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太空 那些助力「嫦娥五號」奔月的湖南伢子們

2020-11-24 紅網

紅網時刻記者 陳宗昊 通訊員 曾鵬 陳科維 張鵬 文昌報導

「5、4、3、2、1,點火!」11月24日凌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揮員發出鏗鏘有力的口令,發射控制臺操作手迅速按下紅色點火按鈕,在烈焰的映襯下,隨著一聲巨響,「嫦娥五號」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託舉下壯麗升空,開啟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返回的徵途。這背後,是包括湖南籍參試人員在內的所有中國航天人的默默付出。

湘潭伢子劉延。

劉延:擔當「萬裏海天第一棒」的湘潭伢子

「銅鼓嶺光學跟蹤正常!」「嫦娥五號」任務當天,湘潭伢子劉延和他的團隊穩穩捕獲火箭目標,將「嫦娥」奔月的最美瞬間展現在世人面前。

銅鼓嶺測控區則由於其獨具優勢的地理位置,被譽為文昌航天發射場火箭點火升空後測控接力的「萬裏海天第一棒」,為指控中心提供火箭起飛和初始飛行階段的數據信息,是探月路上至關重要的一環。劉延深知自己崗位的重要,為了確保圓滿完成任務,從9月起,他便要求進駐到一線進行任務準備,開展設備中修改造。

2016年,碩士畢業的劉延來到這裡,開始了他逐夢航天的求索之路。他從光學設備的數據交互崗位幹起,平日加班加點刻苦,短短數月,不僅精通了本職崗位,還主動要求換崗實踐,很快便做到對整個設備都基本融會貫通,圓滿完成數次首區和高密度航區測控保障。短短兩年時間,他的能力便得到上級充分認可,任命為該設備的負責人。

作為我國唯一一座濱海航天發射場,文昌發射場常常被籠罩在一層海霧之中,設備成像質量受到較大影響。劉延利用研究生期間學習圖像處理與虛擬實境專業之長,開啟突擊鑽研模式,很快就提出一種基於暗通道先驗的視頻去霧方法,並完成高清圖像的實時處理,大大提高了設備成像質量。在此次長徵五號火箭發射中,劉延再次將此方法有效運用於任務保障。

作為崗位負責人,劉延認為只有讓崗位人員在任務準備階段充分熟悉火箭的彈道特性,才能確保任務萬無一失。為此,他絞盡腦汁,在現有仿真訓練的基礎上,加入多樣化的訓練功能,增加多焦段訓練、效果評估等多種功能模塊,為崗位人員的能力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只有在平時增大訓練難度,才能在實戰中從容不迫。」劉延這樣說道。

努力和勤奮,最終在火箭成功升空的喜悅中得到了回報。隨著火箭順利升空,劉延興奮地告訴記者:「圓滿完成『嫦娥五號』任務『萬裏海天第一棒』的工作,總算沒有給家鄉人民丟臉!」

來自婁底的張梁。

張梁:沉迷於科研攻關的婁底籍工程師

婁底因婁星和氐星交相輝映而得名。浩瀚星空,燦爛無比,來自婁底的張梁也機緣巧合地和航天結下了不解之緣,於2013年上海交大畢業之後,開啟了築夢太空的漫漫徵途。

來到發射場,高聳入雲的塔架讓張梁深深震撼,一種神聖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他說:「既然來幹航天了,就一定拿出點成果來!」初到崗位,面對剛剛完成安裝調試和綜合校飛的設備,張梁認識到已經到了形成能力的關鍵時刻,要迅速發揮設備功能,自身必須要有過硬的技術能力。

他一直自我加壓,日日與書為友,把自己泡在厚厚的技術文檔與各類設備資料裡。同時,他深知光有書本不足以掌握了解設備。所以他總是不斷向老同志「取經」,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學習筆記。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一年時間,他就從一名剛畢業的學生成長為技術骨幹。

夢想催人奮進。一個電腦包,一輛電動小滑板,是張梁在每個周末和假期的標配。他的周末常常是與設備相伴,與科研項目相隨。任務中,他發現受限於複雜的發射場曝光條件,單一波段的光學圖像難以很好地呈現火箭各階段態勢。為了有效增強圖像質量,他發揮自身所學,經過反覆研究,提出一種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圖像融合方法,取得較好的效果。此次任務中,融合後輸出圖像也再一次得到了領導和專家的充分肯定。

