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控制人類的生物鐘,AI還可以為生物鐘做些什麼?

2020-11-29 donews

你了解自己的生物鐘嗎

在現實世界裡我們每個人都要接受來自生物鐘的督促即使這個所謂的鐘表既沒有分針秒針又沒有滴答滴答的聲音但你總是要在它的催促下睡覺清醒飲食等等

我們不禁想問我們為什麼非要有生物鐘呢為什麼不遵從生物鐘我們的身體健康就會受到威脅呢生物鐘的生理性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如果生物鐘的作用十分重大那我們能不能找到自己最弱的鐘進而對其進行修復或令其倒轉呢

問題很多不如讓AI先行

AI在控制生物鐘上可以有哪些作為

生物鐘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感很強但其真正的形態卻是無形AI要想去控制人類的生物鐘首先還得將無形化為有形找到控制生物鐘的渠道

1.直搗敵營控制大腦

早期科學家曾經用電生理研究生物鐘將電極插到細胞內觀察電活動最後觀察到了腦內特定部位SCN視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的電活動有晝夜周期我們也得知生物鐘是受大腦的下丘腦SCN控制的

所以AI修復生物鐘的第一招就是影響大腦中的特定區域進而控制晝夜周期這也是最為直接的一個辦法不過這種方法仍舊存在問題比如SCN裡細胞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其中是否有神經膠質細胞參與AI能控制一個區域裡的神經元群嗎

近日加州伯克利研究人員就給了我們答案在一個大腦控制神經元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給老鼠頭上開了一個窗口將全息圖直接投射到老鼠大腦中成功地激活和抑制了老鼠大腦中特定的神經元群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模擬大腦對外界刺激作出的自然反應成功操控特定神經元群如果將這個區域換做SCN利用模擬反映給人類造成神經上的錯覺影響生物鐘就具有可操作性了

2. 曲線救國睡眠基因

在生物鐘這個領域裡人們所熟知的是晝夜節律其中對人類生活影響最明顯的就是睡眠周期相信很多人都有著這樣的體驗——我們可以在沒有任何鬧鐘的情況下醒來甚至在隔絕陽光的室內也能準時在白天甦醒

那AI可不可以在睡眠周期上做文章呢其實AI服務睡眠的產品已經非常多了但這些產品主要圍繞的還是如何讓你睡得著如何讓你睡得香看你睡得怎麼樣這三大主題但這都只能干涉到睡眠的相位但不能解釋睡眠本身尤其是睡眠的機理

那真正的解決辦法是什麼呢用AI探索睡眠基因

在去年Science Advance期刊就發表了一篇題為Normal sleep requires the astrocyte brain-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FABP7的學術文章揭示了一個與睡眠質量息息相關的關鍵基因這一睡眠基因的功能研究為科學家們探索睡眠機制解析人類為何如此需要充足睡眠提供了新的線索

睡眠這一複雜過程還涉及了很多其他的基因AI的加入可以打造出一個睡眠GIS智能設備這個豐富的多維度的信息嵌合體可以用來解讀個人的睡眠情況存儲個人的睡眠基因信息等從睡眠基因的層面去影響個人的生物鐘

是生活的節律表還是生命的倒計時

控制生物鐘的渠道已經有了但這些渠道會是有效的應用嗎

我們每個人身體內部都存在著不同的生物鐘比如肝臟只在固定的時間段內排毒我們體內的這些生物鐘在分子細胞組織器官系統身體生理學和社會等層次上各以不同速率在滴答滴答地運轉

美國曾有科學家通過收集血液測試的大數據和AI分析提出了一種衰老時鐘的概念通過衰老時鐘我們能判斷出一個人的真實生理年齡預測一個人是否會比同齡人活得長一些或是英年早逝

設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能知曉自己身體和細胞的最大死亡時間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智能相對論IDaixdlun分析師顏璇曾在文章AI 能精準預測死亡時間這事兒靠譜嗎中提到——

死亡並非那麼容易被所有人接受……當病人與病魔和死神苦苦爭鬥時醫生們用一套所謂科學的精密的AI系統預測了病人的死期於病人而言抗癌之旅本就艱辛而在其頭頂懸上一把會準時掉落的死亡之刃未免也太過殘忍

