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背後的「微生物群」

2020-11-24 騰訊網

植物依靠土壤中的水分、營養物以及葉片的光合作用等完成能量代謝和生長發育。同時,植物因為無法移動而可能面臨營養缺乏、紫外線、高溫、乾旱、病原微生物入侵等多種逆境脅迫。植物能夠在面臨多種「危機」的環境中正常成長和完成生活史,不僅僅依靠自身的遺傳發育系統以及進化出的應對環境脅迫的能力,同時還和與其共存的無數微生物相關。

植物葉、花、果實等植物的地上有效部分組成的生境統稱為葉際,生存在其表面和內部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卵菌等),稱為葉際微生物。相對而言,在植物地下部分的根表面和內部居住的微生物稱為根際微生物,根際主要受土壤因素影響,其生境相對比較穩定。

現在已知微生物群中除了少數微生物對植物有害(如病原微生物造成植物病害)或者有益(如根瘤菌可以和豆科植物根部共生,並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其它絕大多數與植物共存的微生物的作用還不清楚。

圖A微生物定植植物的生境及環境影響要素(圖片來自綜述The Plant Microbiota:Systems-Level Insights and Perspectives);圖B植物葉際微生物(圖片來源美國Prof.Britt Koskella實驗室網頁;顯示將一個植物葉片置於無選擇性培養基上,幾天後在培養基的原葉片位置長出很多微生物菌落)

那麼,是什麼因素決定了哪些微生物群可以和植物共存呢?換句話說,植物自身是否進化出了某些機制來維持特定的微生物群落種類和結構呢?這些是植物微生物群研究領域的重要科學問題。

最近一些研究表明,微生物群在植物上的定植可能由環境因素、土壤因素、地理位置、植物年齡/生長周期、植物基因型等多種條件共同決定。在特定條件下,某一因素可能起主導作用。例如,有研究表明水稻根部的微生物群會隨著植物的生長階段發生動態變化,而到成熟期後趨於穩定。

根部是植物的水分和營養吸收的關鍵器官,同時也是很多土壤病原菌侵染植物的主要部位,目前已有較多對根際微生物群的研究。這些研究發現根際微生物可以從多方面影響植物的生長和應對不同環境脅迫。例如一些水稻品種可以特異性富集土壤中的某些細菌,這些細菌會促進植物對氮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從而促進植物生長。

有些根際微生物能通過調控氮循環和植物激素(如生長素等)調控植物的生長和植物的開花時間。此外,一些根際微生物能夠通過激發植物對逆境條件的響應機制(如抗病反應)等增強植物對乾旱、病原物入侵等逆境環境的適應性,保護植物更好地在逆境中生存。

相對於根際微生物,葉際微生物群的研究相對較少。葉際是開放和容易變化的生境,其定植的微生物可能更多地受到空氣、外界溫度等因素的影響。目前發現葉際微生物之間可以進行交流(「群感效應」),實現葉際營養物質的分配和保護植物免受病原菌的入侵。此外,葉際微生物也具有促進植物生長、分解殘留農藥、固氮等的作用。

有趣的是,最近有研究表明植物的一些基因的功能出現缺陷後,葉片內部的微生物群會失衡和過度繁殖,導致植物葉片會出現黃化、壞死等表型,危害植物健康。這表明植物就像人類一樣,已經進化出一套遺傳網絡來調控微生物菌群的穩態來維持植物的健康(已有研究發現人類腸道微生物群失調也會導致多種疾病)。

現在已經有很多植物微生物作為生物肥料、植物強化劑/促進劑、生物農藥投入生產使用,這些微生物製劑不會像傳統肥料一樣汙染環境,卻有很好的促進作物生長和保護植物更好應對逆境脅迫的作用,是未來可持續農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了解植物如何「選擇」和組裝微生物群能幫助我們更好的分析植物微生物群落的具體功能,並可能定向改造微生物群落的組成和結構。也許不久的將來,可以通過人為添加微生物或者改造植物的遺傳背景等方式來設計和優化與其共存的微生物群,從而改良植物性狀和改善自然生態系統,為人類服務。