自動化和智能化是航天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在光學跟蹤過程中常常依賴於伺服操作手發現和跟蹤目標。能不能讓計算機代替一部分人腦的工作呢?張梁帶領團隊開始了又一次的探索。經過反覆試驗,一種基於檢測的目標跟蹤方法新鮮出爐,可以實時感知出現在視場中的火箭目標和位置,極大提升光學設備智能化運行水平,設備完成了「有人跟蹤」到「智能捕獲」質的飛躍。

努力終獲收穫。火箭騰空而起,任務圓滿成功。回味著自己的辛勤付出,張梁感到他就像萬千航天人中的一股涓流,匯入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汪洋大海,那是一種非一般的滿足。

正在操作設備的吳東。

吳東:幹航天就要有益陽人「恰得苦」「霸得蠻」的勁頭

火箭升空那一刻,離火箭最近的一雙「眼睛」來自益陽籍攝像技師吳東。他所在的光學測控設備觀測點號距離塔架僅幾百米,拿到的是火箭飛行的第一手測控數據。從火箭點火到飛離塔架,僅僅幾十米高度,他卻要完成對幾千張圖片精確到像素的圖像判讀,並及時準確測算出火箭起飛的關鍵性能數據。

說起吳東,大夥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讚,誇他工作有激情、幹事有勁頭。新春伊始,疫情肆虐,回家探親的同事無法及時歸隊,三個點號的工作全部壓在了吳東一人身上。設備轉場、吊裝、布線、調試……為了不影響任務進程,吳東一個人頂三個用,早出晚歸成了常態,正是憑著一股益陽伢子「恰得苦」「霸得蠻」的勁頭,設備得以正常開展任務調試。

在「嫦娥五號」任務準備階段,吳東被查出患有心臟疾病,需要入院手術治療。住院期間他依舊對崗位念念不忘,時不時打電話詢問設備狀態,指導新同志進行操作。一回到單位,他就馬不停蹄趕到點號查看設備。不少同事都勸他悠著點,他指著設備笑著說:「不要緊,這才是給治療我『心病』的靈丹妙藥。」

火箭發射前,吳東早早前往點號就位,對設備狀態進行確認。他是最早一批進入任務狀態的測控崗位人員,同時也是最晚撤離現場的。十多個小時的高壓鏖戰讓大家對吳東的身體表示擔憂,但在吳東心中,只有完成任務,不負囑託,哪怕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一切準備就緒,吳東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10、9、8……」隨著指揮員下達點火口令,火箭騰空而起。操作臺上,吳東沉穩操作,精確判讀,圓滿完成任務。享受著任務成功的喜悅,吳東表示:「能夠用自己所學貢獻祖國航天事業是我的驕傲,感謝家鄉父老的關注支持,我會再接再厲,為家鄉爭光!」

劉盟正在檢查設備。

劉盟:「嫦娥五號」飛往「月亮粑粑」,張家界小夥圓夢放射場

「月亮粑粑,肚裡坐個爹爹。爹爹出來買菜,肚裡坐個奶奶……」跟大多湖南人一樣,這首《月亮粑粑》也陪伴了張家界籍通信崗位操作手劉盟的童年時光。這個張家界小夥心中從小對月亮有著無比的憧憬,常常幻想月亮之上有著什麼神奇的事物。

去年8月,大學畢業的劉盟懷著夢想來到文昌。看著探月工程赫然列在發射場發射計劃之中,他激動萬分,兒時魂牽夢繞的探月夢想在心間湧動。劉盟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在這裡實現自己的夢想。

通信系統是發射場系統的五大組成之一。作為通信崗位操作手的劉盟負責這次發射任務的圖像通信傳輸。在任務中,他要接收各測控設備的圖像信息並解碼、剪輯、傳輸……他保障的是一條非常關鍵的「神經網絡」。

最初,劉盟被安排到時統調度崗位。當時疫情緊張,崗位人員缺少,能夠親手幫帶的同志也不多;加之任務期限緊張,他總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用,只能加班加點刻苦訓練,短短數月,劉盟就精通了本職崗位,圓滿完成了長五B首飛等數次重大任務。

