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恐懼,壓力和腸道微生物群脫不開的關係

2020-12-05 健康界

日常生活中,我們更多地認為心情是由思想控制的。這雖然是常識,但並非完全正確。

荷爾蒙也十分影響我們的情緒,同時我們的情緒也受到免疫系統和腸道微生物的影響。更複雜的是,在這個糾結的生物網絡中,我們的生活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精神壓力是身體對生活壓力的反應。它設法使身體恢復平衡,正常發揮免疫力,激素和神經的作用。來自工作上的壓力或生活的壓力都可能會導致抑鬱和焦慮。無論哪種情況,都可以從免疫系統開始。

抑鬱症是全世界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據估計,五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抑鬱症。大約85%的人在經歷第一次抑鬱症發作後的10年內會復發。

今年,COVID-19大流行,更給全球人類造成了極大的焦慮和不安全感,持續的危機將導致很多心理和精神健康問題。 

腸 道 微 生 物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腸道中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平衡對於身心健康至關重要。

而現代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例如壓力大,加工食品飲食,抗生素,殺蟲劑以及經過消毒的城市環境,都減少了健康腸道菌群的數量和豐富度,同時增加了有害菌群的數量。最新的抑鬱理論表明,腸道菌群失衡可能在這種疾病中起主要作用。

一項2019年的研究將來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糞便微生物移植物引入無菌小鼠中,發現這些小鼠隨後表現出與精神分裂症有關的行為。

同樣,另一項研究指出對患有抑鬱樣特徵的齧齒動物施用益生菌可以減少這些特徵,從而使齧齒動物恢復正常行為。所有這些表明,腸道菌群的外部操縱具有進行新的心理健康治療的潛力。

抑鬱症患者的腸道菌群與健康人不同。與健康個體相比,它們的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豐富性較少。《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對於消除小鼠的恐懼反應至關重要。

眾多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連接大腦至少有三種途徑:免疫、神經系統,激素和代謝物。

免 疫 系 統 

病原體發作後,免疫系統就會立即按下緊急按鈕。但是免疫系統也可以對心理壓力做出反應,即所謂的「無菌壓力」。與侵略者作鬥爭是一回事,但是讓我們抵抗精神壓力似乎是對免疫系統的一大要求。

有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證明壓力和免疫力之間的密切聯繫:每天將普通小鼠引入惡霸小鼠中幾分鐘。結果很神奇,受欺負的小鼠僅需一到兩周即可產生炎症,這是通過其血液中的促炎化學物質測得的。其中,他們的淋巴細胞——白細胞發生了變化。

另外,有一種特別培育出來的淋巴細胞水平較低的老鼠比普通老鼠更焦慮,更不善於交際。但是,當您向這些害羞小鼠注入來自受欺負小鼠的淋巴細胞時,會發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可能與你期望的相反,它們變得不那麼焦慮,開始更多地社交。

在應激小鼠中,這些淋巴細胞正瘋狂地試圖減少惡霸引起的炎症。這是自然界最持久的迴路之一:負反饋迴路,可防止反應失控。威脅帶來的心理壓力會引發這些淋巴細胞抑制炎症。一旦轉移,它們對宿主小鼠產生有益的「減輕壓力」作用,導致促炎性化學物質減少並賦予其新宿主彈性。

這個有趣的實驗表明,純粹的心理壓力可以改變免疫系統。這表明,通過簡單地重新平衡免疫系統可以治療抑鬱症。

美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Paul S. Frenette小組發現,腸道微生物組可以調節心理壓力引起的炎症。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2020年7月30日的 《免疫》。利用鐮狀細胞病的血管閉塞性發作(簡稱VOE)作為血管疾病模型,研究人員發現壓力可通過引起糖皮質激素的激素反應增強VOE,這些激素反應可增強腸道壁的通透性,導致微生物依賴的IL-17A固有層輔助性T細胞17的分泌,隨後引發VOE中性粒細胞循環池擴大。

我們已經看到反覆的壓力如何導致免疫反應,以及由此產生的炎症導致抑鬱和恐懼。但是微生物扮演什麼角色?

雖然認知療法和增加5-羥色胺的抗抑鬱藥可以有效地治療抑鬱症,但這些治療方法對超過三分之一的抑鬱症患者無效。最近的抑鬱理論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失衡和連接腸道和大腦的軸的功能障礙可能參與其中。

這個世界上布滿了細菌,其中許多細菌都比吃我們的早餐更好。為了應對這種惡劣的現實,動物們很早就招募了自己的一組友好微生物來保護自己。這些有益細菌並沒有真正站在我們這邊,只是他們很樂意在溫暖和潮溼的腸子中發酵,不斷地吃自助餐。這些細菌被稱為共生細菌,拉丁語是「共享餐桌」。

