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千百年來,不違此規。早在19世紀末,科學家就注意到了人體具有「生命節律」的現象。上世紀初,德國內科醫生威爾赫姆·弗裡斯和一位奧地利心理學家赫爾曼·斯瓦波達,他們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發現存在著一個以23天為周期的體力盛衰和以28天為周期的情緒波動。大約過了20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大學的阿爾弗雷特·泰爾其爾教授發現人的智力是以33天為波動周期的。
人體隨時間節律有時、日、周、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節律。例如人體的體溫在24小時內並不完全一樣,早上4時最低,18時最高,但相差在1℃以內。人體生物鐘在睡眠上的表現顯著,通常在23點至次日凌晨5點,而多數中青年人生物鐘紊亂的原因,則是熬夜引起的,導致人體正常新陳代謝的不正常進行。
心率和血壓的24小時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是典型的生物鐘之一。心臟其活動方式就是搏動,位於心臟右心房的竇房結,它可以自動地、有節律地產生電流,電流按傳導組織的順序傳送到心臟的各個部位,從而引起心肌細胞的收縮和舒張。一般人的心率波動呈長柄「杓」型,夜間心率平均值比白天心率平均值下降10%-20%,清晨覺醒後心率迅速增快,並且在3-4小時內達峰值後逐漸減慢,但日間水平較夜間高,夜間睡眠後心率進一步減慢,於3-5點到達谷值,隨後在覺醒前1-2小時又逐漸增快,完成一個波動周期。
正常人及多數輕中度高血壓病人,其血壓波動表現出一定的可重複性的規律,即白晝血壓水平較高,夜晚睡眠時血壓水平較低,在清晨4:00-5:00 點開始上升,6:00-8:00 點(也有報導為8:00-9:00 點)左右出現高峰,然後逐漸平穩,16:00-18:00 點再次出現高峰(次高峰),然後緩慢下降,凌晨0:00-2:00 點(也有報導2:00-3:00 點)達低谷並維持到4:00-5:00 點,全天出現雙峰一谷的長柄勺型曲線。血壓的這種節律變化對適應機體活動,保護心血管結構和功能起著重要作用。
目前,大部分學者把夜間血壓下降百分率(PER)即白晝均值與夜間均值之差除以白晝均值作為判斷ABPM 的血壓晝夜節律狀況的定量指標,一般以≥10%表示正常晝夜節律稱之為「杓形血壓」,<10%提示晝夜節律減弱或消失,稱之為「非杓形血壓」。
人類的生物鐘與時鐘並不同步。日本科學家發表研究論文說,他們發現人類生物鐘的周期是24小時18分。而其它動物和植物的這種生物鐘與時鐘差距更明顯,一些動物的生物鐘周期是23小時至26小時,而植物是從22到28小時。
某些情況下,生物鐘可以遭到嚴重損害。例如,夜班工人體溫、血壓夜高於晝,睡眠晝夜顛倒,日積月累,使生物節律一定程度損害。生物鐘也可以老化。例如,老年人醛固酮、睪酮、黃體生成素晝夜節律振幅明顯減小或消失。生物鐘處於高潮期,還可抵消這些功能減退,但處於低潮或臨界期,則有病變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