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SBB:不同土壤微生物群中根際沉積碳的分配和周轉

2020-09-16 土壤圈


第一作者:黃俊生

通訊作者:劉玲莉研究員

論文DOI: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0.107973


圖文摘要


圖1 根際和根外土壤微生物群中根際沉積碳的途徑和分配概述

沉積到土壤中後,根部沉積的碳將逐漸被微生物處理,並變得更難分解。根際沉積的C被真菌群落迅速吸收,隨後被細菌群落吸收。在土壤微生物組中,真菌和GN佔據了根莖沉積C的大部分份額。橙色和深紅色虛線框分別代表真菌和細菌群落。



成果簡介

最近,中國科學院在土壤學頂級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發表題為「Allocation and turnover of rhizodeposited carbon in different soil microbial groups」的研究論文。該文結合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的穩定同位素探測,對植物進行13CO2脈衝標記,並探索了根際沉積C在不同土壤微生物功能組中的命運。


全文速覽

土壤有機碳(SOC)形成的最新進展表明,不穩定的植物C對於穩定的SOC庫至關重要,因為土壤微生物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它。根部沉積的碳佔光合產物的5–20%,具有很高的生物利用度,並且易於代謝為土壤微生物的底物。但是,目前對於不同的微生物官能團如何將根狀沉積的C轉化為SOC仍然缺乏了解。本文結合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的穩定同位素探測,對植物進行13CO2脈衝標記,並探索了根際沉積C在不同土壤微生物功能組中的命運。在微生物組中,真菌(25.3%)和革蘭氏陰性細菌(GN; 23.5%)佔據了根莖沉積來源的大部分碳,而真菌的相對豐度(13.7%)不到GN(32.7%)的一半。這些結果表明真菌具有更高的獲得根部沉積C的能力,這可能是由於它們的菌絲生長形式使得它們能夠更有效地獲得根狀沉積的C。微生物組中根部沉積的C的平均周轉率範圍為0.04至0.13天,本文沒有發現微生物組之間根狀沉積的C的周轉率有顯著差異。根據根際沉積C在不同微生物組中的分布和周轉率,我們進一步揭示了GN(31.2%)和真菌(25.8%)通過根際沉積的C產生了最多的微生物殘留。有助於在全局變化下模擬植物C向SOC的微生物轉化過程中優化參數估計。


引言

活根通過滲出液,黏液和脫落的細胞釋放約5–20%的光合作用碳進入土壤,這被稱為根部沉積。 這些高生物利用度和易於代謝的底物是微生物生長和活性的關鍵碳源。 研究表明,根際微生物通過微生物的轉化,對穩定土壤有機碳(SOC)庫起著關鍵作用。 在將根部沉積C處理為SOC的過程中。這種有限的認識是土壤碳形成和穩定的關鍵不確定性。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不穩定的C輸入首先要通過「體內微生物更新」進行處理。 通過微生物轉化,根部沉積C不斷地轉化為微生物殘留物,並最終穩定在土壤基質中。 由於不同的微生物群在其碳的使用策略和效率方面存在差異,因此它們可能會對將根狀沉積的碳處理為SOC產生不成比例的貢獻。 例如,革蘭氏陰性菌(GN)對不穩定的C的競爭通常比真菌和革蘭氏陽性菌(GP)更具競爭力。然而,平均而言,真菌比細菌具有更高的碳利用效率,從而生物量合成和殘渣產生的效率更高。 為了闡明土壤基質中根際沉積C如何穩定,需要定量方法來評估根際沉積的C在不同土壤微生物群組中的摻入和周轉率。

用13CO2與基於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的穩定同位素探測(PLFA-SIP)結合對植物進行脈衝標記,為追蹤活躍土壤微生物群落中根狀沉積C的命運提供了潛力。使用這些技術,研究表明微生物群在根際和散裝土壤中具有不同的優先級和同化根狀沉積碳的能力。由於植物和土壤特性會影響微生物群落的組成和活動,因此以前的發現僅限於個別研究。另外,關於在不同微生物組中根狀沉積的C的更新的知識很少。因此,對已發表的PLFA-SIP研究的薈萃分析可以增進我們對不同微生物群對根狀沉積C的吸收和轉化的理解。

在這項研究中,從23個13CO2脈衝標記的植物中收集了不同PLFA生物標記物13C富集的數據集。我們的目標是:(i)量化根際沉積的碳在不同微生物群中的分配,(ii)分析不同微生物群中根際沉積的C的時間動態,(iii)估算不同土壤微生物群中根際沉積的C的周轉率,以及(iv)評估不同土壤微生物群對根狀沉積碳的處理的相對貢獻。


