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Bulletin:上海植生所王二濤組發表基於絕對豐度的植物根際...

2020-11-25 騰訊網

Science Bulletin: 基於絕對豐度的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模型

2020年3月7日,Science Bulletin在線發表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與生態研究所王二濤課題組及其合作團隊完成的題為 「An amplification-selection model for quantified rhizosphere microbiota assembly」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基於微生物絕對豐度提出了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 「擴增-選擇」 組裝的新模型

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左圖為基於微生物相對量的根際微生物群落「兩步選擇」組裝模型(two-step selection model),右圖為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Amplification-selection model)。

基於絕對豐度的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模型

An amplification-selection model for quantified rhizosphere microbiota assembly

Impact Factor:6.28(預計9.61)

DOI: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0.03.005

發表日期:2020-03-07

第一作者:Xiaolin Wang(王孝林)1,2

合作作者:Mingxing Wang(王明星)1,3, Xingguang Xie(謝星光)1, Siyi Guo(郭思義)4, Yun Zhou(周雲)4

主要單位:

1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Center for Excellence in Molecular Plant Sciences, Institute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Ecology,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上海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3中國科學院大學(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4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Department of Biology, Henan University)

背景介紹

在自然界中,植物根系與大量的微生物互作,這些微生物定殖在根際土中,或附著於根系表面,或定殖於根內,統稱為植物根際微生物組。植物根際微生物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環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基於傳統的微生物相對豐度(the relative abundance,通過高通量測序16S/18S rRNA基因獲得環境樣本中各微生物群落的相對組成)數據,研究人員提出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兩步或多步篩選組裝模型(two-step selection model 或者multi-step selection model),該模型認為:微生物依次在根外土(bulk soil)、根際土 (rhizosphere soil) 和根內 (root) 逐步被篩選,形成植物根際特異的微生物群落(圖1g)。其中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是根際富集的主要菌群,而酸酐菌門(Acidobacteria)是根際排斥的主要菌群(圖1g)。

基於微生物相對豐度的研究描述了不同植物物種根際微生物的群落組成及多樣性,但忽略了單位質量或體積中不同微生物群落的絕對豐度(the absolute abundance)。另外基於16S/18S rRNA基因的相對豐度研究忽視了不同細菌/真菌的16S/18S rRNA基因的拷貝數差異。因此,相對豐度的研究結果很難與定量的植物生理生態指標進行聯繫,阻礙了我們對於根際微生物生態功能的理解。

研究方法

為了克服常規16S rRNA基因高通量測序研究的局限性,我們採用了以下組合方法 (圖S1):(1)我們先向根際樣本中添加了已知含量的人工合成的spike-in質粒(spike-in質粒包含隨機排列的鹼基序列,隨機序列兩端是16S rRNA基因測序的正反向引物對應序列,隨機序列長度及鹼基GC含量與16S rRNA基因測序片段一致),用來定量檢測單位質量根際樣本中細菌16S rRNA基因的總量 (quantified 16S abundance);(2)我們進一步通過rrnDB資料庫獲取了每種細菌可操作分類單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的16S rRNA基因平均拷貝數,然後通過加權平均獲得了每種細菌OTU的絕對細胞數目(quantified bacterial abundance);(3)我們通過對單拷貝的rpoB基因測序,比較並評估基於16S rRNA基因定量測序計算出的絕對細菌數目的準確性。採用該組合方法,我們定量了蒺藜苜蓿和水稻的根外土、根際土及根內微生物群落的絕對豐度。

圖S1. 一種定量並評估根際微生物絕對豐度的組合方法

結果與討論

通過定量蒺藜苜蓿的根際微生物組,我們發現平均每克根外土、根際土和根系中細菌16S rRNA 基因的含量為1.1 × 109,1.51 × 1010和3.28 × 109,根際土中細菌16S rRNA 基因的含量是根外土的13.7倍。當對16S rRNA 基因的拷貝數進行加權後,我們發現平均每克根外土、根際土和根系中細菌數目為6.91 × 108,6.44 × 109和1.24 × 109,根際土中細菌細胞數目的含量是根外土的9.3倍。表明相對於根外土,細菌的絕對豐度在根際土中是顯著升高的

