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5點30分,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3位美國科學家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3人將均分900萬瑞典克朗獎金。

 

 

Jeffrey C. Hall

 

Jeffrey C. Hall,194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1971年從美國華盛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1年至1973年在加州理工學院做博後。1974年他加入美國布蘭迪斯大學。2002年,他加入美國緬因大學。

 

 

Michael Rosbash

 

Michael Rosbash,1944年出生於美國堪薩斯城。1970年從MIT獲得博士學位,隨後三年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做博後。1974年起,他一直任職於美國布蘭迪斯大學。

 

 

Michael W. Young

 

Michael W. Young,1949年出生於美國邁阿密。1975年從美國德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5年至1977年,他在史丹福大學做博後。1978年起,他一直任職於美國洛克菲勒大學。

 

地球上的生命早已適應了地球這顆行星的轉動。很多年以來,我們已經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生命體體內存在一種生物鐘,能幫我們預知並適應每一天的周期規律。但是這種生物鐘實際上是如何運作的呢?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三位就對生物鐘進行了探究並成功闡釋其內在運作機制。他們的發現解釋了植物、動物和人類是如何適應自身的生物節律並與地球的轉動保持同步。

 

今年的獲獎者利用果蠅作為模式生物,分離出一種能夠控制日常生物節律的基因。他們通過研究證明:用這種基因編碼出的一種蛋白,會在夜間不斷累積,然後在白天又發生分解。此外,他們還發現這種生物過程中的其他相關蛋白成分,從而揭示細胞管理這種自我維持運行的機制。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多細胞生命體的生物鐘都是同樣的運行機制。

 

憑藉著非同尋常的精密性,生物鐘讓我們的身體適應了每一天的各種變化:它負責調節身體各種重要機能比如行為舉止、荷爾蒙水平、睡眠、體溫以及新陳代謝。當外部環境與生物鐘發生短暫衝突時,我們的健康會受到影響,比如當我們坐飛機跨越多個時區,便會出現時差倒不過來的情況。此外,如果生活方式與生物鐘要求的節律產生慢性不協調,則會影響身體各種疾病的出現。

 

我們體內的時鐘

大多數生命體能夠預知和適應環境的日常變化。早在18世紀,天文學家Jean 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就研究了含羞草這種植物,他發現含羞草的葉子會在白天向著太陽打開,然後在黃昏時合攏。他好奇如果含羞草持續處於黑暗環境中會產生什麼變化,之後他發現,儘管沒有日光照射,含羞草的葉子每天仍然保持其正常的規律性變化(圖1)。植物似乎有它們自己的生物鐘。

後來,其他科學家發現不只植物,動物和人類也有生物鐘幫助自身生理狀態適應環境的日常變化。這種常規性適應被稱為「晝夜節律」,其中「晝夜(circadian)」一詞來源於拉丁文中的circa(意為「大約」dies(意為「一天」。但是,我們體內的晝夜生物鐘到底如何運作仍是未解之謎。

圖1.體內生物時鐘。含羞草的葉子白天向著太陽打開,到黃昏時閉合(圖上半部分)。Jean Jacques d'Ortous de Mairan將含羞草放在黑暗環境中(圖下半部分)並發現:就算沒有陽光的照射,葉子仍然保持其正常的規律性變化。

時鐘基因的發現

在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分子生物學家Seymour Benzer及其學生Ronald Konopka提出一個想法:果蠅體內有沒有可能存在著控制其晝夜節律的基因呢?經過研究,他們發現果蠅體內一種未知基因的突變確實會擾亂其晝夜節律。他們將這種突變的基因命名為「周期」基因。但是,又有個新問題出現:周期基因又是怎麼影響果蠅的晝夜節律的呢?

今年的諾獎得主們,研究的對象也是果蠅,他們就瞄準了生物鐘到底如何運行這個研究領域。1984年,Jeffrey Hall和Michael Rosbash——這兩位在波士頓的布蘭迪斯大學有著緊密合作的科學家,以及洛克菲勒大學的Michael Young,三人成功地分離出周期基因。Jeffrey Hall和MichaelRosbash接著發現了周期基因編碼的蛋白PER,PER會在會在夜間不斷累積,然後在白天又發生分解。因而,PER蛋白水平的變化以24小時為周期,正好與晝夜節律保持同步。

一種自我調控的發條機制

下一步研究的關鍵是,搞清楚這樣的節律變化是如何產生並維持的。Jeffrey Hall和Michael Rosbash猜想,PER蛋白阻斷了周期基因的活性。他們進而推測,通過一種抑制反饋迴路,PER蛋白可能阻止了自身的合成,因而持續而周期性地調節了自身的水平(圖2A)。

圖2A:周期基因反饋調節的簡單圖示。圖中顯示了24小時內的系列事件。當周期基因激活時,mRNA就生成了。mRNA被轉運到細胞質中,作為PER蛋白產生的模板。PER在細胞核中聚集,而周期基因的活性此時被阻斷。這就幫助產生了阻斷反饋機制,從而形成了晝夜節律。

這一模型很「誘人」,但是缺失了一些片段。為了阻斷周期基因的活性,PER蛋白需要接觸到細胞核。Jeffrey Hall和Michael Rosbash已經證實,PER蛋白是在夜間聚集到細胞核的,問題是如何到那兒的?1994年,Michael Young發現了第二種發條基因timeless,它編碼晝夜節律所需的TIM蛋白。他證實,當TIM蛋白綁定到PER蛋白時,兩種蛋白就能進入細胞核,從而阻斷周期基因活性,關閉阻斷反饋迴路(圖2B)。

