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答!科學家在人類體內發現調節脊椎發育的「細胞時鐘」

2021-01-09 前瞻網
滴答!科學家在人類體內發現調節脊椎發育的「細胞時鐘」
 Winnie Lee • 2020-01-13 17:36:45 來源:前瞻網 E1459G0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20多年前,發育生物學家奧利維爾·波爾奎(Olivier Pourquie)的實驗室在雞胚胎中發現了一種細胞時鐘,在這種時鐘中,每一個「滴答」都會刺激一種叫做體細胞體的結構的形成,最終形成脊椎。

這種「分節鍾」在許多生物體中都有發現,包括小鼠。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能夠證實分節鍾是否存在於人類體內。

1月8日,Pourquie領導的兩個獨立團隊在《自然》雜誌上報導,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創造了第一個分節鐘的實驗室皿狀模型,該模型使用來自成人組織的幹細胞。

這些成果不僅提供了第一個證據,證明分節鍾在人類體內滴答作響,而且也為科學界提供了第一個體外系統,使研究非常早期的人類脊柱發育成為可能。

「我們對人體體細胞的發育幾乎一無所知,它們形成於受精後的第三到第四周,在大多數人知道自己懷孕之前,」哈佛醫學院布拉瓦特尼克研究所(Blavatnik Institute)的遺傳學教授、哈佛幹細胞研究所(Harvard Stem Cell Institute)的主要教員波爾奎(Pourquie)說。

「我們的系統對於研究分節鐘的基礎規則非常強大。」

「我們的創新實驗系統現在允許我們將老鼠和人類的發展並排比較,」波爾奎實驗室的研究生、哈佛醫學院領導的這項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瑪格麗特迪亞茲-庫阿德羅斯(Margarete Diaz-Cuadros)說。「我很高興能解開人類發展的獨特之處。」

這兩個模型都為理解脊柱的發育狀況打開了新的大門,比如先天性脊柱側凸,以及與胚胎同一區域的組織有關的疾病,這些組織被稱為近軸中胚層,包括全身的骨骼肌和棕色脂肪,以及軀幹和背部的骨骼、皮膚和血管內壁。

Pourquie希望研究人員能夠使用新的幹細胞模型來生成分化組織,用於研究和臨床應用。這樣的工作將為設計新的治療方法提供基礎。

「我們可以生產出90%效率的近軸中胚層組織,」Pourquie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他的團隊從胚胎老鼠細胞中創造了一個類似的模型。

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在小鼠和人類細胞培養皿中,細胞分節鍾都開始滴滴作響,而且細胞並不需要首先排列在與人體更相似的3D支架上。

