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文通過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發現了極細晶粒多晶純銅的一種全新亞穩態結構。在通過應變將晶粒尺寸減小到幾個納米後,多晶中的無序晶界演變成受孿晶界網絡約束的三維最小界面結構。這種多晶結構以所謂的Schwarz晶體為基礎,即使接近平衡熔點,也能穩定地防止晶粒變粗,其強度值也接近理論值。
金屬通常以多晶固體的形式存在,由較小的微晶(稱為晶粒)組成,這些微晶被各種邊界分隔開,原子排列通常是無序的。由於無序晶界(GB)的存在,多晶固體在熱力學上不穩定。當晶粒足夠小時,晶界傾向於通過加熱時的粗化或通過轉變為亞穩態非晶態而被消除。當GBs被消除時,多晶材料往往變得更加穩定,直到它們最終變成單晶。然而,在熱力學和動力學約束下,在常規條件下,大多數金屬合金和純金屬的非晶狀態是有組分選擇性的且形成較少,因此當多晶晶粒被穩定地細化到極小尺度時,是否可以採用其他亞穩結構這一問題被提出。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李秀豔、盧柯等研究者通過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發現了晶粒尺寸為幾納米的多晶純銅中的亞穩態。這種狀態下,GBs演化為三維(3D)最小界面結構。相關成果以 「Constrained minimal-interface structures in polycrystalline copper with extremely fine grains」為題發表於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文中還發現該多晶體中,晶粒粗化被有效地抑制,甚至接近熔點。強度也接近Cu的理論值。
論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8/831
起初是由於發現當純銅和鎳的晶粒通過塑性變形細化到幾十納米的尺寸時,GB離解觸發了自發弛豫到低能態,GB能量相應地降低,這導致納米顆粒的熱穩定性和機械穩定性顯著提高,防止在更小尺寸下發生粗化。這一觀察表明,納米顆粒結構可能通過接近顆粒尺寸極限而演變為更穩定的狀態。
TEM圖像顯示在製備的銅中具有不同取向的納米尺寸微晶,晶粒大致等軸,尺寸分布均勻。面心立方銅幾乎連續的衍射環表明多晶體的取向是隨機的,微小的微晶通過原子上不同的邊界相互連接,且未檢測到無定形相或孔隙。電子衍射圖顯示金屬間化合物處於弛豫狀態,這與低於臨界晶粒尺寸的弛豫態納米顆粒銅中的GB能量降低相吻合。
通過不同溫度下的等溫退火,測定了製備的平均晶粒尺寸為10 nm的銅樣品的熱穩定性,結果表明在熔化之前,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晶粒粗化,推測較小的晶粒尺寸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熱穩定性。同時參考Kelvin模型建立了新的原子模型,並選擇初始晶粒尺寸為3.27 nm的Kelvin多晶作為初始結構,進行了分子動力學模擬,通過將樣品加熱到不同的目標溫度來鬆弛樣品。觀察表明,Schwarz D-界面結構比Kelvin多晶更穩定,分子動力學模擬也證實了Schwarz D-界面可以通過在低溫下施加應變來獲得。
基於實驗與理論的結果證實,如果在具有納米尺寸晶粒的多晶銅中採用受CTB網絡約束的最小界面結構,可以獲得顯著的穩定性。這種結構稱之為Schwarz晶體,是多晶固體的一種不同的亞穩態。這種狀態從根本上不同於非晶態固體。因為亞穩態結構是在孿晶時形成的——無論是熱誘導的還是形變誘導的——並且在弛豫晶界結構方面有效,因此在納米級孿晶機制的激活下,可以預期在不同金屬和合金中出現Schwarz晶體。純銅Schwarz晶體具有非常高的界面密度,表現出與單晶同樣的熱穩定性,遠高於比非晶固體。
綜上所述,這種結構為探索金屬的物理和化學現象提供了新的機會,特別是在界面上原子和電子的輸運動力學以及高溫下各種缺陷的相互作用領域。作為一種能夠在熱波動和外力作用下抑制晶粒粗化的基準結構,Schwarz晶體能夠提高穩定性和強度,從而將晶粒細化到極細的尺度。這克服了傳統材料開發策略中存在的一些困難。原則上,Schwarz晶體應該可以在其他材料中獲得,並且可以為開發高溫應用的穩定材料提供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