研究方法

微生物PLFA的穩定同位素探測(SIP)可以追蹤不同微生物生物標記物對13C標記底物的同化作用。為了探索不同土壤微生物組中根狀沉積碳的同化和轉化,我們綜合了將PLFA-SIP與13CO2脈衝標記結合的研究。根據PLFA生物標記物將土壤微生物分為五個功能組:

(i)AMF(16:1ω5,也可能表示非AMF主導系統中的GN);

(ii)腐生真菌(以下簡稱「真菌」; 18:1ω9、18:2ω6,9和18:3ω3,6,9);

(iii)GN(單烯和環丙烷不飽和脂肪酸,例如16:1ω7,cy17:0);

(iv)GP(總支鏈飽和脂肪酸,例如i15:0,a15:0);

(v)行為(屬於GP,但根據甲基化脂肪酸(例如10Me 16:0、10Me 17:0)進行了特殊區分)。

中性脂脂肪酸(NLFA)16:1ω5是AMF的替代生物標誌物。因此,我們在數據集中納入了報告NLFA 16:1ω5的研究。 PLFA總數包括上述所有組和非特定PLFA,例如14:0和16:0

編輯:汪怡珂

2020-09-16

相關焦點

  • 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由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吳金水研究員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和微生物同化碳的礦化特徵及其激發效應獲新進展。  土壤有機碳絕大部分來自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根際沉積作用)等進入土壤碳庫。
  • 植物背後的「微生物群」
    植物依靠土壤中的水分、營養物以及葉片的光合作用等完成能量代謝和生長發育。同時,植物因為無法移動而可能面臨營養缺乏、紫外線、高溫、乾旱、病原微生物入侵等多種逆境脅迫。植物能夠在面臨多種「危機」的環境中正常成長和完成生活史,不僅僅依靠自身的遺傳發育系統以及進化出的應對環境脅迫的能力,同時還和與其共存的無數微生物相關。
  • 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在水稻光合碳輸入及其穩定機制對水分管理和施氮的響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光合碳是「大氣-植物-土壤」系統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等進入土壤碳庫,對維持稻田土壤的碳匯功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根際微生物對大豆—根瘤菌互作至關重要
    該研究揭示了不同土壤條件下大豆根際微生物的變化及其調控快、慢生根瘤菌與大豆互作及在根瘤中定殖特異性的機制,為大豆根瘤菌環境適應性和逆境下提高結瘤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是植物—微生物共生的一種重要類型,這種共生關係的建立非常複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豆與快生根瘤菌和慢生根瘤菌均能互作共生。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水稻根際酶活性時空動態穩定機制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於水稻根際酶活時空動態穩定機制及其對溫度和水稻生長的響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根際是土壤微生物活動最為重要的「熱區」,是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之間互相作用關係最為密集的區域。
  • 水稻SST的變化改變根際菌群,通過調節土壤代謝物增加它的對鹽脅迫的耐受性
    在之前的研究中,水稻(Oryza sativa)中發現了SST(幼苗耐鹽)基因,SST功能的喪失使植物對鹽脅迫的適應能力增強。然而,水稻生長抑素變化是否通過調節土壤代謝產物和根際微生物群來緩解鹽脅迫仍是未知的。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統在黃花展(HHZ)和中華11 (ZH11)品種中編輯了SST基因的轉基因植株,發現SST功能的喪失增加了水稻植株鉀離子的積累,減少了鈉離子的積累。
  • 水稻根際和非根際土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對施肥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陸地生態系統中,微生物在調控碳循環過程中扮演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1)通過分解代謝作用使有機物礦化向大氣釋放CO2;2)將非穩態的有機碳通過微生物「碳泵」的形式不斷形成穩定態有機碳庫。微生物這種分解代謝與合成代謝的相對過程強弱可以通過碳源利用效率(CUE)反映,其決定了土壤中碳周轉的去向。
  • 南農沈其榮團隊揭示有機酸分泌介導的黃瓜根際有益微生物富集現象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某些有益的微生物可以被植物「招募」到根際,以抵抗病原體的入侵。這些有益的微生物可以產生次級代謝產物,例如2,4-二乙醯基間苯三酚來拮抗病原體,從而提高土壤對疾病的抑制能力。其他研究表明,檸檬酸,蘋果酸和富馬酸等根系分泌物可以「招募」有益的根際微生物。
  • 研究揭示長期施肥抑制根際微生物固氮的作用機制
