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生命時鐘的振蕩器——解讀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2021-01-1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記者王豔紅)從藍綠藻到真菌、從植物到動物,地球生命普遍擁有一套內置的時鐘,以24小時為周期調節生理活動,以適應我們這顆行星的自轉和晝夜變化。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時鐘怎樣「滴答」走動。

  含羞草葉子在黑暗中仍按晝夜規律開閉,向日葵在太陽尚未升起時已經朝向東方,人在亮如白晝的辦公室裡待到半夜照樣犯困——生物的自然節律並不依賴於外界條件刺激,而是由某種內在機制掌控。鐘錶的核心元件是振蕩器,比如鐘擺、機械振子或石英電路,它們產生穩定的周期性振動。

  那麼在生物體裡,這個振蕩器是什麼?

  人們很早就發現生物節律特徵可以遺傳,隨著分子生物學發展,科學界逐漸提出「生物鐘基因」的設想。20世紀70年代,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西摩·本澤和羅納德·科諾普卡用果蠅做實驗,篩選相關的基因突變。

  果蠅的破蛹羽化有著特定節律,野生品種只在一天的特定時刻出蛹,周期是24小時。科諾普卡等人培養並篩選出了周期更長或更短,甚至沒有周期的果蠅,發現它們在基因組的同一區域發生突變,從而定位到了生物鐘基因,命名為「周期」基因。但限於技術發展水平,人們當時無法弄清這個基因的代碼序列,因為克隆果蠅DNA的技術於70年代晚期才出現。

  1984年,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克隆出了「周期」基因,並把它編碼的蛋白質命名為PER。他們發現,果蠅體內的PER蛋白質濃度有規律地變動,振蕩周期正是24小時。至此,人們找到了生物鐘的「振蕩器」,看到了它的振蕩,接下來就是弄清工作原理。

  霍爾和羅斯巴什提出了一個「負反饋」機制:PER蛋白質濃度上升會抑制「周期」基因的活動,阻止基因製造出更多的PER蛋白質,導致濃度回落。這就好比攢下幾個錢後,人就不繼續工作掙錢了。

  抑制基因活動必須在細胞核裡進行,而PER蛋白質自身無法進入細胞核,需要另一種蛋白質的協助,即揚於1994年發現的第二個生物節律基因「無時」,其編碼的蛋白質被稱為TIM。PER蛋白質濃度比較高時,能與TIM蛋白質結合,從而獲得進入細胞核的「通行證」。

  此後還發現了其他幾個相關基因,涉及到PER蛋白質的降解、「周期」基因的啟動等,與前兩種基因共同構成「轉錄翻譯反饋迴路」(TTFL),這就是果蠅生物鐘的核心振蕩機制。

  如果把PER蛋白質比擬成錢、「周期」基因的運作比擬成勞動,那麼TIM蛋白質就可以比作消費欲望,其他基因分別是消費行為、工作動力等等,整個振蕩過程可以想像成工薪族錢包鼓起來又癟下去的周期性變動。

  時隔30多年後,霍爾、羅斯巴什和揚因為這一研究發現最終摘獲諾獎。霍爾在獲獎後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說,弄清這一機制有助於解決因晝夜節律紊亂導致的睡眠問題。

