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身體「時鐘」攜帶的秘密

2020-11-29 中國科學院

  「熬夜黨」請對自己好一點,生物鐘一旦紊亂了想恢復,大腦需要1周、肝臟腸胃則需要兩周。不僅如此,多動症、抑鬱症、代謝性疾病、生殖健康都與生物節律有關。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楊,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生物體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基因突變帶來作息異常

  「這項成果回答了生物體最基本的問題,實至名歸。」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生物節律分會會長、蘇州大學特聘教授徐瓔接到記者電話時難掩激動:「從人類、動物、植物到細菌,幾乎所有生物體都有生物鐘,它影響著血壓、血糖、睡眠、新陳代謝等各種生理過程和行為方式。更重要的是,生物鐘控制著10%~43%的基因表達。」

  徐瓔2003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學部門從事研究工作。「當時我們在研究一種『早睡早起』的基因。當地有個家族的人習慣在3時~4時起床,18時~19時睡覺。研究團隊發現,這一家族管理睡眠行為的PER2基因發生了突變。如果把這種突變基因轉給小鼠,小鼠同樣會早睡早起。」

  徐瓔回國後繼續從事相關研究,她帶領團隊還研究發現,PER1基因突變的小鼠不僅改變了睡眠時間,還會提前進食。這一研究結果曾發表在《細胞》子刊上。「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某些進食時間異常的現象,比如夜食症。」徐瓔說。

  蘇州大學生物鐘研究中心主任王晗是世界上第一批用斑馬魚模型來研究人類疾病與生物鐘關係的科學家之一。斑馬魚基因與人類基因有著87%的同源性,能幫助揭開人類身體的很多奧秘。

  「我們採用反轉錄病毒插入,使斑馬魚的主要生物鐘基因per1b突變,這一突變使得它們的運動量比正常魚多一倍,行為表現與人類多動症類似。」王晗的研究團隊由此發現多動症和生物鐘有關,並揭示了注意力缺陷多動症發病的新機制。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建立了斑馬魚注意力缺陷多動症動物模型,為大規模篩選注意力缺陷多動症藥物提供了重要材料。後來,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神經科學學會官方會刊《神經科學雜誌》上。

  節律紊亂類疾病治療或更精準

  此次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果蠅中克隆出per基因,而中國科學院北京生科院研究員孫中生則克隆了哺乳動物的Per1基因。長期從事疾病與生物鐘調控機制研究的孫中生指出,不僅是基因,光照、飲食等環境因素也會影響生物鐘變化。而生物鐘紊亂與精神疾病緊密相關,同時會導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內分泌代謝疾病。

  孫中生介紹,光照是生物鐘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如北歐地區整個冬季光照僅為3小時~4小時,當地抑鬱症比例大幅上升,需要進行燈光治療。而美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夜班護士月經紊亂、代謝性疾病風險增高。

  「工業化發展改變社會環境。長時間燈光照射、熬夜、借咖啡提神……現代人的很多行為與體內固有節律背道而馳。因忙碌偶爾打亂生物鐘,不會立刻發病,也最容易被忽略。但長久下去會造成生物鐘失調,對人體健康有嚴重損害,如失眠、免疫力下降、腫瘤易感性增加、誘發阿爾茨海默症等腦部疾病,甚至與不孕不育也有關係。」王晗介紹,2013年其研究團隊已找到生物鐘基因紊亂與男性生殖障礙相關的直接證據。

  「生物鐘研究將給患者提供更精準的治療方案,提示醫療操作進行改變,比如調整檢查或用藥時間,以獲得更佳療效。」王晗介紹,某些疾病,如心臟病、哮喘等,患者在晚上的相關生理指標更明顯,在這一時間段進行監測檢查結果更精確。

  「生物鐘是一個完整、精確的系統。數位化和精確性可使生物鐘研究成為其他生命科學提供研究的示範。」徐瓔說。

  生物鐘調整成為新課題

  「在生命起源的進化過程中,太陽系中的生物體構成的24小時生命節律,是一種與環境達到最佳平衡的適應機制。偶爾偏離24小時後,規律睡眠和飲食,生物鐘也自身具備重設的能力。一般大腦需要1周,肝臟、腸胃需要兩周。」孫中生介紹,人體自身的生物節律實際上是23.76小時,在24小的時光照作用下,精妙的生物鐘順應自然保持著24小時的生物節律。

  「生物節律是一個系統性的調控,使得我們能夠更好適應時空變換,比如幫助我們在國際旅行中調整時差。」徐瓔說,隨著全球化演進,處於不同時區的人們越來越多會在同一時間做同一件事情,如國際會議、金融交易等,如何能在關鍵時刻調整生物鐘,降低事故發生率是研究方向。孫中生介紹,美國已研發出72小時不睡覺的藥物,可在有特殊需要時提高警覺性,增強生物節律。

  徐瓔還指出,在航天事業中,太空人脫離了由於地球24小時晝夜自轉,如何在地球以外的星際空間調整自己的生物鐘,也是未來的研究課題。

  國內研究接近世界前沿

  據了解,20世紀90年代是生物鐘研究發展的黃金時期。從現象到基因機理,從果蠅模型到小鼠再到人類,研究內容、手段都有很大的突破。

  「事實上,中國很早就有關於節律的描述性研究,但沒有從分子機制層面的探索。」徐瓔介紹,目前的研究者大部分都有在國外學習工作的經歷。此次諾貝爾獎得主霍爾和羅斯巴什的兩篇文章都有中國科學家的貢獻。

