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s in Plant Science:異質性結構根際中的根-土互作過程及根際...

2020-12-07 農業環境科學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國家農業綠色發展研究院申建波教授課題組對異質性結構根際中的根-土互作過程及根際調控機制進行了詳細闡述,提出了目前農業與根際科學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和未來研究方向。相關成果發表於Trends in Plant Science(IF=14.416)。

閱讀論文全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Highlights

Root–soil interactions, involving rhizosphere sensing, root architecture and function, as well as root-induced rhizosphere processes, are crucial for soil health, sustainable food security,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Heterogeneity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the rhizosphere and this poses a challenge to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root–soil processes.

Uneven distribution of soil particles and resources shapes root activities and the consequent root-induced modification of the rhizosphere.

Understanding and integrating root biology with soil process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heterogeneous physical structure and resource distribution in soil will help close the application gap between rhizosphere research and agricultural practice,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sustainable crop production.

Abstract

Root–soil interactions in the rhizosphere are central to 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crop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al systems. However, apart from studies in idealized experimental systems, rhizosphere processes in real agricultural soils in situ are largely uncharacterized. This limits the contribution of rhizosphere science to agriculture and the ongoing Green Revolution. Here, we argue that understanding plant responses to soil heterogeneity is key to understanding rhizosphere processes. We highlight rhizosphere sensing and root-induced soil modif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heterogeneous soil structure,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root–soil interaction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grated and dynamic root–soil interactions in the heterogeneously structured rhizosphere could increase crop production and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toward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植物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獲取水分和養分,以供植物生長發育所需。根際是植物根系-土壤發生互作最劇烈的區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養分的活化和利用效率、土壤健康乃至可持續作物生產。如何從系統層面深入理解根際科學,通過根際調控挖掘根系/根際生物學潛力,改變「綠色革命」以來以高水肥投入、高資源消耗提高作物產量的思路,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一個多世紀以來,根際科學在單一過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根際科學對「綠色革命」的貢獻仍面臨重大挑戰,根-土界面的複雜互作以及根際結構和資源分布的異質性大大限制了人們對根際過程理論與實踐的整體性認知。

文章指出,根際的異質性是制約根際理論與應用研究突破的關鍵瓶頸。根際異質性的土壤物理結構和水分養分資源的非均勻性分布深刻影響植物根系形態和功能,並誘導一系列根際過程的適應性變化。以往的根際研究往往關注均勻介質環境或單一過程的研究,忽視了土壤結構或資源分布的異質性,對真實自然條件下的根-土互作缺乏全面認知,導致根際科學與「綠色革命」難以有效結合。

植物根系能感知根際的物理結構和水肥資源分布(圖1)。從物理角度來看,無規則分布的土壤顆粒對根系伸長施加機械阻力。根尖引導著根系生長,使其避開障礙物,並找到軸向阻力較小的土壤孔隙;從營養角度來看,植物根系在水分/養分富集的斑塊中局部增生,以高效獲取異質性分布的資源。此外,根系生長、根分泌釋放、與微生物互作等通過反饋作用來進一步修飾根際的土壤特性。因此,根-土相互作用是雙向動態的過程。在真實根際環境中,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異質性可能共存並隨時間發生變化。因此,迫切需要對根際過程進行實時和原位研究。對於植物而言,剖析其信號系統如何整合根際中的多種感應過程仍是很大的挑戰(圖2)。探索植物整合多種根際過程的關鍵分子機理是未來重要的研究目標。

文章進一步強調了根際的異質性、植物響應根際異質性的機制,以及根際效應的反饋過程,從而探索更接近農業生產環境下的根-土相互作用。深入理解根際異質性對於根際科學與農業應用的有效結合,特別是通過根際定向調控,可顯著提高養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生產力,對於實現作物可持續生產具有重要意義。未來的農作或農業必須發揮好根與根際互作增效的生物學潛力,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型轉向為節肥增效、綠色發展。

