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合金表面處理組攻關:給嫦娥披上「外套」

2020-12-06 人民網

鎂合金作為輕金屬結構材料,其優異的阻尼減振性、電磁屏蔽性以及機械加工性能,讓其成為未來太空飛行器結構材料的最佳選擇之一。嫦娥三號的電子設備機箱結構就首次使用了鎂合金材料。

嫦娥三號除了對其電子產品結構有整體防腐性能的要求外,還要求「外表面」具備熱控功能,以調節機箱內部溫度;「內表面」具備導電功能,以滿足電子產品等電位的要求。對「活潑」的鎂合金進行防腐處理已經是一道技術難關了,更何況還要求「內外有別」。面對這一技術難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這支平均年齡只有26歲的攻關團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們通過對鎂合金電子產品機箱技術要求進行拆解,逐漸摸索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要實現鎂合金機箱「外表面」熱控,「內表面」導電以及整體防腐的功能,必須通過複合膜鍍層製備技術實現。研製方向確立後,團隊成員進行了分工,從防腐、熱控膜層的製備和防腐、導電鍍層的製備兩個方向進行攻關。

團隊成員認真分析了影響膜層外觀及熱控性能的因素,確立了以防腐膜層為基礎,通過膜層元素的改性摻雜以及微觀結構的定向控制,實現微弧氧化膜層的防腐、熱控功能的攻關思路。為了驗證這一方法的可行性,攻關小組每天把自己圈在實驗室反覆試驗,從溶液體系的篩選、化學成分的確立到電參數的精確控制,一點點摸索、一次次嘗試,終於在試驗了上千次後,他們在鎂合金合金表面製備出了外觀均勻、熱控性能穩定的微弧氧化熱控膜層。

在研製初期,小試驗件化學鍍鎳的合格率能夠達到80%,然而將同樣的溶液、同樣的工序用於尺寸與正式產品等大、形狀更加複雜的大試驗件上,化學鍍鎳層經卻常出現起皮起泡問題,合格率不足50%,研製進度受阻。攻關團隊沒有因此氣餒,通過過程排查並結合文獻資料尋求解決方法,有了好想法他們就趕快做試驗進行驗證,由於配一次溶液要花4個小時,往往等試驗做完都已經深夜了。儘管如此,他們還要抓緊時間開一次碰頭會,總結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收穫。就這樣,他們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通過對鎂合金化學鍍鎳前處理技術進行改進以及加強鍍鎳環節過程控制,成功解決了鍍層結合強度差的難題,在鎂合金上製備出了符合設計要求的導電強化鍍鎳層。

經過團隊近1年時間的攻關,529廠最終掌握了微弧氧化和化學鍍鎳在同一鎂合金零件集成的成熟技術,滿足了嫦娥三號任務對產品的技術指標要求。如今,這支團隊在掌握鎂合金微弧氧化、化學鍍鎳技術的基礎上,又攻克了鎂合金的化學氧化、陽極氧化、表面熱控噴塗技術和鍍銀、鍍金技術,而且技術的各項指標均優於設計要求數倍之多,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 (馮立 薛飛 文/何軍 圖)