當病原體試圖侵入這一長期建立的夥伴關係時,共生菌會手撕它們。從本質上講,我們的微生物群是免疫的先鋒。為了與人類宿主建立如此重要的關係,共棲者需要教會免疫系統容忍它們。這是在生命的早期,出生後一千天之內發生的,如果這個過程受到幹擾,那麼可能會終身受疾病困擾。

就像牧羊犬引導羊群一樣,免疫細胞監視著共生菌,使它們在腸道內和血液循環外被包圍。而細菌則分泌脂肪酸來安撫免疫細胞,保護它們免受攻擊。通過這些分泌物,腸道細菌可以在遠離腸道的地方發揮作用,甚至可以改變大腦的形狀和功能。

這意味著微生物會改善情緒。

那些可以改善情緒的菌群,包括某些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甚至可以降低皮質醇水平。這些被稱為精神藥物,它們代表了另一種可能的抑鬱症治療方法。儘管這些都屬於該領域的早期研究,但已證明它們可以減少負面想法,改善認知並降低IBS症狀。

微生物可以影響你的海馬體或杏仁核的大小,這些大腦中心與情緒、食慾和恐懼有關。海馬體試圖阻止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偏離軌道,如果它的生長發育遲緩,就會影響應激反應。

神經系統

如果說免疫細胞和微生物是生物樂隊的主要參與者,那麼HPA軸就是指揮。HPA軸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的縮寫,它協調著逐漸增加的激素釋放與皮質醇的釋放,皮質醇是戰鬥或逃避反應的藥物。壓力通路會通過交感神經系統(SNS)和/或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從大腦傳遞信號。SNS的激活導致腎上腺素(從腎上腺髓質)和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從各個器官的神經末梢)釋放激素。

HPA軸激活最終導致腎上腺皮質分泌糖皮質激素。 糖皮質激素通常具有免疫抑制功能。 例如,在壓力下升高的糖皮質激素濃度顯示可通過B和T淋巴細胞的凋亡引起適應性免疫缺陷,並且糖皮質激素已在藥理學上用作有效的抗炎藥。 炎症被認為是導致與壓力有關的疾病的常見途徑。 考慮到糖皮質激素作為免疫抑制劑的作用,應激誘導炎症的機制仍然不清楚。

迷走神經是腸道和大腦之間的主要傳輸通路。

迷走神經也被稱為「徘徊神經」,因為它是人體中最長的神經,並且有無數分支從腦幹一直延伸到腸的最下部,並一路接觸大部分主要器官。

迷走神經是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它調節「休息和消化」或「趨於友好」的反應。另一方面,為維持體內平衡,交感神經系統驅動「戰鬥或躲避」反應。

迷走神經通過引起所謂的「放鬆反應」 來抵消戰鬥或躲避中的應激反應。

迷走神經的早期解剖圖

來源:Wellcome Library/Public Domain

炎症反應在許多疾病的發展和持續中起著核心作用,並可能導致慢性疼痛衰弱。在許多情況下,炎症是您身體對壓力的反應。因此,減少神經系統中的「戰鬥或逃跑」反應並降低應激的生物標誌物也可以減輕炎症。

 瑜伽和冥想等日常習慣或可以對抗炎症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對抗炎症的另一種方法是通過接合迷走神經並改善「迷走神經張力」。這可以通過使用瑜伽和冥想等日常習慣來實現。

植入迷走神經刺激裝置,改善類風溼關節炎

在更極端的炎症情況下,例如類風溼關節炎(RA),可以使用植入的迷走神經刺激裝置(VNS)來實現。

最近,來自阿姆斯特丹和美國的國際研究人員團隊進行了一項臨床試驗,該試驗表明,使用小型植入裝置刺激迷走神經可通過抑制細胞因子的產生顯著減少炎症並改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的預後。

學會呼吸,緩解焦慮,輔助降壓

健康的迷走神經表現為吸氣時心率略有上升,呼氣時心率略下降。

每次呼氣時,迷走神經都會向心臟噴射一些乙醯膽鹼。

橫膈膜深呼吸(長時間緩慢呼氣)是刺激迷走神經並減慢心率和血壓的關鍵,特別是在表現焦慮時。

迷走神經張力指數與健康狀況相關

較高的迷走神經張力指數與身心健康息息相關。相反,迷走神經張力指數低與發炎,抑鬱,情緒低落,孤獨,心臟病發作和中風有關。

2010年的一項研究發表在《心理學》雜誌上:積極情緒如何建立身體健康:感知到的積極社會關係解釋了積極情緒和迷走神經張力之間的螺旋上升。

在這項研究中,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Barbara Fredrickson和Bethany Kok研究了迷走神經,發現高迷走神經張力指數是積極情緒、身體健康和積極社會關係之間反饋迴路的一部分。

