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2020-12-06 醫脈通

作者:彭晨媚,冷玉芳,張廣儒,蘭州大學第一醫院麻醉科

 

內臟痛在臨床上常見,且多伴有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內臟痛痛覺感受器廣泛分布於各個內部臟器,可接受牽拉刺激、pH值變化、細菌產物、免疫介質和神經遞質的釋放等不同形式的刺激信號,上傳至大腦皮質特定的內臟感覺區域,產生痛覺。

 

內臟痛產生的環境中即存在腸道菌群及其分泌物,腸道菌群可以看作是一種代謝的「器官」,其能很好地調節機體的生理功能。腸內微生物菌群的平衡,能維護胃腸蠕動、保護腸黏膜的完整性、防止病原體侵入並啟動免疫應答等;相反,許多胃腸道疾病(如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乳糜瀉和食物過敏等)與腸內微生物菌群的失衡有關。

 

有研究表明,與正常腸道菌群系的小鼠比較,無菌小鼠大腦中內臟痛感覺區域扣帶回前皮質與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區產生了明顯的變化,導致其對內臟疼痛更為敏感,這也表明腸道菌群在內臟痛產生的過程中是必需的。有研究報導口服特定細菌菌株(益生菌)與抗生素可以減少大鼠內臟痛痛行為並提高痛閾。

 

清楚了解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神經機制中的作用及其調控的信號通路,能為進一步研究其機制提供理論基礎,並為治療內臟痛提供新的靶點。本文擬從腸道菌群在腦-腸軸中的作用、腸道菌群及其分泌物在內臟痛中的作用、作為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參與內臟痛、通過影響迷走神經等方面闡述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

 

1.腦-腸軸

 

腦-腸軸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由醫師William James和Carl Lange提出,定義其情緒反應、新陳代謝、免疫反應等可受到從內臟傳遞到大腦的信號調節。腸道菌群能以雙向的方式與中樞神經系統溝通,從而影響大腦的功能和行為,通常稱為微生物-腸-腦軸,主要包括免疫、神經、內分泌和代謝途徑。微生物-腸-腦軸的改變會導致應激反應和行為的改變,並已被證實參與幾種中樞神經系統的相關疾病,包括焦慮、抑鬱症、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病、腦卒中和帕金森病等。以往關於微生物群對大腦功能影響的研究多涉及焦慮、抑鬱、認知功能障礙等,但是近來人們關注到,腸道菌群也可能在其他相關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如內臟痛)。

 

腸道菌群失調引起慢性內臟疼痛腸易激症候群的主要機制與「腦-腸軸」密切相關,其中涉及中樞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腸神經系統、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及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近年來,隨著腸道菌群在腦-腸軸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漸被認識,微生物-腸-腦軸的新概念也被廣泛接受,腸道菌群參與內臟疼痛的調節也主要通過腦-腸軸實現。

 

2.微生物及其分泌物

 

腸道菌群還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調節中樞及周圍神經系統的神經遞質水平。體內約95% 的5-羥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是在消化道中產生的,能夠產生5-HT的細菌包括念珠菌、鏈球菌和腸球菌。腸道中產生5-HT的細胞被視為腸道和大腦之間溝通的主要樞紐,因為它們暴露於腸道中食物及微生物產生的信號中,並且受迷走神經的支配。色氨酸是5-HT的前體,亦由腸道菌群合成,能夠通過血腦屏障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生成5-HT,從而影響中樞系統神經功能。

 

雙歧桿菌可以提高血漿色氨酸水平,從而影響中樞5-HT的傳遞。有實驗證明在無菌小鼠中,血清5-HT水平下降,且5-HT的前體5-羥色氨酸及代謝產物N-乙醯-5-HT水平在腸內及尿液中均減低。腸道菌群合成的短鏈脂肪酸能抑制組蛋白去乙醯化酶並導致表觀遺傳變化,還能在局部刺激腸嗜鉻細胞分泌5-HT,從而調節胃腸道的蠕動。腸道內的微生物還能產生活躍的中介物,如不飽和脂肪酸被稱為瞬時受體電位通道的內源性激動劑,尤其是轉化受體電位氧離子通道亞家族V成員4,可通過下遊蛋白激酶C致敏外周痛覺神經元,同時促進組胺和5-HT的分泌,引起內臟疼痛。

 

