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和大腦很相像?它們之間的聯繫密不可分

2021-02-13 橘絡小分子果膠

《自然》雜誌,曾在2015年10月又一次特別關注了腸道和大腦的關係,並在新聞特稿中特意用了一張魔性的圖。這腦殼裡,裝的像是大腦,仔細一看,居然是副大腸(還布滿調皮的微生物)!是不是很魔性?

腸和大腦的聯繫很緊密

我們的腸道裡藏著許多頂級的微生物玩家,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它們影響著我們大腦的功能,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雖然在人身上的實驗數據還非常有限,但科學家已經把焦慮、抑鬱、自閉、精神分裂、神經退行性疾病等跟腸道和微生物聯繫在一起了。

這些錯綜複雜且相互關聯的溝通交流渠道構成了我們所熟知的「腸腦軸」。

顧名思義,就是腦袋和腸道的這條「關係鏈」——科學家解釋為腸道到大腦之間連接的這數百萬的龐大神經和化學反應網絡。

腸道和大腦,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腸道功能破壞會通過導致大腦炎症而影響大腦功能,大腦功能紊亂又反過來導致腸道功能紊亂,這又進一步惡化大腦功能的紊亂,久而久之,形成惡性循環而無法自拔,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怎樣保證腸道菌群健康?

我們腸道中生成的一些化學物質稱為短鏈脂肪酸(SCFA)(好東西)。對腸腦軸線最重要的是丁酸鹽和丙酸鹽。這些 SCFA(和很多其它物質)由腸道細菌發酵纖維生成。

所以,多吃高纖維的水果和蔬菜可幫助我們的身體生成 SCFA。

這對我們有好處,因為這些短鏈脂肪酸有助於為我們的結腸細胞提供能量。而且證據表明丁酸鹽有助於腦血管障壁的形成,甚至表明它可幫助維持神經健康。

從目前的研究看來,保持足夠的膳食纖維攝入,讓腸道微生物發酵出更多的短鏈脂肪酸,對維持身體血清素等分子的水平非常關鍵。對於現在工作繁忙的現代人來說,蔬菜水果的攝入量嚴重不足,加之吃的過於精細,很多年輕人都會出現便秘現象。

日常服用優質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橘絡小分子果膠可以幫助保持極佳的腸道菌群生長內環境。另外也可以經常吃一些有益於益生菌食物:奶酪、酪乳、紅酒、豆豉、康普茶、開心果、味噌、朝鮮泡菜、香蕉蜂蜜燕麥粥等。

2016年12月,軍事醫學科學院針對橘絡小分子果膠做了腸道實驗,實驗結果表明小分子果膠有極為顯著的改善腸道菌群與潤腸通便的效果。

結語:保證健康的腸道環境,不僅代表著強大的免疫系統,而且也意味著更健康的大腦,你值得擁有!

什麼是小分子果膠?小分子果膠是一種水溶性多糖複合物,是從橘絡直接提取的5000-50000道爾頓的長鏈碳水化合物。小分子果膠具有抗腫瘤、降三高、排重金屬、改善腸道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是現代慢性病的天然解決方案。

