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凌晨,長徵五號遙五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將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是我國探月工程乃至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記者了解到,有一位當年嫦娥一號任務的參試人員,時隔十三年後,用同樣的熱血,再次助力嫦娥五號騰飛。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文昌航天發射場科技工作者張楠的故事。
張楠正在討論嫦娥五號任務測試細節
2005年6月,張楠從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後背上行囊,懷揣著航天夢走進大涼山,開啟了在山溝裡逐夢航天的青春歲月。執行嫦娥一號任務時,他還是一名剛剛入職才兩年的「新航天」。「當看到『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成功的時候,作為航天人,我倍感驕傲和自豪。」張楠說道,那時他擔任測量系統數據處理崗位操作手,執行「嫦娥一號」任務時的緊張和激動,依舊曆歷在目。
測量系統作為火箭的「聽診器」,主要負責全箭所有參數的採集和監測,為各系統提供可靠的測試數據,用以判斷火箭工作狀態。此外,還負責與地面測控設備配合完成火箭當前位置的測量任務。系統設備多,分布廣,技術狀態複雜多樣。
面對紛繁複雜的業務知識,張楠沒有絲毫退縮,反而是迎難而上。他虛心學習,刻苦鑽研,經過近五年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磨礪,測量知識體系架構在張楠腦海裡成形。從本系統測試到與外系統的匹配測試,從總檢查到加注發射升空,所有的測試流程及內容他已經爛熟於心。用五年磨一劍,單位開始安排他擔任測量系統指揮員,圓滿組織完成了10餘次測量系統測試發射任務,成為系統最出色的新生力量。
2012年,文昌發射場建設初期,亟需技術人才,張楠主動請纓到海南,打算為新一代航天發射場添磚加瓦。面對新型號新任務,他孜孜不倦,刻苦鑽研。擔任長徵七號火箭測量系統指揮員,工作上他見微知著,組織排除了大小故障及隱患13項,將其中大部分故障消除在萌芽狀態中,這不僅有力保證了長徵七號首飛和「天舟一號」任務的成功,也為各型號測量系統任務組織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時隔13年後,張楠已經完全從那時的崗位新人,成長為了航天測試發射領域的專家。轉戰海南以來,他帶領團隊圓滿完成了長徵五號、長徵七號、長徵五號B等多個型號的合練及首飛任務,完成了長徵五號復飛、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等重大航天測試發射任務。如今,張楠負責測量、測發指揮監控、車載遙測等多個系統的總體工作,他培養的多名指揮員也已能擔當重任。
本次任務中,他又帶領他的團隊為嫦娥五號任務加班加點,圓滿完成了各項測試工作。張楠認真把控各系統的技術狀態,嚴把質量安全關口,發揚「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精神,全力保障了嫦娥五號任務成功飛天。
張楠正在部署發射日測試工作
從西昌輾轉到文昌,他工作始終如一、勤勤懇懇;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他始終懷揣夢想、砥礪前行。正如他的人生信條「幹一行就要愛一行,幹一行就要鑽一行」那樣,他在航天測試發射的陣地上,圓滿地完成了一個接一個任務,也實踐著自己一個又一個的航天夢。
(鄭懷周 廖宸)
來源:國防時報
編輯:謝念修
編審:李超
通聯:國防時報新聞中心 20289601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