類似的腸道菌群調控的神經遞質還包括γ-氨基丁酸和去甲腎上腺素等。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等細菌具有合成和釋放γ-氨基丁酸的能力,芽孢桿菌和酵母菌能產生去甲腎上腺素。這些微生物合成的神經遞質可局部影響感覺信號,也可穿過腸黏膜層,並能介導腦內的內臟痛感覺加工;這些物質的局部釋放也可以通過迷走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通過神經化學途徑從腸道直接傳遞到大腦。

 

腸道壓力系統和免疫系統也提供了從腸道內的微生物群到大腦的通訊途徑。微生物菌群的調節會影響腸道壓力系統的發育以及壓力水平的感知。此外,額葉皮質、海馬和紋狀體血腦屏障的完整性被認為受腸道菌群的影響。

 

3.免疫系統

 

腸道菌群及其分泌物除了參與腦-腸軸來對內臟痛產生影響外,還可以作為免疫系統,在大腦與腸道之間的動態平衡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而腸道菌群本身也是腸道免疫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腸道菌群能通過免疫系統介導炎性因子信號通路調控神經系統功能。細菌上的一些分子可以激活機體免疫細胞釋放促炎因子,這些炎性因子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激活小膠質細胞,誘發免疫反應。還有一些促炎因子能夠加快5-HT的攝取,降低5-HT受體的表達,使5-HT信號逐漸減弱,從而影響宿主行為。腸道菌群介導的非炎性因子信號通路也會影響宿主神經功能,如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是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的保護因子。

 

人體應激可引起一系列中樞及外周神經內分泌因子的釋放,並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傳遞。應激時,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相應皮質醇釋放增加,一方面,激素作用於腸效應器官,可引起腸道分泌功能紊亂、免疫細胞激活,增加腸道滲透性,破壞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引起腸道菌群移位,改變促進Toll樣受體4的表達,導致免疫反應炎症介質(如IL-6和TFN-α)的產生增多及單核細胞的活化。

 

另一方面,可直接影響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腸道菌群與中樞的作用是相互的,對無菌小鼠進行應激幹預,發現其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和皮質酮激素水平較SPF級小鼠明顯升高,而在定植了正常腸道菌群後,這種異常的激素水平可得到糾正。

 

4.迷走神經

 

除了以上較多被關注的3個方面,迷走神經曾經被認為不參與內臟痛的調解,但近來有研究表明,由迷走神經傳導的抗早期痛覺信號不經過脊髓傳導,直接將信號傳送到中間前額皮質區和邊緣系統,進而激活腦幹下行抑制通路,導致脊髓背角內的抑制性神經遞質的釋放。來源於腸道菌群的神經遞質能調節迷走神經活性,迷走神經作為初級神經連接腸道神經系統與中樞神經系統。腸道菌群可通過影響腸內5-HT、膽囊收縮素、胰高血糖素樣肽、肽YY等介質參與迷走神經的調節。其中,5-HT在迷走神經調節中起關鍵作用,有研究發現,三環類抗抑鬱藥和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可以用於抗抑鬱治療,還能減輕內臟痛。

 

也有研究表明,阻斷迷走神經後,可減弱益生菌的抗焦慮作用。腸壁還可通過迷走神經與中樞神經系統保持雙向溝通,迷走神經從腦幹到腸道,並在全身管理許多無意識的任務(如維持心率)。迷走神經也傳遞基本的應激反應信號。它與腸道的相互作用幾乎調節腸消化物質的每一個方面,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經常伴隨著消化問題。

 

5.應用前景

 

腸道菌群可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內臟痛的產生及調節,其相關機制可為未來治療內臟痛提供思路。有研究表明,腸道早期接觸抗生素治療可對齧齒動物的內臟疼痛產生持久的影響,且這些影響可導致微生物組成的變化。此外,使用益生菌或抗生素能減輕應激引起的內臟疼痛,腹痛患者也可以從益生菌療法中獲益,益生菌還能抑制正常大鼠對內臟的敏感性。Luczynski 等研究結果表明,可通過在腸道內植入微生物來逆轉內臟痛的超敏反應,微生物菌群的改變與內臟疼痛之間存在諸多聯繫,但仍不能忽視微生物菌群還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如腸道壓力的改變或抗生素的副作用等)。故而繼續研究微生物對內臟痛的影響可以幫助開發治療人類疼痛的新療法。

 

6.總結

 