來源: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相關焦點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微生物群|腸道菌群|人類|健康|細菌|植物|...
    特定分類群持續存在的機制還不明確,但是有趣的是推測這種機制是否可能與微生物組組裝背後的驅動原理有關。如果特定的群落確實主要是為了組裝來填補一組適合棲息地的功能生態位,那麼在特定的組裝中提供關鍵的代謝,信號傳導,免疫調節或其他作用的物種可能比功能外圍的物種在時間上更穩定。
  • 微生物群和微生物組有區別嗎?本文帶你詳細了解它們的前世今生
    與植物相似,人體也不是被微生物均勻地定殖的:每個人體隔室都包含自己的微生物群,甚至來自一個身體部位的微生物群也可能因採樣面積而異(例如皮膚微生物群)。微生物熱點和熱點時刻通常緊密相連。類似地,在空間尺度上,例如,考慮在同一地理區域或同一地理區域的一系列土壤中生長的植物,核心微生物群不變(圖4b)。
  • 中科院SBB:不同土壤微生物群中根際沉積碳的分配和周轉
    該文結合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的穩定同位素探測,對植物進行13CO2脈衝標記,並探索了根際沉積C在不同土壤微生物功能組中的命運。全文速覽土壤有機碳(SOC)形成的最新進展表明,不穩定的植物C對於穩定的SOC庫至關重要,因為土壤微生物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它。
  • .| 微生物群在人類遺傳適應中的作用|微生物群|雙歧桿菌|乳糖酶|...
    回顧了人類適應新環境的例子,這些例子表明宿主基因和微生物群之間的相互作用。提出宿主機制可以在本地適應過程中替代或補充有益的微生物群功能。尋找微生物群與人類遺傳適應性有關的其他例子。以上,作者提出宿主機制可以在本地適應過程中替代或補充有益的微生物群功能。接下來的章節,作者尋找微生物群與人類遺傳適應性有關的其他例子,其中適應性的遺傳基礎得到了很好的描述。
  • 腸道微生物群與不健康衰老|微生物群|健康狀況|腸道菌群|虛弱者|...
    研究發現長壽者和體弱者的微生物群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差異,與年齡相關的微生物失調會導致腸道通透性、全身炎症和過早死亡,但這些差異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或阻止了晚年的健康尚不清楚。腸道微生物群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於生理變化、年齡相關性炎症或免疫衰老、飲食、藥物或慢性健康狀況引起的。
  • 腸道微生物群與不健康衰老
    研究發現長壽者和體弱者的微生物群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差異,與年齡相關的微生物失調會導致腸道通透性、全身炎症和過早死亡,但這些差異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或阻止了晚年的健康尚不清楚。腸道微生物群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於生理變化、年齡相關性炎症或免疫衰老、飲食、藥物或慢性健康狀況引起的。
  • 韓國科瑪成立「微生物群系研究所」
    現有的微生物群市場主要以益生菌和益生元健康功能食品為主。但是最近,隨著人體內的有益菌及代謝體對免疫、代謝功能的影響被發現,製藥、食品、化妝品行業開始開發利用微生物技術的產品。 2019年,全球微生物群市場規模811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068.8億美元,年均增長7.6%。7日,韓國科瑪控股與微生物群生物風險企業(株)MD Healthcare籤訂了新藥候選物質購買協議。
  • 腸道微生物群在冠心病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與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和高血壓有關,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腸道微生物群通過其代謝產物參與介導膽固醇代謝、尿酸代謝、氧化應激和炎症反應等基本代謝過程,可誘導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幹擾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補充益生菌和糞便捐贈是潛在預防和治療冠心病的熱門研究領域。
  • 我們身上神秘的微生物群
    譬如,植物之所以能進行光合作用,是因為它們將藍藻融入其細胞中,變成了一個細胞器——葉綠體。這項進化史上的創舉改變了地球的大氣,為複雜生命(包括我們)的進化鋪平了道路。但是藍藻本身是如何進化來的仍是個謎,所以科學家一直在尋找與其相關的微生物,而美拉娜菌或許可填補這一空白。對其初步的研究表明,光合作用在生命史上出現得相對較晚。更重要的是,美拉娜菌還可能在人類健康中發揮重要作用。
  • Nature深度好文:癌症免疫療法 「新燃料」——微生物群!