相關焦點

  • 鎂合金表面處理國內外研究應用現狀
    慧聰表面處理網訊:【摘要】介紹了國內外鎂合金表面處理的最新研究進展,其中包括化學轉化、自組裝單分子膜、陽極氧化、電鍍與化學鍍、液相沉積與溶膠凝膠塗層、氣相沉積、噴塗、雷射熔覆合金技術等,並對鎂合金表面處理的發展趨勢作了展望。
  •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進展順利,金光閃閃的「外套」也有大作用
    連日來,「嫦娥五號」成功發射以及後續的順利落月、挖土取樣等過程,贏得了世界各國的廣泛矚目,剛剛上升器又成功點火起飛,將攜帶的樣品送入環月軌道。無論是廣播電視還是社交媒體上,「嫦娥五號」的模擬動畫和現場視頻都成為傳播最為迅猛的熱點。
  •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進展順利,金光閃閃的「外套」也有大作用
    就在這些頻頻閃現的精彩瞬間,大家可能都發現了一個現象,「嫦娥五號」的外表面覆蓋了一層金光閃閃的「外套」,憑添了不少神秘感。」有這種金色的「外套」,在我國的各類衛星、飛船等航天飛行器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並且國外的很多衛星也是如此。
  • 十年磨一劍 護航「嫦娥奔月」
    該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金屬所韓恩厚研究員帶領的這支科研團隊攻克了傳統鎂合金防護塗層無法同時滿足防腐和導電的難題,研製出鎂合金表面防腐導電功能一體化塗層,應用於2010年「嫦娥三號」,並致力於技術的不斷改進,十年磨一劍,為我國的探月工程保駕護航。
  • 鎂合金鍛造工藝流程
    鎂合金中所含的氯化物,氧化物和氮化物等非金屬夾雜,會使金屬完整性受到局部破壞,降低合金的塑性,並在半成品鍛件和模鍛件中形成缺陷,另外,鎂合金具有吸氫特性,在熔煉和澆注時,鎂合金中有大量溶解的氫氣隨著鑄錠緩慢冷卻而析出,導致鑄錠內形成氣泡,大大降低合金的力學性能,特別是伸長率和斷面收縮率,因此,為了保證鎂合金鑄錠的質量,除了用半連續澆注的方法外,還必須嚴格控制熔煉和澆注條件。
  • 【中國科學報】嫦娥五號上的「中科院出品」
    中國科學院所屬國家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14家研究院所承擔了嫦娥五號相關任務,為此次高難度任務提供了科技支撐。《中國科學報》綜合相關研究所消息,盤點了嫦娥五號上的「中科院出品」。  巨型「望遠鏡」定位  作為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測控與回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牽頭的中國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網,將與現有航天測控網共同完成嫦娥五號探測器各飛行段的測定軌及定位任務。
  • 嫦娥五號上的「中科院出品」
    在各項任務即將展開之際,《中國科學報》綜合從相關研究所獲得的消息,盤點嫦娥五號上的「中科院出品」。在繼承嫦娥四號成熟技術的基礎上,嫦娥五號的全景相機針對月面高溫進行了適應性設計。  此外,西安光機所還承擔研製遠攝相機和表取採樣裝置圖像處理單元任務,是採樣與封裝分系統的組成部分。
  • 中外科研人員為超疏水表面披上「鎧甲」
    中外科研人員為超疏水表面披上「鎧甲」 2020-06-04 20:05: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記者4日從電子科技大學獲悉,《Nature》近日刊發了電子科技大學鄧旭教授團隊和芬蘭阿爾託大學RobinH.A.Ras教授的研究成果「Designofrobustsuperhydrophobicsurfaces(設計堅固的超疏水表面
  • 鎂合金防護底漆的研製
    鎂合金防護底漆的研製張全偉1,張劍飛1,劉建武2,王進忠1,馬豔青1,鄭玉龍1,徐鵬兵1(1.中昊北方塗料工業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 新型鎂合金幕牆的應用
    不同的金屬材料體現各自獨特品質特性如青銅的優雅華貴;不鏽鋼的高強度及高耐蝕性;鋁合金表面色彩的多樣化,鎂合金的輕質性。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一帶一路」發展理念的提出,節能降耗的相關理念已經深入到各個行業,並且都在發展節能降耗相關的技術,制定可持續發展策略。
