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內源性大麻素系統?腸道菌群對抑鬱的影響機制被進一步發現

2021-03-01 MedSci梅斯

抑鬱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影響全世界超過2.64億人群。了解其機制對於制定有效的治療策略至關重要。近期,巴斯德研究所,Inserm研究所和CNRS的科學家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細菌群落的失衡會導致某些代謝產物減少,從而在小鼠中產生類似抑鬱的行為。這些發現表明健康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正常的大腦功能,並發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腸道菌群是人體最大的細菌庫。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宿主和腸道微生物群間屬於互利互動的系統。其中,宿主的情緒障礙與腸道微生物群的損害之間也存在明顯的關聯。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群與氟西汀(一種經常被用作抗抑鬱劑的分子)的功效之間存在相關性。於是他們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究抑鬱症的影響機制。

通過動物模型研究,他們發現,慢性壓力帶來的腸道菌群的變化會導致小鼠產生抑鬱症樣的行為,特別是通過導致血液和大腦中的脂質代謝物減少。這些脂質代謝物,也被稱為內源性大麻素,是協調體內的信號調節的重要通信系統。內源性大麻素能夠與海馬體中的特定受體(THC)結合,對記憶和情緒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而慢性壓力使腸道菌群產生的代謝物即內源性大麻素減少,使得這套系統傳遞信息受阻,從而導致了抑鬱症樣行為的產生。

腸道菌群的改變減少內源性大麻素的代謝,導致小鼠抑鬱症樣行為的產生

進而,科學家通過給予這些「抑鬱」小鼠用同樣的細菌進行口服治療,結果發現,在小鼠血液和腦中內源性大麻素代謝物的含量上升的情況下,海馬區神經元功能得到恢復,抑鬱症樣的行為同樣得到緩解。因此,這提示這些細菌有望通過調節腸道菌群的方式,作為一種抗抑鬱藥物發揮作用。

給予口服細菌補劑恢復了小鼠抑鬱症樣行為

這項研究揭示了腸道微生物群在大腦功能中所發揮的作用,對我們理解宿主與腸道菌群的相互作用開拓了新的視野,也為抑鬱症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和啟示。

 

原文連結:

Grégoire Chevalier, Eleni Siopi, Laure Guenin-Macé, et al.Effect of gut microbiota on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mice is mediated by the endocannabinoid system. Nat Commun. Dec 11, 2020.