慢性壓力與胃潰瘍有關

相信大家可能有過對公開演講感到恐懼的經歷,這種站在人前的演講會導致消化不良。由於沿著腸腦軸的迷走神經通路是雙向的,因此當人真正感到壓力時,這些腦-腸連接創造了一條來回交流的高速公路,可能會失去控制。

腦島接收來自腸道的壓力信號,從而使大腦在胃部發出更多與壓力有關的警鐘。

註:腦島為大腦的島葉,控制很多感覺和情緒的產生。

Levinthal和Strick(2020)的最新研究表明,大腦會立即將壓力信號從腦島發送到腸道。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性壓力以一種可能導致胃潰瘍的方式劫持了這些腦腸連接。

有趣的是,他們推測,促進「戰鬥或逃跑」反應的交感神經系統會沿著迷走神經通路發送大腦到腸道的信息,這些信息與大腦皮層的運動區域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更好地理解腦-腸連接如何控制胃,將為腸胃科醫生治療腸道問題和胃腸道疾病帶來新的更好的方法。

HPA軸通過幾種不同的化學物質與微生物群和大腦進行通訊

細菌分泌物:代謝物如短鏈脂肪酸。

免疫化學物質:細胞因子,如幹擾素,白介素和腫瘤壞死因子。

腺分泌物: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激素。

神經傳遞化學物質:神經遞質,例如5-羥色胺,多巴胺和GABA。

更多關於腸道菌群與神經系統這部分內容詳見之前的文章:腸道微生物(菌群)與腦神經(中樞神經)到底如何聯繫?

微生物代謝產物

微生物代謝產物是細菌在進食和代謝食物時分泌的化學物質。

不同的細菌在不同的情況下會產生獨特的代謝產物。其中一些代謝物是短鏈脂肪酸,例如丁酸,可以使其進入大腦,從而影響大腦的生長和功能。

從腸道內的微生物和細胞釋放的化學物質可直接導致迷走神經和迷走神經支配的大腦區域的電活動變化。迷走神經的活動眾所周知會影響人類行為。實際上,植入刺激該神經的電子設備(迷走神經刺激器)可以有效地治療患有嚴重的,對治療有抵抗力的抑鬱症和癲癇症的患者。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患有多種精神疾病的人傾向於具有不同的腸道菌群模式。例如,兩項研究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腸道菌群多樣性要低得多。

其他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和自閉症患者與健康對照組相比,腸道菌群的模式也不同。這與相關研究有關提示特定的腸道菌群在涉及精神疾病的神經遞質和代謝產物的產生和調節中起重要作用。這包括5-羥色胺,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GABA)。

腸道微生物影響大腦和行為的其中一種方法是通過這些微生物或是受這些微生物影響的胃腸系統細胞釋放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釋放到血液中,然後穿過血腦屏障並影響神經細胞的生長,功能和連通性。

這些化學物質中的一部分也會影響大腦免疫系統的細胞。此外,人們早就知道,腸道中合成的某些化學物質也是由大腦細胞產生的(例如生長抑素和膽囊收縮素等),這些由大腦合成的腸道化學物質可有效調節大腦功能。

發現的第一種神經遞質——乙醯膽鹼

1921年,一位名叫奧託·洛維的德國生理學家發現,刺激迷走神經會觸發釋放Vagusstoff物質(德語為「 Vagus物質」),從而導致心率降低,「迷走神經物質」後來被識別為乙醯膽鹼。並成為科學家發現的第一個神經遞質。

 乙醯膽鹼就像一種鎮靜劑 

Vagusstoff就像鎮靜劑一樣,可以減緩心跳間隔並改善心率變異性(HRV)。穩健的迷走神經張力和更高的HRV齊頭並進,是整體心理和身體健康的標誌。

你可以通過做深呼吸並長時間呼氣來簡單地自我管理。有意識地利用迷走神經的力量可以在抑制炎症反射的同時建立一種內心平靜的狀態。

皮質醇

皮質醇是人體通過增加血壓,心率和呼吸來增強壓力反應的方式,以便逃脫或者逃離煩擾。 在此過程中,它還會降低免疫反應:首先,你逃脫煩擾,然後才處理流感或食物中毒。這是一個合理的回應方式,只是片刻的恐慌。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防禦能力下降可能導致腸漏,從而將心理壓力轉化為微生物壓力。

5-羥色胺

在腸道中也發現了與抑鬱和幸福有關的化學物質,例如血清素(5-羥色胺)。90%的5-羥色胺是在消化道而非大腦中產生的。許多抗抑鬱藥通過增加5-羥色胺發揮作用。

科學家發現腸道菌群會產生許多其他神經遞質,例如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GABA等,它們對情緒,焦慮,專注等至關重要。腸道微生物群會導致大腦反應方式發生變化。