綜上所述,腸道菌群可通過腦-腸軸、自身與其分泌物的影響、參與腸道免疫系統、調節迷走神經等方面調節內臟疼痛。但腸道菌群極其龐大並且複雜,其在內臟痛中的作用仍需進一步研究探索,以指導臨床內臟痛的治療。

 

來源:彭晨媚,冷玉芳,張廣儒.腸道菌群在內臟痛中樞機制中的作用[J].國際麻醉學與復甦雜誌,2020,41(5):523-526.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J]. 中國實用內科雜誌, 2020, 40(10): 865-869,873.這就為腸道菌群與T2DM關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 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機制 2.1 腸道菌群與能量吸收和脂肪代謝 眾所周知,肥胖常可作為T2DM發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CKB研究表明,在中國人群中,不管是全身性肥胖還是中心性肥胖患者,糖尿病發病風險均顯著升高[14]。
  • 深度解讀 | 腸道菌群和中樞神經系統的關係
    說話晚、讀書讀不進、每天不開心不全是我們的錯,還可能是腸道菌群有問題。腸道菌群不僅影響消化吸收,還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腸道細菌可能在神經發育,焦慮和抑鬱症的誘發過程中,甚至很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IBS的發病機制複雜,可能涉及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高敏感、免疫異常、腸道微生態失衡、感染、腦-腸軸失調、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等多種因素。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IBS的發病中起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恢復正常腸道菌群對於治療IBS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途徑。且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治療IBS取得了有益的作用。
  • 羊棲菜酵素: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功能的作用
    腸道菌群作為胃腸道內環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機體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機體消化吸收的過程中,營養攝取可導致腸道微生物系統發生變化,研究表明,發酵食品對機體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會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帶來機體糖分解有關的菌群、產SCFAs(短鏈脂肪酸)的菌群的豐度減小以及蛋白質分解的菌群增多等變化。多項研究結果表明:酵素可能與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構成有關。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同時,免疫系統對腸道菌群又有制約和調控作用,如對正常菌表現為免疫耐受,對病原菌表現為免疫排斥,一旦二者間的平衡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本文分4 部分,就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系統間的關係,結合國內外最新進展進行綜述。
  • 簡要敘述 | 膿毒症患者的腸道微生態|腸道|膿毒症|生態|菌群|患者|...
    摘要腸道微生態在正常宿主中非常重要,它可以調節免疫功能,起到腸道屏障作用。腸道微生態結構和功能障礙與諸多疾病相關,比如難辨梭菌感染、哮喘、痢疾等。一項動物實驗表明,不同的腸道微生態的老鼠,在出現膿毒症之後,經過相同的治療,它們的病死率不同,這表明腸道微生態的種類會影響膿毒症的病死率,說明不同的腸道微生態對機體的保護作用會有所不同。03、腸道微生態與致病菌在正常腸道微生態環境中,寄生在機體內的致病病原菌增生困難,從而致病概率不高。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關於IBD發病機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遺傳易感性、免疫異常、腸道菌群改變。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認為IBD可能主要由遺傳易感體質決定,免疫調節紊亂是關鍵的直接發病機制,腸道菌群是這種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激發因素,環境精神等因素可能是發病的誘因,這一觀點得到 大多數學者的支持。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
  • 腸道菌群是咋回事?營養師帶你了解,腸道菌群的5大生理作用?
    腸道菌群,最近這些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研究中是非常熱門的一個話題,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視,那腸道菌群到底是怎麼回事,有什麼作用,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認識腸道菌群:說起「細菌、真菌」,很多人都知道,它們都是一種微生物,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中
  • Science|腸道菌群調節的CART+腸道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同時,GF結腸和迴腸中SST+和CART+神經元數目減少,回補SPF腸道菌群可增加SST+和CART+神經元數量及神經纖維的密度;GF小鼠迴腸和十二指腸中iEAN的數目顯著減少,而結腸維持不變,回補SPF腸道菌群可恢復迴腸iEAN數量,而對結腸沒有影響。
  • 腸道菌群與疾病
