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勒岡州立大學:製備優異性能和結構穩定的塊狀納米亞穩鋁鎂合金

2020-08-27 材料學網

導讀:本文在室溫下自然時效60天後,研究了高壓扭轉(HPT)誘導的塊體納米結構亞穩態Al-Mg體系的力學性能和結構穩定性。採用達0.036的高應變率敏感性,該樣品表現出1.3-1.5 GPa的高屈服強度以及優異的塑性。高硬度源於晶粒細化和固溶強化的共同貢獻。XRD分析顯示,由於加工後Al基體中Mg的過飽和狀態促使形成了0.0202的高微應變。此外,因過飽和的Mg溶質的不均勻分布而沒有形核生成第二相,這種微應變在自然時效後增加到約0.0274,從而證明了合理的結構穩定性。

近二十年來,隨著嚴重塑性變形(SPD)加工技術的發展,塊狀納米結構材料的製備已經進行了許多研究。在可用的SPD技術中,最有吸引力的方法之一是高壓扭轉法(HPT)。與其他SPD程序比較,該方法通常在室溫下操作即可將大多數難以變形的金屬和複合材料達到預期的顯著的晶粒細化效果。因此,通過HPT處理促使金屬粉末的固結,最終產生金屬間化合物和過飽和相,從而形成複合材料。

考慮到HPT加工的優勢,為製備複雜納米金屬材料提供了一種新的機械混合方法。其中,該方法將常規HPT技術應用於異種散裝金屬盤的擴散粘結。迄今為止,已進行了不同金屬的各種組合:Al /Cu,Al / Mg,Al / Fe,Al / Ni,Al / Ti,Al / Mg / Cu / Fe / Ti ,Ag / Cu,Ag / Ni,Cu / Ta,Cu / ZnO,Fe / V,V-10Ti-5Cr / Zr-2.5Nb,Zn / Mg和Zr / Nb。這些研究證明了室溫下HPT誘導的擴散結合過程中成功地合成了金屬間化合物。

實驗結果表明,在HPT誘導的機械結合作用下,這些亞穩態相(包括金屬間化合物)在不同金屬界面附近成核,並且其機理可以通過摩擦材料的形成來解釋。實際上,在剪切或滑動變形下發生Kelvin-Helmholtz(K–H)剪切失穩時,有類似於液體流動的獨特流動模式,在界面附近以渦旋形式出現。這些K–H不穩定性已在先前有關HPT處理的報告中有記錄,並且與許多物理領域的觀察結果一致,包括流體流動、等離子體物理、大氣物理學和海洋學。最近的報導證明了塑性流動過程中不同固體界面處的微觀結構模式的物理解釋是由於剪切變形的局部阻滯而由塑性不穩定性驅動的。因此,機械結合的金屬中的界面在高壓下受到HPT劇烈的嚴重剪切,這通過塑性不穩定性,在相混合和晶粒細化過程中引入了大量的納米晶摩擦材料。

作為引入Al-Mg摩擦材料的最終狀態之一,當Al和Mg在6.0GPa壓力下通過扭轉100 HPT機械結合時會形成塊狀的納米結構的亞穩態Al固溶體,並具有均勻的Mg過飽和度。因此,本工作通過HPT和自然時效製備出具有優異力學性能和結構穩定性的塊狀亞穩態納米鋁鎂合金,使得合金該樣品表現出1.3-1.5GPa的高屈服強度以及優異的塑性。以上成果以「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ructural stability ofa bulk nanostructured metastable aluminum-magnesium system」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期刊上。

論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1509320311205#bib16


通過維氏顯微硬度測量,在扭轉100 HPT後的Al-Mg圓片直徑上記錄了平均硬度為Hv≈340的均勻硬度分布。這種在圓片直徑上硬度極高且均勻的與HPT最多旋轉60圈後機械粘合的Al-Mg圓片相反。這些硬度結果匯總在圖1中。

