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影響全世界超過2.64億人群。了解其機制對於制定有效的治療策略至關重要。近期,巴斯德研究所,Inserm研究所和CNRS的科學家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細菌群落的失衡會導致某些代謝產物減少,從而在小鼠中產生類似抑鬱的行為。這些發現表明健康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正常的大腦功能,並發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腸道菌群是人體最大的細菌庫。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宿主和腸道微生物群間屬於互利互動的系統。其中,宿主的情緒障礙與腸道微生物群的損害之間也存在明顯的關聯。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群與氟西汀(一種經常被用作抗抑鬱劑的分子)的功效之間存在相關性。於是他們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究抑鬱症的影響機制。
通過動物模型研究,他們發現,慢性壓力帶來的腸道菌群的變化會導致小鼠產生抑鬱症樣的行為,特別是通過導致血液和大腦中的脂質代謝物減少。這些脂質代謝物,也被稱為內源性大麻素,是協調體內的信號調節的重要通信系統。內源性大麻素能夠與海馬體中的特定受體(THC)結合,對記憶和情緒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而慢性壓力使腸道菌群產生的代謝物即內源性大麻素減少,使得這套系統傳遞信息受阻,從而導致了抑鬱症樣行為的產生。
腸道菌群的改變減少內源性大麻素的代謝,導致小鼠抑鬱症樣行為的產生
進而,科學家通過給予這些「抑鬱」小鼠用同樣的細菌進行口服治療,結果發現,在小鼠血液和腦中內源性大麻素代謝物的含量上升的情況下,海馬區神經元功能得到恢復,抑鬱症樣的行為同樣得到緩解。因此,這提示這些細菌有望通過調節腸道菌群的方式,作為一種抗抑鬱藥物發揮作用。
給予口服細菌補劑恢復了小鼠抑鬱症樣行為
這項研究揭示了腸道微生物群在大腦功能中所發揮的作用,對我們理解宿主與腸道菌群的相互作用開拓了新的視野,也為抑鬱症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和啟示。
原文連結:
Grégoire Chevalier, Eleni Siopi, Laure Guenin-Macé, et al.Effect of gut microbiota on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mice is mediated by the endocannabinoid system. Nat Commun. Dec 11,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