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諾貝爾獎陸續公布:題材高冷,成果實用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諾貝爾獎陸續公布:題材高冷,成果實用

  冷凍顯微術、引力波、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都有什麼用?

  瑞典皇家科學院4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瑞士科學家雅克·杜博歇、美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英國科學家理察·亨德森,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

  諾貝爾化學獎

  解讀冷凍顯微術

  「抓拍」生命分子的高清照片

  在生物體內,無數複雜分子不斷地運動著,形成又拆解、結合又分離,通過這些過程來實現各種生理功能。如果能任意「抓拍」高清照片、看清某個分子在特定瞬間的模樣,將使我們更深入地理解生命如何運作。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 3位科學家獲獎。

  近幾年來迅速躥紅的低溫冷凍電子顯微術(Cryo—EM)就是這樣一種「抓拍」手段。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獲獎者對該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關鍵貢獻。

  20世紀80年代初,工作於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雅克·杜博歇提出了「急速冷卻」方案,奠定了低溫冷凍電子顯微術樣本製備與觀察的基本技術手段。

  電子顯微鏡觀測的樣本通常是只含一層分子的薄膜,可以視為二維的。對大量散布的同一種分子拍攝二維圖像,再把這些圖像整合起來,就可以得到該分子的三維圖像。20世紀70年代,在紐約沃茲沃思研究中心工作的約阿希姆·弗蘭克開始進行這種「三維重構」的理論研究,開發出了多種數學工具和圖像處理方法。

  1990年,英國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理察·亨德森小組報告了他們對一種色素蛋白進行的三維重構,這項成果是低溫冷凍電子顯微術的重要裡程碑,證明「冷凍樣本-二維成像-三維重構」的確可以得到高解析度的三維圖像。它標誌著一種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的新方法已經成形,其思路與X射線晶體學迥異,可以給生物體內溶液中、處於工作狀態的分子「抓拍」快照。

  近幾年來,傳統的電子顯微術照相機被可以直接檢測電子的設備取代,解決了圖像轉換導致細節丟失的問題,這個重大進展也是亨德森的貢獻。低溫冷凍電子顯微術的「高清時代」終於來臨。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解讀人體生物鐘分子機制

  解決失眠的鑰匙

  從藍綠藻到真菌、從植物到動物,地球生命普遍擁有一套內置的時鐘,以24小時為周期調節生理活動,以適應我們這顆行星的自轉和晝夜變化。獲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時鐘怎樣「滴答」走動。

2017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三位科學家獲獎

  含羞草葉子在黑暗中仍按晝夜規律開閉,向日葵在太陽尚未升起時已經朝向東方,人在亮如白晝的辦公室裡待到半夜照樣犯困——生物的自然節律並不依賴於外界條件刺激,而是由某種內在機制掌控。鐘錶的核心元件是振蕩器,比如鐘擺、機械振子或石英電路,它們產生穩定的周期性振動。

  那麼在生物體裡,這個振蕩器是什麼?

  人們很早就發現生物節律特徵可以遺傳,隨著分子生物學發展,科學界逐漸提出「生物鐘基因」的設想。20世紀70年代,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西摩·本澤和羅納德·科諾普卡用果蠅做實驗,篩選相關的基因突變。

  果蠅的破蛹羽化有著特定節律,野生品種只在一天的特定時刻出蛹,周期是24小時。科諾普卡等人培養並篩選出了周期更長或更短,甚至沒有周期的果蠅,發現它們在基因組的同一區域發生突變,從而定位到了生物鐘基因,命名為「周期」基因。但限於技術發展水平,人們當時無法弄清這個基因的代碼序列,因為克隆果蠅DNA的技術於70年代晚期才出現。

  1984年,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裡·霍爾、麥可·羅斯巴什和麥可·揚克隆出了「周期」基因,並把它編碼的蛋白質命名為PER。他們發現,果蠅體內的PER蛋白質濃度有規律地變動,振蕩周期正是24小時。至此,人們找到了生物鐘的「振蕩器」,看到了它的振蕩。

  時隔30多年後,霍爾、羅斯巴什和揚因為這一研究發現最終摘獲諾獎。霍爾在獲獎後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說,弄清這一機制有助於解決因晝夜節律紊亂導致的睡眠問題。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三名科學家因引力波獲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

  解讀引力波

  探測「時空的漣漪」

  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是因為他們在「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項目和發現引力波方面的貢獻。

  什麼是引力波?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空是可以彎曲的,有質量的物體在其中運動,就會產生引力波。這就好比石頭丟進水裡會產生水波,引力波因此常被稱作「時空的漣漪」。

  但普通物體產生的這種引力波極為微弱,連愛因斯坦自己也認為很可能無法觀測到。事實上,LIGO項目所觀測到的兩個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在儀器中只引起了比原子核還小得多的變化。相對論發表百年來,許多預言,如水星近日點進動以及引力紅移效應都已獲證實,但引力波一直沒被探測到。因此,引力波又被稱作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最後一塊缺失「拼圖」。

  引力波有什麼用?