「天問一號」任務中,由於崗位需要,劉盟被調換到圖像通信崗位。新崗位、新環境、新任務,劉盟把所有的心思都撲在崗位上,泡機房、拜師傅、跑線路、學技術,忙得不亦樂乎。有時候為了弄懂一個問題,他一直留在機房,反覆查資料、學原理,直到弄懂為止。在老同志的指導下,他迅速掌握了設備的難點和關鍵技術,也順利通過了探火任務的考驗。

面對實現兒時夢想的「嫦娥」任務,劉盟更加用心刻苦。為了儘可能減少誤操作和設備故障,提高自身的應急處突能力,從任務啟動開始,他就鉚在崗位上,一遍一遍演練,一次一次地回想和預想,模擬真實情況下可能出現的故障並開展針對性訓練。

24日凌晨,隨著長徵五號火箭的順利升空,劉盟抬望夜空,思緒也跟隨著那奔月的「嫦娥」一同飛向了「月亮粑粑」。「圓夢的感覺真好!」劉盟笑著說。

相關焦點

  • 張楠:不斷逐夢,再次助力嫦娥奔月
    2020年11月24日凌晨,長徵五號遙五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將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是我國探月工程乃至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 「瀋陽元素」助力「嫦娥五號」奔月
    原標題:「瀋陽元素」助力「嫦娥五號」奔月   本報訊(瀋陽日報、沈報
  • 嫦娥五號為何凌晨「奔月」?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一是便於奔月軌道的設計。錢航表示,月球探測與火星探測一樣,都屬於深空探測,在火箭發射軌道設計上,要考慮到地月相對位置關係,因此相比通信衛星等發射任務,約束條件更多。此次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要在滿足地球與月球位置關係的限制、火箭射向和滑行時間的約束、探測器地月轉移時間、返回器再入航程等條件下,選擇最合適的發射時間,也就是確定火箭的發射窗口。
  • 嫦娥五號探夢星空
    「胖五」送「嫦五」,奔月去探月。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順利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嫦娥五號正在執行的是我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 嫦娥五號即將奔月 BJ40軍團直抵文昌助力中國航空
    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 人類對太空的憧憬與夢想也從未止步。1969年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51年後的11月底中國人自主研發的嫦娥五號登月探測器即將發射,同時將具有重要科研價值的月球表面樣本帶回地球。
  • 宜品乳業助力嫦娥五號發射 小小考察團集結「宜品號」
    青島2020年11月24日 /美通社/ -- 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將「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發射圓滿成功。「嫦娥五號」作為我國探月三期工程「繞、落、回」中最後一次從月壤取樣返回的項目,是我國探月「三步走」計劃中的最後一步,嫦娥五號肩負著我國探月計劃的收官之戰,在我國航天事業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宜品乳業作為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始終以航天精神為引領,在產品品質上做到精益求精。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 張一一力證嫦娥故裡在湖南岳陽
    嫦娥五號探測器今晨發射成功   湖南岳陽倉田村湖南民族學院院內「嫦娥故裡」巨型雕塑   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
  • 嫦娥五號奔月
    ,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此次擔任「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任務的是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這也是長徵系列火箭第五次護送「嫦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也被航天迷們親切地稱為「胖五」。之所以稱它為「胖五」,就是因為長徵五號在長徵系列火箭中芯級直徑最大,是中國首型5米芯級直徑的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打破了我國多年來傳統運載火箭3.35米箭體直徑的限制。與「胖」相對應的是其運載能力。
  • 「嫦娥五號」為何選在凌晨奔月?專家詳解
    它使我國現役火箭的運載能力提升2.5倍,可一次將16輛小汽車的重量送入太空。有了它,還能把更大更重的飛行器送到深遠的太空。 從30多年前開始啟動論證,到20多年前開始預研,10多年前開始立項研製,「胖五」的成長已走過30多年時光。
  • 奔月在即!嫦娥五號為啥要在凌晨發射?
    這是「胖五」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第二次應用性發射,將運送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實施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航天科普專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設計師錢航對此進行了解讀——一是便於奔月軌道的設計。月球探測與火星探測一樣,都屬於深空探測,這一類型的任務在火箭發射軌道設計上,要考慮到地月相對位置關係,因此相比通信衛星等發射任務,約束條件更多。