相關焦點

  • 研究:腸道細菌被發現跟內源性大麻素和抑鬱有關
    除了初步研究了健康動物和情緒障礙動物之間的微生物組差異外,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情緒障礙可以通過糞便移植轉移到健康動物身上。「令人驚訝的是,簡單地將微生物群從有情緒障礙的動物轉移到健康的動物身上就足以帶來生化變化並使後者產生類似抑鬱的行為,」這項新研究的聯合最後作者Pierre-Marie Lledo說道。研究的下一步則是研究腸道細菌改變如何影響抑鬱行為的機制途徑。
  • 最新研究:健康腸道菌群對於大腦健康很重要,調節大腦功能與情緒
    過去很多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大腦一些疾病存在可能的關聯,比如老年痴呆症,並且發現主要通過腦腸軸來實現調控,因為腸道擁有人體第二多的神經細胞。最近,巴斯德研究所、CNRS和Inserm的一個科學家聯盟發現,慢性壓力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可以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特別是通過導致血液和大腦中的脂質代謝物(內源性大麻素)減少而引起的。
  • 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清楚了解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神經機制中的作用及其調控的信號通路,能為進一步研究其機制提供理論基礎,並為治療內臟痛提供新的靶點。本文擬從腸道菌群在腦-腸軸中的作用、腸道菌群及其分泌物在內臟痛中的作用、作為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參與內臟痛、通過影響迷走神經等方面闡述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J]. 中國實用內科雜誌, 2020, 40(10): 865-869,873.而腸道的深度測序研究微生物群落學揭示了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126個外源性和內源性宿主因素,包括12種疾病,31個內在因素,19個藥物組,60個飲食因素,4個吸菸類別[6]。而早在腸道菌群作為疾病相關性因素走進人們視線之前,T2DM就因發病率逐年增加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35年,糖尿病將從集中在發達國家發展至低收入國家,並成為全球第七大死因[7]。
  • 【綜述】腸道通透性相關疾病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
    電子顯微鏡下發現腹瀉型IBS(IBS-D)中存在細胞骨架縮合和上皮細胞間間隙放大的現象,這就為IBS增加腸道通透性提供了形態學基礎。其機制可能與肥大細胞活化及五羥色胺分泌增多有關[8,9]。此外,IBS患者腸道微生物構成、數量與健康人群同樣存在差異,加之腸道微生物代謝產物含量異常,改變腸道通透性,影響腸道功能[10]。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
    神經活性物質可以激活腸神經、迷走神經;或者經血液循環作用於宿主的神經 - 內分泌系統,調節 GABA、5-HT 等神經遞質的濃度。此外,腸道菌群對於外周炎症反應的調節,也會對大腦活動產生影響。 腸道菌群也被發現與多種神經系統疾病有關。
  • 腸道菌群是如何控制免疫系統的?
    我們的免疫系統也受我們腸道和腸道菌群的影響,因為人體70%的免疫系統位於腸道。那麼,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我們免疫系統的幾乎所有方面的呢? 因為腸道塑造了免疫系統,所以腸道功能紊亂會導致各種免疫相關疾病是有道理的,包括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炎症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溼性關節炎和1型糖尿病等等。腸漏和腸道菌群失調也與慢性炎症和一系列其它疾病有關,包括:2型糖尿病、肥胖、甲狀腺疾病、皮膚問題、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癌症以及抑鬱、焦慮、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精神疾病。
  • 工業大麻CBD克服酒精成癮 ,內源性大麻素系統如何起作用?
    酒精依賴涵蓋了幾種標準,包括酒精耐受性,戒斷症狀,酒精渴求和對飲酒者社會心理上影響。想要徹底戒酒的人們經常下定決心不再喝酒,但戒斷的身體症狀總是令他們不知所措。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說話晚、讀書讀不進、每天不開心不全是我們的錯,還可能是腸道菌群有問題。腸道菌群不僅影響消化吸收,還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可能在神經發育,焦慮和抑鬱症的誘發過程中,甚至很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 令人上癮的大麻,還可以用來治療抑鬱症?
    其次,他們發現大麻素受體在這條環路特異性表達,並且在抑鬱動物模型中該環路上的大麻素受體表達顯著降低。敲降該環路上的大麻素受體也可以導致環路突觸活動增強和小鼠易感抑鬱的表型。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外源性地給予人工合成的大麻可以逆轉社會壓力導致的抑鬱樣行為。
  • 浙江大學李曉明教授團隊在《自然醫學》發文揭示大麻治療抑鬱症新...
    敲降該環路上的大麻素受體也可以導致環路突觸活動增強和小鼠易感抑鬱的表型。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外源性地給予人工合成的大麻可以逆轉社會壓力導致的抑鬱樣行為。這些發現不僅揭示了大麻抗抑鬱的分子和環路機制,推進了人們關於抑鬱症發病機理的認識,並為抑鬱症的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的分子靶點。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
    肝臟,作為第一個接觸微生物產物進入門靜脈循環的器官,可能受到腸道微生物群及其變化的多種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成分或代謝物通過各種機制與肝臟相互作用。肝臟中產生的膽汁酸(如膽酸和鵝去氧膽酸)與葡萄糖醛酸酶結合。一旦分泌到十二指腸腸腔,腸道菌群代謝和解共軛,產生尿膽原(排洩)和初級膽汁酸被吸收和循環。膽汁酸還通過內在的微生物調節活動來控制和影響菌群。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同時,免疫系統對腸道菌群又有制約和調控作用,如對正常菌表現為免疫耐受,對病原菌表現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間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本文分4 部分,就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系統間的關係,結合國內外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 研究發現:可影響腸道菌群和腸道功能的4類藥
    研究強調了在設計治療方案時考慮腸道菌群的作用的重要性,並且指出了可以解釋與藥物使用相關的某些副作用的新假設。鑑於腸道菌群在健康中的重要性以及許多藥物的廣泛使用,需要對這些關聯進行功能上的研究。藥物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會增加腸道感染和肥胖的風險。校正多元因素後,七種藥物類別仍與46種腸道類群和途徑的變化顯著相關。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2 腸道菌群在 UC發病機制中的作用腸道內固有菌叢與IBD的關係是近年的研究熱點。上述動物模型的研究表明:①基因背景影響IBD表現及嚴重程度 ; ②無菌環境下多數模型不能形成IBD; ③腸道菌群成分是IBD形成的必需條件。可以認為細菌是IBD相關的一個重要環境因素 ,研究腸道菌群的變化對於了解IBD 發病機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 5 ] , UC患者腸腔內和腸黏膜內含有高濃度的細菌,結腸細菌數量高於迴腸1000~10000倍。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人體胃腸道系統寄居著上萬億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統稱為腸道菌群。其中位於胃腸道系統末端的結腸和直腸具有人體內最高的菌群密度。腸道菌群這個複雜的生態系統主要由細菌組成,其餘則包括病毒、古細菌、原生生物和酵母。因此,共生的腸道菌群一直被認為是宿主的基因和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並且宿主和腸道菌群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繫的共生生理機制。
  • 腸道菌群與疾病
    主要是大腸桿菌、腸球菌等好氧和兼性好氧菌[6]。腸道菌群的種類和數量只是相對穩定的,它們受飲食、生活習慣、地理環境、年齡及衛生條件的影響而變動。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宿主和外部環境建立起一個動態的生態平衡,對人體的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縱向來說,菌群形成三個生物層:最深層是膜菌群,菌群緊貼黏膜表面並與黏膜上皮細胞粘連,主要為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為腸道共生菌,對身體有益無害;中層為消化鏈球菌、糞桿菌、韋榮球菌和優桿菌等厭氧菌;表層為腔菌群,可在腸腔內遊動,主要為大腸桿菌、腸球菌等需氧和兼性需氧菌。
  • PNAS:揭示腸道菌群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
    全球數百萬人都經歷著引發糖尿病的嚴重血糖問題,近日,來自福林德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影響血清素從而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
  • ...微生物群|腸道菌群|過敏性|益生菌|細胞|丁酸|嬰兒|-健康界
    此外,人類研究的可用數據表明:- 沒有特定的菌群可以始終與FA相關聯,其廣泛的微生物可能對耐受性機制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生命早期,尤其是生命的頭6個月,微生物組構成與FA的發展更為相關;- 菌群失調不僅可以影響FA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