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Methods: 生長基元化學勢調控亞穩態納米晶生長取得新的進展

2021-01-14 MaterialsViews

在固體納米晶領域,除熱力學穩定態外,還存在多種形式的、且常常具有更加優異物理化學性能的熱力學亞穩態(如高表面能晶面裸露的納米晶、不同晶相納米晶、孿晶納米晶)。遺憾的是,目前為止,這些熱力學亞穩態的無機納米晶大都是在實驗過程中偶然發現或者通過試錯的方式合成得到的。儘管已經有一些基於表觀實驗現象的規律性的總結,但人們對亞穩態納米晶的生長機制仍然缺乏足夠深入的了解。針對這一難題,近日,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謝兆雄教授和匡勤教授課題組在釐清晶體生長過程中決定亞穩態納米晶結構的關鍵因素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以「Tailoring the Chemical Potential of Crystal Growth Units to Tune the Bulk Structure of Nanocrystals」為題發表於Small Methods(DOI: 10.1002/smtd.202000447)。 

大約100年前,隨著Gibbs–Thomson公式(Δµ=2sυ/γ)的提出,人們可以從中得知生長基元過飽和度(Δµ)於晶粒尺寸(γ)的關係。事實上,這一公式實際反映的是生長基元(即溶質)與新形成的固體相之間在理想狀態(恆溫恆壓)下的能量轉移。重新梳理理想狀態下結晶過程的Gibbs自由能變化dG = mldnl + mcdnc + sdS = 0,我們可以看到,當只有一種特定體相結構的納米晶形成時,即mc為常數,具有高化學勢的溶質(mldnl)可以將其過剩能量轉移到新形成的晶體的表面能上(sdS)。基於此,我們曾提出通過調節晶體生長基元的過飽和度(ml-mc)來調控所形成納米晶的表面能(sdS),即高的生長基元過飽和度可以誘導具有高表面能晶面裸露的納米晶的形成,並在一系列實驗中驗證了該策略的普適性。

在前期的研究中,僅涉及特定體相結構的納米晶的生長(mc為常數)。在本研究中,謝兆雄教授課題組進一步提出,產物中可能出現的不同體相結構的亞穩態納米晶意味著結晶成核階段的晶核具有不同的mc。因此,可以推斷生長基元的化學勢(ml)除了可以調節產物的表面結構(表面能)外,也可以調節產物的體相結構,尤其是在成核階段。為此,該課題組通過簡單改變反應容器材質(憎水的聚四氟乙烯和親水的玻璃)來調控晶體成核臨界化學勢,成功可實現對Pt和Pd納米晶產物從五重孿晶二十面體到單晶立方體或八面體的轉變。研究結果表明,高化學勢的生長基元在成核階段傾向於產生高化學勢的晶核。

該研究釐清了晶體生長過程中決定亞穩態納米晶結構的關鍵因素,不僅完善納米晶在非熱力學平衡態下的生長理論,還可以用來指導具有不同熱力學亞穩態的納米晶的可控合成。廈門大學張嘉偉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創新群體項目以及面上項目的經費支持。