  引力波開啟了人們認識宇宙的新途徑。過去科學界探測宇宙,多是依靠光學望遠鏡、射電望遠鏡等手段,而引力波是與光不同的信息載體。

  通過分析引力波信號,我們可以判斷出遙遠宇宙中發生了什麼。引力波的波形特徵與聲波相似,這也是為什麼科學家曾將其轉換成聲波,作為「宇宙的聲音」播放出來。通過探測引力波來分析宇宙中的各種事件,就像根據樂器聲波判斷樂器的質地種類,以及樂手的演奏手法。

  至於引力波在實際生活中有什麼應用,科學家說,包括時空旅行這樣的科幻設想還早得很,而利用引力波的宇宙通信目前來看也很遙遠。不過引力波的發現無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給未來增加更多新的可能。

  本組稿件均據新華社

相關焦點

  • 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公布!曾影響人類生活的10大諾獎成果
    2020年諾貝爾獎於10月5日至12日陸續公布。受疫情影響,原定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傳統頒獎典禮和晚宴被取消,改為線上舉行。一起來看看備受關注的三大科學獎,今年花落誰家吧!她們是諾貝爾化學史上第一對同時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也是諾貝爾獎得主中的第55、56位女科學家。
  • 中國下一個諾貝爾獎預測 這三人最有競爭力
    ­  2017年諾貝爾獎陸續公布,在科學研究領域,獲獎的領域可謂「高冷」,但是成果實用,例如生理學或醫學獎,今年獲獎的三名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時鐘怎樣「滴答」走動,解釋了為何人們在跨時區會出現時差反應,並給出了解決「失眠」的鑰匙。
  • 【收藏】2020年諾貝爾獎陸續公布!曾影響人類生活的10大諾獎成果!
    2020年諾貝爾獎於10月5日至12日陸續公布。受疫情影響,原定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傳統頒獎典禮和晚宴被取消,改為線上舉行。一起來看看備受關注的三大科學獎,今年花落誰家吧!
  • 諾貝爾獎將於今天開始陸續公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5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記者從諾貝爾獎官網獲悉,今年的諾貝爾獎將於10月5日至12日陸續公布。據新華社消息,當前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已超過3500萬例,因此,今年12月將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頒獎儀式將改為線上舉行。
  • 2017諾貝爾獎公布時間、獎金多少 各獎項獲得者名單
    人民網訊,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是全球學術界最大的盛事之一。據外媒報導,2017年諾貝爾獎將於10 月2日開始陸續揭曉。國際諾貝爾獎基金會在瑞典當地時間9月25日表示,2017年諾獎得主將獲得較豐厚的獎金,超過1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62.52萬元)。
  • 諾貝爾獎今起陸續公布,率先公布生理學或醫學獎
    儘管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在今年5月宣布取消今年獎項,2020年諾貝爾獎仍會如約而至。,將財產中的最大一份給了一系列獎項,即諾貝爾獎。10月上旬公布,隨後在近兩個月之後的12月10日舉辦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頒獎晚宴。
  • 2017年諾貝爾獎開獎周來啦:今年榮譽到誰家?
    中新網10月2日電 從本月2日開始,2017年諾貝爾獎「開獎周」正式拉開帷幕。在隨後的八天內,醫學獎、物理學獎等多項大獎的結果將陸續揭曉。今年的諾獎到底有何看點?到底哪些人有機會最終折桂呢?  在這其中,中國作家莫言2012年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5年,屠呦呦憑藉對青蒿素的研究獲得當年的生理學與醫學獎。今年還有沒有中國人再度獲此榮譽?在答案揭曉前還未可知。  而這主要是因為諾貝爾獎評選的全過程保密,除公布最終獲獎者的名字外,候選人名單在50年內都不對外公開。即使過了這一時限,也僅供研究諾貝爾獎的專業人員查閱。
  • 2020年諾貝爾獎今起陸續揭曉 經濟學獎名單12日押陣
    財聯社(上海,編輯齊林)訊,每年一度的諾貝爾獎評選和公布季終於來臨,自周一起諾貝爾獎評委會將陸續公布六個獎項的獲獎者名單。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諾貝爾1895年立下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上述領域「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增設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10月初通常是諾貝爾獎公布的時間。每一獎項可以頒給單人,也可以同時頒發給兩至三人,但獎金數額不得在超過三人之間分配。
  • 2020年諾貝爾獎今起陸續揭曉,經濟學獎名單12日押陣
    文 | 財聯社 齊林每年一度的諾貝爾獎評選和公布季終於來臨,自周一起諾貝爾獎評委會將陸續公布六個獎項的獲獎者名單。其中,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名單於北京時間周一17時30分公布,由Harvey J. Alter等三位科學家共同獲得,獲獎理由是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
  • 諾貝爾獎明天開始陸續公布,今年的和平獎將成「新冠和平獎」?
    從10月5日至10月12日,諾貝爾獎委員會將陸續公布六大獎項,包括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濟學獎。2020年諾貝爾獎頒獎時間為10月5日-12日。