    近期,不斷積累的研究表明,微生物群,尤其是腸道微生物群能夠調節機體對癌症療法的響應以及對毒副作用的敏感性。引言 微生物群的構成由宿主遺傳學、出生方式、生活方式、發病率以及抗生素使用等因素決定。人類微生物群是細菌和其它微生物(古生菌、真菌、原生動物、各類病毒)的集合。這些微生物群對宿主的健康和生存非常重要。
  • 科學網—揭示女性生殖系統中的微生物群
    本報訊(記者唐鳳)近日,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賈慧珏研究組在《自然—通訊》發表文章,報告了女性生殖系統(從陰道到輸卵管)中存在特殊微生物群
  • 兒童發育期間維持健康和疾病發展的腸道微生物群
    對成人腸道微生物群和整個兒童期發育中微生物群的比較表明,腸道微生物群存在一個時間進程。嬰兒期的微生物群不如成年期多樣且不穩定。嬰兒的微生物群取決於許多因素——分娩方式、乳汁消耗、藥物暴露和環境。斷奶標誌著飲食的顯著改變,此後變形菌的數量大大減少。在兒童期,多樣性增加,穩定性也增加。
  • 菌群最新資訊熱評 | 消毒劑與微生物群,微生物與癌症免疫療法
    然而,鑑於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微生物群會影響治療結果,因此可以預見,考慮微生物群有一天將成為癌症治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人微生物群具有彈性,如果不消除現有微生物群,很難誘導患者微生物群發生重大變化。其次,我們需要確定特定的分類單元和/或調節抗腫瘤免疫力的微生物群的代謝途徑和產物。 第三,我們必須表徵宿主免疫系統和微生物群之間發生串擾的潛在機制。 第四,我們應該將這些分析擴展到理解除腸道以外的其他屏障組織的微生物群,確定與腫瘤相關的微生物群的作用,並闡明該微生物群的其他非細菌成分的作用,如真菌、病毒、噬菌體和原生動物。
  • 神奇的人體微生物群:影響免疫甚至你的情緒和行為
    在發現大腸桿菌之後,科學家了解到人體表面和內部存在著某些微生物,但直到最近才開始意識到人體微生物群的量級和重要性。人體微生物群的細胞中含有多達200萬個基因,而人體本身的DNA中只含有大約22333個基因。我們現在知道,微生物群對人類的生長、發育和功能有很大的貢獻,或許最受歡迎的是腸道微生物群,它們影響著人類的消化健康(這是你每天喝益生菌酸奶的科學依據)。
  • 內胚層可調節植物體內穩態
    內胚層可調節植物體內穩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2 23:31:17 英國諾丁漢大學Gabriel Castrillo及其研究團隊發現微生物群與根內胚層之間的協調支持植物礦物質營養的體內穩態
  • 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2019-
  • ...微生物群|腸道菌群|過敏性|益生菌|細胞|丁酸|嬰兒|-健康界
    「健康」微生物群的早期定植過程正逐漸成為終身健康的關鍵決定因素我們知道微生物組的組成在生命的最初幾年是動態變化的,並且可以受到一些產前和產後環境和宿主相關因素的影響(下圖)影響人體微生物群發育的因素Peroniet al, Front.Immunol. 2020新生兒微生物群是一個脆弱的、高度動態的生態系統,在生命的最初幾年裡,由於一些產前和圍產期因素的影響,其組成發生了迅速的變化。腸道微生物群的成熟主要發生在2-3歲時。因此,嬰兒早期可能是調節微生物群落以促進健康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
  • 最新研究速遞 | 柳葉刀:腸道微生物群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作用
    在整個生活中,飲食可能對微生物群的組成產生最大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研究調查了患有特定神經障礙個體與健康年齡匹配個體的微生物群組成。然而,這些研究僅僅提供了一個時間上的快照,縱向隊列研究是有必要的。實驗模型對於推動人類微生物群-腸-腦軸向前移動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 近端結腸來源的O-糖基化粘液包裹並調節微生物群
    近端結腸來源的O-糖基化粘液包裹並調節微生物群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5 22:40:23 美國俄克拉荷馬醫學研究基金會Lijun Xia、Kirk Bergstrom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近端結腸來源的
  • 消化資訊 | 腸道微生物群可能影響著你的健康
    導語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腸道微生物群在人體健康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了解腸道微生物影響宿主健康的機制為開發更好、更個性化的診斷方案和療法打開了大門。腸道微生物群與器質性疾病的關聯由博士生Courtney Armour領導的OSU研究不僅著眼於腸道微生物群的種類,而且著眼於它們可能發揮的功能。該項研究結果被發表在mSystem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