腸道菌群失衡如何影響抑鬱症

我們知道,抑鬱症不僅是精神疾病。抑鬱症患者可能同時患有多種疾病,包括腦功能障礙,免疫系統失調和應激激素紊亂等。

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在免疫,激素平衡和神經系統功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的理論和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衡可能導致許多與抑鬱症有關的疾病。前面我們知道,腸道菌群會影響HPA軸的發育,該軸調節壓力反應並參與皮質醇的釋放。在抑鬱和長期處於壓力下的人中,HPA軸可能失調,導致過量的皮質醇(一種壓力激素)被循環。

腸道菌群也在免疫系統功能中發揮作用,並調節稱為細胞因子的化學信使的產生。促炎性細胞因子的失衡可導致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與抑鬱症同時發生。

腸道菌群也參與神經系統的功能。腸道菌群失衡可能會影響神經遞質(例如血清素)的水平,已知這些物質與抑鬱症有關。

其他研究將腸道菌群失衡與降低γ-氨基丁酸(GABA)的水平聯繫在一起,GABA是一種可以緩解焦慮的大腦化學物質。大腦和腸道可能通過迷走神經進行交流,迷走神經是一條遍及全身的大神經。

腸道微生物群和神經系統疾病詳見之前的文章:最新研究速遞 | 柳葉刀:腸道微生物群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作用

腸道微生物也會影響恐懼反應

2019年發表在《自然》雜誌的一項新研究:腸道微生物對於消除小鼠的恐懼反應至關重要。該研究是對腸腦軸力學的不斷探索中的最新成果。

他們發現了一組代謝產物,這些代謝產物影響大腦處理恐懼的方式。特別是,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小鼠用了多長時間才能克服習得的恐懼反應。

在發出信號後,立即對這些小鼠進行小小的足部電擊。學會了這種聯想之後,每當聽到信號時,他們都會陷入恐懼中。它們的大腦已經將聽到信號的神經元與那些預期電擊的神經元聯繫起來。這種硬連線的神經聯繫就是鞏固大腦記憶的方式。

正常和無菌小鼠都能學會恐懼關聯,但Artis和同事發現,無菌小鼠不能忘記恐懼。只要它們保持無菌,在聽到信號時總是會凍僵。

如果研究人員再給無菌老鼠一些健康的微生物,他們就可以忘記這種關聯,恐懼反應很快消失了。並且直到小鼠達到一定年齡才起作用。此後,即使腸道菌群好,他們也總是對這種音調做出反應。

研究人員排除了迷走神經和免疫系統的作用。相反,他們發現這種作用與四種特定的代謝產物密切相關。在正常生殖的小鼠中,這些代謝物從腸道到達大腦,並促進記憶形成和隨後的遺忘。如果沒有那些細菌來提供代謝產物,無菌小鼠似乎註定會永遠對的音調做出反應。

精神分裂症和腸道生物群

研究人員已經知道,精神分裂症和腸道生物群系之間已有數年的聯繫。可惜他們一直無法完全理解兩者之間為什麼或如何相關。

一項新研究由多名中國研究人員與位於錫拉丘茲的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共同發表的論文可能提供了一些答案。

該小組招募了63名嚴重程度不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69名健康對照者。兩組的性別組成,平均年齡和平均體重指數相似。

然後,研究人員從這些組中收集了樣本,並通過測序評估了每個受試者腸道微生物群。他們測試了兩組之間的差異,以及可能將患者精神分裂症症狀的嚴重程度與腸道生物群系內特定失衡聯繫起來的差異。

研究小組在2019年2月版的《科學進展》上撰文稱,「發現兩組動物腸道微生物組成存在明顯差異」,兩組細菌群落在門或類水平上存在差異。

此外,他們發現「全球微生物表型並沒有受到性別或藥物狀況的很大影響。」 換句話說,與健康對照的腸道生物群系相比,精神分裂症受試者的腸道生物群具有一些特定菌群豐度增加,而其他特定菌群缺乏。

研究人員還發現,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調與重度抑鬱症患者不同,並且存在明顯的微生物標誌物,與症狀嚴重程度密切相關。他們甚至可以非常準確地確定生物群樣本是否來自精神分裂症受試者或對照受試者。

為了進一步證明腸道生物群對受試者的精神狀態的影響,研究人員隨後將精神分裂症受試者的腸道微生物樣本轉移到一組健康對照小鼠的腸道生物群中。然後,他們將這些先前健康的對照小鼠的行為與一組一直健康的對照小鼠的行為進行了比較。

令人驚訝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腸道細菌移植到健康對照小鼠中會誘發某些鼠類精神分裂症的症狀。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僅使用精神分裂症受試者的腸道細菌就能將精神分裂症的症狀轉移至小鼠。

正如論文作者所寫,這項研究提供了開創性的證據,表明精神分裂症與腸道菌群組成的變化有關,這種變化既與精神分裂症有關,又與其症狀嚴重程度相關。

該研究不僅在精神分裂症和腸道生物群之間建立了明確的聯繫,還進一步證明了許多精神障礙是系統性問題,如果沒有更全面的視野,就無法正確治療。

是什麼原因導致腸道不健康?