    1.3物質代謝作用腸道菌群能生產若干酶類,參與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合成,產生小分子的酸類和各種氣體以及臭味物質,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固氮作用[8]。1.5有一定抑瘤作用有人發現雙歧桿菌的增加有抗癌作用,主要機制是通過降低腸腔pH值。
  • 男女腸道菌群在7方面有差異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佔山學科組在《先進科學》上發表了研究論文,揭示了男女菌群在15個位點(包括腸道、呼吸道、口腔、皮膚等)7個方面所存在的重要差異及其機制,為研究男女在對菌群相關疾病的易感性差異等領域提出了參考標準,在「菌群性別組學」這一嶄新研究領域取得基礎性突破。
  • 腸道微生物群在冠心病中的作用
    糖尿病的發病機制與環境因素和宿主遺傳有關。 作為重要的環境因素,腸道菌群與糖尿病密切相關。 在人類糞便微生物群的研究中,這些有益細菌與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和改善糖尿病有關。增加糖尿病風險的細菌是有害的。 對我國345例糖尿病患者腸道微生物DNA的基因組學分析顯示,中度菌群失調是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菌群平衡受到幹擾的狀態。
  • 腸道菌群的又一功能:調控交感神經的活動
    最近這幾個月來的主要進展包括,連續多篇Nature文章報導的腸道菌膽汁酸代謝物調控宿主免疫功能【1-3】,以及報導腸道菌代謝產物影響他汀類藥物療效【4】(詳見BioArt報導:特別關注Nature | 他汀類藥物治療或可阻止腸道菌群失調)或增加心血管事件風險【5】。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3腸道菌群的功能腸道菌群作為機體不可分割的「器官」,對宿主的生理活動有很大影響,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3.1 生物屏障作用腸道內壁是人體與外界環境接觸面積最大的區域,腸道菌群在腸道中形成重要的生物屏障,維護腸道生態平衡,抵禦外來致病菌的侵害。
  • 動物所揭示「腸道菌群—腸—腦」互作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褐色脂肪組織(brown adipose tissue, BAT)產熱(非顫抖性產熱)是一種高效迅速的產熱方式,受交感神經支配,在小型哺乳動物(包括冬眠動物)的體溫調節中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曾發現,對於動物越冬具有重要意義的聚群行為(huddling)可提高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腸道菌群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增加有益菌而降低有害菌的數量,提高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的含量,為宿主提供能量來源,通過菌群移植等多個實驗揭示了腸道菌群介導聚群行為的能量節省機制,為理解腸道菌群與宿主的協同進化提供了新的視角(Zhang et
  • 前沿研究丨腸道菌群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潛在靶點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近年的相關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調節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那麼,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神經系統的,可通過哪些方式調節腸道菌群?飲食和營養在塑造腸道菌群中起哪些作用?(1)腸道菌群調節神經遞質信號。目前已經證明腸道菌群和特定細菌可以通過控制神經遞質及其受體進而調節中樞系統和外周系統中的神經遞質信號。①腸道菌群可以調節中樞神經遞質及其受體的表達。例如,與正常小鼠相比,無菌(germ-free, GF)小鼠在不同腦區顯示出不同水平的5-HT、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相關受體。
  • 腸道菌群新功能,觸發人體免疫防禦機制,幫助人體抵禦病毒感染
    更重要的是,共生菌群並非一成不變,在成長過程中,我們經歷了不同的環境,遇到了不同的人,我們體內的共生菌群也隨之不斷變化,大量的腸道微生物組學研究表明人體共生菌群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健康、體質、性格甚至思維。
  • 腸道菌群對抑鬱的影響機制被進一步發現
    了解其機制對於制定有效的治療策略至關重要。近期,巴斯德研究所,Inserm研究所和CNRS的科學家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腸道細菌群落的失衡會導致某些代謝產物減少,從而在小鼠中產生類似抑鬱的行為。這些發現表明健康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正常的大腦功能,並發表在2020年12月11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機制難尋,腸道菌群」是調侃還是真有這回事?
    當幾篇神奇的論文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之後,一句神奇的順口就開始廣為流傳: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機制難尋,腸道菌群。  這句話是純粹的調侃還是確有其道理呢?  我們都知道,人體組成的最小單位是細胞,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身體中微生物的數量要遠遠多於細胞。
  • 丁酸梭菌可調控腸道菌群並抑制腸道腫瘤的發展
    導讀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癌密切相關。在結直腸癌(CRC)患者中,可以觀察到產生丁酸的細菌顯著減少。但是,產生丁酸的細菌影響癌症發展的機制並不明確。本文章中,通過用丁酸梭菌幹預高脂飲食誘導的Apcmin/+小鼠,以及結直腸癌細胞,研究丁酸梭菌對腸道腫瘤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