圖1 根際感知是根系形態與生理響應以及異質性根際結構和資源分布多過程協調的核心

圖2 根際物理(A)、化學(B)和生物(C)互作過程及其調控機制的理論模型

申建波教授課題組王昕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申建波教授為通訊作者。本項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高精尖學科-農業綠色發展科學項目資助,同時得到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工作室、國家創新團隊的支持。

相關焦點

  • ...in Plant Science上發表「根際科學與可持續農業發展」的觀點文章
    如何從系統層面深入理解根際科學,通過根際調控挖掘根系/根際生物學潛力,改變「綠色革命」以來以高水肥投入、高資源消耗提高作物產量的思路,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一個多世紀以來,根際科學在單一過程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根際科學對「綠色革命」的貢獻仍面臨重大挑戰,根-土界面的複雜互作以及根際結構和資源分布的異質性大大限制了人們對根際過程理論與實踐的整體性認知。
  • Science Bulletin:絕對豐度的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模型
    植物根系與大量的微生物互作,這些微生物定殖在根際土中,或附著於根系表面,或定殖於根內,統稱為植物根際微生物組。一種定量並評估根際微生物絕對豐度的組合方法結果與討論通過定量蒺藜苜蓿的根際微生物組,我們發現平均每克根外土、根際土和根系中細菌16S rRNA 基因的含量為1.1 × 109,1.51 × 1010和3.28 × 109,根際土中細菌16S rRNA 基因的含量是根外土的13.7倍。
  • Science Bulletin: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在自然界中,植物根系與許多的微生物相互作用,共同生活。這些微生物定殖在根際土中,或附著於根系表面,或定殖於根內,統稱為植物根際微生物組。植物根際微生物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員基於傳統的微生物相對豐度數據,提出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兩步或多步篩選組裝模型,該模型認為:微生物依次在根外土、根際土和根內逐步被篩選,形成植物根際特異的微生物群落。其中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是根際富集的主要菌群,而酸酐菌門(Acidobacteria)是根際排斥的主要菌群。
  • 水稻SST的變化改變根際菌群,通過調節土壤代謝物增加它的對鹽脅迫的耐受性
    在之前的研究中,水稻(Oryza sativa)中發現了SST(幼苗耐鹽)基因,SST功能的喪失使植物對鹽脅迫的適應能力增強。然而,水稻生長抑素變化是否通過調節土壤代謝產物和根際微生物群來緩解鹽脅迫仍是未知的。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統在黃花展(HHZ)和中華11 (ZH11)品種中編輯了SST基因的轉基因植株,發現SST功能的喪失增加了水稻植株鉀離子的積累,減少了鈉離子的積累。
  • 亞熱帶生態所發現水稻根際酶活性時空動態穩定機制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吳金水領銜的農業生態過程方向研究團隊近日於水稻根際酶活時空動態穩定機制及其對溫度和水稻生長的響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根際是土壤微生物活動最為重要的「熱區」,是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之間互相作用關係最為密集的區域。
  • 根際微生物對大豆—根瘤菌互作至關重要
    該研究揭示了不同土壤條件下大豆根際微生物的變化及其調控快、慢生根瘤菌與大豆互作及在根瘤中定殖特異性的機制,為大豆根瘤菌環境適應性和逆境下提高結瘤效率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是植物—微生物共生的一種重要類型,這種共生關係的建立非常複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豆與快生根瘤菌和慢生根瘤菌均能互作共生。