圖2B:節律鐘的分子成分的簡單圖示。

這一調節反饋機制解釋了細胞蛋白水平的變化是如何產生的,但仍有疑問待解。是什麼控制了這種變化的頻率?Michael Young鑑定出了另一種基因doubletime,它編碼DBT蛋白,能夠延遲PER蛋白的聚集。這就解釋了這種節律調控如何更契合24小時的循環。

三位諾獎得主的發現是顛覆傳統的,建立了生物鐘的關鍵機制。隨後一些年,節律鍾機制的其他分子組分陸續被闡明,進一步闡釋了它的穩定性和功能。比如,今年的得主還鑑定出一些額外蛋白,是激活周期基因所需,此外,光能同步節律鐘的機制也少不了它們。

為人體生理「保持準時」

人體生理的很多方面都牽涉到生物鐘。我們知道,所有的多細胞有機體,包括人類,利用一種相似的機制來控制晝夜節律。我們很大一部分基因是由生物鐘調控著,於是,一種精細校準過的晝夜節律就調整著我們的生理,以適應每天的不同階段(圖3)。自從這一重大發現以來,節律生物學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廣闊而有活力的研究領域,影響著我們的健康和福祉。

圖3:節律鍾預測並調整我們的生理,以適應每天的不同階段。生物鐘幫助調節睡眠模式、攝食行為、激素釋放、血壓以及體溫。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Südhof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德國3位科學家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和Thomas C. Südhof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細胞內的主要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  James E.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日揭曉 今日揭曉諾貝爾物理學獎
    央廣網北京10月3日消息(記者韓萌)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表彰那些對人類作出重要貢獻的研究者。現如今諾貝爾獎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獎,已經成為學術界個人的最高榮譽,是各界科學家都為之奮鬥的目標。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作者|梅進 馮麗妃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2017年——三位美國科學家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2016年——日本科學家Yoshinori Ohsumi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自噬機制。」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獎,獲獎理由是「有關瘧疾新療法的發現」;另外兩位獲獎科學家為愛爾蘭的William C.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2017年10月2日,星期一,北京時間下午5點半,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2日中午11時30分,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頒布2017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Semenza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7日17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來自美英的三位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 Ratcliffe和Gregg L.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揭曉
    新華社發(石天晟 攝) 三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2日宣布,將2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Blumberg因這項發現於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當時,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工作的 Harvey J. Alter正在研究輸血患者的肝炎發病率。儘管對新發現的B肝病毒的血液檢測減少了輸血相關肝炎的病例,Alter和同事令人擔憂地證明了大量病例仍然存在。在此期間,也發展了對A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檢測,很明顯,A型肝炎不是這些不明病例的原因。
  • 2019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來源:網易新聞 / 中國醫學論壇報▍整理:賽柏藍器械10月7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前一年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該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由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醫科大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負責評選,頒獎儀式於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的周年紀念日)舉行。
  •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2014年與詹姆斯·艾利森共同獲得首屆唐獎生技醫藥獎。2016年9月21日,入選2016年引文桂冠獎名單。2016年9月25日,首屆唐獎生醫獎得主本庶佑獲獎。   今天,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揭曉,也正式拉開了2018年諾貝爾獎「開獎周」的帷幕。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附過去5年得主名單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過去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名單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小知識——從1901年到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了110次。——219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有12位女性。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附過去5年得主名單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和英國科學家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環球網快訊】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北京時間5日傍晚率先公布。
  • 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時間 歷年獲獎者名單
    中新網10月2日電 綜合報導,2017年諾貝爾獎將從10月2日起陸續揭曉,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將在北京時間今天下午最先公布。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1901年首次頒發,由瑞典的醫科學院卡羅琳學院負責評選。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由美國、英國的3名科學家分享,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領域的貢獻。,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過去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名單2019年——美英三位科學家William G. Kaelin Jr, Sir Peter J.2017年——三位美國科學家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調控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作者:梅進 馮麗妃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和英國科學家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5日下午5點34分許,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和英國科學家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C型肝炎病毒。
  • 剛剛,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最具威望的醫學研究獎項之一,其不少研究成果對於普通人來說也都是「如雷貫耳」:青黴素、試管嬰兒、生物鐘……近五年來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如下:2018年,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與日本生物學家本庶佑,憑藉他們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是他們仨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北京時間5日傍晚率先公布。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正式揭曉,由分別來自美國、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三位獲獎科學家資料簡介
    ­  中新網10月2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2日中午,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這一獎項今年被授予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控制生理節律的分子機制」。­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現場。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此次獲獎的三位科學家分別是傑弗瑞•霍爾(Jeffrey C.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三位美國科學家分享這一殊榮
    央廣網北京10月3日消息(記者邢斯嘉 李行健 見習記者苗霖)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北京時間昨天傍晚,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三位美國科學家分享這一殊榮。兩年前,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亞洲第一位獲得這個獎項的女科學家,也讓這個獎項被更多中國人所了解。屠呦呦是因為發現了治療瘧疾的藥物青蒿素而得獎。今年,這三位科學家又是因為什麼得獎呢?為了搞明白這個問題,昨晚,央廣記者多方求教,用了近四個小時,力求給大家做靠譜兒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