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 護航「嫦娥奔月」

2020-12-25 北青網

中新網瀋陽12月24日電 (沈殿成)北京時間12月17日1時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著陸,標誌著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樣品儲存、分析和研究相關工作也隨之啟動。

人們熟知的神舟、天宮、嫦娥等所有太空飛行器都需要考慮使用材料的耐腐蝕問題。航天材料的腐蝕因素較為複雜,包括地面存放環境中的大氣腐蝕、近地軌道附近原子氧的侵蝕、宇宙射線對塗層材料的破壞,以及太空中交變溫度的影響等。應用在「嫦娥五號」探測器上的鎂合金天線接收器外殼和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上的鎂質慣組支架的腐蝕防控核心技術,均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科研團隊研製而成,滿足航天裝備地面環境及空間環境的複雜綜合要求。

該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金屬所韓恩厚研究員帶領的這支科研團隊攻克了傳統鎂合金防護塗層無法同時滿足防腐和導電的難題,研製出鎂合金表面防腐導電功能一體化塗層,應用於2010年「嫦娥三號」,並致力於技術的不斷改進,十年磨一劍,為我國的探月工程保駕護航。

厚積薄發 利刃出鞘

鎂合金因為其比重極輕和資源豐富,被視為一種非常有前景的材料。減重對太空飛行器至關重要,甚至以克計算。為了實現減重,在太空飛行器上大量使用輕合金,鎂合金成為減重常用材料,但它本身極易被腐蝕,這一直是影響其規模應用的關鍵技術瓶頸。

2010年4月,團隊初次接觸「嫦娥三號」項目。當時團隊已經具有一定鎂合金導電塗層相關工藝的技術儲備。韓恩厚研究員的學生宋影偉(現任中科院金屬所鎂合金防護組組長),在讀博士期間主要針對AZ91鎂合金化學鍍及納米化學複合鍍進行了歷時3年的研究,在韓恩厚研究員的悉心指導及宋影偉夜以繼日的摸索嘗試下,最終在小面積實驗試片上製備出均勻、緻密且與鎂基體結合緊密的導電鍍層。該鍍層在耐磨性及耐蝕性方面遠超傳統Ni-P鍍層。但當時的工藝仍處於實驗室階段,處理的樣品尺寸較小,形狀構造簡單,且受限於航天鎂合金的應用起步較晚,尚未有對大尺寸,複雜結構鎂合金產品的生產經驗。韓恩厚研究員、單大勇研究員與航天企業開展項目合作,正式開啟了該技術的航天應用之旅。

「在讀碩士時,我就和腐蝕防控結下了不解之緣,如今在這個領域已經有30多年積澱。」韓恩厚表示,自己的科研生涯基本都與腐蝕科學與工程相關,也希望能夠通過腐蝕防控技術服務於國家重大工程實施。

精雕細琢 打破瓶頸

早在「神舟五號」發射測試階段,韓恩厚研究員與單大勇研究員就曾了解到鎂合金在航天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即鎂合金基體在大氣環境中表面會迅速形成一層自然氧化膜,但這層膜缺陷多,不緻密,無法起到防護作用。如果採用化學轉化膜或微弧氧化這些常用的防腐技術對鎂合金進行表面處理,由於這類膜層是絕緣的,無法滿足導電性的要求。如何實現鎂合金表面導電,且具備優異的電磁屏蔽效果是一大問題。採用導電的金屬鍍層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措施,但實際應用中還需要綜合考慮工程材料複雜的結構,鍍層的結合力,以及金屬鍍層防腐存在的電偶腐蝕風險。由於鎂合金化學活性高,常用的金屬鍍層為鎳、銅、鉻等,一方面鎂與這些金屬鍍層的物理性質差異大,導致鍍層的結合力差;另一方面,這些金屬鍍層都是陰極性鍍層,一旦鍍層局部存在微小的缺陷,在腐蝕介質的作用下,將導致嚴重的電偶腐蝕,鎂基材將很快失效,比沒有鍍層的情況的腐蝕速率高很多。尤其實際部件結構複雜,邊角、凹槽、孔隙等都是極易產生缺陷的位置,如處理不當,將造成部件的加速失效,因此鎂合金表面鍍覆金屬鍍層有很大的腐蝕風險,要求鍍層結合力好、且沒有缺陷,對於科研人員而言也是極大的挑戰。