於病人而言預測死亡是殘忍於常人而言衰老時鐘更像一個定時炸彈在炸彈爆炸之前我們是歇斯底裡還是淡然處之

如果衰老時鐘顯示你可以活到90歲是不是只要嚴格按照平時的生活作息表就可以後顧無憂了某天不小心熬了個夜在第二天會不會覺得轉輾反側惶恐不安擔心著生命的流速加快

其實我們都知道熬夜會打破我們的生物節律從而引發各種疾病但在衰老時鐘沒有出現之前這一切還沒有表現得那麼明顯我們的緊迫感也沒有那麼強烈

如果衰老時鐘表示你體內的鐘錶只能運作到30歲那跟宣判死刑又有什麼區別呢或者我們能採取措施延長生命但不斷撥弄錶盤的動作也讓人厭煩

AI助力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我們可以運用AI來影響修復生物鐘但生物鐘的研究還是任重而道遠——生物鐘研究逾四十年迄今尚未出現有效的應用成果那麼AI在這方面究竟能起到什麼作用呢

美國遺傳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以及麥可·楊因為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也就是生物鐘的分子機制而獲得了2017年的諾獎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老師曾在一篇文章裡提到在完全不理解分子機理的情況下用遺傳篩選生物鐘是很強的方法從分子上稱之為盲篩……盲篩的優點在於無需事先知道機理而通過遺傳得到突變DNA克隆得到分子分子的序列特徵或更多研究再揭示機理或提供揭示機理的可能性

所以生物鐘研究的突破緣於遺傳學的應用而將遺傳學與AI結合起來未嘗不是一次猛烈的科技革命

舉個例子就像大家所知道的用機器學習模型去做圖像識別一樣我們可以研究如何用神經網絡自動預測DNA序列的屬性比如通過分子的序列特徵來揭示機理等

美國的DeepDiagnos團隊致力於用人工智慧來篩查早期癌症其核心技術是構建AI模型來逐點掃描基因組的每一個位點從中找出可能存在的腫瘤相關突變在癌症剛剛發生的階段就能發出預警

不過目前這些研究還是著重於DNA序列上的腫瘤相關基因但這也證明了AI結合遺傳學去突破生物鐘研究是可行的

當然了我們也可以先不去假定生物鐘與遺傳學有關

「生物鐘是如何形成的這雖然生物鐘研究最核心的問題但這也是限制我們思考的牢籠

事實上我們不需要把理解生物鐘作為掌控生物鐘的前提因為這意味著我們要先破解生物鐘的奧秘才能研製有效的應用成果實際上我們是把一個更難的問題作為前提條件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