植物來源的根際養分被認為可以促進化能有機營養細菌在根際的生長,我們推測根際土細菌絕對豐度的顯著升高可能歸因於部分快速生長細菌的根際擴增。我們進一步分析了主要微生物菌門在根外土和根際中的豐度,發現與根外土相比,主要菌門在根際土中的絕對豐度都顯著擴增,包括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酸桿菌門(Acidobacteria)、疣微菌門(Verrucomicrobia)、綠彎菌門(Chloroflexi)、厚壁菌門(Firmicutes)和 芽單胞菌門(Gemmatimonadete)等(圖1a, b),擴增幅度從2倍到30倍不等,最低的是芽單胞菌門(2.44倍),最高的是α-變形菌門(29.86倍)。

圖1:絕對定量苜蓿根際微生物群落揭示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模型

我們進一步在OTU水平分析了細菌類群在根際的擴增情況,發現基於相對豐度根際顯著排斥的OTU中,其中63.9%的OTU在根際土中實際情況顯著擴增(圖1d-f)。另外,我們發現與根外土比,在根際土中絕對豐度降低的OTU的測序reads數都很低,表明這種變化很可能是測序深度不足導致的。因而,我們按絕對豐度的比例對根外土、根際土和根內微生物分別進行抽樣,然後計算三組樣本中細菌的α-多樣性。發現細菌的α-多樣性在根際土中最高,其次是根外土,在根內最低 (圖S5a)。但是如果按照傳統的基於相對豐度的研究方法,不考慮不同樣本中微生物的絕對豐度差異,根外土中細菌的α-多樣性最高,其次是根際土。基於以上結果,我們認為對於大部分細菌類群來說,其在根際土中都顯著擴增(圖S5b)。

圖S5:忽視不同樣本細菌的絕對豐度可能導致α-多樣性的不準確估計

對於植物根內細菌群落,我們發現變形菌門、擬桿菌門和厚壁菌門的絕對豐度顯著高於根外土。根內微生物主要來自於根際,我們進一步分析了根內微生物群落相對於根際微生物群落的比例,發現放線菌門、γ-變形菌門及Δ-變形菌門從根際土進入根內的比例最大,分別為63%、59%和59%。對於水稻根際細菌群落的分析得出了與苜蓿類似的結論。

基於這些研究結果,我們提出根際微生物群落組裝 「擴增-選擇」的新模型,該模型認為,與根外土相比,主要菌門在根際土中的絕對豐度都被顯著擴增,經根際土擴增的微生物進一步被根篩選,形成特異的根內微生物群落。我們把根外土比作「鄉村」或者「沙漠」,把根際土比作「大都市」或者「綠洲」,相對於營養較為貧乏的「鄉村」,「大都市」可以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大部分微生物能在「大都市」找到崗位並繁衍擴增。不同微生物擴增倍數可能由微生物自身擴增速率,微生物與微生物互作,植物與微生物互作等因素決定。根際微生物群落組裝的「擴增-選擇」新模型,將指導我們定量追蹤植物不同生長周期下其根際微生物的絕對豐度的變化,將根際微生物與植物定量性狀關聯起來,更好利用根際微生物提升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該工作是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與生態研究所王二濤課題組與上海師範大學於楠課題組和河南大學張學斌課題組合作完成的,王孝林博士為第一作者。王二濤研究員,於楠副教授和張學斌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受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基金委的資助。

作者簡介

王二濤

王二濤,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3年於河南大學獲學士學位;2008年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2008-2012年在英國John Innes Centre從事博士後研究;2013年至今,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豆科植物-根瘤共生固氮,植物-叢枝菌根真菌共生方面的研究。建立植物-叢枝菌根真菌共生營養交換的新理論模型;克隆菌根因子受體複合,並闡述了菌根因子信號轉導途徑等。研究成果以通訊作者發表在Science, Nature系列, Molecular Plant, The Plant Cell和Cell Research等國際主流學術期刊上,對植物-微生物共生領域有重要影響。

於楠

於楠,博士,副教授。2003於上海交通大學獲學士學位;2010年於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博士學位;2010-2013年在英國John Innes Centre從事博士後研究;2015至今在上海師範大學擔任副教授。現主要從事植物根部幹細胞層命運決定分子機制及豆科植物根瘤發育分子機理的研究。近年主要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在Plant Cell, Nucleic Acids Research, Cell Research, Molecular Plant等國際知名期刊。

