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滋病患者腸道菌群存在顯著差異,但這與性行為無關
此項研究報告了愛滋病感染者中顯著的腸道微生物群差異,但此差異與性行為無關。研究人員還發現了HIV相關的微生物群落特徵與炎症標誌物相關,包括suPAR、最低點CD4計數和相關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患病率。腸道黏膜完整性的喪失和腸道微生物群的異常被認為是導致慢性炎症和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期間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因素。
-
腸道菌群與疾病
細菌迅速從口及肛門侵入,2 h左右,其腸道內很快有腸球菌、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等需氧菌植入,以後隨著飲食,腸道就有了更多的不同菌群進駐,3 d後細菌數量接近高峰[1]。而一個健康成人胃腸道細菌大約有1014個,由30屬、500種組成,包括需氧、兼性厭氧菌和厭氧菌。從來源上看,有常住菌和過路菌兩種,前者是並非由El攝入,在腸道內保持穩定的群體:而後者則由口攝人並經胃腸道。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腸道菌群|微生物|益生菌|解密|長壽|疾病...
若干年後,也許有相當多的人進入百歲人生。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我們就來聊聊腸道菌群和長壽的故事。在這方面,健康百歲老人一直被用作健康老齡化的典範,因為他們有能力推遲或避免慢性疾病。因此,該隊列中的腸道微生物組可用於定義健康的腸道微生物組。
-
腸道菌群資料庫——gutMEGA分享
不知從何時起,「遇事不決,量子力學;機制難尋,腸道菌群」這句話開始廣為流傳,根據近十年的研究文章結果來看,一直被人類忽視的腸道菌群的功能逐漸被大家認識到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腸道微生物作為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小生命體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肝臟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慢性腎病、愛滋病、過敏性溼疹、消化道癌症、自閉症、抑鬱症及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相關,已經成為一系列代謝性疾病防控的新方向。下面就腸道菌群的分布、分類、功能與疾病關係等方面進行介紹。
-
腸道菌群重磅裡程碑:20.5萬基因組+1.7億基因被鎖定
,但大多數新添加的蛋白質在個體樣本中的豐度/流行率較低;④ 腸道菌群可能包含許多具有重要代謝活性的物種,尚待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培養和功能鑑定;⑤ 各大洲之間有很高的菌株變異性,並且仍有相當程度的多樣性有待發現。
-
腸道正常菌群與腸道免疫
徐凱進 李蘭娟【摘 要】人體腸道內存在數量龐大、結構複雜的正常菌群,而腸壁內存在為數眾多、功能強大的淋巴細胞,以腸黏膜為界,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約,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正常腸道菌群在促進免疫系統發育,維持正常免疫功能,協同拮抗病原菌入侵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
Nature綜述:腸道菌群如何劃分腸型
人體內最複雜的定殖環境當屬腸道,據估計大約有150克的微生物定殖於此,包括各種各樣的細菌和古菌,其中以厚壁菌門(Firmicutes)和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為主要類群。個體間微生物群落的差異已經被廣泛證明,例如美國的人類微生物組計劃(HMP),歐洲的腸道宏基因組計劃(MetaHIT)和眾多其他的腸道菌群研究,都證明此現象的存在。
-
糖皮質激素治療與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菌群的相關性
腸道菌群是一類與IBD密切相關的環境因素。大量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表明,腸道菌群在UC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作用。與非IBD人群相比,UC患者的腸道菌群生物多樣性減少,菌群組成存在顯著差異,並隨病變程度的不同而發生顯著變化。有研究發現,藥物治療會改變UC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而相同治療方案對具有不同腸道菌群患者的療效也不盡相同。
-
腸道菌群與潰瘍性結腸炎
關於IBD發病機制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遺傳易感性、免疫異常、腸道菌群改變。近來愈來愈多的研究認為IBD可能主要由遺傳易感體質決定,免疫調節紊亂是關鍵的直接發病機制,腸道菌群是這種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激發因素,環境精神等因素可能是發病的誘因,這一觀點得到 大多數學者的支持。本文重點介紹腸道菌群在UC的變化以及益生菌在UC中的應用。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Si等[7]研究發現 IBS患者與健康志願者相比,IBS患者的雙歧桿菌比例明顯降低,腸桿菌比例明顯升高且B/E<1,這意味著IBS患者存在一定的菌群失調情況。然而,有研究認為[15]IBS患者腸道菌群與正常對照組腸道菌群相比無明顯差異,另外,IBS患者腸道菌群失調常由於醫務人員對IBS認識不足,按炎性腸病治療,長期使用抗生素而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菌群失調。 所以說腸道菌群失調是IBS的病因因素還是IBS的繼發目前國內外的研究還尚無定論。