針對以上問題,韓恩厚研究員帶領科研團隊攻堅克難,終於在基礎研究基礎上,通過不斷的實踐嘗試和生產工藝優化找到了解決方法,決定採用化學鍍鎳的表面處理技術。通過恰當的預處理方法使得鍍層在鎂合金基體上起到「釘扎」效應,解決了鍍層結合力差的難題。同時採用多層鍍的方法,如果底層鍍層中存在缺陷,接下來的鍍層可以把先前的缺陷覆蓋上,這樣避免貫穿缺陷的存在,最終在鎂合金表面沉積一層具有良好結合力、耐蝕、導電性的金屬鍍層。

從試驗室的製備工藝向實際生產的轉變過程中,還面臨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生產過程中,鎂基體面積增大會加快成膜反應速率,不僅對鍍層結合性能造成影響,同時也會降低鍍液的穩定性。如何在大面積、複雜工件表面均勻沉積金屬鍍層也是一大難點。在腐蝕領域深耕多年的韓恩厚研究員很快發現需要對鍍液的特性進行系統研究。通過建立鍍液使用控制規範,不但提高了鍍液的利用率,且能保持鍍層質量的穩定性,最終實現了滿足任務需求的導電性鍍層,且能提供更優異的電磁屏蔽效果,已在嫦娥系列數百個鎂合金部件上實現應用。韓恩厚研究員榮獲「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突出貢獻者」。除了導電鍍層外,韓恩厚研究員團隊針對耐蝕性要求更高的領域,發展了鎂合金自封孔型微弧氧化技術,耐蝕性比傳統技術提高4-5倍,可同時滿足地面儲存耐腐蝕、在太空使用時抗高低溫、強輻射等綜合性能要求,已成功在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鎂質慣組支架上使用。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也證明了以上防護塗層技術的安全可靠性和先進性。

環境變更 技術革新

與嫦娥系列前三次發射不同,「嫦娥五號」的任務更重、規模更大、難度更高、要解決的科學難題更多。在「嫦娥五號」之前,我國的探月探測器均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進行發射,但是基於發射效率、安全性及運輸便利性考慮,「嫦娥五號」的發射場地在海南文昌,這一環境的變更,為鎂合金表面塗層又帶來了新的挑戰。文昌航天發射基地處於熱帶海洋性氣候帶,具有「高溫、高溼、高鹽」的特點,這種苛刻的環境將加速材料的腐蝕失效進程。據悉,所有文昌發射的航天部件需要經歷長達五到七天的海上運輸,且一般需要存放一段時間後才能正式發射,較長的儲存期間將對航天材料的耐腐蝕性能帶來極大的考驗。環境的變化催生了技術的變革,韓恩厚研究員團隊從鍍液組分、預處理狀態、化學鍍工藝步驟及後處理參數等工序進行大量系統的嘗試及優化,並對凹槽、孔隙等特殊位置的細節處理進行針對性改進,最終研製出了滿足新環境的鎂合金防腐導電性鍍層。

護航奔月 未來可期

從「嫦娥三號」到「嫦娥五號」,韓恩厚研究員團隊的這項技術在探月工程中始終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該團隊的其他技術也在「長徵」系列運載火箭中有所應用,為「嫦娥奔月」保駕護航。而就鎂合金導電性鍍層而言,因其具有極好的電磁屏蔽性及防腐效果,還可以應用在更多太空飛行器的集成電路板外殼、天線接收器外殼的功能性表面處理上。但對於需要更長時間在海洋環境使用的鎂合金部件,現階段的鎂合金導電鍍層防腐效果仍有較高提升空間,使其適用於更廣闊的應用領域,鎂合金表面防護工作任重而道遠。

十年時間,韓恩厚研究員團隊在一層薄薄的塗層上面嘔心瀝血,用心鑽研,為我國探月事業發展提供了保障。韓恩厚研究員團隊同許許多多的中國科學家一樣,堅守在自己的科研領域不斷探索,披荊斬棘,不斷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完)