所以不妨對AI影響生物鐘的方法進行建模和分析理解機器智能再將這種理解外推到生物系統補充生物實驗進而理解人類的生物構成

結論

人們的早出晚歸動物的晝行夜伏植物的春華秋實……那些我們不曾留心的現象其背後都有著大大小小的鐘表在悄然運作AI對生物鐘的探索值得大家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生物鐘是座什麼鍾
    像日常我們見到的時鐘一樣,這個充滿魔力的生物鐘也是可以看得到的。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拍攝的一期探尋「生物鐘的奧秘」的紀錄片裡,來自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的麥可·黑斯廷斯展示了它跳動的圖像。它看起來還沒有米粒大,按照一定的節奏開開合合,就像跳動的心臟。    牛津大學神經科學教授拉塞爾·福斯特將這種律動比喻成「交響樂團的指揮所發出的有規律的節拍」。
  • 生物鐘:調配身體,功能強大,還和DNA相關,重要至極!
    還有當我們看到某個人或者某些東西的時候,我們就會聯想到對這個人有話要說,有事要交代,或者是聯想這個東西可以幫助我們去做一個還未完成的事情。這種功能其實就是調動記憶來完成一系列事件,提示我們看到什麼去完成相關的事情,同時生物鐘還為我們串聯起了記憶中關於某件事物的零散碎片,當然只是提取我們所需要的那部分關鍵記憶而已,從而讓我們更高效處理眼前的事情。
  • 調整生物鐘需要多少天?生物鐘這樣調才有效
    調整生物鐘需要多少天?生物鐘這樣調才有效生物鐘對於一個人的睡眠以及學習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的作息不調,那麼很快你就會產生嗜睡、犯困等狀況,所以為了我們能夠良好的進行學習和工作,我們一定要學習一些調整生物鐘的方法。調整生物鐘需要多少天?
  • 怎樣能快速調整自己的生物鐘?
    怎樣能快速調整自己的生物鐘?現在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的作息時間越來越亂了,其實很大一部分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想法,確實現在影響我們早睡的因素越來越多。那麼如果你的生物鐘已經變得不正常了,如何把它調回來呢?下面是小編總結的一些快速調整生物鐘的方法。
  • 生物鐘紊亂會導致什麼?生物鐘亂了會生病麼?
    生物鐘紊亂會導致什麼?生物鐘亂了會生病麼?生物鐘是一個人是否健康的象徵,如果你的生物鐘是健康合理的,那麼你的身體性能各方面也都會比較好。但如果你的生物鐘紊亂了,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身體上出現各種毛病。下面是快速調整生物鐘的方法。
  • 生物鐘可以重設嗎?研究發現生物鐘和衰老有關聯
    芝加哥西北大學範伯格醫學院內分泌、代謝和分子醫學系Joseph Bass教授在《分子細胞》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表明:人體的生物鐘可以被重新設定,或許可以改善衰老導致的健康問題。 生物鐘其實是身體內一些蛋白水平發生周期性的變化,這些變化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而控制體溫、血壓、激素等體徵的變化,決定人們是清醒或者瞌睡。身體內發生的周期性變化,意味著在一天24小時中的每個時間段都有最適合做的事情,比如早上9點半開始工作效率最好,下午5點到7點最適合運動。
  • 諾獎得主學生談生物鐘是什麼?科學家是怎麼發現其機制的?
    Young)因在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上做出重要貢獻,而摘得該獎。晝夜節律這個帶著學究氣的詞,可以簡化地理解為人們常說的「生物鐘」。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的俞強早年參與生物鐘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在美國留學期間,他曾在霍爾和羅斯巴什的合作科研組裡工作,對生物鐘基因的發現做出過重要貢獻。
  • 人體「生物鐘」是由什麼因素決定的?「生物鐘」如何改變嗎?
    「生物鐘」因人而異會有所不同為什麼每一個人在每一天當中他的精神狀態會不盡相同呢?這是由於「生物鐘「引起的,而且因人而異,不同的人也會有不一樣的「生物鐘」。 有很多人說「生物鐘」與遺傳因素有關,這一點筆者不否認,但還有一點,環境因素也會影響「生物鐘」。環境又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生物鐘」的呢?
  • 盤點:探索生物鐘與人類健康的方方面面
    【5】Genes Dev:研究人員發現控制生物鐘和脂肪代謝的分子24小時的內部生物鐘控制人類行為和生理包括睡眠、血壓和代謝等諸多方面。晝夜節律混亂會導致許多疾病包括代謝性疾病和癌症的發病率增加。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有其自身內部的時間機制,這一時間機制是由蛋白質保持在一個檢查控制。
