沒有直接的影響目前並不清楚。
  • 穩態概念的提出和發展
    這些都是人們對內環境保持穩定的早期認識,但在當時並沒有人提岀內環境及其穩態的概念。直到19世紀中葉,法國生理學家貝爾納(C. Bernard,1813-1878)在研究肝的糖原合成功能時,發現肝可以調節血糖的水平,使機體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從而意識到機體各部分是相互協調的。貝爾納於1857年提出了內環境的概念,並在之後發表的論文和著作中,對內環境進行了一系列系統而深入的論述。
  • mTOR 支持長期自我更新,同時抑制人類胚胎幹細胞的中胚層和內胚層活動
    andsuppresses mesoderm and endoderm activities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核心內容:儘管最近發現的轉錄調控電路包括 SOX2、 NANOG 和 OCT-4,但是控制人類胚胎幹細胞(hESCs)多能性的細胞內信號網絡仍然很大程度上是未確定的
  • Nature:何勝洋和辛秀芳組發表植物葉際微生物組穩態機制
    植物的地上部分可統稱為葉際/葉圈/葉圍(phyllosphere),而這其中的葉片組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和能量代謝的中心部位。2016年,密西根州立大學何勝洋教授團隊在Nature上發表的科研成果揭示了一種細菌感染植物的新機制(Xin et al., Nature 2016),即細菌除了能抑制植物的免疫系統之外,也會在植物體內產生一種潮溼的環境,加上高溼度的條件,容易引發植物病害。
  • 免疫細胞療法:人體健康穩態調節的「總工程師」 ——訪上海交通...
    免疫細胞療法作為一種前沿性生物治療技術,有望治癒某些當前尚無藥可治的絕症,正越來越受到醫學界關注,在臨床試驗性療法中越來越被廣泛應用,有望成為繼工程性蛋白質如治療性抗體及化學小分子藥物之後「未來醫學的第三大支柱」。
  • 高二生物教案:《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教學設計(一)
    1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說明內環境穩態及其生理生理意義;簡述穩態的調節機制  2.解釋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  (二)能力目標  關注內環境穩態與健康的關係  (三)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 四、胚體形成的胚層分化
    如胚盤中部的生長速度快於邊緣部,外胚層的生長速度又快於內胚層,致使外胚層包於胚體外表,內胚層卷到胚體內,胚體凸到羊膜腔內,胚盤頭尾方向的生速度快於左右方向的生長,頭側的生長速度又快於尾側,因而胚盤卷折為頭大尾小的圓柱形胚體,胚盤邊緣則卷折到胚體腹側。隨著胚的進一步發育,胚體腹側的邊緣逐漸靠近,最終在胚體腹側形成圓索狀的原始臍帶,與絨毛膜相連(圖20-11)。
  • 科學家在人類體內發現調節脊椎發育的「細胞時鐘」
    科學家在人類體內發現調節脊椎發育的「細胞時鐘」  Winnie Lee • 2020-01-13 17:36:45 來源:前瞻網 E1459G0
  • Cell:Piezo1分子調節腸道與骨骼穩態
    2020年7月8日訊/生物谷BIOON/---此前研究表明,腸嗜鉻細胞通過分泌血清素(5-羥色胺)來調節腸道和骨骼的穩態。腸道微生物可調節血清素水平,但其潛在的分子機制尚未得到揭示。根據最近一項研究, Piezo1對腸道產生血清素至關重要。
  • 高二生物必修3,內環境穩態重要性知識考點總結
    一、實驗:生物體維持pH穩定的機制  1、實驗原理:  1)細胞代謝會產生許多酸性物質(如H2CO3),食物中常含有一些酸性和鹼性物質,它們進入內環境後,因內環境中存在緩衝物質  2、穩態的概念  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稱為穩態。  ※內環境穩態的具體內容:酸鹼度、溫度、滲透壓等理化性質和各種化學物質的含量等。  3、對內環境穩態的理解  1)穩態不是恆定不變的,而是相對恆定的一種動態變化;  2)這種動態變化保持在一定範圍內。
  • 日本筑波大學團隊成功研製「心臟中胚層細胞」
    據日本共同社8月10日報導,日本筑波大學教授家田真樹等的團隊在9日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在發生心肌梗死部位增殖的成纖維細胞中僅注入一種基因並激活後,便能成功轉換為能分化出各種心臟構成細胞的「心臟中胚層細胞」。 報導稱,下一步目標是確立由中胚層細胞製成律動的心肌細胞和血管細胞的方法。像藥劑一樣將基因注射入體內,希望有助於實現恢復心臟功能的治療。
  • 日本筑波大學團隊成功製得心臟中胚層細胞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8月10日報導,日本筑波大學教授家田真樹等的團隊在9日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成果稱,在發生心肌梗死部位增殖的成纖維細胞中僅注入一種基因並激活後,便能成功轉換為能分化出各種心臟構成細胞的「心臟中胚層細胞」。
  • 《穩態與環境》教學設計精選(上)
    作品簡介:本書依照人教版高中生物學必修三《穩態與環境》教材順序編寫,精選教材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的教學設計,為高中生物教師提供教學設計參考。目錄第1章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1.「細胞生活的環境」教學設計——宋海燕;胡殿明2.以問題為主線的生活化教學初探——以「細胞生活的環境」...
  • 成體幹細胞穩態和衰老晝夜節律調節機制!
    2020年6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題為「Circadian Regulation of Adult Stem Cell Homeostasis and Aging」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科技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成體幹細胞穩態和衰老的晝夜節律調節機制;晝夜節律鍾
  • Plant Journal | CAMTA調節植物免疫的分子機制
    鈣調蛋白結合轉錄激活因子(CAMTA,Calmodulin-binding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s)是植物應對非生物和生物應激反應的轉錄調節所必需的
  • 中科院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穩態調節的重要作用
    該項研究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於睡眠壓力的積累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進一步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睡眠是動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人類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睡眠。然而睡眠是如何被調節的目前尚不清楚。經典的睡眠調控模型認為,睡眠的調節分為兩個方面,晝夜節律和睡眠穩態。
  • 譜系分析揭示內胚層對脊椎動物垂體發育的貢獻
    譜系分析揭示內胚層對脊椎動物垂體發育的貢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5 22:45:58 美國南加州大學J.
  • 養分在植物體內的縱向運輸
    這是因為K離子是通過主動吸收過程進入細胞內並轉入木質部,跨膜運輸是限制其運輸的主要因素。而Na離子主要是通過被動過程擴散進入木質部,蒸騰拉力決定的木質部汁液流速是其運輸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植物體內以分子態運輸養分。其木質部運輸也受蒸騰作用的強烈影響,最為典型的是硼和矽。通常,它們都以分子的形式被吸收和運輸。燕麥體內矽的吸收量與蒸騰量呈高度正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