相關焦點

  • 十年磨一劍 「剎車指令員」助嫦娥五號翩然落月
    在嫦娥五號落月的最後階段,是一直在落月過程中值守的「剎車指令員」發揮著關鍵作用,它精確探測著嫦娥探測器與月球表面的距離,距月面不到五米處,發出剎車指令,讓嫦娥「翩然」落月,實現了探測器「軟著陸」。 「剎車指令員」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γ關機敏感器。
  • 2007感動中國特別獎——嫦娥一號研發團隊
    這是一支不負眾望的團隊,11月7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當嫦娥一號衛星以超出設計預期的精準度進入環月工作軌道的那一刻,舉國歡慶、全民振奮。中國人千年奔月的願望終於夢想成真。「我們期盼成功,因為你們的衛星打多高,我們的頭就能昂多高」。中國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辯地向世人昭示,中國人民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現代科技高峰的徵途上不斷譜寫新的華章。
  • 上海「五朵金花」助嫦娥「浪漫奔月」
    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新華社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張建松)11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上海「五朵金花」助嫦娥「浪漫奔月」》的報導。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的大力託舉下,嫦娥五號一飛沖天,踏上了舉世矚目的浪漫奔月之旅,此行她將開創中國航天的多個「第一」,必將載入人類太空探索的史冊。
  • 嫦娥為什麼奔月
    嫦娥為什麼奔月       古代有嫦娥奔月的傳說,那嫦娥為什麼奔月呢
  • 《吃貨宇宙》定檔6.16 十年磨一劍全球預售火爆
    主創十年匠心磨一劍,做全球認可的價值觀該片導演陳廖宇是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動畫藝術系主任,也是中國動畫研究院副院長,國內多項動畫賽事的評委。《吃貨宇宙》是他首部動畫長片電影作品。去年柏林電影節上,陳廖宇與《華語電影市場》對話中透露,本片的創作靈感最初成型於上世紀90年代,2006年開始創作故事,2007年寫出第一版完整的電影劇本,並立了項。
  • 月餅與嫦娥奔月:后羿嫦娥原不是夫妻,嫦娥奔月後變蟾蜍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出自唐朝大詩人李商隱詩中的這一名句早已家喻戶曉。關於嫦娥與后羿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故事,不知感動了多少純情的少男少女。然而,你是否想過這個傳說故事是從什麼時候傳下來的?一開始的版本又是什麼樣的?嫦娥奔月和月餅又是如何扯上關係的?
  • 嫦娥奔月手抄報
    首先我們要在手抄報的下方畫上月亮、嫦娥與雲朵,然後在畫面中添加燈籠、星星、小草等裝飾圖案和用於書寫文字的文字框,等我們給手抄報中的圖案都添上顏色之後,再往文字框和空白的地方畫上間距相近的橫線就可以了。嫦娥奔月手抄報教程1、想要繪畫一個嫦娥奔月主題的手抄報的話,我們就要先在畫面的下方畫一個被雲朵託起的月亮,然後在雲朵上畫出奔向月亮的嫦娥,並寫下「嫦娥奔月」四個字點明這幅手抄報的主題。
  • 十年磨一劍!合肥「汽」宇軒昂
    十年磨一劍。合肥相繼實施了蔚來中國總部項目、江淮蔚來10萬輛新能源汽車項目、江淮大眾新能源乘用車項目、國軒年產5萬噸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項目及年產3GWh鋰離子圓柱電池(一期)項目、國家智能網聯電動汽車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等50多個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的重大項目,總投資500億元。集聚產業鏈企業百餘家,形成了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應用、配套的完整產業鏈。
  • 中國蓋板玻璃材料新秀,彩虹電子玻璃十年磨一劍
    任何核心技術突破不太可能一蹴而就,彩虹在電子玻璃材料領域持續耕耘,十年來不斷攻堅克難,在技術、工藝、市場上不斷突破,為中國在電子玻璃領域打開新的局面,續寫新的篇章。十年磨一劍,彩虹電子玻璃創新力不斷提升中國顯示產業曾經吃過沒有核心技術的虧。在CRT時代,中國缺乏技術積累,全靠引進,最後損失慘重。
  • 航天基地硬科技助力「嫦娥奔月」​​​...
    而在「嫦娥五號」地月往返76萬多公裡的漫漫徵程中,位於航天基地的航天科技集團六院與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再次發揮「硬科技」實力,多方面助力「嫦娥奔月」「去月球上面抓把土~」航天六院107臺發動機為「嫦娥五號」搭建76萬公裡天梯此次「嫦娥五號」地月往返76萬公裡的徵程中,位於航天基地的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製的107臺發動機,持續接力,助推「長五」護航「嫦娥五號」「探月返鄉」。
  • 十年磨一劍,我國建立自主技術的數值氣象預報業務體系
    今年是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成立十周年,在龔建東看來,GRAPES全球四維變分同化系統是我國數值預報自主研發十年來取得的最核心的成績。十年磨一劍什麼是數值天氣預報?龔建東向澎湃新聞介紹說,大氣是一種流體,它的基本運動遵循著流體力學基本理論。