  • 奔月!南航專家解讀「嫦娥五號」
    24日凌晨,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順利發射,這一次,「嫦娥」不僅將實現「奔月」的目標,還將歷史性地帶著月球的「禮物」——約2千克左右的月球土壤樣品返回地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聞新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嫦娥五號」的月球採樣,將有助於科學家們更好地研究月球起源,並探索月球生命的存在,會推動我國探月計劃的實施前進一大步。
  • 嫦娥五號奔月,揭探月工程背後的那些秘密
    」的兄弟姐妹們就開啟了探月新徵程,天眼妹簡單給大家梳理一下,我國的「嫦娥工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後來由於嫦娥三號表現出色,嫦娥四號該幹什麼還曾一度引起專家們的激烈討論。
  • 發揚「航天精神」 逐夢星辰大海
    從「兩彈一星」的偉大創舉,到「天宮」攬勝、「嫦娥」奔月,再到「北鬥」指路、「長五」飛天……中國航天事業每一步跨越,都離不開航天精神的堅定支撐。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化,航天精神一以貫之、歷久彌新。銘記「東方紅一號」的歷史,傳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航天夢也是強國夢。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砥礪前行。「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這是今年航天日的主題。
  • 航天基地硬科技助力「嫦娥奔月」​​​...
    而在「嫦娥五號」地月往返76萬多公裡的漫漫徵程中,位於航天基地的航天科技集團六院與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再次發揮「硬科技」實力,多方面助力「嫦娥奔月」「去月球上面抓把土~能否安全著陸於月球表面,是「嫦娥五號」探測器任務的關鍵一步。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為「嫦娥五號」研製的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相當於在著陸器上安裝了一部「泊車雷達」。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將極大方便「嫦娥五號」控制身姿順利「泊車」。
  • 嫦娥五號昨天奔月 兩位浙江的年輕人正在守望嫦娥
    很多人驚嘆於火箭升空的震撼瞬間,很少會去注意那些在現場忙碌的航天一線人員。然而,正是這些平凡而又偉大的航天人,通過十幾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鑄造了中國探月夢。在嫦娥五號飛天之際,錢江晚報採訪了兩位年輕的浙江航天人。
  • 「嫦娥奔月」!保山好兒郎楊本湘助力!
    嫦娥五號發射升空瞬間畫面 視頻來源:「人民日報」微博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中國探月再啟嫦娥奔月的浪漫之旅從西昌到文昌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探月工程每一次捷報頻傳的背後都有雲南兒女的助力
  • 「大火箭」成功送「嫦娥五號」奔月!揭秘三大看點
    隨後,「嫦娥五號」成功入軌,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歷經十年,大火箭「胖五」終於和「嫦娥」攜手奔月。而此前,探月工程的發射任務均由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完成。此次發射有哪些看點?記者邀請「胖五」的「娘家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的設計師,進行了詳細解讀。
  • 青春在燃燒,為了心中的奔月夢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
    【一線講述】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青春在燃燒,為了心中的奔月夢  編者按  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它開啟的,是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抵達月球後挖取月壤,再帶回地球。
  • 又變軌了,嫦娥五號奔月跟「姐姐們」有何不同?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1月25日22時06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兩臺150牛發動機工作約6秒鐘,順利完成第二次軌道修正。自11月24日凌晨發射升空之後,嫦娥五號已於當晚實施了首次中途軌道修正。截至第二次軌道修正,它已在軌飛行約41小時,距離地球約27萬公裡,目前各系統狀態良好,地面測控通信各中心和臺站跟蹤正常。
  • 特別關注|「嫦娥五號」南寧力量曾在武鳴高中和橫縣中學讀書 學校師生向榜樣學習逐夢前行
    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曾在武鳴高中就讀的甘思舊,現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技術部的氣象系統工程師,是此次嫦娥五號任務的氣象保障團隊骨幹成員。2013年12月,宋政輝作為電學電源組小組長帶領同事們一起圓滿完成了「嫦娥三號」任務計量檢定工作,2018年宋政輝從西昌調往海南,扛起了文昌發射場計量電學組組長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