相關焦點

  • 生命時鐘的振蕩器——解讀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從藍綠藻到真菌、從植物到動物,地球生命普遍擁有一套內置的時鐘,以24小時為周期調節生理活動,以適應我們這顆行星的自轉和晝夜變化。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時鐘怎樣「滴答」走動。
  • 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昨日,由上海市科協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及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普報告會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揭曉
    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科普:「抓拍」生命分子的高清照片——解讀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  相關連結:  他們聽見了宇宙的聲音——記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科普:探測「時空的漣漪」——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果
  • 生物節律研究,揭開人類生物鐘的秘密——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
    新華網上海12月10日電 今日,由上海市科協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及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普報告會」在滬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主持。
  • 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揭開細胞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新華社斯德哥爾摩2019年10月7日電 氧氣是我們生命活動的第一需要。
  • 2017年諾貝爾獎陸續公布:題材高冷,成果實用
    諾貝爾化學獎  解讀冷凍顯微術  「抓拍」生命分子的高清照片  在生物體內,無數複雜分子不斷地運動著,形成又拆解、結合又分離,通過這些過程來實現各種生理功能。如果能任意「抓拍」高清照片、看清某個分子在特定瞬間的模樣,將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生命如何運作。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3位科學家獲獎。  近幾年來迅速躥紅的低溫冷凍電子顯微術(Cryo—EM)就是這樣一種「抓拍」手段。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獲獎者對該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關鍵貢獻。
  • 3名科學家奪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解讀獲獎研究成果
    他們開創性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生命中一個最基本的適應性過程的機制」,為我們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新陳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評獎委員會強調,今年的獲獎成果為人類開發出「有望對抗貧血、癌症以及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人物    三人曾同獲頒拉斯克醫學獎據悉,獲獎的3人在2016年曾同獲頒拉斯克醫學獎,表揚他們有關細胞如何適應不同氧氣環境的研究。
  • ...免疫系統的抗癌「剎車」——解讀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1日電科普:鬆開免疫系統的抗癌「剎車」——解讀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付一鳴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官網上,有幾個黑體大字概括了新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詹姆斯
  • 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解讀:生物鐘背後分子機制
    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解讀:生物鐘背後分子機制 時間:2017-10-03 09:57:14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NT
  • 一份來自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價值740萬的建議?謠言
    網傳消息截圖近年來,網上傳播著這類文章《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告訴你一份價值740萬元的健康》《2019年諾貝爾醫學獎:這
  • 一份來自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價值740萬的建議?謠言!
    740萬元的健康》《2019年諾貝爾醫學獎:這4個字的健康建議,價值740萬!》,文章稱:三位科學家通過精密的實驗得出幾個結論: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鐘,疾病匍匐而來。熬夜將造成大腦開始吞噬自己。調節節律的關鍵基因失效後,會促使腫瘤發生。
  • 2017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公布!
    導讀:2017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獎人是三位美國遺傳學家:Jeffrey C.Hall,Michael
  • 這是一份來自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價值740萬的建議?
    740萬元的健康》《2019年諾貝爾醫學獎:這4個字的健康建議,價值740萬!》,文章稱:三位科學家通過精密的實驗得出幾個結論: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鐘,疾病匍匐而來。熬夜將造成大腦開始吞噬自己。調節節律的關鍵基因失效後,會促使腫瘤發生。
  • 生物鐘的研究、功能和機理——2017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Young)因發現調節生物日節律行為的基因並闡明其作用原理獲得了2017 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項工作揭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基本生命現象的分子機理,對了解生命的運行原理以及生命在演化過程中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治療由於生物鐘失常而導致的人類疾病和開發調控生物鐘元件的藥物奠定了基礎。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揭示了生命中最基本的適應性過程之一的機制。他們為我們理解氧氣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發現也為防治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
  • 3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原標題:3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2日電 (記者 李玫憶)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當地時間10月2日揭曉。
  • 解讀: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3分,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三人共同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C型肝炎病毒。
  •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今天,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揭曉,也正式拉開了2018年諾貝爾獎「開獎周」的帷幕。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最具威望的醫學研究獎項之一,其不少研究成果對於普通人來說也都是「如雷貫耳」:青黴素、試管嬰兒、生物鐘……從獲獎的研究成果中,不難一窺逾百年來醫學發展的軌跡。
  • 趣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獎的創辦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願是,將其財富的一部分,給予那些「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做出最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該獎項是對科學家科研成果的極大肯定。自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醫學獎憑藉其出色的篩選能力樹立了其在醫學界學術圈的權威地位。
  • ...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解讀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7日電 氧氣是我們生命活動的第一需要。早在幾世紀前,人類就意識到了氧氣的重要作用,但是細胞如何適應變化的氧氣水平長久以來仍是「未知數」。來自美國和英國的三名科學揭開了細胞如何與氧氣「互動」的神秘面紗,並因此獲得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