24小時諮詢 客服微信號:carefreesword

▶ 產品訂購電話:400 9699 050

▶ 點擊閱讀原文在線購買小分子果膠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研究了人類和嚙齒類動物腸道微生物群和大腦之間的聯繫
    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儘管對人類和嚙齒類動物的腸道微生物群和大腦(「微生物-腸道-大腦軸」)之間的關係有廣泛的支持,但對其他動物的這種關係知之甚少,這給這個系統的普遍性留下了疑問。為了解決這些知識空白,佛羅裡達大西洋大學的Charles E.
  • 腦血管病、老年痴呆是腸道疾病誘發的?腸道和大腦有什麼聯繫?
    大家都知道,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負責指揮著全身各個系統和器官的正常運轉。但你不知道是,腸道也有著自己獨立的神經系統,甚至某些功能可以和大腦媲美,並且腸道和大腦的關係密切,甚至很多腦病的發生都和腸道有關。腸道是怎樣影響大腦的?
  • 研究揭示自閉症與腸道細菌之間的潛在聯繫
    根據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新研究,科學家正在揭示自閉症與腸道微生物組損傷之間的潛在聯繫。該研究揭示了一種機制,即腸道細菌數量的改變會導致微生物解毒和線粒體功能異常。腸道細菌與孤獨症譜系障礙之間的聯繫可以說是微生物組研究中最令人感興趣的領域之一
  • 為什麼說「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腸子裡的它們,和你的全身健康...
    在腸道內,它們的數量超過百萬億個,是人體細胞數量的2~10倍,其中細菌佔主導地位,故又稱腸道菌群。 在這個微生物王國裡,有些菌種對人體是不利的,如產氣莢膜桿菌可引起氣性壞疽、腸毒血症、壞死性腸炎。
  • 陳根:腸道微生物與自閉症有什麼隱秘聯繫?
    腸道微生物在消化、調解人體免疫功能、抵禦疾病以及生產人體必須的維生素方面都扮演著重要角色。此外,這些龐大的菌群被越來越多地證實與大腦之間的隱秘聯繫。,還是腸道微生物與大腦之間的聯繫,都讓腸道微生物的研究成為醫學研究的一個日益重要的方向。
  • 腸道:你的第二個大腦
    腸神經系統不僅可以控制食物在胃中的機械混合、調節肌肉收縮從而讓食物在腸道中移動,而且還能維持腸道不同部位的生化環境,維持消化酶工作所需的正常酸鹼度和化學組成。 但是腸神經系統之所以需要那麼多神經元,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吃東西總會帶來危險。因此腸道跟皮膚差不多,它們都必須阻止潛在的危險入侵者——比如細菌和病毒——進入身體內部。
  • 記憶不止是大腦的事 腸道也可能起作用
    內臟與大腦的聯繫最著名的是它在控制我們吃的食物數量方面的作用,當我們吃飽的時候,腸道會向大腦發出吃飽的信號。腸道和大腦主要通過迷走神經進行交流,迷走神經是人體最長的神經。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想要測試如果部分神經被切斷,老鼠就不能再從腸道向大腦發送信號了。因為這種腦軸通常只在動物進食的時候才會進行,研究人員認為這個功能可以幫助動物們記住食物在他們的環境中的位置。Kanoski說,「這對這些動物來說,記住它們去過的位置,就能再次找到食物了。」
  • 研究發現兒童腸道微生物群和家用化學品之間存在聯繫
    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一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兒童胃腸道中的細菌和真菌水平與他們的家庭環境中常見化學物質的數量之間存在關聯。近年來,腸道菌群,即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已經成為研究人員越來越感興趣的問題。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包括各種各樣的細菌和真菌,被認為會影響很多過程,從營養吸收到我們的免疫,一種不健康的微生物組被認為與肥胖、哮喘和痴呆等疾病有關。
  • 《自然》:保護大腦要看腸道
    第一次得知這個詞的意思是指「直覺」的時候,奇點糕不由得感嘆,這和咱們中文裡的「用腳趾頭想想」,還真是有些異曲同工之妙。雖然腳趾頭實在是不會想想,gut倒真的與大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屢次在奇點文章中出現的腸腦軸。
  • 科學家對腸道-大腦對話分子機制有新認識
    小鼠腸道感覺細胞通過血清素直接與腸道神經元進行對話,讓大腦知道某些化合物是否存在。這些腸道細胞將腸道的內含物告訴大腦。但是對這種腸道-大腦對話的分子機制的認識因技術限制受到阻礙。
  • 首次發現大腦中存在少量輔助性T細胞,並揭示它們在大腦...
    2020年7月27日訊/生物谷BIOON/---大腦中是否能發現白細胞一直存在爭議,它們可能發揮什麼作用在此之前完全是個謎。在一項新的開創性研究中,來自比利時VIB大腦與疾病研究中心、魯汶大學和英國巴布拉漢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描述了在小鼠和人類大腦中發現的一個專門的大腦駐留免疫細胞群體,並發現白細胞的存在對小鼠大腦的正常發育至關重要。