 壓 力 

一些研究表明慢性和暫時性壓力均可影響腸道菌群的分布。同樣,齧齒動物的研究表明子宮內的壓力和母體分離會破壞腸道菌群的平衡,對心理健康產生連鎖反應。

自然分娩和母乳餵養

其他研究表明暴露於母體微生物對後代健康多樣的腸道發育很重要。這可以通過陰道分娩,皮膚接觸和母乳餵養來實現。

 漏 腸 

有人提出,不健康飲食,酒精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微生物群變化可使腸道內膜或上皮更易滲透。腸道上皮是一種壁或屏障,旨在防止有害菌產生的有害物質循環進入體內。當腸道變得「滲漏」時,由於炎症細胞因子的產生增加,可能會發生慢性炎症。在許多抑鬱症患者中也發現了慢性炎症,這可能部分解釋了抑鬱症和心臟病之間的聯繫。

 纖 維 

為了使食物的口感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很多食物在加工過程中被剝去了纖維,然而對人體有用的許多微生物都依賴纖維。

所謂垃圾食品的真正問題在於,它會使你體內的有益菌飢餓。纖維存在于洋蔥,朝鮮薊,蘆筍和許多綠葉蔬菜中。地中海飲食強調這些食物,是值得效仿的典範。

抗 生 素

避免使用抗生素。這些雖然是挽救生命的藥物,但是它們帶來的副作用是殺死腸道微生物。請謹慎使用。

 治 療 

關於腸腦軸的新興研究已經產生了關於精神疾病可能病因的新見解。而且,這一研究領域在診斷和治療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希望和潛力。如果炎症是與壓力相關的抑鬱症的核心,那麼療法如何起作用?

神奇的是,諸如認知行為療法之類的治療實際上可以降低促炎化學物質的水平。

抗抑鬱藥的發展引發了精神病學的巨大革命,它們是如何發揮作用呢?

最早的理論之一是它們「填補」了大腦中的神經遞質。據認為,5-羥色胺在患有抑鬱症的人中很少,因此任何可以增加其在大腦中水平的藥物都是有益的。

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可以使5-羥色胺在大腦中循環,因此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鑑於SSRI還可以減輕大腦炎症,因此可能需要對該機制進行一些重新解釋。

免疫系統異常複雜,我們對此了解甚少,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它與抑鬱症緊密相關,減輕炎症可以減輕抑鬱症。

例如,益生菌可以提供健康的腸道細菌,而抗生素可以破壞有害的腸道細菌。同樣,糞便微生物移植可用於將健康和多樣的腸道細菌轉移給缺乏的細菌。人們開始推測這些可以用於治療精神疾病。

01 益 生 菌 

益生菌已在動物研究中顯示出減少炎症細胞因子的作用。發表在《英國營養雜誌》上的一項研究描述了一項針對30名患有抑鬱症志願者的試驗。

每天給這些沮喪的志願者補充益生菌補充劑,其中包括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細菌。在試驗結束時,他們「顯著」減輕了心理困擾的症狀,包括抑鬱和焦慮。

除補充劑外,酸奶和鹹菜等發酵食品還含有益生菌。

02 Omega-3 補充劑 

一些研究表明,omega-3補充劑可以有益地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並增加抗炎化合物(包括脂肪酸)的產生。

腸道微生物,脂肪酸和免疫力可以共同發揮作用,以維持腸道壁的完整性並減少腸道滲漏。

omega-3補充劑可以幫助某些類型的抑鬱症。

Omega-3的天然來源包括魚類,尤其是高脂肪魚類,例如鮭魚,沙丁魚和鯖魚。

03 益 生 元 

如果飲食中不能攝取足夠的纖維,那麼益生元也會起到類似的作用。這些是人體無法消化的複雜糖,但是腸道微生物可以消化。

04 運 動 

要知道久坐對腸和腸道微生物並不友好。如果運動是一種藥物,那將價值數百萬。目前尚不清楚具體作用機制,但是運動可以提高微生物群的質量。

05 規 律 飲 食 

古人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你的微生物群,它也具有晝夜節律。如果這兩個節奏相互同步,那麼生活就是美好的事物。跟著大自然的晝夜節律,對於微生物而言也是非常舒適的節奏。

總而言之,沮喪可能源於悲傷,失落或糟糕的生活。但是它也可能是您的微生物群引起或加劇的,這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擺脫困境。善待腸道微生物,你會發現自己的心情可以有所改善。

應當指出,關於精神疾病和腸腦軸的大多數研究都是在齧齒動物上進行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專家克萊爾·馬丁及其同事正確地指出「因果關係的證據仍然很少」。

