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生物鐘密碼科學家獲諾貝爾獎

2021-01-09 人民網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2日電 (記者李玫憶)當地時間10月2日上午11點35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秘書長託馬斯·佩勒曼在瑞典卡洛林斯卡醫學院諾貝爾大廳宣布: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楊,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他們將獲得諾貝爾金質獎章和證書,並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40萬元)的獎金。2013年,這三位科學家因同樣成果曾獲得第十屆邵逸夫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為什麼是他們

託馬斯在發布會上告訴記者,羅斯巴什在被告知自己獲得諾貝爾獎時,先沉默了一會,然後說「你在開玩笑吧」。有這樣的反應並不奇怪。20世紀60年代末,霍爾的博士後導師、紐約出生的波蘭裔科學家本哲決定用果蠅模型開啟自己的神經生物學研究時,就被同事嘲笑——研究腦袋愚蠢的果蠅,是不是研究者腦袋有毛病?而恰恰是果蠅開啟了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密碼。

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委會的新聞公告中是這樣表述的:多年來,我們知道,生物體,包括人類,都有一個內部生物鐘,可以幫助我們預測和適應當今的正常節奏。生物鐘涉及我們複雜的生理學的許多方面,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多細胞生物體都使用類似的機制來控制晝夜節律,包括激素水平、睡眠需求、體溫和新陳代謝等。若外部環境與生物鐘節律不匹配,比如長途旅行需要倒時差的時候,人就會有不適感。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與內在生物鐘節律長期不匹配,就會增加患病風險。但是生物鐘的工作原理長期以來一直是科學家探索的難題。正是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楊深入研究了我們的生物鐘,並闡明其內在的工作機理。他們的發現解釋了植物、動物和人類是如何讓生物節律適應地球自轉帶來的晝夜變換的。

其實,科學家們早在1935年就知道果蠅有生物節律,並且開始以果蠅為研究對象,但之所以是霍爾這3位美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是因為他們分離出一個能夠控制生物節律的PER基因,它可以編碼一種在夜間積聚、在白天分解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在細胞中的數量變化就引起了細胞生物節律的晝夜變化。後來他們又發現了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其他幾種蛋白質,從而在分子層面較好地揭示了細胞內生物鐘的工作機制。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委員會主席安娜·維德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跟生物鐘有關的基因有很多,我們需要研究這些基因之間是如何互相聯繫、互相影響的,又是如何調整機體自身以適應地球旋轉的。三位科學家的研究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基礎研究,對我們深入了解控制生物鐘的分子機制有重要影響。其在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

研究之路一波三折

1980年代是基因克隆的烽火連天時代。由三位生於20世紀40年代的科學家組成的兩個團隊競相研究克隆果蠅的PER基因:洛克菲勒大學的麥可·楊團隊,以及波士頓布蘭迪斯大學的傑弗裡·霍爾和麥可·羅斯巴什團隊。霍爾和羅斯巴什自上世紀70年代就合作搞科研。

1984年,兩組科學家密切合作,成功地發現了PER基因,晚上編碼的蛋白質在夜間積累,白天降解。因此,與晝夜節律同步,PER蛋白水平在24小時周期內振蕩,而且改變導入的PER基因表達的相位可改變果蠅晝夜節律的相位。

但是,隨後的研究並不順利。1986年,兩個課題組犯了同樣的錯誤,都發表文章稱PER蛋白質是蛋白多糖。一年後,邁克·楊課題組在《自然》發表文章,稱PER影響了細胞間交流,也被證實這一結果不能重複,不得不道歉並收回這篇令人矚目的文章。1993年,霍爾—羅斯巴什組發表文章說明PER不參與細胞間連接,也讓他們的研究走過一段彎路。

出現突破是在1990年代,科學家開始從果蠅頭部提取RNA,避免其他部分(如腹部)所含RNA掩蓋了頭部的mRNA。邁克·楊實驗室發現了timeless基因(「無時間」,簡稱Tim),並很快克隆到tim基因。霍爾—羅斯巴什組通過遺傳篩選,也在果蠅找到Jrk基因,發現就是果蠅的生物鐘基因。從此,鑽研果蠅生物鐘的科學家們就不用再擔心研究果蠅是自己怪癖,而確實可能是探討和揭示動物相通的普遍機理。其後有更多基因被發現參與人的生物鐘工作。邁克·楊實驗室於2017年發現人的Cry1基因突變可以導致生物鐘相位推遲,也就是晚睡晚起。

