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植物次生化合物(PSCs)及其在地下的相互作用中的作用

2021-02-15 微生信生物
寫在前面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 

土壤中植物次生化合物及其在地下的相互作用中的作用

Plant Secondary Compounds in Soil and TheirRole in Belowground Species Interactions

摘要

與我們所知的植物次生化合物(PSCs)如何影響地上互作相比,對於生活在根際以外更為廣泛的物種群落中,植物次生化合物(PSCs)對地下互作的影響知之甚少。本研究表明,來自葉組織、根分泌物和葉凋落物的PSCs有效地影響地下植物-植物、植物-微生物和植物-土壤無脊椎動物的相互作用。氣候因素可以誘導PSC的產生,並選擇不同的植物化學類型。因此,氣候變化可以改變PSC的定量和定性生產,以及這些化合物在土壤中的移動方式。這可以改變土壤化學環境,對地下物種生態和進化的相互作用以及最終的土壤功能產生連鎖效應。

Knowledge of the effect of plant secondary compounds (PSCs) on belowgroundinteractions in the more diffuse community of species living outside the rhizosphere is sparse compared with what we know about how PSCs affect aboveground interactions. We illustrate here that PSCs from foliar tissue, rootexudates, and leaf litter effectively influence such belowground plant–plant,plant–microorganism, and plant–soil invertebrate interactions. Climatic factorscan induce PSC production and select for different plant chemical types. Therefore, climate change can alter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PSC production,and how these compounds move in the soil. This can change the soil chemicalenvironment, with cascading effects on both the ecology and evolution of belowground species interactions and, ultimately, soil functioning.

主要結果圖一 表1概述了參與地下互作的PSCs的重要類別,以及採樣和分析的最佳實踐

圖二 氣候變化通過影響植物的次生化合物(PSCs)對地下互作進行調節

根際互作生物學研究室 簡介

根際互作生物學研究室是沈其榮教授土壤微生物與有機肥團隊下的一個關注於根際互作的研究小組。本小組由袁軍副教授帶領,主要關注:1.植物和微生物互作在抗病過程中的作用;2 環境微生物大數據整合研究;3 環境代謝組及其與微生物過程研究體系開發和應用。團隊在過去三年中在 isme J, Microbiome, PCE,SBB,Horticulture Research等期刊上發表了多篇文章。歡迎關注 微生信生物 公眾號對本研究小組進行了解。

團隊工作及其成果 (點擊查看)了解 交流 合作

團隊成員郵箱 袁軍:

junyuan@njau.edu.cn;

文濤:

2018203048@njau.edu.cn

團隊公眾號:

微生信生物 添加主編微信,或者後臺留言;