(點擊以上標題可以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物理所拓撲絕緣體材料生長調控和輸運性質研究獲系列進展
    最近三年來,三維拓撲絕緣體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取得了飛速進展,並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爆發性熱點領域。拓撲絕緣體是一類具有非平庸的拓撲對稱性(Z2)的材料,其內部絕緣,但在表面上存在著一種無能隙的、線性色散並且自旋與動量鎖定的特殊電子態。這種新的量子物質態被預言可以產生出許多新奇的準粒子和物理效應,如磁單極、Majorana費米子和量子化的反常霍爾效應等。
  • Res.綜述:揭示貴金屬納米晶受熱轉化機制!
    當溫度升高時,原子的排列會發生各種變化,從而影響納米晶的幾何形態、元素的空間分布、內部結構和相結構。為了優化這些納米晶體在各種應用中的性能,迫切需要了解和提高它們的熱穩定性。鑑於此,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夏幼南教授等人綜述了近期關於貴金屬納米晶受熱發生轉化的最新研究進展。
  • 合肥研究院摻雜氧化鐵納米晶對重金屬離子的晶面依賴選擇性吸附...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液相雷射環境製備與加工實驗室,在Mn摻雜α-Fe2O3納米晶的晶面可控生長及其對重金屬離子的晶面依賴選擇性吸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Chemistry
  • 《Science》新突破:多晶純銅納米晶中發現全新亞穩態結構
    導讀:本文通過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發現了極細晶粒多晶純銅的一種全新亞穩態結構。在通過應變將晶粒尺寸減小到幾個納米後,多晶中的無序晶界演變成受孿晶界網絡約束的三維最小界面結構。這種多晶結構以所謂的Schwarz晶體為基礎,即使接近平衡熔點,也能穩定地防止晶粒變粗,其強度值也接近理論值。
  • 「AM」上海大學在鈣鈦礦單晶生長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簡單易行、成本低廉的新型生長方法——基於連續溶質傳輸過程的原料自補充法(CMTP),獨立設置原料區和生長區,巧妙的利用了不同溫度下溶解度差異的特性,持續推動溶質的自補償傳輸,使生長區始終處於恆定濃度的亞穩態溶液狀態,從而實現了鈣鈦礦單晶以穩定的速度連續生長的目標。
  • 半導體納米晶摻雜能級及摻雜發光有效調控的新途徑
    半導體之所以能被廣泛應用在光電產品世界中,憑藉的就是在其晶格中植入雜質改變其電性,調控半導體納米晶體的光、電、磁性質,實現高效率發光器件、太陽能電池、自旋電子器件等新型光電子器件的應用。納米晶體積小,生長速度快,因為 「自清潔」問題(self-purification),摻入的雜質原子很容易遷移到表面。
  • 植物所在細胞極性生長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細胞極性生長是細胞極性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相比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由於存在著剛性的細胞壁,細胞的定向生長對於植物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形態建成至關重要。   花粉管生長是高等植物雙受精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而且由於體外容易培養並能夠再現真實生長狀態下花粉管的各種特性,使得花粉管也成為一個研究細胞極性生長調控機制的理想單細胞實驗系統。
  • 鋰枝晶生長機理獲原位精準測定—新聞—科學網
    1月6日,Nature Nanotechnology發表了燕山大學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黃建宇、沈同德與國內外科學家合作的一項研究論文,金屬鋰具有高比容量(3860mAhg-1)和低電化學勢(-3.04V相對於標準氫電極),是理想的高能量密度負極材料。
  • Nature Plants | 細胞極性生長的調控新機制
    Nature Plants | 細胞極性生長的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細胞極性是真核細胞的一個基本屬性細胞極性生長是細胞極性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植物中細胞的極性生長有的是單向的,例如花粉管和根毛的頂端生長,有的只限制在植物某個特定部位,例如擬南芥葉的毛狀體或葉表皮的扁平細胞。
  • 李亞棟: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組裝及介孔材料的製備
    (節選)清華大學化學系李亞棟教授在《2008科學發展報告》上撰寫「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組裝及其介孔材料的製備」一文,從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單分散納米晶的組裝、介孔材料的製備3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並在文末對納米多功能介孔材料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文章首先介紹了單分散納米晶的合成。
  • 上海大學《Scripta Mater》重要進展!磁場對金屬形核生長的影響
    新近發現的磁致過冷等效應為電磁場控制冶金相變過程開闢了新的途徑,同時在電磁場影響金屬凝固形核、生長和金屬塑性機制等方面提出重大科學問題。金屬液-固相變形核是凝固理論重要的組成部分。形核是一切凝固組織的起源,直接決定著材料最終的凝固組織進而影響材料的性能。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敏化三線態動力學研究及其光子上轉換應用獲進展
    此工作不僅闡明了被缺陷態捕獲的激子可以實現有效的三線態能量轉移,也展示了首例用無毒(不含Pb、Cd)納米晶敏化的TTA上轉換體系。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上。  分子的自旋三線態在諸多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如光催化有機合成、光生物學,以及光子上轉換等。
  •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步輻射技術在二氧化釩薄膜相變的應力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鄒崇文副研究員和樊樂樂博士等利用同步輻射X射線衍射和倒空間成像技術(Reciprocal
  • 進展|HgCr2Se4的高壓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隨後,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的石友國研究員與合作者利用氣相輸運法生長了高質量的n型HgCr2Se4單晶[J. Low. Temp. Phys. 171, 127 (2013)]。在這些前期研究基礎上,最近極端條件物理重點實驗室的程金光研究組(EX6組)在HgCr2Se4單晶的高壓調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EX6組的孫建平博士、焦媛媛博士、程金光研究員與EX1組的伊長江博士、石友國研究員、納米物理與器件重點實驗室的李永慶研究員、凝聚態理論與材料計算重點實驗室的方忠研究員,聯合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M. Matsuda博士和日本東京大學的Y.
  • 新疆理化所含孤立硼氧基元硼酸鹽結構化學研究獲進展
    目前,已報導的含孤立B-O基元硼酸鹽化合物中大部分只含有一種孤立B-O基元,少數化合物中含有兩種孤立B-O基元,如Na2Be4B4O11和LiNa5Be12B12O33(BO3 + B2O5)、γ-KBe2B3O7和CsZn2B3O7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敏化分子三線態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 2019)呈現出相同的物理規律,這進一步揭示了納米晶到多環芳烴的三線態能量轉移機理。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敏化思路,利用可見光實現了萘的三線態敏化,為實現高增益的可見光到紫外光的上轉換,以及可見光碟機動的高效光催化等提供了可能性。
  • 褪黑素和血清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
    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昆明12月23日電(記者趙漢斌)褪黑素及其前體血清素是人、動物和植物中兩個高度保守的分子,它們在調控一系列生理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3日來自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消息,該園研究人員通過比較生理反應和轉錄組學分析,在褪黑素和血清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研究方面獲得了重要進展。褪黑素及其前體血清素由共同的前體——L-色氨酸經過一系列酶促反應合成。此前,許多研究揭示它們參與調控植物特定生長發育或逆境響應過程,但其生理與分子機理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 中國科大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的研製取得新進展
    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探索新的調控機制並構築新型手性納米功能材料是突破這一科學瓶頸的新途徑。
  • :液-液相分離介導的肽超分子組裝成核-生長新機制
    生物體內肽和蛋白質由分子態到納米纖維的結構轉變,不僅與特定生物功能的發揮有關,也與一些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 一種新的量子材料--拓撲絕緣體
    2006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提出,在碲化汞量子阱體系中可能存在無需磁場而由本徵材料能帶結構產生的拓撲絕緣態,而這種特殊的拓撲絕緣體態將引起非常有趣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該效應入選科學評出的2007年十大科學突破並列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