圖1 採用HPT進行 1至100轉後HPT誘導的Al-Mg體系的硬度值,包括先前報導的室溫在6.0GPa下高達60轉的硬度值。

圖2機械結合的Al-Mg的應變速率敏感度隨不同水平的扭轉應變而變化。 (插圖顯示了H/3的雙對數圖的斜率與40-100圈HPT後樣本的m值的估計)。

圖3顯示了晶格參數的分布估計四個單獨的XRD峰的面心立方結構,如111,200,220和331,從圖3的檢測可容易看出,XRD中的平臺行為在自然時效後的亞穩材料中得到了增強。這種特殊的擴大主要歸因於許多不同晶粒中鎂的多樣化濃度。實際上,對於時效的亞穩態鋁合金,與較低的111和200反射相比,較高的220和311反射的Mg分布趨於轉移到較低的Mg濃度。體地說,這種異構分布的Mg溶質在自然時效過程中可以解釋聚集和偏析的Mg原子和最終導致晶界處Al3Mg2析出相在特定的取向上分解,而目前的亞穩態鋁在自然時效60天後沒有出現第二相。

圖3.在HPT後(上)和自然時效(下)後,亞穩態Al的四個單獨的XRD反映的晶格參數(下橫軸)和化學應變(上橫軸)分布;垂直虛線表示每個圖中純Al的晶格參數為4.049Å。

通過應用圖4中估計的晶粒尺寸為35–40 nm的微應變作為HPT處理的納米結構亞穩態的微晶尺寸,在HPT之後和自然時效之後的亞穩態Al的當前實驗數據也顯示在圖6中。在亞穩態Al中觀察到非常高的微應變,並且在自然時效後,該微應變甚至更大。如前所述,這歸因於在時效過程中,Al基體中的Mg過飽和度分布不均,從而導致成分線增寬。同樣,在此研究中可能有一些應力誘發的增寬疊加在一起,但不能與主要的化學應變區分開。迄今為止,關於Al-Mg體系的信息非常有限,但是儘管如此,目前經過HPT誘導的100次扭轉後和自然時效後,所產生的塊狀亞穩態Al-Mg仍含有顯著更高的微應變,同時保持了單相狀態。

圖4. HPT法扭轉100轉後的亞穩態Al和自然時效後的材料的Williamson-Hall曲線。

圖5. 對比測得的維氏顯微硬度值轉換為1.24 GPa的屈服強度以及通過納米壓痕測得的1.3-1.5 GPa的屈服強度與結合Hall-Petch強化和固溶體強化的在超飽和固溶體中晶粒尺寸約為30-40 nm納米結構的亞穩態Al估算的硬度對應的屈服強度。

圖6採用SPD處理的塊體納米材料、粉末冶金和機械合金化方法合成的納米材料以及納米顆粒和薄膜的微應變XRD對比分析圖


綜上所述,Mg過飽和的塊狀納米亞穩態Al固溶合金表現出優異的力學性能,並且在自然時效60天後具有結構穩定性。通過晶粒細化和固溶強化的綜合強化分析,可以解釋亞穩合金的〜1.5 GPa的極限強度的原因。經過自然時效後,在亞穩態鋁合金中觀察到獨特的平臺狀線展寬,表明過飽和的Mg溶質在盤面內和盤面高度方向分布不均勻。由於〜0.0202和〜0.0274的超微應變,純Al產生了顯著的XRD峰位移,而在HPT後和自然時效後,亞穩Al的第二相均沒有任何形核。(文:孝山)


版權聲明

本文來自材料學網微信公眾號,歡迎友好轉載,轉載請聯繫後臺,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相關焦點