  • 研究人員提出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在自然界中,植物根系與大量的微生物互作,這些微生物定殖在根際土中,或附著於根系表面,或定殖於根內,統稱為植物根際微生物組。植物根際微生物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soil) 和根內 (root) 逐步被篩選,形成植物根際特異的微生物群落(圖示)。
  • 作物根系轉錄組與根中的真菌群落結構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對擬南芥、水稻和玉米的研究表明,根際區域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受土壤類型的影響,而且與土壤質地和有機質含量有關。改變土壤營養狀況、pH、溫度、水分和通氣等會影響土壤理化性質的措施也會對植物根際區域微生物群落結構產生影響。劉俊傑等(2008)研究表明,施磷會顯著影響大豆根際細菌和真菌群落結構。
  • 土壤中植物次生化合物(PSCs)及其在地下的相互作用中的作用
    in Soil and TheirRole in Belowground Species Interactions摘要與我們所知的植物次生化合物(PSCs)如何影響地上互作相比,對於生活在根際以外更為廣泛的物種群落中,植物次生化合物(PSCs)對地下互作的影響知之甚少。
  • 中科院SBB:不同土壤微生物群中根際沉積碳的分配和周轉
    這些結果表明真菌具有更高的獲得根部沉積C的能力,這可能是由於它們的菌絲生長形式使得它們能夠更有效地獲得根狀沉積的C。微生物組中根部沉積的C的平均周轉率範圍為0.04至0.13天,本文沒有發現微生物組之間根狀沉積的C的周轉率有顯著差異。根據根際沉積C在不同微生物組中的分布和周轉率,我們進一步揭示了GN(31.2%)和真菌(25.8%)通過根際沉積的C產生了最多的微生物殘留。
  • 研究揭示長期施肥抑制根際微生物固氮的作用機制
    生物固氮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過程之一,在農田生態系統中,作物總生物量中大約24%的氮來源於微生物的非共生固氮過程。根際是農田土壤中微生物最為活躍的區域,根際中固氮微生物群落與作物的生長息息相關。然而,長期以來,大量化肥及有機物料的投入大大降低了農田土壤微生物的固氮作用。
  • 水稻根際和非根際土微生物碳源利用效率對施肥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陸地生態系統中,微生物在調控碳循環過程中扮演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1)通過分解代謝作用使有機物礦化向大氣釋放CO2;2)將非穩態的有機碳通過微生物「碳泵」的形式不斷形成穩定態有機碳庫。微生物這種分解代謝與合成代謝的相對過程強弱可以通過碳源利用效率(CUE)反映,其決定了土壤中碳周轉的去向。
  • 南農沈其榮團隊揭示有機酸分泌介導的黃瓜根際有益微生物富集現象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某些有益的微生物可以被植物「招募」到根際,以抵抗病原體的入侵。這些有益的微生物可以產生次級代謝產物,例如2,4-二乙醯基間苯三酚來拮抗病原體,從而提高土壤對疾病的抑制能力。其他研究表明,檸檬酸,蘋果酸和富馬酸等根系分泌物可以「招募」有益的根際微生物。
  • Science Bulletin:上海植生所王二濤組發表基於絕對豐度的植物根際...
    植物根系與大量的微生物互作,這些微生物定殖在根際土中,或附著於根系表面,或定殖於根內,統稱為植物根際微生物組。一種定量並評估根際微生物絕對豐度的組合方法 結果與討論 通過定量蒺藜苜蓿的根際微生物組,我們發現平均每克根外土、根際土和根系中細菌16S rRNA 基因的含量為1.1 × 109,1.51 × 1010和3.28 × 109,根際土中細菌16S rRNA 基因的含量是根外土的13.7倍。
  • Cell:土傳遺產
    正文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展了植物的功能體系,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植物微生物組高通量分子分析令人興奮的發展表明,增強營養吸收、改善根繫結構和保護宿主免受生物和非生物脅迫是微生物組的關鍵功能。目前,形成植物寄主與其有益菌群成員共同進化的生命過程逐漸浮出水面。
  • 瀋陽生態所揭示植物修復多環芳烴-重金屬複合汙染土壤的根際作用機制
    通常,多環芳烴與重金屬可通過汙水灌溉、固體廢物處理、交通運輸以及工業活動等途徑進入到土壤中,通過積累而形成複合汙染。多環芳烴和重金屬具有致癌性、致突變性和致畸性,並且可在土壤中持久留存。近幾十年來,我國土壤中多環芳烴和重金屬的複合汙染問題迅速加劇,因此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