-
腸道菌群是乳腺癌轉移擴散的重要參與者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每8名女性中就有1名在一生中可能受到影響,也是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前幾天,我們討論了乳腺癌與菌群之間的關係(詳見:乳腺癌是如何與菌群扯上關係的?),乳腺和/或腸道微環境中的菌群失調在乳腺癌的發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大多數乳腺癌(約65%)被診斷為激素受體陽性,這意味著它們的生長是由雌激素或孕酮等激素推動的。
-
丁酸梭菌可調控腸道菌群並抑制腸道腫瘤的發展
研究結果表明,丁酸梭菌可以通過調節Wnt信號轉導通路和腸道菌群來抑制腸道腫瘤的發展,為CRC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HFD導致腸道腫瘤總數顯著增加(20.9±3.78 vs 11.6±2.2,PApcmin/+小鼠則發展為有/沒有低度異型增生的腺瘤(圖1F-1I)。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Rothschild等[5]研究顯示,飲食和生活方式是塑造微生物組組成的最主要因素,宿主遺傳因素僅導致人與人之間微生物組差異的2%。而腸道的深度測序研究微生物群落學揭示了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126個外源性和內源性宿主因素,包括12種疾病,31個內在因素,19個藥物組,60個飲食因素,4個吸菸類別[6]。而早在腸道菌群作為疾病相關性因素走進人們視線之前,T2DM就因發病率逐年增加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Science|腸道菌群調節的CART+腸道神經元可調節血糖
研究人員進一步利用免疫螢光分析證實了神經肽的蛋白質水平具有區域特異性分隔,並確定了腸內神經元數量的區域差異。腸道菌群的密度和多樣性從近端到遠端逐漸增加,是否不同區域的iEAN翻譯差異受到菌群的影響?同時,GF結腸和迴腸中SST+和CART+神經元數目減少,回補SPF腸道菌群可增加SST+和CART+神經元數量及神經纖維的密度;GF小鼠迴腸和十二指腸中iEAN的數目顯著減少,而結腸維持不變,回補SPF腸道菌群可恢復迴腸iEAN數量,而對結腸沒有影響。
-
綜述 | Cancer Letters:腸道菌群與腫瘤免疫治療(國人作品)
首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抗PD-1/PD-L1或抗CTLA-4的應答可能受腸道菌群成分的影響。對於PD-1/PD-L1的阻斷,不同微生物對治療的反應有顯著性差異。腸道菌群分析表明,腫瘤生長緩慢的小鼠體內雙歧桿菌種類明顯增多,抗PD-1治療有明顯的改善作用。有較好微生物的小鼠,可通過FMT或同窩飼養轉移到其他小鼠身上。
-
Science | 特定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物提升放療病人生存率
腸道是輻射的主要目標,也是腸道菌群的棲息地。儘管有零星的描述性研究顯示腸道菌群與輻射引起的損害之間存在潛在的相關性,但這種關係的機理仍然不明晰。此外,儘管進行了數十年的嚴謹研究,但為抵抗放射損傷而進行的醫學幹預仍然是一項全球性挑戰。
-
羊棲菜酵素:具有調節腸道菌群功能的作用
腸道菌群作為胃腸道內環境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機體健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機體消化吸收的過程中,營養攝取可導致腸道微生物系統發生變化,研究表明,發酵食品對機體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會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帶來機體糖分解有關的菌群、產SCFAs(短鏈脂肪酸)的菌群的豐度減小以及蛋白質分解的菌群增多等變化。多項研究結果表明:酵素可能與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構成有關。
-
健康的人類微生物組|微生物群|腸道菌群|人類|健康|細菌|植物|...
隨著資料庫的完善和技術的進步,目前16s尤其是在腸道菌群方面解析度也已經達到很高了,種方面能達到70%以上,40%左右能分到菌株。而且腸道菌群檢測遠不是檢出了每種菌的含量,還需要大規模人群隊列和疾病樣本的訓練以及模型構建,因此16s有其標準化和相對適合的成本,在腸道菌群中還是首選的方案。
-
構建完整雙胞胎 腸道菌群基因集---深圳特區報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聞坤)記者昨日獲悉,由華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國家基因庫、澳門科技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等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完成了首個雙胞胎群體的腸道微生物宏基因組鳥槍法測序研究項目,為複雜疾病中腸道菌群的預測、早期診斷、有效幹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數據。日前,這一最新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雜誌《Cell》旗下的子刊《Cell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