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2月10日電 今日,由上海市科協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及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普報告會」在滬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主持。
2017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生物鐘領域的三位科學家,分別是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以表彰他們對「控制晝夜節律分子機制」的發現。這三位科學家為何會獲獎?這項研究對人類有何意義?
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劍橋-蘇大基因組資源中心主任徐瓔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講人為大家帶來題為「生命旋律的曲線美」的報告,為公眾深度解讀2017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研究。
徐瓔認為生物節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她說「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而生物節律則讓我們預知晝夜環境變化,順應環境改變,從而取得生存上的優勢。」
徐瓔表示,形成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的生物鐘的基因似乎各不相同,但其基本機制卻一樣,都是由一個和若干基因有關的自動調節的負反饋循環構成。而大量生物鐘基因的發現及對它們作用的闡明,更讓我們認識到這種晝夜節律並非是一個簡單的「生物鐘」,應該更準確地理解為「晝夜節律系統」,是信號在複雜網絡中相互來回傳遞。當我們測量大部分生理指標或行為的時候,會發現這些生理或行為在某個時候會具有最大值而在另一個時候又具有最小值,所以說晝夜節律系統影響機體的各個生理過程和行為。
主題報告後,楊雄裡、徐瓔、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二荃及澎湃新聞記者吳躍偉圍繞生物節律的研究、未來研究方向等話題展開深入探討,並與現場觀眾進行互動交流。
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普報告會為「上海科協大講壇暨科技前沿大師談 解讀2017年科學類諾貝爾獎系列科普報告會」的最後一場活動,此前已舉辦兩場。該系列報告會通過三場報告,向社會公眾權威解讀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