的確,缺乏雙盲隨機縱向研究來研究益生菌,抗生素或糞便微生物移植對精神疾病康復的影響。同樣,反向因果關係的問題也沒有得到充分解決。

例如,與精神疾病相關的生活方式因素和藥物的副作用可能導致腸道菌群紊亂和失衡。換句話說,微生物群分布的變化可能是精神疾病的結果,不一定是原因。

但是不管是結果還是原因,精準的了解特定的腸道微生物及其特徵與特定的精神疾病之間的關係可能有助於精神病患者的診斷和靶向治療和個性化治療有幫助。

相關閱讀:

微生物群和社會行為

一文涵蓋:寶寶大腦發育差異背後腸道菌群的故事

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影響運動能力,所謂的「精英腸道微生物組」真的存在嗎?

參考文獻

Brachman, Rebecca A., Michael L. Lehmann, Dragan Maric, and Miles Herkenham. 「Lymphocytes from Chronically Stressed Mice Confer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s to Naive Mice.」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5, no. 4 (January 28, 2015): 1530–38.

 Pereira, Joana da Cruz, Kieran Rea, Yvonne M. Nolan, Olivia F. O』Leary, Timothy G. Dinan, and John F. Cryan. 「Depression’s Unholy Trinity: Dysregulated Stress, Immunity, and the Microbiom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71, no. 1 (2020)

The Gut-Brain Axis: The Missing Link in Depression. Evrensel A, Ceylan ME.Clin Psychopharmacol Neurosci. 2015 Dec 31;13(3):239-44. doi: 10.9758/cpn.2015.13.3.239.

Fulling, C., Dinan, T.G., & Cryan, J.F. (2019 Mar 20). Gut microbe to brain signaling: what happens in vagus... Neuron. 101(6): 998-1002.

Scott C. Anderson, Stress, Inflammation, and Microbes: A Moody Trinity,2019, Nov, 30

Del Grande da Silva, Giovanna, Carolina David Wiener, Luana Porto Barbosa, Jaciana Marlova Gonçalves Araujo, Mariane Lopez Molina, Pedro San Martin, Jean Pierre Oses, Karen Jansen, Luciano Dias de Mattos Souza, and Ricardo Azevedo da Silva.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Psychotherapy in Depression: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75 (April 2016): 57–64.

Martina Sgritta, Sean W. Dooling, Shelly A. Buffington, Eric N. Momin, Michael B. Francis, Robert A. Britton, Mauro Costa-Mattioli. "Mechanisms Underlying Microbial-Mediated Changes in Social Behavior in Mouse Model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Neuron (First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3, 2018) DOI: 10.1016/j.neuron.2018.11.018

 Pan, Ying, Xu-Yang Chen, Qing-Yu Zhang, and Ling-Dong Kong. 「Microglial NLRP3 Inflammasome Activation Mediates IL-1β-Related Inflammation in Prefrontal Cortex of Depressive Rats.」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41 (October 2014): 90–100.

 Jacka, Felice N., Adrienne O』Neil, Rachelle Opie, Catherine Itsiopoulos, Sue Cotton, Mohammedreza Mohebbi, David Castle, et al.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Dietary Improvement for Adul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the 『SMILES』 Trial).」 BMC Medicine 15, no. 1 (January 30, 2017): 23.

Melanie Greenberg. Feeling Depressed? Gut-Brain Dysfunction May Be to Blame, 2018, Dec 30,

Karen-Anne McVey Neufeld, John Bienenstock, Aadil Bharwani, Kevin Champagne-Jorgensen, YuKang Mao, Christine West, Yunpeng Liu, Michael G. Surette, Wolfgang Kunze & Paul Forsythe. "Oral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Activate Vagus Nerve Dependent Gut-Brain Signalling." Scientific Reports (First published: October 3, 2019) DOI: 10.1038/s41598-019-50807-8

Christopher Bergland. The Vagus Nerve May Carry Serotonin Along the Gut-Brain Axis, 2019, Oct 06

Christopher Bergland. Vagus Nerve Stimulation Dramatically Reduces Inflammation. 2016, Jul 06,

Sudo, Nobuyuki, Yoichi Chida, Yuji Aiba, Junko Sonoda, Naomi Oyama, Xiao-Nian Yu, Chiharu Kubo, and Yasuhiro Koga. 「Postnatal Microbial Colonization Programs 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System for Stress Response in Mice.」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558, no. Pt 1 (July 1, 2004): 263–75.

Dinan, Timothy G., Catherine Stanton, and John F. Cryan. 「Psychobiotics: A Novel Class of Psychotropic.」 Biological Psychiatry 74, no. 10 (November 15, 2013): 720–26.

