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導語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腸道微生物群在人體健康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了解腸道微生物影響宿主健康的機制為開發更好、更個性化的診斷方案和療法打開了大門。
背景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探究腸微生物群的組成(即哪些微生物存在,以及某種微生物的量有多少)及其與身體的健康狀況或各種疾病的關聯上。
腸道微生物群與器質性疾病的關聯
由博士生Courtney Armour領導的OSU研究不僅著眼於腸道微生物群的種類,而且著眼於它們可能發揮的功能。該項研究結果被發表在mSystems上。
Armour在OSU科學院的微生物學和統計學研究員Thomas Sharpton的指導下,分析了宏基因組薈萃分析中包含7種不同疾病的8項不同研究的數據和結果。
宏基因組學是指直接從環境樣品中提取全部微生物的DNA,構建宏基因組文庫,利用基因組學的研究策略研究環境樣品所包含的全部微生物的遺傳組成及其群落功能。薈萃分析是一種結合多項研究數據的統計技術。
Armor、Sharpton及其合作者進行的薈萃分析納入了來自近2000個糞便樣本的宏基因組數據,他們將這些樣本用於結腸直腸癌,克羅恩病,肝硬化,肥胖,類風溼性關節炎,2型糖尿病和潰瘍性結腸炎的研究。
蛋白質是大而複雜的分子,它在細胞中完成大部分工作,且它是組織和器官的必要結構,是組織和器官執行功能和調節所必需的。
「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研究了腸道微生物組蛋白家族的豐富程度、結構構成和分散度與疾病之間的關係,」Sharpton說。
「通過對蛋白質家族豐度的分析,我們發現,與對照組相比,患有克羅恩病、肥胖症、2型糖尿病或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的腸道微生物蛋白質家族數量較少,」Sharpton說。「另一方面,結直腸癌患者的微生物組蛋白家族數量大於對照組。」
此外,另一項在mSystems上發表的關於老鼠的研究表明,機體對壓力的暴露能導致腸道菌群的變化,進而刺激免疫細胞的活動,使身體攻擊自身的可能性上升,從而使人們更易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
腸道微生物群與精神心理的關聯
以前的研究表明,多達三分之一的人群在一生中的某些時刻都會受到焦慮症狀的影響。
一項被發表在《General Psychiatry》雜誌上的研究表明,通過使用益生菌和非益生菌食品和補充劑來調節腸道內的微生物,可能對正在經歷焦慮症狀的人群有幫助。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精神健康中心的一組研究人員開始調查是否有證據支持通過對腸道微生物群的調節可以改善焦慮症狀。他們回顧了21項納入了1503人的研究。
總體而言,結果顯示,在21項研究中有11項提示調節腸道微生物對焦慮症狀有著積極影響,這意味著超過一半(52%)的研究表明通過對腸道微生物的調控來緩解焦慮是有效的。
因此,這些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精神健康中心的研究人員建議,除了使用精神病藥物治療焦慮症狀外,我們還可以考慮調節腸道菌群以緩解焦慮症狀。
討論
腸道微生物群由來自約1000種不同細菌的超過10萬億個微生物細胞組成。微生物生態系統通過細胞間信號傳遞和抗菌肽的釋放保持平衡。
腸道微生物也與人類宿主相互作用,有時候這種相互作用能促進健康,有時候這種相互作用促發疾病發展。微生物組的生態失調或不平衡發展通常對宿主的健康有不利影響,了解腸道微生物影響宿主健康的機制為開發更好、更個性化的診斷方案和療法打開了大門。
醫脈通編譯整理自:
[1].SteveLundeberg, Research deepens understanding of gut bacteria's connections tohuman health, disease,MedicalXpress,2019.05.
[2]. Beibei Yang,Jinbao Wei, Peijun Ju, Jinghong Chen,Effects of regulating intestinal microbiota on anxietysymptoms: A systematic review,General Psychiatry,2019.05.
[3].Michal Werbnera,Yiftah Barshesheta, Nir Werbnera, Mor Zigdona, Itamar Averbucha, Oren Ziva,Boris Branta, Evan Elliotta, Shachaf Gelberga, Moran Titelbauma, Omry Korenaand Orly Avnia, Social-Stress-ResponsiveMicrobiota Induces Stimulation of Self-Reactive Effector T Helper Cells,American Society of Microbiology Journals,2019.05.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