  • 俄勒岡州立大學申請時間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本科生秋季截止日期:2月1日,本科生春季截止日期:3月2日;立思辰留學雲介紹,轉學生秋季截止日期:8月26日,轉學生春季截止日期:3月2日
  •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發現一萬年前猛獁象遺骨
    據赫芬頓郵報27日報導,當地時間25日,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在整修球場的時候,在球場的北部區域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猛獁象(Mammoth)股骨,這塊骨頭可追溯到一萬年前第四紀冰期結束時期。
  • 鎂合金表面處理組攻關:給嫦娥披上「外套」
    鎂合金作為輕金屬結構材料,其優異的阻尼減振性、電磁屏蔽性以及機械加工性能,讓其成為未來太空飛行器結構材料的最佳選擇之一。嫦娥三號的電子設備機箱結構就首次使用了鎂合金材料。 嫦娥三號除了對其電子產品結構有整體防腐性能的要求外,還要求「外表面」具備熱控功能,以調節機箱內部溫度;「內表面」具備導電功能,以滿足電子產品等電位的要求。對「活潑」的鎂合金進行防腐處理已經是一道技術難關了,更何況還要求「內外有別」。面對這一技術難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這支平均年齡只有26歲的攻關團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 新型鎂合金幕牆的應用
    鎂合金具有密度小(純鎂的密度是1.749/cm3,約為鋁的64%、鋅的25%和鋼的20%)、比強度高等特點。近些年,一些材料研究者依據鎂合金的優點,開發出了一系列具有高強度和優異室溫成形性能的鎂合金板材,諸如AZ31、Mg-ZnRE系列鎂合金等。
  • 有比ZK60A性能更好的鎂合金材料嗎?
    ZW62N鎂合金為重慶大學研發的高強鎂合金。合金具有優良的抗拉強度、屈服強度和高的屈強比,綜合性能優於現有ZK60等高強度鎂合金。合金一般採用半連續鑄造工藝製備鑄錠,可進行鍛造、擠壓和軋制等工藝製備變形材,成形性優良。經過固溶加時效或者雙級時效處理,該合金強度可進一步提高。
  • 一套新技術讓稀土鎂合金改頭換面
    「鎂合金的晶粒尺寸控制技術是對鎂合金材料性能調控的最根本、最顯著的技術方法之一,鋯元素和稀土元素均為鎂合金的有效細化元素,如何充分發揮好這些元素在合金中的作用,是我們一直研究的重點。」胡文鑫說。基於前期針對稀土和鋯元素對鎂合金耦合細化機制的研究成果,包頭稀土研究院輔之以全新的冶金工藝製備方法,讓分布更密集、體積更小的鋯粒子為鎂晶核提供更多的附著機會,同時稀土元素加強了結晶過程中鎂晶核在鋯粒子表面的附著能力,可以實現鎂合金晶粒的高效率細化。
  • 北京工業大學杜文博教授團隊:發表鎂合金領域綜述!
    在過去的時間裡,研究者們一直追求鎂合金在力學-導熱雙重性能的應用,並且已經做出了很大努力來改善不同鎂合金的導熱性和力學性能,並且清楚地掌握了微米級、納米級甚至分子尺度上的基本傳熱過程。近日,北京工業大學杜文博教授團隊發表了鎂合金的導熱性綜述文章。
  • 稀土突傳大好消息,我國成功研究出稀土鎂合金!
    「鎂合金的晶粒尺寸控制技術是對鎂合金材料性能調控的最根本、最顯著的技術方法之一。鋯元素和稀土元素均為鎂合金的有效細化元素,如何充分發揮好這些元素在合金中的作用,是我們研究的重點。」胡文鑫說。基於前期針對稀土和鋯元素對鎂合金耦合細化機制的研究成果,輔之以全新的冶金工藝製備方法,讓分布更密集、體積更小的鋯粒子為鎂晶核提供更多的附著機會,同時稀土元素加強了結晶過程中鎂晶核在鋯粒子表面的附著能力,可以實現鎂合金晶粒的高效率細化。截至目前,該產品已經完成小規模生產工藝的研發,產品已經客戶使用驗證,產品細化效率大於80%,成本較傳統鎂鋯晶粒細化劑降低20%以上。
  • 鎂合金強化方法
    純鎂的強度低,即使是工業純鎂也如此,而且塑性與加工成形性能差,不能作為結構材料使用,必須想方設法改變它的這種不盡人意的本性,提高它的這些性能,使它能為人類社會的進步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更大的貢獻。研究表明,通過常用的純金屬物理冶金措施,也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純鎂與改善它的物理、化學、力學與工藝性能,儘管效果並不如鋁及銅的那麼大,造成差別的主要原因,在於它們的本性不同,鋁與銅為面心立方晶體結構,而鎂的晶體結構為密集六方。金屬及合金的常規強化方法有:合金化、壓力加工、熱處理、晶粒細化、添加增強材料等,這些方法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組合運用,都可以大大提高純金屬的力學性能,或使某些性能得到改善。
  • 文章快訊|賓州州立大學王慶教授團隊:具有優異高溫能量密度和充放電效率的交聯含氟聚合物