  • 2016年諾貝爾獎10月3日起陸續揭曉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16年諾貝爾獎揭曉儀式將於10月3日起陸續舉行。今年諾貝爾獎各獎項的具體揭曉時間如下:1、生理學或醫學獎:最早於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30分公布(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3日11時30分);2、物理學獎:最早於北京時間10月4日17時45分公布(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4日11時45分);
  • 2020年諾貝爾獎公布。影響人類生活的十大諾獎成果有多牛?
    2020年諾貝爾獎於10月5日至12日陸續公布。受疫情影響,原定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傳統頒獎典禮和晚宴被取消,改為線上舉行。快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備受關注的三大科學獎,今年花落誰家吧~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哈維·J·阿爾特(Harvey J.
  • 2019諾貝爾獎將陸續揭曉 今日公布生理學和醫學獎
    來源:金融界網站近日,諾貝爾獎官網發布信息稱,2019年度諾貝爾獎揭曉時間已經確定,公布各獎項的具體時間如下(均為北京時間):生理學和醫學獎:不早於10月7日下午5:30;物理學獎:不早於10月8日下午5:45;化學獎:不早於10月9日下午5
  • 2019諾貝爾獎將陸續揭曉,今日公布生理學和醫學獎
    金秋十月,碩果纍纍,第118個諾貝爾獎「開獎周」即將開啟。10月7日起,6大重磅獎項將輪番揭曉,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因醜聞而停發的文學獎,將隨2019年的獎項一同「雙倍奉送」。資料圖:瑞典諾貝爾博物館展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手稿。諾貝爾獎歷經百年,截至2018年,已頒出590個獎項,共935個個人或組織獲獎。
  • 2020年諾貝爾獎10月5日起陸續揭曉,這些獲獎成果深深影響人類生活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20年諾貝爾獎將於10月5日至10月12日陸續揭曉。諾貝爾基金會執行長拉爾斯·海肯斯滕日前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12月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將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線上直播頒獎儀式。自諾貝爾獎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大批諾獎成果深刻影響著人類生活。
  • 本年度諾貝爾獎花落誰家?今起將陸續揭曉
    據埃菲社哥本哈根10月3日報導,自10月5日起,新一屆諾貝爾獎得主將在世界盼望科學就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災難提供希望和答案的背景下陸續揭曉。報導稱,按照傳統,諾貝爾獎委員會將於10月5日公布第一個獎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 2014年諾貝爾獎10月6日起陸續揭曉—新聞—科學網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14年諾貝爾獎揭曉儀式將於10月6日起陸續舉行。 今年諾貝爾獎各獎項的具體揭曉時間如下: 1、生理學或醫學獎:不早於斯德哥爾摩時間6日11時30分(北京時間6日17時30分); 2、物理學獎:不早於斯德哥爾摩時間7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7日17時45分); 3、化學獎
  • 諾貝爾獎公布日期全部確定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本年度揭曉儀式將於10月4日起陸續舉行。與去年相同,今年諾貝爾獎每項獎金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46萬美元)。在大獎即將揭曉之際,諾貝爾基金會再次發表公告,重申了大獎提名保密50年的規則。
  • 諾貝爾獎本周陸續揭曉,獎金增至1000萬瑞典克朗
    從10月5日起,2020年度的諾貝爾獎將陸續揭曉。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將依次在本周一(5日)至周五(9日)的北京時間傍晚時分公布。經濟學獎將於下周一(10月12日)公布。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諾貝爾1895年立下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上述領域「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增設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從前一年9月起,諾貝爾獎評委會便開始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
  • 2018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今起陸續揭曉 文學獎缺席
    中新網10月1日電 (張艾京)10月1日開始,2018年諾貝爾獎各獎項得主將陸續揭曉。從1901年到2018年,諾貝爾獎已經走過117個年頭,成為國際上「每年必看」的大事件。不過,今年的諾貝爾獎有一個重大變化——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將取消頒發,只頒發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這5個獎項。  是什麼變故使得今年的諾貝爾獎「6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