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健康,也受腸道通透性的影響

2021-01-14 腸菌與健康

腸道通透性和腸腦軸


腸道屏障

正常的腸屏障由多層組成,包括腸道菌群和外部粘液層、上皮層和固有層,從外向內命名。

粘液由杯狀細胞分泌,充當機械保護層,還含有消化和抗菌酶及抗體,並會水合上皮層,並幫助其再生。

上皮層除了在吸收營養物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外,由於上皮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也起到物理屏障的作用。此外,腸內分泌細胞分布在上皮層。這一層連同固有層也是體內最大的免疫細胞庫,即黏膜相關免疫細胞的宿主。上皮層的免疫細胞主要是CD8+淋巴細胞,而固有層的免疫細胞更為多樣,除了淋巴細胞外,還包括巨噬細胞、漿細胞、抗原提呈細胞和肥大細胞。


正常的腸道微生物群通過與有害細菌競爭食物和生長因子等重要資源來防止其定植。

如果正常腸道菌群的數量減少,例如由於抗生素治療,病原微生物就有機會在腸道上皮上定植。病原微生物產生的毒素和免疫反應產生的局部炎症可增加腸道通透性。例如,艱難梭菌能在缺乏正常腸道菌群的情況下定植於腸道,產生一種腸毒素,通過破壞肌動蛋白絲的聚集損害上皮緊密連接,從而增加腸道通透性。


保護腸道通透性的方式

腸道微生物群能夠增強腸道屏障功能的另一種方式是通過保護和改善上皮緊密連接。大多數支持微生物群在腸道屏障正常功能中的作用的證據來自研究,這些研究表明,益生菌治療可以降低胃腸道疾病模型的腸道通透性。例如,在結腸炎的實驗模型中,幾種益生菌包括乳酸桿菌、大腸桿菌,雙歧桿菌可以通過上調跨膜蛋白來降低腸道的通透性,而跨膜蛋白對保護上皮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非常重要。

研究還表明,使用這些益生菌治療可以提高粘液的生成,從而改善保護上皮層的物理屏障。細菌發酵產物也能在維持腸道屏障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短鏈脂肪酸可以作為黏膜和上皮層的營養因子。

此外,正常細菌也能產生諸如胰高血糖素樣肽-2(GLP-2)之類的營養肽,這些肽可以促進隱窩細胞和絨毛的增殖。

腸道通透性增加的危害

腸屏障功能受損,腸道通透性增加,可導致腸道細菌通過腸壁轉位增加,進入腸繫膜淋巴組織。

腸上皮細胞或黏膜免疫細胞暴露於細菌的增加可引起免疫反應,從而導致炎性細胞因子的釋放迷走神經和脊髓傳入神經元的激活。

炎症細胞因子和迷走神經系統反過來又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活動。

此外,腸道通透性的增加也會增加代謝產物,如脂多糖或細菌產生的神經活性肽,的轉運,從而改變腸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活性。例如,脂多糖可以激活上皮細胞、腸道神經元上的Toll樣受體,脊椎中的感覺傳入神經元和大腦中的各種細胞,調節它們的活動並影響腸神經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


雙向影響
腸道和大腦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雙向的-中樞神經系統可以影響腸道通透性,而腸道通透性的增加反過來又會改變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

在應激動物模型和暴露於應激的人類受試者中,腸屏障受損。研究表明,急性和慢性應激都會減少腸道的水分分泌和增加離子分泌,從而損害上皮層和固有層免受有害細菌和傷害性化學物質粘附的物理保護。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激活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分泌增加、迷走神經系統活化改變、肥大細胞活化以及某些細胞因子(如IFN-γ、TNF-α和IL-4)的釋放被認為是這種相互作用的罪魁禍首。此外,應激可改變黏膜相關免疫細胞的功能,並導致抗原和細菌攝取增加。


已發表多項研究表明,在急性或慢性應激下,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會發生變化,這反過來又會改變腸屏障的功能。關於神經精神疾病中腸屏障或胃腸道生理學的變化及其潛在機制的數據有限。


據報導,孤獨症兒童胃腸道症狀的頻率增加,但其機制尚不清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腸道通透性增加,腸功能發生改變。情緒緊張和抑鬱已被證明會增加消化系統疾病的患病率。