張學斌

張學斌,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於山西農業大學獲學士學位;2008年於英國諾丁漢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2008-2011年在英國Rothamsted Research從事博士後工作;2011-2018就職於美國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現任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植物苯丙素類化合物合成途徑調控和F-box基因家族功能解析方面的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Plant Biotechnology, The 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Molecular plant, Biochemical Journal,FEBS letter等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王孝林

王孝林,博士。2013年於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獲學士學位;2018年於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獲博士學位;2018年至今在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從事博士後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微生物生態和植物微生物組。近年在Nature、The ISME Journal、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cience Bulletin等雜誌發表過論文。

Reference

Xiaolin Wang, Mingxing Wang, Xingguang Xie, Siyi Guo, Yun Zhou, Xuebin Zhang, Nan Yu & Ertao Wang. An amplification-selection model for quantified rhizosphere microbiota assembly. Science Bulletin. 2020. doi: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0.03.005

雜誌簡介

官網:http://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SB

海外發行官方:https://www.journals.elsevier.com/science-bulletin

Science Bulletin是由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雜誌社出版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 致力於快速報導自然科學各學科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的最新研究動態、消息、進展, 點評研究動態和學科發展趨勢。要求文章短小精悍, 可讀性強, 能在比較寬泛的學術領域產生影響

2018年影響因子:6.277

預計2019年影響因子 > 9.61

歷史:Science Bulletin原名CHINESE SCIENCE BULLETIN,歷史悠久,自1997即獲得首個影響因子0.3至2016年止影響因子1.649,年發稿量在600篇左右。

當今:2015年雜誌起更名為Science Bulletin,對稿件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年發文量下降至200篇以內,2016年獲得首個影響因子4.902,至2018年跨越式發展,影響因子達6.277。在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中國科研全面發展和更嚴格的文章質量控制的背景下,該雜誌今年預計影響因子可達9.61,甚至突破10,值得同行關注。