  • 單智偉團隊7月《科學》刊文一作劉博宇:原位電鏡研究鎂合金的應用...
    一、原位電鏡技術應用之鎂/鎂合金防腐蝕新技術:對材料表面改性的啟發  鎂易腐蝕的原因包括:自身屬性(最活潑的結構金屬材料)、原生氧化膜不緻密等。所以人們在尋找一種緻密、穩定、牢固的防腐蝕膜層。  在原位電鏡研究過程中,有趣的發現了電子束活化CO2與MgO可以生成MgCO3。
  • 鎂合金強化方法
    通常,鎂及鎂合金的強化措施:固溶強化,沉澱(析出)強化,彌散強化,細晶強化,形變強化,複合強化等。鎂合金板材-表面拋光固溶強化固溶強化即是向鎂中添加可固溶於鎂的合金化元素如鋁、鋅等,由於合金元素和基體元素鎂的原子半徑和彈性模量的差異,鎂的晶格會產生相當大的畸變,引發應力場,阻礙位錯運動,從而使基體強化,
  • 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研究取得進展
    鎂合金因比強度高和低密度等特點,在航空航天,汽車工業、醫藥化工等領域應用廣泛。然而,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結構致使其延展性較差,獲得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鎂合金成為研究的重要方向。前期研究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致使塑性的明顯降低。
  • 鎂合金AZ61A的TIG焊技術
    鎂合金的焊接總的來說與鋁合金相似,其焊接技術主要概括為:焊前必須嚴格的化學和機械清理,取出油汙及氧化膜;選擇性能優良和電弧穩定的交流鎢極氬弧焊設備;採用大電流、快速焊的工藝參數;並剛性固定等措施。可以獲得滿意的接頭和尺寸精度。鎂合金焊接時存在的主要困難有:容易氧化、氮化和蒸發。
  • 一套新技術讓稀土鎂合金改頭換面
    「這為開發面向航空飛行器座椅、汽車安全構件、高速列車輕量化等軌道交通裝備的高強度鑄造/變形鎂合金材料提供了可能。」稀土研究院鎂合金項目組主任、高級工程師胡文鑫說。「鎂合金的晶粒尺寸控制技術是對鎂合金材料性能調控的最根本、最顯著的技術方法之一,鋯元素和稀土元素均為鎂合金的有效細化元素,如何充分發揮好這些元素在合金中的作用,是我們一直研究的重點。」胡文鑫說。
  • 金屬所:新型多級納米結構鎂合金研究取得進展
    鎂合金因比強度高和低密度等特點,在航空航天,汽車工業、醫藥化工等領域應用廣泛。然而,其固有的密排六方結構致使其延展性較差,獲得兼具高強度與高塑性的鎂合金成為研究的重要方向。前期研究表明,通過表面機械研磨處理(SMAT),在鎂合金表面引入梯度納米結構,能夠改善鎂合金的顯微硬度和耐磨性能,但會致使塑性的明顯降低。
  • 【「沉睡」的鎂合金】(一)克服「可燃」和「難加工」的弱點
    那麼,既然鎂合金是輕量化的不二之選,為什麼又會停滯不前呢?這是因為鎂合金存在易燃、難儲運、難加工、成本高等難點。而且,製造現在主流的鑄件時,還存在尺寸精度和表面性質和形狀等難題。這些難點蓋過了鎂合金是實用金屬中重量最輕的最大特點,限制了用途和需求的擴大。 然而,鎂合金即將「一雪前恥」。
  • 嫦娥五號,一路順利!記者文昌現場直擊:發射場旁的海灘,是個不眠夜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嫦娥五號當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託載著嫦娥五號探測器啟程奔向月球,距離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不遠處的海灘上,觀景人群揮舞著國旗,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此時,時間定格在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時間倒回發射前6個小時。天氣預報頁面上,小雨的圖標讓人或多或少有些掃興,但寂靜夜空中的那輪明月和稀疏的星星又給人信心——發射時興許是個好天氣。「你也是來追嫦娥的吧!白天已經下過雨了,我看半夜不會下了。」
  • 盤點「嫦娥五號」黑科技1:CMOS相機如「天眼」,全程監測探月過程
    相比嫦娥系列工程前期的任務,508所此次所承擔的嫦娥五號項目研製任務呈現出高集成度、高壓縮率、高度輕量化、高試驗量級、高產品數量的「五高」特點,隨之而來的一系列技術難關,像是五座巍峰橫亙在項目研製團隊面前。團隊攻堅克難,使我國輕小型宇航級深空探測相機技術水平邁上了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