即便如此,生物鐘的重要問題並未全部解決。主鐘的細胞間如何相互作用?只是神經細胞參與生物鐘,還是有神經膠質細胞參與?環路如何構建?中樞主鍾如何調節外周鍾?等等。

而除了基礎研究之外,生物鐘的研究應該可以產生應用成果,但該研究迄今沒拿出調節時差的藥物。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對於時差調節有較大需求。各種值班導致英美近六分之一的上班族需要調時差,而且人類跨時區旅行數量每年以億計,老年人的睡眠問題中有相當部分是生物鐘異常所致,所以調節時差對於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都很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霍爾—羅斯巴什科研小組曾有好幾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包括復旦大學的俞強; 來自北京醫學院,現為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科學家的劉欣;還有復旦的黃佐石,武漢大學的曾紅葵等等,他們都為團隊的研究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的新聞公報介紹三位科學家獲獎理由時,在最後列出了展現這一科學發現成果的七篇「關鍵論文」題目。其中第五篇論文1992年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的關於果蠅基因的論文,首名作者是中國科學家劉欣。

(責編:江婧婍(實習生)、常紅)

相關焦點

  • 霍爾等3名美國科學家獲生理學或醫學諾獎:發現生物鐘機制
    霍爾等3名美國科學家獲生理學或醫學諾獎:發現生物鐘機制 澎湃新聞記者 王盈穎 2017-10-02 17:37 來源:澎湃新聞
  • 科學家破解人體「生物鐘」之謎 出國旅人未來無需倒時差
    不過日前英美科學家聯合在《科學》期刊上撰文稱,他們已經找到了實驗鼠的大腦中操縱生物鐘走向的基因「per1」,並基本摸清了生物鐘的「秉性」,按照這樣的研究思路,不久就能製造出能有效緩解時差的藥物,並進一步在癌症、情緒失常、老年痴呆和內分泌失調等與生物鐘紊亂有密切聯繫的疾病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 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獲2017諾貝爾獎
    很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知道所有的生命體,包括人類在內,都有一個內部的生物鐘,來讓他們適應晝夜變換,並找到生命的節奏。但這個這種生物鐘到底是如何工作的?據報導,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2日,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 清華才女破解國際密碼!讓全世界跟著中國跑,國家重獎711萬
    我國世界級科學大獎,有「中國版諾貝爾獎」之稱的,第四屆「未來科學大獎」公布獲獎名單。其中,清華大學教授王小雲,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她是未來科學大獎開設4年以來,首位女性得主!獎金為100萬美元!上世紀90年代,王小雲開始進行哈希函數研究,1994年開始嘗試破解MD5和SHA-1。一種密碼算法的破解往往需要花費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即便如此,成功率也只有1%左右。
  • 中國美女科學家,解開美國自稱最安全密碼,獲百萬美金獎勵
    清華大學教授、國內頂級密碼科學家王小雲,曾憑藉著創新性密碼分析方式,在短短10年就內成功破解MD5和SHA-1兩大國際密碼。而相關突破在助推新一代密碼哈希函數標準提升的同時,還為中國密碼學發展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 德軍總部:新秩序英格瑪密碼破解_怎麼破解英格瑪密碼
    導 讀 德軍總部:新秩序的英格瑪密碼是個非常有趣的小遊戲,破解的結果不同還會給遊戲帶來不同的效果增益。
  • 破解美國最安全的密碼,這個中國奇女子火了
    HAVAL-128 ,和 RIPEMD 等算法,1995年,王小雲開始研究國際密碼的破解。密碼的破解和密碼的設計同樣重要。她和密碼學專家安東尼·茹,幾乎同時獨立破解了 SHA-0。王小雲能把這些國際領先的算法都破解,已經非常了不起。但更酷炫的是,她破譯了美國使用的、號稱全球最安全的密碼!
  • 憑著研究睡眠這回事兒 這仨科學家拿了諾貝爾獎
    ▲本次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名科學家在頒獎詞中,寫著「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理方面的貢獻。」用通俗的話說,他們三位深入鑽研了我們的生物鐘,並且闡釋了它的內在原理。他們的發現闡釋了植物、動物以及人類如何調節自己的生物節律,使其與地球的旋轉保持同步。
  • 中國寶媽「破解」美國100萬年,才可能解開的密碼,獲得獎金711萬
    諾貝爾獎是知名度很高的一個國際獎項,涵蓋了很多的範圍,在中國也有一個「中國版的諾貝爾獎」,那就是「未來科學大獎」,在9月7日的時候,第四屆未來科學獎就公布了獲獎名單,其中「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的獲得者,是清華大學教授王小雲,也是四年來,首位女性得主。
  • 「生物鐘」得了諾貝爾獎,所以熬夜真會致癌嗎?