 Bravo, Javier A., Paul Forsythe, Marianne V. Chew, Emily Escaravage, Hélène M. Savignac, Timothy G. Dinan, John Bienenstock, and John F. Cryan. 「Ingestion of Lactobacillus Strain Regulates Emotional Behavior and Central GABA Receptor Expression in a Mouse via the Vagus Nerv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 no. 38 (September 20, 2011): 16050–55.

Chu, Coco, Mitchell H. Murdock, Deqiang Jing, Tae Hyung Won, Hattie Chung, Adam M. Kressel, Tea Tsaava, et al. 「The Microbiota Regulate Neuronal Function and Fear Extinction Learning.」 Nature 574, no. 7779 (October 2019): 543–48.

Samoon Ahmad. Schizophrenia and the Gut. 2019, Mar 05,

Xu C, Lee SK, Zhang D, Frenette PS. The Gut Microbiome Regulates Psychological-Stress-Induced Inflammation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0 Jul 24]. Immunity. 2020;S1074-7613(20)30280-6. doi:10.1016/j.immuni.2020.06.025

VanElzakker, Michael B., M. Kathryn Dahlgren, F. Caroline Davis, Stacey Dubois, and Lisa M. Shin. 「From Pavlov to PTSD: The Extinction of Conditioned Fear in Rodents, Humans, and Anxiety Disorders.」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113 (September 2014): 3–18.