相關焦點

  • 【綜述】腸道通透性相關疾病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
    本文綜述了腸道通透性與疾病的關係、腸道通透性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常見的腸道通透性檢測方法,為臨床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腸道既是人體的消化吸收器官,又參與機體的免疫功能,腸道通透性的狀態對於人體健康至關重要。了解腸道通透性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有助於幫助我們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 腸道不好「連累」大腦!消化系統這樣影響全身健康……
    眾所周知,大腦是人體的「最高司令部」,負責指揮全身各系統及器官的正常運轉。但你可能不知道,腸道也有自己獨立的神經系統,它的某些功能幾乎可與大腦媲美。《電子神經學雜誌》最新發表的研究顯示,腸道與大腦關係密切,甚至很多腦病的發生都與腸道有關。腸道是如何影響大腦的?哪些腦病跟腸道有關?生活中如何正確呵護腸道?訪權威專家,為你一一解答。
  • 腦血管病、老年痴呆是腸道疾病誘發的?腸道和大腦有什麼聯繫?
    大家都知道,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負責指揮著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的正常運轉。但你不知道是,腸道也有著自己獨立的神經系統,甚至某些功能可以和大腦媲美,並且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密切,甚至很多腦病的發生都和腸道有關。腸道是怎樣影響大腦的?
  • 腸道通透性受損會導致黏膜癒合的IBD患者症狀仍然持續
    這些患者腸道通透性受損情況,顯著高於沒有症狀的患者和健康對照人群。這項研究提示,對於部分達到黏膜癒合的患者但症狀持續的患者,需要考慮患者腸道通透性受損,以改善患者腹部症狀。腸道炎症的反覆復發是IBD的疾病特徵。雖然確切的致病機制仍然未知,但IBD被認為是由環境,遺傳,免疫學和腸微生物因子的複雜相互作用引起的。
  • 最新研究:健康腸道菌群對於大腦健康很重要,調節大腦功能與情緒
    過去很多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大腦一些疾病存在可能的關聯,比如老年痴呆症,並且發現主要通過腦腸軸來實現調控,因為腸道擁有人體第二多的神經細胞。最近,巴斯德研究所、CNRS和Inserm的一個科學家聯盟發現,慢性壓力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可以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特別是通過導致血液和大腦中的脂質代謝物(內源性大麻素)減少而引起的。
  • 膳食成分是如何影響腸道健康的?
    此外,腸道菌群和大腦之間的相互作用,即眾所周知的「腸腦軸」,已經通過雙向神經內分泌信號和免疫激活被證實,在帕金森病和自閉症等神經系統疾病中起著關鍵作用。雖然在很多疾病中目前還不完全清楚腸道菌群組成的變化是導致疾病的原因還是疾病的結果,但是腸道菌群的豐富度和多樣性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已經得到證實。
  • 腸道微生物群與不健康衰老|微生物群|健康狀況|腸道菌群|虛弱者|...
    研究發現長壽者和體弱者的微生物群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差異,與年齡相關的微生物失調會導致腸道通透性、全身炎症和過早死亡,但這些差異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或阻止了晚年的健康尚不清楚。腸道微生物群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於生理變化、年齡相關性炎症或免疫衰老、飲食、藥物或慢性健康狀況引起的。
  • 腸道微生物群與不健康衰老
    研究發現長壽者和體弱者的微生物群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差異,與年齡相關的微生物失調會導致腸道通透性、全身炎症和過早死亡,但這些差異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或阻止了晚年的健康尚不清楚。腸道微生物群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但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於生理變化、年齡相關性炎症或免疫衰老、飲食、藥物或慢性健康狀況引起的。
  • 腸道是人體「第二大腦」 消化好不好影響心情
    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麥可·格爾森在《科學美國人》雜誌上發表文章稱,控制人類以及某些哺乳動物情感的五羥色胺、多巴胺以及多種讓人情緒愉快的激素,95%是在腸道裡面合成的。格爾森等人強調,情緒的很大一部分受腸道神經系統影響,例如「忐忑不安」就是腸道對生理壓力或緊張的提示信號,甚至,人類幸福感的體驗依賴於從腸道這個「第二大腦」向上傳至大腦的信息。
  • 研究發現:腸道不健康或會誘發精神類疾病,腸道是人類第二大腦?