  王晗介紹,現在全國已有幾十個大學和科研單位的近100個實驗室在從事植物、動物、人類以及睡眠相關的生物鐘相關研究。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就也召開會議來探討並且布局中國的生物節律的研究。

  「目前,國內的生物鐘研究水平接近世界前沿,果蠅、植物、斑馬魚、小鼠各類研究模型齊備,發展快,與國際交流頻繁。」王晗介紹,近年來,美國、日本、歐洲的學者都曾與我國研究者合作開展研究課題並組織國際會議。

相關焦點

  • 2017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公布!
    導讀:2017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獎人是三位美國遺傳學家:Jeffrey C.Hall,Michael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揭曉
    新華社發(石天晟 攝) 三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2日宣布,將20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 解讀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昨日,由上海市科協主辦,上海市科普作家協會、新華網「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及上海科協大講壇管理辦公室共同承辦的「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科普報告會
  • 3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原標題:3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2日電 (記者 李玫憶)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當地時間10月2日揭曉。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這些概念股或受關注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因發現C肝病毒,這三位分享760萬元獎金;這些概念股或受關注 摘要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正式揭曉,由科學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日揭曉 今日揭曉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7年諾貝爾的開獎昨天(2日)已經正式拉開帷幕,生理學或醫學獎被三位美國遺傳學家獲得。北京時間昨天(2日)下午,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遺傳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以及麥可·楊,以表彰他們在晝夜節律分子機制方面的發現。何為「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它又對人類生物或醫學研究帶來怎樣的應用與深遠影響?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這些概念股或受關注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正式揭曉,由科學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由於今年諾貝爾獎獲獎者的獎金將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人民幣),三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這些概念股或受關注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因發現C肝病毒,這三位分享760萬元獎金;這些概念股或受關注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10月5日17時30分正式揭曉,由科學家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2017年10月2日,星期一,北京時間下午5點半,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2日中午11時30分,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頒布2017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諾貝爾獎的獎金來自諾貝爾所成立基金的利息或投資收益。隨著諾貝爾基金的收益變化,諾貝爾獎的獎金有所浮動。2001年至2011年的單項獎金為1000萬瑞典克朗,2012年至2016年因基金收益下降,獎金下調為800萬瑞典克朗。2017年,基金財務狀況好轉,獎金改為900萬瑞典克朗。
  • 生命時鐘的振蕩器——解讀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從藍綠藻到真菌、從植物到動物,地球生命普遍擁有一套內置的時鐘,以24小時為周期調節生理活動,以適應我們這顆行星的自轉和晝夜變化。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時鐘怎樣「滴答」走動。
  •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三位獲獎科學家資料簡介
    ­  中新網10月2日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2日中午,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這一獎項今年被授予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控制生理節律的分子機制」。­  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現場。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此次獲獎的三位科學家分別是傑弗瑞•霍爾(Jeffrey C.
  • 科普:生命時鐘的振蕩器——解讀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果
    新華社北京10月2日電(記者王豔紅)從藍綠藻到真菌、從植物到動物,地球生命普遍擁有一套內置的時鐘,以24小時為周期調節生理活動,以適應我們這顆行星的自轉和晝夜變化。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時鐘怎樣「滴答」走動。
  • 三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0月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從左至右)的照片出現在顯示屏上。新華社發(石天晟攝)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2日電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2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行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評獎委員會說,人們過去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生物都有內在的生物鐘,但其中原理卻長期不清楚。
  • 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時間 歷年獲獎者名單
    中新網10月2日電 綜合報導,2017年諾貝爾獎將從10月2日起陸續揭曉,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將在北京時間今天下午最先公布。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已故的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的遺囑而設立的,目的在於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界做出卓越發現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1901年首次頒發,由瑞典的醫科學院卡羅琳學院負責評選。
  •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最具威望的醫學研究獎項之一,其不少研究成果對於普通人來說也都是「如雷貫耳」:青黴素、試管嬰兒、生物鐘……從獲獎的研究成果中,不難一窺逾百年來醫學發展的軌跡。
  • 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解讀:生物鐘背後分子機制
    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解讀:生物鐘背後分子機制 時間:2017-10-03 09:57:14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NT
  • 剛剛,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最具威望的醫學研究獎項之一,其不少研究成果對於普通人來說也都是「如雷貫耳」:青黴素、試管嬰兒、生物鐘……近五年來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如下:2018年,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與日本生物學家本庶佑,憑藉他們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歷史趣聞
    1968年,瑞典銀行(瑞典中央銀行)為了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設立了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即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7日新鮮「出爐」,所謂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百年歷史中,有人過世3天獲殊榮,有人陪跑32載終成空。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當地時間10月5日11:30,北京時間10月5日17:30,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哈維·阿爾特 (Harvey J.十年回顧2010~2019的生理學或醫學獎根據諾貝爾獎官網顯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每年評選和頒發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