    生物固氮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過程之一,在農田生態系統中,作物總生物量中大約24%的氮來源於微生物的非共生固氮過程。根際是農田土壤中微生物最為活躍的區域,根際中固氮微生物群落與作物的生長息息相關。然而,長期以來,大量化肥及有機物料的投入大大降低了農田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 【ISME J】土壤中硝化細菌群落的組成和活性對溫度和CO2的升高不敏感,但受乾旱的影響較大
    由於人類活動,土壤生態系統目前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微生物催化大多數土壤氮的轉化過程,在調解大氣、植物和土壤之間的氮交換中起著中心作用。因此,了解土壤微生物對氣候變化反應的性質和強度,對於預測未來陸地氮循環,包括其對植物生產力的影響和氣候-碳反饋至關重要。然而,我們對特定微生物類群在陸地環境響應氣候變化中調節氮變化的相對作用的理解仍然不完整。
  • 亞熱帶生態所在稻田土壤生物固碳機制研究中獲系列進展
    土壤有機碳絕大部分來自光合碳的輸入與轉化,光合碳通過根系周轉與根系分泌物等進入土壤碳庫。植物殘體和凋落物經過複雜的分解過程後形成土壤有機碳組分,秸稈還田與有機肥施用也是稻田土壤有機碳的重要來源,由於這兩部分的來源較為直接,目前已有較多研究,認識也較清楚。
  • 土壤微生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土壤是個巨大的微生物庫,據估算每克土壤中約有108-109個細菌、105-108個放線菌、105-106個真菌以及其他多種微生物(圖1)。有了這麼多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碳、氮、磷和鉀等元素才能不斷循環周轉,為地上植物的生長提供必要的養分。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異質性結構根際中的根-土互作過程及根際...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申建波教授課題組對異質性結構根際中的根-土互作過程及根際調控機制進行了詳細闡述,提出了目前農業與根際科學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和未來研究方向。
  • Science Bulletin: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在自然界中,植物根系與許多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共同生活。這些微生物定殖在根際土中,或附著於根系表面,或定殖於根內,統稱為植物根際微生物組。植物根際微生物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員基於傳統的微生物相對豐度數據,提出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兩步或多步篩選組裝模型,該模型認為:微生物依次在根外土、根際土和根內逐步被篩選,形成植物根際特異的微生物群落。其中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是根際富集的主要菌群,而酸酐菌門(Acidobacteria)是根際排斥的主要菌群。
  • 微生物群和微生物組有區別嗎?本文帶你詳細了解它們的前世今生
    在更廣泛的生境分析中,殘留DNA最多可佔土壤中測序DNA的40%,平均佔細菌總DNA的33%,在某些樣品中最高比例為80%。有意思的是,儘管它非常豐富且無處不在,但遺留DNA對分類學和系統發育多樣性的估計影響很小。 當使用特定術語時,微生物組和微生物群之間的清晰區分有助於避免有關微生物組成員的爭議(下圖)。
  • Nature綜述帶你讀懂微生物在氮循環中的作用 | 熱心腸日報
    ,在根際土中絕對豐度降低的OTU的測序讀長數都很低,表明這種變化很可能是測序深度不足導致的;② 根際微生物群落組裝 「擴增-選擇」的新模型認為,與根外土相比,主要菌門在根際土中的絕對豐度都被顯著擴增;③ 經根際土擴增的微生物進一步被根篩選,形成特異的根內微生物群落;④ 不同微生物擴增倍數可能由微生物自身擴增速率,微生物與微生物互作,植物與微生物互作等因素決定。
  • 2020.9.9 星期三 中科院最新科研、科技動態
    鈣鈦礦納米晶體動力學機理4、新疆生地所揭示中亞天山不同冰川覆蓋率下徑流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5、生態中心在轉化毒理學研究方面取得進展6、瀋陽生態所揭示團聚體周轉動態與根際激發效應的關聯>7、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8、華南植物園揭示草地和森林兩類生態系統土壤呼吸對降水量變化的不對稱響應9、東北地理所等在東北黑土區切溝侵蝕過程研究方面獲進展10、科學家用石英音叉傳感器原位測量井下流體密度和粘度
  • 研究人員提出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在自然界中,植物根系與大量的微生物互作,這些微生物定殖在根際土中,或附著於根系表面,或定殖於根內,統稱為植物根際微生物組。植物根際微生物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基於微生物相對豐度的研究描述了不同植物物種根際微生物的群落組成及多樣性,但忽略了單位質量或體積中不同微生物群落的絕對豐度(the absolute abundance)。另外,基於16S/18S rRNA基因的相對豐度研究忽視了不同細菌/真菌的16S/18S rRNA基因的拷貝數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