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農沈其榮團隊揭示有機酸分泌介導的黃瓜根際有益微生物富集現象

2020-10-15 園藝研究




鐮刀菌枯萎病是世界範圍內持續存在且廣泛傳播的土傳疾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某些有益的微生物可以被植物「招募」到根際,以抵抗病原體的入侵。這些有益的微生物可以產生次級代謝產物,例如2,4-二乙醯基間苯三酚來拮抗病原體,從而提高土壤對疾病的抑制能力。其他研究表明,檸檬酸,蘋果酸和富馬酸等根系分泌物可以「招募」有益的根際微生物。並且最新研究發現,來自擬南芥的特異的三萜化合物可以募集並維持擬南芥特有的微生物群。植物馴化可能會改變根系代謝,從而影響根際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和功能。現代育種的作物品種,可以獲得更高的產量,但相比傳統品種,其根際互作過程是否收到影響?

近日,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沈其榮教授團隊題為Enrichment of beneficial cucumber rhizosphere microbes mediated by organic acid secretion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通過對兩種不同鐮刀菌枯萎病抗性的黃瓜品種根際微生物群落和根系分泌物進行系統分析,發現了感病品種黃瓜根際存在豐富更高的特異性的有益菌(ComamonadaceaeXanthomonadaceae),並且在就抗尖孢鐮刀菌實驗中表現出良好的生物防控性能。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找到了招募這些有益微生物的根系分泌物成分(citric acid, pyruvate acid, succinic acid 和 fumarate),並且在後續的驗證實驗中成功使用這四種物質溶液原位富集得到了這些有益菌。同時,該研究嘗試將擴增子微生物組與根際代謝組結合,通過非相關的生物信息學手段成功挖掘得到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同根際微生物組的關聯信息,對根際代謝物和微生物組聯合分析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對今後根際互作方向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Fig. 1 Analysis of rhizosphere bacterial communities between two cultivars.


Fig. 2 Prediction of the major pathways mediated by microbial communities.


Fig. 3 The disease resistance of Fusarium wilt by crops is normally divided into two strategies.

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文濤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袁軍副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作者簡介

袁軍,副教授,就職於南京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沈其榮教授團隊。研究方向:植物-土壤反饋,土壤微生物群落調控,高通量數據整合分析。目前以第一作者在The ISME JournalMicrobiomeSBBPCEJAFC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20餘篇文章,他引1000餘次。

沈其榮,南京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長期從事土壤微生物、有機肥和生物有機肥研究。提出和建立了土壤微生物區系調控的理論和技術體系,並研發出調控土壤微生物區系的有機(類)肥料系列產品,相關技術工藝已被全國600 多家企業採用;研發的土壤燻蒸與生物有機肥聯用防治土傳病害綜合技術效果顯著,為中國土壤生物肥力提升和有機(類)肥料產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專利金獎1項、國家專利優秀獎1項、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以及省部級一等獎8項。以第一和第二完成人獲中國發明專利70多件、國際PCT專利6件,其中50多件專利在企業得到轉化。發表SCI論文400多篇,H指數56,2014年-2018年連續五年入選 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獲光華工程科技獎、全國創新爭先獎狀、國家教學名師、中華農業英才獎、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江蘇省勞模和先進工作者、農業部和江蘇省突出貢獻專家、江蘇省十大傑出發明人和江蘇省首屆發明人獎等。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38-020-00380-3


關於園藝研究

Horticulture Research 是由南京農業大學與自然出版集團(現Springer Nature)合作創辦的英文期刊,是Nature旗下唯一的園藝領域專刊。所有關於園藝作物基礎和理論研究都可以投稿。Horticulture Research 科睿唯安JCR2019影響因子:5.404,位於園藝一區(第1/36名),植物科學一區(第16/234名),遺傳學一區(第24/177名)。2019年中科院期刊分區(基礎版):位於園藝小類一區,植物科學小類一區,農林科學大類一區(Top期刊)。