「它在二維模型中工作的效果非常驚人。」Pourquie說。

研究小組發現,在人類細胞中,每5小時分節一次,在老鼠細胞中,每2.5小時分節一次。研究人員說,這種頻率上的差異與小鼠和人類在妊娠時間上的差異是一致的。

Pourquie實驗室的下一個項目是研究什麼控制著生物鐘的可變速度,更雄心勃勃的目標是什麼控制著不同物種胚胎發育的長度。

「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問題需要解決,」他說。

原文出處: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1/200108131636.htm,Cellular clock regulating human spine development,作者:Stephanie Dutchen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細胞內「突變時鐘」能告訴你何時會得癌
    滴答,滴答。我們老得有多快?我們是否會得癌?答案或許可以由人體幾乎每個細胞內都有的兩個「突變時鐘」來告訴我們。英國科學家的這一發現將有助於深入了解癌症的起因,掌握如何健康老去的秘訣。而如果能讓這些「時鐘」走慢點,就有可能改變癌症的進程,甚至延緩衰老。人體中有些基因突變似乎以恆定的速度在逐年累積,造成DNA受損,從而導致癌症。
  • 美國科學家發現DNA生物時鐘
    原標題:美國科學家發現DNA生物時鐘   據英國《衛報》近日報導,一名美國科學家發現生物體內部的DNA生物時鐘,這種生物鐘可以測量生物體組織和器官的使用壽命。研究者稱如果能「重設」生物鐘,或將改變人體的衰老速度,永駐青春。
  • 分子時鐘或會影響機體免疫細胞的反應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相同類型的細胞在對刺激產生反應時或許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 Signaling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明,細胞表現出的這些不同反應或許是由細胞群內部的分子時鐘不同步造成的。
  • 研究探索了體內生物鐘和β細胞再生之間的聯繫
    來自日內瓦大學(UNIGE)和日內瓦大學醫院(HUG)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糖尿病小鼠,發現這種再生機制受到晝夜節律的影響,晝夜節律是一種分子時鐘,根據24小時交替的晝夜周期調節代謝功能。此外,科學家們還確定了核心時鐘成分BMAL1在這一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這些結果將發表在《基因與發育》雜誌上,為促進β細胞再生提供了新的視角。
  • 生命時鐘的振蕩器——解讀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從藍綠藻到真菌、從植物到動物,地球生命普遍擁有一套內置的時鐘,以24小時為周期調節生理活動,以適應我們這顆行星的自轉和晝夜變化。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時鐘怎樣「滴答」走動。
  • 科普:生命時鐘的振蕩器——解讀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記者王豔紅)從藍綠藻到真菌、從植物到動物,地球生命普遍擁有一套內置的時鐘,以24小時為周期調節生理活動,以適應我們這顆行星的自轉和晝夜變化。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時鐘怎樣「滴答」走動。
  • 體外表徵人類的分節時鐘
    體外表徵人類的分節時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0 14:28:02 近日,美國哈佛醫學院Olivier Pourqui及其研究小組的最新研究在體外表徵了人類的分節時鐘。
  • 我們腦中的時鐘
    我們並不需要藉助鐘錶才能感覺到時間的流逝,我們體內似乎有一個時鐘在替我們計時,只不過這個時鐘並不很穩定,它的速度很容易受到我們的情緒和其他因素的影響。    首先對這個現象進行研究的是美國心理學家哈德森·侯格蘭德。1933年他照顧患流感發高燒的妻子時,發現即使只離開一會兒,妻子也抱怨他去得太久。侯格蘭德讓妻子估計一分種的時間有多長,自己拿出秒表核對。
  • 幹細胞的應用越來越廣,日本科學家利用多能幹細胞揭示分節時鐘
    日本京都大學Cantas Alev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生物系統動力學研究中心(BDR)Miki Ebisuya團隊合作,利用多能幹細胞揭示了人類分節時鐘的特點。並在2020年4月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 原來人類大腦中存在「時間細胞」
    如果你曾從自行車上摔落下來,就可能產生一段電影般的記憶:風吹過你的頭髮,道路上的鵝卵石,之後就是疼痛……  這種記憶被稱為情景記憶,目前一支研究小組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報告稱,研究人員現已發現人類大腦中存在一種使記憶成為可能的細胞,該細胞被稱為「
  • Nature_重建人類發展的時鐘
    節段的出現是由「節段時鐘」決定的,節段時鐘是控制和指導其出現的遺傳振蕩器。儘管已經在小鼠,雛雞和斑馬魚中研究了分段時鐘基因及其在發育中的作用,但在人類中對它們幾乎一無所知。解決此問題的一種方法是使用幹細胞重建時鐘。在ASHBi,京都大學iPS細胞和研究應用中心以及RIKEN的成員組成的團隊著重於利用人類iPS細胞形成「前體中胚層」,即體節的前體細胞來進行研究。「我們從模仿早期發育過程中活躍的信號傳導途徑開始。運用我們在胚胎學中的知識,我們成功地產生了前聲中胚層或PSM及其後代的培養物,」 Alev繼續說道。
  • 解開數十年謎團,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細胞中的線粒體關鍵蛋白
    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了線粒體NAD+轉運蛋白。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謎團,也為治療與衰老相關的諸多疾病打開了新的大門。科學家們曾在酵母、植物細胞中找到了「轉運蛋白」,它們可以把細胞質裡的NAD+運送進線粒體。可是在哺乳動物的細胞內,人們一直沒有找到相對應的轉運蛋白,甚至懷疑是不是存在這類分子。
  • 扎克伯格夫婦投資6億美元繪製人類「細胞地圖」
    據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雜誌網站近日報導,這一宏偉醫學目標啟動了首個項目:出資6億美元,創建一家全新的「生物中心(BioHub)」,幫助繪製人類「細胞地圖」。科研人員現在要做的是,研究這些成千上萬的人體細胞,找到它們的分子標記物並確定其在體內的位置。對正在研究一種新藥以瞄準某個細胞的科學家和製藥企業來說,這類地圖是稀世珍寶。而且利用「細胞地圖」對免疫系統在抗癌過程中的細胞變化和調適進行分類並整理成目錄,將成為下一代針對免疫系統的癌症療法新資源。
  • 基於stm32的精確延時利用系統滴答systick
    利用系統滴答定時器來實現精確延時,需要以下五步:1、設置滴答定時器的時鐘,通過設置其控制寄存器,選擇外部時鐘,即為系統時鐘的八分之一,若系統時鐘為72M,則滴答定時器時鐘為
  • 華人科學家發現,膠質細胞可以調節大腦血管再生
    在時間發育上,大腦的血管系統的成熟過程伴隨著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的分化成熟過程,提示膠質細胞中存在某種調節血管系統的機制。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授予了研究缺氧誘導因子(Hypoxia-induce factor, HIF)的科學家。
  • Nature發表裡程碑研究:看時鐘基因如何控制細胞動力學
    北京時間1月9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美國哈佛大學領導的的科學家團隊發現,當涉及到椎骨的胚胎發育時,時間決定了一切。這項新的人體外細胞和小鼠細胞活體成像技術表明,一種特定的時鐘基因Hes7在隨時間延遲振蕩,從而在脊椎動物中形成脊椎、脊柱和枕骨。它揭示了細胞內部通信在正常發育過程中是如何被調控和定時的,以及涉及到的化合物。
  • 除了控制人類的生物鐘,AI還可以為生物鐘做些什麼?
    不過這種方法仍舊存在問題,比如SCN裡細胞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其中是否有神經膠質細胞參與?這一睡眠基因的功能研究為科學家們探索睡眠機制、解析人類為何如此需要充足睡眠提供了新的線索。我們體內的這些生物鐘在分子、細胞、組織、器官
  • 《自然》:解開數十年謎團,科學家首次發現人類細胞中的線粒體關鍵...
    科學家們首次在人類細胞中鑑定出了線粒體NAD+轉運蛋白。這一發現不僅解開了困擾科學界數十年的謎團,也為治療與衰老相關的諸多疾病打開了新的大門。線粒體被稱為細胞的「發電廠」,將營養物質轉化為細胞的化學能。而在線粒體介導的能量生產和細胞功能中,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中是必不可缺的關鍵分子。低水平的NAD+還是衰老的標誌,並與肌肉萎縮症、心力衰竭等疾病有關。
  •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腸道菌群調節人類免疫細胞動力學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03:01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Joao B.
  • 復旦科學家發現腫瘤能將殺傷性T細胞囚禁在淋巴結中,讓調節T細胞...
    這個被「策反」的調節T細胞平時主要參與調節自身的免疫系統,維持對自身抗原的耐受性,防止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換句話說,調節T細胞能壓制自身的免疫細胞[2]。早在2001年,科學家就發現調節T細胞會促進腫瘤的發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