點擊查看團隊github主頁

點擊查看南京農業大學資源於環境科學學院主頁

加主編微信 加入群聊

關於微生信生物 你想要的都在這裡

微生信生物

贊👍

相關焦點

  • 土壤次生鹽漬化難題如何破解?
    當土壤中鹽含量超過3%時,就造成了土地的鹽漬化。 次生鹽漬化和土壤鹽鹼化的關係?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土壤鹽鹼化」這個名詞並不陌生,但是次生鹽漬化這個概念則顯得非常陌生。那麼兩者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呢?土壤鹽漬化是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後,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
  • 想減少土壤次生鹽漬化的問題,了解一些知識,非常重要!
    可是,這類極其耐土壤ph酸鹼度的作物終究是極少數;而大部分的農作物都適合在中性化土壤(PH值6.5上下)種植。因此 ,大家種植戶,要調節好土壤的ph酸鹼度均衡,防止出現土壤次生鹽漬化等「土壤病」難題。想防止及其改進土壤次生鹽漬化的難題,最先我們要搞清楚,土壤怎樣產生次生鹽漬化的難題,隨後採用合理性對策,相匹配來處理此難題。一、土壤次生鹽漬化是怎麼產生的。
  • 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植物細胞》。 在自然界中,植物散發出一大類揮發性化合物,而萜類是其中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植物萜類屬於類異戊二烯次生代謝途徑,其數量大、種類多。這些化合物能吸引昆蟲傳播花粉和果實,直接或間接地防禦植食性動物的侵食和微生物的侵害。
  • 土壤微生物群組
    土壤微生物組是陸地生態系統植物多樣性和生產力的重要驅動者,直接參與了植物獲得養分和土壤養分循環兩個過程。(5)土壤微生物組是活性物質的資源庫,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土壤微生物組中的有益生物可抑制人類和動植物致病菌增殖和傳播,而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可通過改變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來影響人類健康。土壤微生物是重要的次生代謝產物(如藥物)的資源庫,多數天然抗生素來自於土壤微生物。
  • 黃酮類化合物的營養作用
    近年來,黃酮類化合物因其廣泛的生物活性,及在食品、保健食品和藥品開發利用中的諸多應用,對人類健康起到積極促進作用。那麼黃酮究竟是什麼物質,有哪些作用?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什麼是黃酮?  黃酮廣泛存在於高等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中,它是植物在長期自然選擇過程中產生的一類次生代謝產物,不僅數量種類繁多,而且結構類型複雜多樣,根據化學結構可將其分為黃酮醇類、黃酮類、黃烷酮類、黃烷-3-醇類、花青素等五大類,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有花青素、銀杏黃酮、山楂黃酮、沙棘黃酮、大豆異黃酮等。
  •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
    昆明植物所在玉米抗蟲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的合成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10-09 昆明植物研究所 目前,儘管植物抗蟲分子機理在某些植物,如擬南芥、野生菸草和番茄等物種中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關於玉米抗蟲機制的研究卻很少。研究表明次生代謝產物丁布類化合物(BXs)是玉米中重要的抗蟲物質,並且其合成途徑也被廣泛研究,但是關於該類化合物合成的調控機制仍缺乏研究。
  • 說:植物有次生代謝 這是什麼?第一次聽說 趕緊看看
    次生代謝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在特定的條件下,可以某些初級代謝產物為前體,經過不同的途徑,產生一些對維持植物生長有利或起到保護作用的稀有、特異的化合物,通常為小分子有機物(如生物鹼、黃酮、芳香物質等)。
  • 陳曉亞院士小組研究揭示植物次生代謝調控新機制
    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期刊《植物細胞》。 在自然界中,植物散發出一大類揮發性化合物,而萜類是其中重要的組成成分之一。植物萜類屬於類異戊二烯次生代謝途徑,其數量大、種類多。這些化合物能吸引昆蟲傳播花粉和果實,直接或間接地防禦植食性動物的侵食和微生物的侵害。
  • 昆明植物所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沈月毛主持的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非傳統次生代謝產物的生物學功能及生物合成研究」通過了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組織的結題驗收。專家組在評審後認為,該項研究從菌株篩選、化合物分離、結構確定到生物合成途徑探索及生物活性評價等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為探索和利用內生菌資源,開展其生物學活性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該項目以天然產物化學為基礎,以生理活性為導向,系統開展了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製備,生物學功能及作用機制探討,生物合成及合成機制研究等工作。
  • 博士生項目——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招募「土壤和沉積物中粘土礦物-有機質相互作用」項目博士研究生
    該小組的主要研究領域是不同種類天然材料和礦物的基本特性,特別是粘土礦物在環境巖土學中的應用,以及巖土工程失效與環境汙染之間的關係。主要研究興趣包括粘土礦物-有機物相互作用和礦物-液相反應等,例如多孔吸附介質中的土壤穩定性和傳輸過程。該小組的更多信息,請訪問claylab.ethz.ch和igt.ethz.ch。
  • 南京土壤所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研究揭示土壤動物與叢枝菌根真菌相互作用促進植物生長
    土壤真菌群落組成複雜多樣,包括從植物病原菌到共生菌等功能多樣的物種。共生菌中的叢枝菌根真菌(AMF)可幫助植物獲取生長所需的磷素(P)。雖然已揭示植物宿主和非生物因素與AMF群落的聯繫,但是對於較高營養級的土壤動物(原生生物和線蟲)如何通過捕食作用影響AMF群落結構和功能尚不清楚,難以建立有效的線蟲定向調控措施,提升植物生產力和養分利用率。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
    事實上,每年全球溼地甲烷排放量高達上億噸,而這些甲烷排放完全來自於微生物的作用。同時,溫度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促進土壤微生物組的活性,加速有機質的分解並向大氣中釋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形成全球升溫的正反饋。此外,全球氣候變化也可能促進植物群落更快地演化,改變凋落物的質量和數量,進而影響地下食物網的結構和功能。土壤微生物組也是氮氧化物排放的重要來源。
  • 土壤中氮的形態和轉化
    它們主要是一些游離的胺基酸、胺鹽及醯胺類化合物,分散在土壤溶液中,很容易水解,釋放出離子,是植物速效性氮源。   第二、 水解性有機氮    佔全氮總量的50%-70%。主要是蛋白質多肽和氨基糖等化合物。用酸鹼等處理時能水解成為較簡單的易溶性化合物。   第三、 非水解性有機態氮   佔全氮的30%-50%。
  • 中國土壤微生物組:進展與展望|研究
    事實上,每年全球溼地甲烷排放量高達上億噸,而這些甲烷排放完全來自於微生物的作用。同時,溫度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促進土壤微生物組的活性,加速有機質的分解並向大氣中釋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形成全球升溫的正反饋。此外,全球氣候變化也可能促進植物群落更快地演化,改變凋落物的質量和數量,進而影響地下食物網的結構和功能。土壤微生物組也是氮氧化物排放的重要來源。
  • 經典教材推薦|Ethylene Action in Plants 乙烯在植物中的作用
    寫在前面:承接上文,將這本介紹乙烯對植物體作用的教材介紹給大家。
  • 土壤對植物生長有什麼作用
    土壤是巖石圈表面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是陸地植物生活的基質,它提供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礦物質元素和水分,是生態系統中物質與能量交換的重要場所;同時,它本身又是生態系統中生物部分和無機環境部分相互作用的產物。
  • 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長與分布對植物的影響
    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長狀態,除了與根系的特性有關以外,還常常受到外界的各種環境影響,比如土壤的狀況、水源、光照等都會對根系造成一定影響,那麼了解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的生長分布情況,對於植物的合理密植,中耕施肥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2013國際植物次生代謝與代謝工程研討會在武漢召開
    由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發起並主辦的2013國際植物次生代謝與代謝工程研討會於7月5日至7日在武漢召開。植物的次生物質在維護植物自身的生存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抗逆,抗病等,而這些次生代謝物質大多數是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抗癌、抗氧化、降低血脂和膽固醇等作用的有效成分,與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關。
  • 植物對鎂的吸收:土壤鎂含量狀況和土壤中鎂與其它離子的關係
    植物對鎂的吸收主要分兩個階段,空間吸收和跨膜吸收。吸收開始階段,鎂離子從外界進入根系自由空間,這個過程與外界離子濃度、溫度及根系活性等因素密切相關。根系對鎂的吸收量主要取決於跨膜運輸過程中載體的活性,離子與載體的結合在根系營養吸收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土壤中鎂豐缺程度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土壤母質、風化程度、淋溶作用和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