Scott C. Anderson,Unending Fear and the Gut-Brain Axis,2019,Oct 24

相關焦點

  • 腸道微生物群與不健康衰老
    我們渴望長壽,但是對衰老又非常恐懼。研究發現長壽者和體弱者的微生物群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差異,與年齡相關的微生物失調會導致腸道通透性、全身炎症和過早死亡,但這些差異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或阻止了晚年的健康尚不清楚。腸道微生物群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於生理變化、年齡相關性炎症或免疫衰老、飲食、藥物或慢性健康狀況引起的。
  • 腸道微生物群與不健康衰老|微生物群|健康狀況|腸道菌群|虛弱者|...
    我們渴望長壽,但是對衰老又非常恐懼。研究發現長壽者和體弱者的微生物群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差異,與年齡相關的微生物失調會導致腸道通透性、全身炎症和過早死亡,但這些差異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或阻止了晚年的健康尚不清楚。腸道微生物群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於生理變化、年齡相關性炎症或免疫衰老、飲食、藥物或慢性健康狀況引起的。
  • 腸道微生物群在腦健康和自閉症疾病中的作用的最新進展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腸道微生物群在健康和疾病的各個方面,包括腦部健康中的作用。事實上,細菌共生體在各種精神和神經疾病,如抑鬱症、自閉症、中風、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正在顯現。在所有這些條件或其動物模型中已經記錄了微生物群失調。此外,腸道微生物群的消耗或調節可能影響在各種腦部疾病中觀察到的中樞病理學或行為缺陷的嚴重程度。然而,這種影響的機制只是緩慢地被揭示出來。
  • 研究發現兒童腸道微生物群和家用化學品之間存在聯繫
    近年來,腸道菌群,即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已經成為研究人員越來越感興趣的問題。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包括各種各樣的細菌和真菌,被認為會影響很多過程,從營養吸收到我們的免疫,一種不健康的微生物組被認為與肥胖、哮喘和痴呆等疾病有關。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說話晚、讀書讀不進、每天不開心不全是我們的錯,還可能是腸道菌群有問題。腸道菌群不僅影響消化吸收,還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可能在神經發育,焦慮和抑鬱症的誘發過程中,甚至很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 腸道微生物群在冠心病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與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和高血壓有關,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腸道微生物群通過其代謝產物參與介導膽固醇代謝、尿酸代謝、氧化應激和炎症反應等基本代謝過程,可誘導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幹擾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補充益生菌和糞便捐贈是潛在預防和治療冠心病的熱門研究領域。
  • 消化資訊 | 腸道微生物群可能影響著你的健康
    導語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腸道微生物群在人體健康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了解腸道微生物影響宿主健康的機制為開發更好、更個性化的診斷方案和療法打開了大門。「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研究了腸道微生物組蛋白家族的豐富程度、結構構成和分散度與疾病之間的關係,」Sharpton說。「通過對蛋白質家族豐度的分析,我們發現,與對照組相比,患有克羅恩病、肥胖症、2型糖尿病或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的腸道微生物蛋白質家族數量較少,」Sharpton說。「另一方面,結直腸癌患者的微生物組蛋白家族數量大於對照組。」
  • 最新研究速遞 | 柳葉刀:腸道微生物群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作用
    早期生活中的各種因素可能影響這種定居,包括分娩方式、母乳餵養、早產、環境、宿主遺傳學、抗生素暴露和母體感染、壓力或肥胖。在整個生活中,飲食可能對微生物群的組成產生最大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研究調查了患有特定神經障礙個體與健康年齡匹配個體的微生物群組成。然而,這些研究僅僅提供了一個時間上的快照,縱向隊列研究是有必要的。
  • 研究:腸道細菌被發現跟內源性大麻素和抑鬱有關
    據外媒報導,最近的大量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跟抑鬱症等情緒障礙之間存在令人信服的相關性。但腸道細菌是如何影響抑鬱行為的目前還不清楚。不過近日來自一組法國科學家的新研究揭示了一種可能的因果機制,其描述了一種途徑,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導致海馬體的活性下降並導致隨後的抑鬱行為。
  • 兒童發育期間維持健康和疾病發展的腸道微生物群
    對成人腸道微生物群和整個兒童期發育中微生物群的比較表明,腸道微生物群存在一個時間進程。嬰兒期的微生物群不如成年期多樣且不穩定。嬰兒的微生物群取決於許多因素——分娩方式、乳汁消耗、藥物暴露和環境。斷奶標誌著飲食的顯著改變,此後變形菌的數量大大減少。在兒童期,多樣性增加,穩定性也增加。
  • 研究人員研究了人類和嚙齒類動物腸道微生物群和大腦之間的聯繫
    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儘管對人類和嚙齒類動物的腸道微生物群和大腦(「微生物-腸道-大腦軸」)之間的關係有廣泛的支持,但對其他動物的這種關係知之甚少,這給這個系統的普遍性留下了疑問。為了解決這些知識空白,佛羅裡達大西洋大學的Charles E.
  • 青少年和成人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壓力、焦慮和抑鬱中的作用
    抑鬱和誘發炎症的腸道菌群 抑鬱、炎症和腸道細菌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當研究人員給健康老鼠注射可以引起炎症的脂多糖(LPS)時,它們會立即出現類似抑鬱症的症狀。這裡的LPS就是有害細菌的細胞壁成分,它會導致腸漏。此外,腸道內引起炎症的物質會導致LPS的產生增加,這會導致腸壁通透性增加。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微生物群|腸道菌群|人類|健康|細菌|植物|...
    第二種假設健康的「功能核心」:一種代謝和其他分子功能的補充,由特定棲息地內的微生物群執行,但不一定由不同人體內相同的生物體提供。因此,微生物組對壓力和幹擾的抵抗力及其之後恢復健康功能的能力是表徵健康微生物組的潛在特性之一。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出生後,腸道菌群迅速建立並在在生命的頭兩年趨於穩定,從而使宿主與共生微生物之間形成終生且非常密切的關係。個體之間的多樣性水平和微生物群的特定成員之間可能存在很大差異,並且可以根據年齡,遺傳,健康狀況,飲食和生活方式在個體內發生變化。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出生後,腸道菌群迅速建立並在在生命的頭兩年趨於穩定,從而使宿主與共生微生物之間形成終生且非常密切的關係。個體之間的多樣性水平和微生物群的特定成員之間可能存在很大差異,並且可以根據年齡,遺傳,健康狀況,飲食和生活方式在個體內發生變化。
  • 腸道菌群對抑鬱的影響機制被進一步發現
    近期,巴斯德研究所,Inserm研究所和CNRS的科學家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細菌群落的失衡會導致某些代謝產物減少,從而在小鼠中產生類似抑鬱的行為。這些發現表明健康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正常的大腦功能,並發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 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迷走神經與大腦的信息傳遞主要通過其與腸肌神經叢、節後神經元之間的突觸聯繫進行。 近十幾年來,科學家圍繞腸道微生物群對腦功能的影響進行大量的研究,認為腸道微生物群、消化道和神經中樞這三者間存在廣泛的信息交流,這使科學家對行為和情緒調控方式的認識邁上新的臺階,並將腦-腸軸的概念擴展為腦-腸-微生物群軸。
  • Nature重磅:腸道菌如何影響大腦,幫助消除恐懼相關的行為
    導讀 2019年10月下旬,《Nature》刊載了一種存在於「腸道微生物-腦細胞」間前所未有的細胞和分子交流機制。簡單來說,即微生物群的改變可以對神經元功能和與學習相關的可塑性產生相當大和持久的影響,進而能調節恐懼消退行為。
  • 腸道菌群的恢復力:定義,與健康的關係以及幹預策略
    谷禾健康 腸道菌群是健康和疾病的新領域。不僅許多疾病都與微生物群落紊亂有關,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了其因果關係。在目前我們所知的情況下,很難定義什麼是健康的微生物群,這主要是由於個體間的高度可變性。
  • ...微生物群|腸道菌群|過敏性|益生菌|細胞|丁酸|嬰兒|-健康界
    Peroniet al, Front.Immunol. 2020新生兒微生物群是一個脆弱的、高度動態的生態系統,在生命的最初幾年裡,由於一些產前和圍產期因素的影響,其組成發生了迅速的變化。腸道微生物群的成熟主要發生在2-3歲時。因此,嬰兒早期可能是調節微生物群落以促進健康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