    2017年的諾貝爾獎給了生物鐘的研究,獲獎者是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Michael W. Young,獲獎的原因是他們的研究揭示了生物鐘的分子機理。可以預料的是,各種人體器官排毒時間表的文章也要滿天飛。
  • 破解黃瓜基因密碼!農業領域多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破解黃瓜基因密碼!農業領域多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2019-01-10 20:01:03   來源:央視網     【摘要】 央視網消息
  • 外媒:新科諾貝爾醫學獎出爐 靠果蠅破解「生物鐘」原理
    (法新社)參考消息網10月3日報導外媒稱,諾貝爾獎評審機構10月2日表示,三位出生在美國的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因為發現了控制人類生物鐘的分子機制,榮獲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中國一女科學家破譯美國最難密碼,拒絕高額年薪,獲「中國諾獎」
    未來科技大獎有很高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的「諾貝爾獎」。以往的獲獎者一般均為男性,但這一屆獎項獲得者,卻是科技大獎四年來首次出現的女性科研人員。他是誰?到底做出了什麼樣的貢獻?因為在她的主導下,已經成功破譯了美國根據Hash函數,設計出來的兩套高精尖密碼體系,相關領域的專家曾一度揚言,這兩套密碼是世界最先進,也是最難破解的,就算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來完成運算,要想成功破譯這兩套密碼,最短也需要一百萬年的時間。但我國的密碼學家王小雲,卻用短短兩年時間,就將這種不可能變成了現實,就讓美國專家在表示驚嘆之餘,也感到深深的擔憂。
  • 釋新聞|獲諾貝爾獎的生物鐘研究有啥用?軍事、體育等都需要
    每個人體內都有一個很酷的時鐘——生物鐘,它由基因和蛋白質打造的,是生物進化的禮物。它掌控著我們每天生活的節奏:什麼時候安然入睡,什麼時候精神飽滿地醒來。2017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在10月2日下午授予生物鐘(晝夜節律)研究領域的三位美國科學家傑弗理•霍爾、麥可•羅斯巴什、麥可•楊。
  • ...學或醫學獎公布:三位美國科學家通過果蠅帶你窺探「生物鐘的...
    之後,三位科學家進一步深入研究,發現了更多與生物鐘有關的基因 (9 至 12 組),並研究出他們的產生、運作機制,了解了這些基因的 mRNA 及蛋白控制晝夜節律的方式。這些控制果蠅晝夜節律的機制,也適用於其他生物,包括人類。 三位獲獎者利用果蠅為模式生物取得重大發現,為生物及遺傳研究開拓出一片廣闊新領域。
  • ...3位美國科學家因研究「生物鐘分子機制」獲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
    不過,開創生物鐘基因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的Seymour Benzer教授和Ronald Konopka教授於2007年和2015年相繼去世。他們兩位是第一個發現生物鐘基因period(簡稱per)。1984年起,Michael Young以及Michael Rosbash和Jeffery Hall的兩個實驗室克隆了per基因,並發現了調控生物鐘的更多基因。
  • 3位美國科學家因研究「生物鐘分子機制」獲2017年...
    不過,開創生物鐘基因研究的加州理工學院的Seymour Benzer教授和Ronald Konopka教授於2007年和2015年相繼去世。他們兩位是第一個發現生物鐘基因period(簡稱per)。1984年起,Michael Young以及Michael Rosbash和Jeffery Hall的兩個實驗室克隆了per基因,並發現了調控生物鐘的更多基因。
  • 困擾科學家多年的3大難題,只要破解其一,或許能獲得諾貝爾獎!
    困擾科學家多年的3大難題,只要破解其一,或許能獲得諾貝爾獎!世界上湧現出多個科學巨匠,他們為整個科學界奉獻了一生,作出卓越的貢獻。榮獲諾貝爾獎的是哪些人?說起諾貝爾獎,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想得到這項獎項,在國際上數一數二,能夠榮獲這一獎項都是為科學界做出無數奉獻的人。很多人之所以得到這一獎項,是因為證實了前人留下的難題,窮極一生,最終得出了答案。
  • 科學探秘 | 人類遺傳密碼的3%締造了50項諾貝爾獎.剩下的97%,我們該如何破解?
    如今,基因組已經可以從頭至尾測序,但真正做到精確解讀的只佔3%,還有另外97%的遺傳密碼是非編碼序列,它們與疾病和生長發育密切相關,正等待著我們去探秘、解讀。人的生長、發育和疾病都與我們的遺傳密碼有關,每個細胞都有一份遺傳密碼。一個人的遺傳密碼是什麼樣子?簡單來說,就是一條由四個符號排列起來的長長的線,大約有30億個符號。
  • 唯一兩獲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自稱「只是把實驗室搞砸的傢伙」
    今天,諾貝爾化學獎正式揭曉,能榮獲一次諾貝爾獎,可謂是科學家科研生涯的巔峰時刻。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科學家遺憾地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也有一些幸運的科學家卻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當然後者屬於「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