  • 靈筮2021年天秤座運程:十年磨一劍
    我給你的年運命名為「十年磨一劍」,事實上這裡有兩個十年。如果你能在第一個十年(2021-2030)磨好手中這把劍,那麼就很容易在第二個十年(2031-2040)享受這把利劍為你帶來的成就和榮光,想想塔羅牌中的寶劍牌組,從氣勢如虹的寶劍王牌到睿智無雙的寶劍國王,這就是你的成長之路。
  • 嫦娥落月取土,武漢教授十年磨「鋤」
    早在10年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肖龍教授團隊、段隆臣教授團隊和李大佛教授團隊接受任務,為嫦娥系列任務研製模擬月壤、繪製採樣點地質地貌地圖,研究使用何種鑽探方法取樣、採用何種型號鑽頭。十年磨一劍,他們走過了少有人知的科學攻關之路。   肖龍教授向記者展示著陸點月球月海位置。
  • 在西昌追尋「嫦娥奔月」
    在西昌追尋「嫦娥奔月」 航天城、太陽城/圖  自由、生命、快樂、創意、音樂、夢想、歡歌、笑語……  花城、春城、月城、航天城、太陽城、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蔡律攝  嫦娥奔月,這是中國古代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據《淮南子》的記載,后羿到西王母那裡去求來了長生不死之藥,嫦娥卻偷吃了全部的長生不死藥,奔逃到月亮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後,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對她的好處和人世間的溫情,對比月亮裡的孤獨,倍覺悽涼。到底人間歡樂多,后羿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藥,想配成飛升之藥,好早日回到人間與后羿團聚。
  • 「鵲橋」通天擇日架 「嫦娥」奔月待時飛
    「鵲橋」通天擇日架 「嫦娥」奔月待時飛  近日,一顆即將於5月份發射的衛星成了人們「刷屏」的明星,這不僅在於它有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名字「鵲橋」,而且在於它將為計劃於今年底奔月的嫦娥四號提供衛星「中繼服務」,是名副其實的「嫦娥先行官」。
  • 十年磨一劍!我國成功研發萬噸級「國之重器」,擁有4大傑出優勢
    整個研發過程歷時十年,可謂十年磨一劍,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之作。這一實驗設備擁有4大傑出優勢,使之成為一枝獨秀的存在。最值得敬佩最重要的,非我們十年如一日磨這一「室」的智囊團隊莫屬,以上所有先進的技術都是由一個個攻堅難題所圍繞著的,是我們的科學技術人員日夜兼程將這些難題一一破除。他們分別來自我國清華、統計、哈工大等高校,包括10數名博士,20多名碩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這樣評價這一豐碩的科研成果:「集機、電、液於一體,是試驗設備領域的高精尖項目。」
  • 山東農業大學「十年磨一劍」不到一個月三大國際頂級期刊多次發表成果
    山東農業大學不做「快餐」、「十年磨一劍」,不到一個月三大國際頂級期刊多次發表成果寂寞堅守迎來累累碩果□ 本報記者 王桂利 本報通訊員 翟榮惠 王靜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山東農業大學與國際頂級三大學術期刊(《細胞》《自然》《科學》)來了一次全方位的「親密接觸
  • 「大火箭」成功送「嫦娥五號」奔月!揭秘三大看點
    隨後,「嫦娥五號」成功入軌,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歷經十年,大火箭「胖五」終於和「嫦娥」攜手奔月。而此前,探月工程的發射任務均由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完成。此次發射有哪些看點?記者邀請「胖五」的「娘家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的設計師,進行了詳細解讀。
  • 「嫦娥」奔月靠什麼?
    自2007年起,先後有長徵三號甲火箭(簡稱「長三甲火箭」)、長徵三號丙火箭(簡稱「長三丙火箭」)、長徵三號乙火箭(簡稱「長三乙火箭」)成功助力「嫦娥」奔月。此次發射,是長徵五號火箭首次發射月球探測器,也是長徵系列火箭第五次護送「嫦娥」。長徵五號即將成為參與探月工程的第四型火箭。我們祖先嚮往月球,探月夢想由來已久,神話故事中,嫦娥服下丹藥,飛上月球。如今,現實中的「嫦娥」,在長徵系列火箭的託舉下,奔月已不再是神話。
  • 張楠:不斷逐夢,再次助力嫦娥奔月
    記者了解到,有一位當年嫦娥一號任務的參試人員,時隔十三年後,用同樣的熱血,再次助力嫦娥五號騰飛。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文昌航天發射場科技工作者張楠的故事。執行嫦娥一號任務時,他還是一名剛剛入職才兩年的「新航天」。「當看到『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成功的時候,作為航天人,我倍感驕傲和自豪。」張楠說道,那時他擔任測量系統數據處理崗位操作手,執行「嫦娥一號」任務時的緊張和激動,依舊曆歷在目。 測量系統作為火箭的「聽診器」,主要負責全箭所有參數的採集和監測,為各系統提供可靠的測試數據,用以判斷火箭工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