相關焦點

  • 水稻SST的變化改變根際菌群,通過調節土壤代謝物增加它的對鹽脅迫的耐受性
    的變化改變根系周圍菌群,通過調節土壤代謝物增加它的對鹽脅迫的耐受性Rice SST Variation Shapes the Rhizosphere BacterialCommunity, Conferring Tolerance to Salt Stress throughRegulating Soil Metabolites摘要一些植物特異性抗性基因通過調節根系分泌物的釋放來影響根際微生物
  • 根際微生物對大豆—根瘤菌互作至關重要
    圖片來源:《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雜誌》近日,《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雜誌》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李霞團隊最新成果。該研究揭示了不同土壤條件下大豆根際微生物的變化及其調控快、慢生根瘤菌與大豆互作及在根瘤中定殖特異性的機制,為大豆根瘤菌環境適應性和逆境下提高結瘤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是植物—微生物共生的一種重要類型,這種共生關係的建立非常複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豆與快生根瘤菌和慢生根瘤菌均能互作共生。
  • Science Bulletin: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其合作團隊基於微生物絕對豐度提出了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的新模型。在自然界中,植物根系與許多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共同生活。這些微生物定殖在根際土中,或附著於根系表面,或定殖於根內,統稱為植物根際微生物組。植物根際微生物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
  • Science Bulletin:絕對豐度的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模型
    在線發表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與生態研究所王二濤課題組及其合作團隊完成的題為 「An amplification-selection model for quantified rhizosphere microbiota assembly」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基於微生物絕對豐度提出了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 「擴增-選擇」 組裝的新模型。
  • 研究揭示長期施肥抑制根際微生物固氮的作用機制
    生物固氮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過程之一,在農田生態系統中,作物總生物量中大約24%的氮來源於微生物的非共生固氮過程。根際是農田土壤中微生物最為活躍的區域,根際中固氮微生物群落與作物的生長息息相關。然而,長期以來,大量化肥及有機物料的投入大大降低了農田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 茶樹連作障礙與土壤微生物群落
    茶樹連作障礙形成機製作物連作障礙被認為是植物有機體與土壤內含物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結果的外觀表現,其產生的原因十分複雜。目前普遍認為導致連作障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土壤理化性質改變;(2)植物活體通過淋溶、殘體分解、根系分泌等方式向土壤釋放自毒物質而產生自毒作用;(3)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失衡,病原微生物數量增加,病蟲害嚴重。
  • 研究人員提出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  3月7日,Science Bulletin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其合作團隊完成的題為在自然界中,植物根系與大量的微生物互作,這些微生物定殖在根際土中,或附著於根系表面,或定殖於根內,統稱為植物根際微生物組。植物根際微生物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
  • 科學家證實:粘細菌調控土壤微生物生態平衡—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大供圖 粘細菌響應植物根際分泌物向根部遷移並定殖,同時通過捕食作用驅動土壤有益微生物群落結構穩定從而降低病害發生。南京農大供圖 微生物學家推測,粘細菌處於土壤微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它們的捕食行為在土壤微生物生態系統平衡中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崔中利團隊證實了這一猜想。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微生物組》(Microbiome)。
  • Nature綜述帶你讀懂微生物在氮循環中的作用 | 熱心腸日報
    「An amplification-selection model for quantified rhizosphere microbiota assembly」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基於微生物絕對豐度提出了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 「擴增-選擇」 組裝的新模型,其將指導我們定量追蹤植物不同生長周期下其根際微生物的絕對豐度的變化,將根際微生物與植物定量性狀關聯起來,更好利用根際微生物提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 Trends in Plant Science:異質性結構根際中的根-土互作過程及根際...
    一個多世紀以來,根際科學在單一過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根際科學對「綠色革命」的貢獻仍面臨重大挑戰,根-土界面的複雜互作以及根際結構和資源分布的異質性大大限制了人們對根際過程理論與實踐的整體性認知。文章指出,根際的異質性是制約根際理論與應用研究突破的關鍵瓶頸。
  • 陳曉偉團隊揭示一條受體介導的脂蛋白分泌通路可特異調控血脂穩態
    相比於脂蛋白進入細胞的內吞過程,其離開細胞的分泌過程則不甚明晰;而傳統細胞生物學的理論甚至認為,受體介導的貨物分泌難以支持生理情況下的高豐度運輸。在線發表了題為Receptor-Mediated ER Export of Lipoproteins Controls Lipid Homeostasis in Mice and Humans的論文,報導了一條受體介導的脂蛋白分泌通路
  • 關於土壤微生物,這篇文章講透徹了!
    土壤微生物通過代謝活動的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交換,以及分泌的有機酸等有助於土壤粒子形成大的團粒結構,最終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土壤。 4、固氮作用 氮氣佔空氣組成的4/5,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某些微生物可藉助其固氮作用將空氣中的氮氣轉化為植物能夠利用的固定態氮化物。
  • 中國科學家揭示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中國科學家揭示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4 13:43:40 近日,清華大學葛亮課題組報導了一條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 揭示人工溼地—微生物燃料電池耦合系統運行機制
    河北大學生態與環境治理研究所
  • Cell Reports | Matthias Mann團隊新研究揭示凋亡Vs壞死性細胞...
    2020年1月28日,蛋白質組學研究領域著名科學家Matthias Mann團隊(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在著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上發表論文,運用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技術,深度揭示了細胞凋亡和壞死病期間的蛋白質釋放差異與動態變化
  • 微生物菌劑這樣用,養根又養土!
    微生物菌劑是指目標微生物(有效菌)經過工業化生產擴繁後,利用多孔的物質作為吸附劑(如草炭、蛭石),吸附菌體的發酵液加工製成的活菌製劑。這種菌劑用於拌種或蘸根,具有直接或間接改良土壤、恢復地力、預防土傳病害、維持根際微生物區系平衡和降解有毒害物質等作用。
  • .| Matthias Mann團隊新研究揭示凋亡Vs壞死性細胞死亡過程蛋白...
    2020年1月28日,蛋白質組學研究領域著名科學家Matthias Mann團隊(德國Max 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在著名學術期刊Cell Reports上發表論文,運用基於質譜的蛋白質組學技術,深度揭示了細胞凋亡和壞死病期間的蛋白質釋放差異與動態變化
  • 研究揭示WLS/Evi介導Wnt轉運和分泌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WLS/Evi介導Wnt轉運和分泌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15:55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Filippo Mancia、杜克大學David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