  • 你了解你自己的生物鐘嗎?
    關於「生物節奏」,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術語就是「生物鐘」。事實上,每一個生物- 男人,女人,動物,植物,昆蟲,甚至藻類,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通過各種各樣的「生物節奏」來調節和控制我們身體的物理,心理行為。而這些每天具有規律的周期性的行為大部分是由我們的身體對白天和黑夜的不同反應來完成的。那麼,為什麼我們有這些時鐘,他們怎樣工作並且能為我們做什麼?
  • 強制調整生物鐘的方法 生物鐘亂了怎樣恢復正常
    強制調整生物鐘的方法 生物鐘亂了怎樣恢復正常生物鐘是控制我們每天生活作息運轉的一個時鐘,但是現代人的生活往往都是不怎麼協調的,那麼多數的時候會出現萎靡不振,甚至嚴重的人會產生疾病,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調整生物鐘呢?下面是小編的幾個方法。
  • 生物鐘如何校準時間?
    2005年Science提出125個科學前沿問題, 其中之一便是「有機體的生物鐘如何同步?」。  《科學通報》特邀安徽大學秦曦明教授等撰寫「哺乳動物生物鐘同步化的研究進展」一文,從生物鐘同步化研究的歷史開始, 對哺乳動物生物鐘的同步化做了系統論述。  從古至今,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各種計時裝置始終與人類的生活緊密相連。
  • 生物鐘起源
    人類大腦中有個主時鐘,可根據光線亮暗同步睡眠和覺醒。類似這樣的時鐘真不少。人體每一個細胞內都有一掛鍾嘀嗒作響。「不僅肝裡有鍾,脂肪組織裡有鍾,就連脾臟裡也有鍾。」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時間生物學家芭芭拉·海爾姆說道。這些時鐘指定睡覺模式和用餐時間,控制荷爾蒙分泌,調節人體的糖反應以及其他許多其他重要的生物反應。
  • 你的生物鐘還OK嗎?
    生物鐘能夠在生命體內控制時間、空間發生發展的質和量。提示時間提示地點維持狀態禁止功能這好像不是我們說的那個生物鐘?我們知道的鐘鍾,是飯點了就要餓,睡點了就想吃的,神奇的身體時鐘。不知道大家有木有一個非常負責的鐘鍾呢?
  • 如果你要是能重啟生物鐘?那你可真就厲害了
    這是因為,這些行為擾亂了我們的生物鐘。我們之所以稱這種機制為生物鐘,是因為它將生物過程與地球上的24小時日長同步,並據此控制我們身體內的基本化學機制。生物鐘控制著成千上萬個基因的打開和關閉,而這些反過來又會合成蛋白質,它們操縱著細胞內部機制。每個細胞都有自己的生物鐘,它控制著不同類型細胞的不同基因。無論是在細菌、真菌、植物、昆蟲還是動物身上,生活都離不開非常複雜的「發條裝置」。
  • 如何在短時間內調整生物鐘?生物鐘亂了怎麼恢復?
    如何在短時間內調整生物鐘?生物鐘亂了怎麼恢復?很多時候由於各種事情的壓力,我們的生物鐘會越來越紊亂,有的人可能通常熬到了半夜才睡,甚至有的熬到了凌晨,大家也都知道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下面小編就為各位介紹一些短時間內調整生物鐘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動植物有自己的生物鐘 誰「動」了大自然的「鬧鐘」?
    南非有一種大葉樹,它的葉子每隔兩小時就翻動一次,因此當地居民稱其為「活樹鍾」;在南美洲的阿根廷,有一種野花能報時,每到初夏晚上8點左右便紛紛開放,被稱為「花鐘」。   沒錯,在地球上所有的有機體,都擁有一種叫「生物鐘」的生理機制,就連微小的細菌也知道時間。從細菌到哺乳動物的大多數生物都存在分子時鐘,這種從白天到夜晚的「24小時循環節律」,與地球自轉一次的節奏互相吻合。
  • 你的生物鐘是什麼「時型」
    原標題:你的生物鐘是什麼「時型」  通常經歷過一個長假再上班後,很多人一時適應不了工作節奏,感覺生物鐘全亂了。出現這種狀況表面看和長假有關,其實,最關鍵還是你不了解自己生物鐘是什麼「時型」。如果能清楚了解自己的生物鐘「時型」,就能輕鬆找回工作狀態。
  • 吃「時鐘藥」調回正常生物鐘 夜貓子們今後有救了
    原標題:吃「時鐘藥」調回正常生物鐘 夜貓子們今後有救了   原標題:夜貓子、夜班族今後有藥可救了生物鐘規律  出國海外飛行,時空不適應;加夜班,內分泌紊亂;娛樂嗨翻天,半夜睡不著……這是體內生物鐘紊亂的現象。
  • 醫學諾獎三人花30年研究生物鐘,武漢專家來解讀
    大眾都知道的「生物鐘」,其科學秘密30多年前才逐步被揭開李曉東教授北大生科院畢業後,赴美念博士,後又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做神經學博士後,十多年前回國進入武大執教,他長期利用鼠類模型,研究晝夜節律產生的系統神經生物學機制。李曉東教授介紹,此次獲獎的三位科學家分別是麥可·楊、傑弗理·霍爾、麥可·羅斯巴希,三人曾獲得2013年第十屆邵逸夫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