  • Nature解開謎題:大腦不會受到感染的特殊保護機制——腸道
    大腦因為有獨特的保護機制,所以可以抵禦入侵的細菌和病毒,但是這種防禦機制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現在,一項新研究表明,大腦在保護方面具有令人驚訝的盟友:腸道。但是,在腦膜中發現的抗體是免疫球蛋白A(IgA),通常在腸道內膜或鼻子、肺部內膜中生成,這些抗體可保護黏膜表面以及與外界環境接觸的表面。研究團隊對腸道和腦膜的B細胞和漿細胞中的抗體基因進行測序,證明它們之間是相關的。
  • 大腦的健康,也受腸道通透性的影響
    ,包括腸道菌群和外部粘液層、上皮層和固有層,從外向內命名。粘液由杯狀細胞分泌,充當機械保護層,還含有消化和抗菌酶及抗體,並會水合上皮層,並幫助其再生。上皮層除了在吸收營養物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外,由於上皮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也起到物理屏障的作用。此外,腸內分泌細胞分布在上皮層。這一層連同固有層也是體內最大的免疫細胞庫,即黏膜相關免疫細胞的宿主。
  • 最新研究:健康腸道菌群對於大腦健康很重要,調節大腦功能與情緒
    過去很多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大腦一些疾病存在可能的關聯,比如老年痴呆症,並且發現主要通過腦腸軸來實現調控,因為腸道擁有人體第二多的神經細胞。最近,巴斯德研究所、CNRS和Inserm的一個科學家聯盟發現,慢性壓力引起的腸道菌群變化可以導致類似抑鬱的行為,特別是通過導致血液和大腦中的脂質代謝物(內源性大麻素)減少而引起的。
  • 腸道微生物群紊亂會導致大腦的損傷?有研究有真相
    腸道微生物群紊亂會導致大腦的損傷?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的失衡會導致大腦的損傷。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患有一種罕見的導致大腦出血的遺傳疾病的的人與沒有患病的人有不同的腸道微生物。此外,正是這種細菌失衡所產生的分子導致了這些病人大腦的損傷。這些結論在人類神經血管疾病中尚屬首次,它們對治療疾病和監測其他可能受人腸道微生物群影響的神經血管疾病都有意義。
  • 《自然》子刊:帕金森病的發病或與腸道「第二個大腦」密切相關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帕金森病的發病與腸道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和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科學家進一步支持了這一理論,他們對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的細胞行為進行了研究,發現了該病早期階段可能存在的跡象。
  • 抑鬱症,恐懼,壓力和腸道微生物群脫不開的關係
    就像牧羊犬引導羊群一樣,免疫細胞監視著共生菌,使它們在腸道內和血液循環外被包圍。而細菌則分泌脂肪酸來安撫免疫細胞,保護它們免受攻擊。通過這些分泌物,腸道細菌可以在遠離腸道的地方發揮作用,甚至可以改變大腦的形狀和功能。這意味著微生物會改善情緒。那些可以改善情緒的菌群,包括某些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甚至可以降低皮質醇水平。
  • 你知道嗎腸道比大腦更聰明
    然後,擁有大腦的脊椎動物,進化為魚類、兩棲類、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我們人類,則最終擁有了大腦皮質發達的高性能大腦。腸道和大腦的關聯 追溯一下進化的歷程即可明白,腸道的形成要遠遠早於大腦。 首先有了腸道。生物幾乎以只有腸道的模樣度過了讓人驚訝的漫長歲月。
  • 原來大腦不只自己下命令,還會聽腸道菌的話!
    腸道表面的神經元數量與大腦是同一個等級的,甚至有科學家把腸道視為是人體的「第二個大腦」。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解剖和細胞生物學系主任麥克葛森提出這個位於腹腔的「腹腦」,指的就是腸胃的神經系統,擁有大約1000億個神經細胞,與大腦細胞數量相等,能夠像「大腦」一樣感受悲傷情緒。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此外還有完全位於腸道組織內的豐富的神經元(108個內在神經元)以及連接腸道與脊髓和大腦的神經元沿著腸道進行密集的神經支配。迷走神經是腸道與大腦之間的主要神經元連接,包括一束神經元,它們直接在腸道組織(和其他器官)與腦幹之間發送和接收信號。這些信息進一步傳遞到整個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