    近日,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王慶教授團隊,通過熔融加工製備了含氟交聯的全聚合物基高溫介電材料,該聚合物具有更大的放電能量密度和更高的充放電效率,以及優異的擊穿強度和高溫下的循環穩定性該實驗所製備的全聚合物高溫介電材料,可在高溫(150oC)和高電場下有效工作。其高溫電容性能顯著改善的根源,在於交聯結構產生的一系列分子陷阱中心對電荷的有效捕獲。由交聯結構產生的分子俘獲中心能有效阻止高場和高溫下的電荷載流子輸運。
  • 【中國科學報】新型鎂合金材料可提高阻尼減震性能
    金屬所研究員劉增乾表示,科研團隊對自然界「結構—性能關係」的理解,為設計綜合性能優異的新材料提供了獨到的思路。  據悉,與人造材料相比,天然生物材料的宏觀力學性能通常顯著優於其基本結構單元的簡單加和,本源在於其複雜、多尺度的自組裝結構。
  • 鎂合金/鋁合金壓鑄的市場潛力與發展
    原標題:鎂合金/鋁合金壓鑄的市場潛力與發展 來源:壓鑄鋁合金陽極氧化產業研究一、我國鎂合金鑄造的現狀及問題迄今為止,壓鑄(高壓鑄造)佔據著鎂合金結構件製造得主導地位。本世紀以來,鎂合金壓鑄結構件呈現出持續、快速的增長趨勢。
  • 中鋁輕研新型鎂稀土合金軋制板材面世__上海有色網
    SMM網訊:日前,中鋁輕研合金科技有限公司成功開發出高強度、焊接性優異的大寬幅鎂稀土合金板材並實現工業化批量生產,新型鎂稀土合金軋制板材抗拉強度最高可達365MPa,屈服強度310MPa,延伸率大於6%。
  • 青島大學:加點魚皮!製備優異的電磁波吸收材料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電磁波已廣泛用於日常生活,工業生產,軍事和航空航天領域。然而,電磁輻射的增加不僅幹擾電子設備的正常使用,而且危害人類健康。此外,設備的便攜性要求更高的效率和更小的體積。因此,具有重量輕,匹配厚度薄,有效吸收帶寬寬,吸收能力強等優點的電磁波吸收材料的製備成為熱點。
  • AZ40M鎂合金化學成分表和力學性能
    AZ40M鎂合金化學成分表如下:其鋁含量約為3.0-4.0% 對應AZ40M成分鋁含量4%,鋅含量0.2-0.8%,小於1%,也是比較符合AZ40M符號標誌的,鎂合金牌號 供貨狀態 抗拉強度 規定非比例延伸強 斷後伸長率 布氏硬度AZ40MH112
  • 北航:製備一種納米複合材料,實現優異電磁波吸收性能
    二、研究成果針對上述問題,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Tong Liu教授(通訊作者)課題組報導了通過氫等離子體-金屬反應製備具有強磁損耗能力的50nm珠狀鈷納米顆粒。為了進一步調節介電參數,通過二氧化矽和酚醛樹脂的原位聚合將碳層、SiO2和SiO2/碳層包覆在珠狀鈷核上,分別獲得Co@C,Co@SiO2和Co@SiO2@C納米複合材料。Co@SiO2@C納米複合材料樣品具有最佳的電磁波(EMW)吸收性能。
  • 輕金屬合金材料加工與製備學術會議將於2018年1月在福州召開
    1、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  副總工程師/中鋁首席  王國軍演講方向:鋁合金材料在我國民用航空器上的應用;2、國家輕金屬質量監督檢驗中心  主任/中鋁首席  張樹朝演講方向:我國純鋁質量現狀分析;3、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副院長
  • 青島大學《JCIS》:加點魚皮!製備優異的電磁波吸收材料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電磁波已廣泛用於日常生活,工業生產,軍事和航空航天領域。然而,電磁輻射的增加不僅幹擾電子設備的正常使用,而且危害人類健康。此外,設備的便攜性要求更高的效率和更小的體積。因此,具有重量輕,匹配厚度薄,有效吸收帶寬寬,吸收能力強等優點的電磁波吸收材料的製備成為熱點。
  • 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研究取得進展
    鎂合金因比強度高和低密度等特點,在航空航天,汽車工業、醫藥化工等領域應用廣泛。然而,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結構致使其延展性較差,獲得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鎂合金成為研究的重要方向。前期研究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致使塑性的明顯降低。
  • 【擴大鋁應用】鋁合金:海洋結構上乘材料
    【鋁道網】鋁及鋁合金有很多的優 秀性能,是製造海洋結構和船舶艦艇的上乘材料,不予多述,在此僅說說它們的抗腐蝕性能。大多數人都認為,海水和海洋氣候對大多數金屬來說都是很強的腐蝕劑,所以鋁及鋁合金不宜於製造海洋結構,其實不然,有些鋁合金不但是製造岸邊、岸基設施與船艦上部、內部的好材料,也是製造艦船水下部分即船體的材料,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有用鋁合金製造船體的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