    後來我查閱文獻發現,在我們的腸道中有著數百萬神經元和複雜的腸道菌群,和我們的情緒以及思維能力密切相關。因此,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別名「腸腦」。2015年10月16日,《自然》雜誌又一次特別關注了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在一篇新聞特稿中特意用了這張魔性的圖:這腦殼裡,裝的像是大腦,仔細一看,居然是副大腸(還布滿調皮的微生物)!
  • 青少年和成人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壓力、焦慮和抑鬱中的作用
    這反過來又使得有毒細菌有可能穿過並接觸到腸道免疫細胞,而腸道免疫系統立即被激活,導致炎症加劇。壓力-腸漏-炎症這一途徑已被證明與抑鬱症和許多其它大腦相關疾病有關。簡單地說,壓力對我們的腸腦軸有有害的影響。
  • 人的第二大腦:腸道(居然能影響容貌!)
    你了解:自己的腸道嗎? 你知道:他有多重要嗎? 腸道,是決定一根美味的薯條,如何變成便便! 腸道,居然有記憶功能,可以和大腦對話!
  • 腸道微生物對睡眠調節中的影響
    最近有人研究了腸道微生物群對睡眠的影響,這項研究由日本筑波大學研究人員進行,揭示了細菌怎麼改變腸道的環境和菌群,從而影響睡眠等行為。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柳澤正史教授說:「我們發現微生物的消耗消除了腸道中的血清素,我們知道大腦中的血清素水平會影響睡眠-覺醒周期。」 「因此,通過改變飲食來改變腸道中的哪些微生物有可能幫助那些睡眠困難的人。」這項新的研究建立在先前工作的堅實基礎上,該工作建立了認知和大腦發育要素與腸道微生物健康和新陳代謝之間的緊密聯繫。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 腸道微生物影響記憶?《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不難想像,它們與其代謝產物會對人體健康產生諸多影響。而近些年層出不窮的科學研究,揭示出人體微生物的影響之大,仍然時不時突破我們的想像。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再次刷新了我們對腸道菌群的認識。
  • 腸道:你的第二個大腦
    但現在看來,它似乎也在我們的身體和精神健康方面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它既可以獨立工作,也可以跟你頭頂的那個大腦通力合作。雖然你意識不到自己的腸道正在進行「思考」,但是腸神經系統確實可以幫助你察覺環境中的威脅,進而影響你作何反應。
  • 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發起脾氣來影響50多種疾病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俄羅斯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家梅契尼可夫提出,世界上最好的長壽秘訣就是腸道健康。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權威專家,教你保護腸道的「四捨五入」法。
  • 你知道嗎腸道比大腦更聰明
    正如蚯蚓那樣的動物,思考、判斷等都由腸道完成,因此即使沒有大腦,也沒什麼可困擾的。 那麼,大腦又為什麼會出現呢?很多研究人員指出,大腦是為了「吃」而誕生的。腸道必須儘可能高效地汲取養料、攝取能量。因此就需要有一個達到這一目的的「作戰室」。這個作戰室,就是大腦。大腦原本是腸道為了讓自己的生存更加有利而配備的器官。因此,大腦本來是腸道的下屬。
  • 別得罪人類「第二大腦」——腸道
    每個人腸道激動的形式不同,有的人表現為腹脹,有的人表現為腹瀉,有的人表現為不停放屁或者只是肚子咕嚕咕嚕地氣體亂竄。胃腸道被譽為人體的第二大腦,腸壁上遍布著神經元,它們屬於腸神經系統,「第二大腦」不僅獨立管理我們的消化系統,還與我們的大腦「交流、合作、互動」。生氣時不想吃飯,傷心時沒有食慾,緊張時拉肚子等等,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 腸道和大腦很相像?它們之間的聯繫密不可分
    腸和大腦的聯繫很緊密我們的腸道裡藏著許多頂級的微生物玩家,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它們影響著我們大腦的功能,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行為。雖然在人身上的實驗數據還非常有限,但科學家已經把焦慮、抑鬱、自閉、精神分裂、神經退行性疾病等跟腸道和微生物聯繫在一起了。這些錯綜複雜且相互關聯的溝通交流渠道構成了我們所熟知的「腸腦軸」。顧名思義,就是腦袋和腸道的這條「關係鏈」——科學家解釋為腸道到大腦之間連接的這數百萬的龐大神經和化學反應網絡。
  • 帕金森病腸道微生物群紊亂的研究進展
    1.胃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間的雙向功能交流 新的研究發現:人體免疫系統、神經通路和神經內分泌途徑共同參與胃腸道和中樞神經之間的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傳遞被稱為腦-腸軸,其在調控腸道功能和影響宿主健康狀況方面發揮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