相關焦點

  • Science Bulletin:絕對豐度的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模型
    在線發表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與生態研究所王二濤課題組及其合作團隊完成的題為 「An amplification-selection model for quantified rhizosphere microbiota assembly」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基於微生物絕對豐度提出了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 「擴增-選擇」 組裝的新模型。
  • Science Bulletin: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新模型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王二濤研究組及其合作團隊基於微生物絕對豐度提出了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擴增-選擇」組裝的新模型。研究人員基於傳統的微生物相對豐度數據,提出了根際微生物群落的兩步或多步篩選組裝模型,該模型認為:微生物依次在根外土、根際土和根內逐步被篩選,形成植物根際特異的微生物群落。其中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和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是根際富集的主要菌群,而酸酐菌門(Acidobacteria)是根際排斥的主要菌群。
  • Microbiome:環境樣品中絕對定量菌群豐度的新方法
    我們通過PCR擴增特定的組,包括細菌,古細菌,真核生物或真菌,以評估亞組(例如屬)的相對豐度。然而,既沒有揭示亞組的絕對豐度,也沒有比較不同的擴增子家族(即衍生自一對特定的PCR引物,例如細菌16S,真核生物18S或真菌ITS的OTUs)。這就阻礙了對特定群體絕對豐度的測定,而且微生物群落豐度的域水平的變化可能無法被檢測到。
  • 國產綜合性期刊Science Bulletin,漲勢迅猛,影響因子破9
    官方網站:https://www.journals.elsevier.com/science-bulletin/2 網友爭議Science Bulletin 因為國人佔比過高——70%,不少網友比較質疑,表示「下一步應該是爭取讓外國學者發幾篇
  • 二次電池材料氫氧化鎳新用途 | Science Bulletin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趙一新教授(通訊作者)課題組為了解決過硫酸根激活反應需要高氧化還原電位這一關鍵問題
  • 2019年10月25日Science期刊精華,浙江大學同時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相關研究結果於2019年10月17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patiotemporal expansion of primary progenitor zones inthe developing human cerebellum」。他們描述了他們的涉及人類、小鼠和獼猴小腦發育的比較研究。圖片來自CC0 Public Domain。
  • 【創新前沿】Science Bulletin在線發表我校基於CRISPR技術與核酸...
    相關研究論文「A versatile biosensing platform coupling CRISPR–Cas12a and aptamers for detection of diverse analytes」於9月6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0.09.004)。
  • 微生物群落基於KEGG預測功能的豐度分布圖繪製
    功能預測在基於16S rRNA擴增子的研究中,因為了解微生物群落功能的需要,我們經常會這些功能預測的結果大多是基於KEGG資料庫,KEGG是一個整合了基因組、化學和系統功能信息的資料庫。把從已經完整測序的基因組中得到的基因與更高級別的細胞、物種和生態系統水平的系統功能關聯起來是KEGG資料庫的特色之一。
  • 組蛋白H3-H4四聚體是一種銅還原酶
    假定的活性位點殘基的功能喪失和獲得功能突變相應地改變了釀酒酵母中的銅結合和酶活性,以及細胞內Cu1 +豐度和銅依賴性線粒體呼吸作用和Sod1功能。因此,組蛋白H3-H4四聚體除染色質緊實或表觀遺傳調控外,還具有其他作用,並在真核生物中產生可生物利用的Cu1 +離子。
  • Nature Microbiology:火眼金睛,腸道菌群絕對定量分析擒「真兇」!
    總體而言,通過腸道菌群絕對定量分析和混雜因素控制,我們篩選到了疾病相關的真實的微生物標記。根據屬水平菌群組成的個體間差異,觀察到合併患者組與66名年齡,性別和體重指數相匹配的FGFP健康對照組(mHCs)分開(圖1a)。
  • 2019年10月11日Science期刊精華
    揭示基因Shisa7控制著苯二氮平類藥物的鎮定神經作用doi:10.1126/science.aax5719; doi:10.1126/science.aaz3176在1999年至2017年之間,在美國因過量服用安定(Valium,又稱為苯甲二氮,或地西泮)和其他苯二氮平類藥物死亡的人數增加了10倍。
  • 2021考研英語詞彙備考:bulletin的中文意思
    Quarterly bulletin季度公報"Passing the mayor's office, I saw people standing before the little bulletin board.
  • 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首批在線預發表文章上線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主辦的全英文學術期刊——《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GPB),首批在線預發表(Article-in-Press)文章成功上線。
  • Science特刊從轉錄組角度專注於人體遺傳變異
    基於上述發現,我們可以嘗試將這些信息用於診斷、藥物開發和預測結果。」2.Science:新型遺傳學手段促進個體化基因組學發展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如果擴大收集個體遺傳信息的標準,以捕獲更多的遺傳信息,那麼遺傳學家便可以確定目前無法診斷的多種疾病的原因。
  • 2018年6月8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時發表5篇Science!
    為了檢驗PNEC在肺部中起著化學傳感器作用的假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華盛頓大學和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讓氣道上皮細胞中的Ascl1失活培育出缺乏PNEC的小鼠突變體。他們遵照現存的哮喘模型規定,讓這些小鼠突變體接觸卵清蛋白或屋塵蟎。
  • 2019年11月22日Science期刊精華,南開大學發表一篇Science論文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11月22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ighly enantioselective carbene insertion into N–H bonds of aliphatic amines」。論文通訊作者為南開大學化學學院的周其林(Qi-Lin Zhou)教授和朱守非(Shou-Fei Zhu)教授。
  • 王恩哥院士:我與Science Bulletin
    您在「兩刊」發表文章,印象深刻的是哪一篇?後來,您是如何成為《科學通報》英文版Science Bulletin主編的?創刊於1869年11月4日的Nature第一期,除了刊載大量書的廣告和各地學術活動的新聞報導外,可能是由於周刊篇幅所限(A weekly illustrated journal of science),只發表了不到10篇研究性文章,包括分領域的研究簡報。Nature從創刊起距今已有150年的歷史,其出版形式和學術論文的內容大體符合所處時代的標準,沒有太多改變。
  • 國內同一天發表四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編者按:從2017年元旦到現在,國內已經發表了約十多篇非常不錯的文章(Mol Cell+PNAS+Cell Res+eLife+NC等),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NC上已經發表了不少於8篇國內為第一完成單位的文章了,僅僅在1月9號就有4篇同時online,分別是中科院陳曉亞院士課題組、南京大學
  • 宏基因組binning原理
    根據所使用的序列數據不同,binning策略可分為三種:基於組裝前的clean reads,基於組裝後的contigs,基於注釋的基因genes。⑴基於reads binning環境樣本中微生物的豐度不同,其基因組kmer的期望深度也不同,根據kmer豐度可以直接對reads進行聚類,將屬於不同基因組的reads分離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