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業大學杜文博教授團隊:發表鎂合金領域綜述!

2020-12-06 孜然學術

在過去的時間裡,研究者們一直追求鎂合金在力學-導熱雙重性能的應用,並且已經做出了很大努力來改善不同鎂合金的導熱性和力學性能,並且清楚地掌握了微米級、納米級甚至分子尺度上的基本傳熱過程。近日,北京工業大學杜文博教授團隊發表了鎂合金的導熱性綜述文章。相關論文以題為「 A review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magnesium and itsalloys 」近日發表在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jma.2019.08.002

這篇研究高度總結了近幾年的研究工作,重點介紹了溶質原子,熱處理,變形和溫度等因素對鎂合金的導熱性的影響,希望對正在開發具有優異導熱性的鎂合金的研究人員有所幫助。

Mg-Zn和Mg-Mn系列合金的電導率通常高於Mg-Al和Mg-RE系列合金的電導率。在鎂合金的功能應用中,熱導率和機械性能之間的平衡仍然是長期的挑戰。應當更多地關注合金設計和優化製造工藝,以開發具有優異熱性能和機械性能的鎂合金。→綜述:鎂合金的導熱係數研究最新進展!

圖1. 鎂合金的導熱係數與極限抗拉強度的關係

鎂合金的導熱係數與其組成密切相關。α-Mg基體中表現為非均質原子的合金元素普遍降低了鎂合金的導熱係數。鎂合金的導熱係數與其組成密切相關。遺憾的是,α-Mg基體中表現為非均質原子的合金元素普遍降低了鎂合金的導熱係數。圖中顯示了幾個溶質原子惡化α-Mg基體熱導率的順序。添加溶質原子會引起α-Mg基體的晶格畸變,改變晶格參數並通過取代Mg原子縮短電子和聲子的平均自由程,從而對導熱性能產生不利的影響。晶格畸變的發生主要是由於兩個原因。一方面,由於溶質原子與鎂原子之間半徑的差異,認為溶質原子是引起晶格畸變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溶質原子和鎂原子的化學價態可以改變。溶解度越高的溶質原子引起的晶格畸變越嚴重。

圖2. 溶質原子對α-Mg基體熱導率的影響

在時效處理過程中α-Mg基體中會析出大量溶質原子,形成的第二相會削弱晶格畸變從而提高導熱性能。時效處理同時也增大了平均晶粒尺寸和減少了原始的晶界缺陷,這也是有利於提高導熱係數。而且熱導率可通過老化時間來提高熱導率。

圖3不同鎂合金的熱性能。(a) 熱擴散率;(b)比容量;(c)導熱係數;(d)導熱係數與α-Mg相的單晶體的變化

大量研究認為析出相與α-Mg基體之間的界面對基體原子在析出相周圍的排列有重要影響。在時效處理過程中,析出物與基體之間的界面從時效下的共格界面或峰值時效時的半共格界面轉變為過時效時的非共格界面。主要原因是由於析出相原子佔據α-Mg晶格節點而引起的應力場較大,共格界面引起嚴重的晶格畸變。這種晶格畸變嚴重限制了電子和聲子的自由運動和導電,導致鎂合金的電導率或熱導率下降。相反,沉澱與α-Mg基體之間的非共格界面產生了相對較小的晶格畸變。另外,雖然第二相的形成會產生新的表面缺陷不利於導熱,但鎂合金的導熱係數對溶質原子比第二相更為敏感。因此,時效處理是提高鎂合金導熱係數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同時提高導熱係數和力學性能。這一結論也適用於其他合金,如鋁和鋅合金。

圖4.498K下的Mg-12Gd合金不同時效時間的TEM和亮場。(a,d)4 h;(b,e)24 h;(c,f)300 h;(g)共格界面;(h)非共格界面的原子模型

變形對熱導率的影響相對複雜,通常主要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如織構、晶粒尺寸和析出物等等。由於再結晶晶粒的擇優取向和鎂合金的六方密排(HCP)結構,鎂合金的熱導率表現出明顯的各向異性。袁等人報導了ZM51合金在橫向(TD)和法向(ND)方向的導熱係數優於擠壓方向(ED)的導熱係數。主要由於是電子和聲子在<112『0>方向和{0001}面上的平均自由程相對較短。但是動態析出和基體織構的弱化對導熱係數有積極的影響。另外還比較了鍾等人在鑄態和擠壓態具有不同錳含量的二元Mg-Mn合金在室溫下的導熱係數的研究,發現在Mn含量小於1.2wt.%的情況下,鑄態Mg-Mn合金表現出比擠壓態合金更高的導熱係數,這是因為擠壓後平均晶粒尺寸減小,並產生了典型的基體織構造成的主要原因。然而,當Mn含量超過1.2wt.%時,情況正好相反,因為在熱擠壓過程中納米顆粒從α-Mg基體中析出。此外,Panet等人研究稱,由於基體的織構弱化,大應變軋制可以提高鎂合金的導電率,因此,織構弱化是開發導熱性能優良的鎂合金的首選方法。

圖5.擠壓態ZM51合金EBSD的微觀結構(a)ED樣本;(b)TD樣本;(c)ND樣本

圖6. (a,b)擠壓態Mg-1.2Mn合金中細小顆粒的透射電鏡觀察;(c)不同Mn含量的鑄態和擠壓態Mg-Mn合金導熱係數的比較;Mg-0.1Mn合金的極圖(d)鑄態;(e)擠壓態

在較高溫度範圍內(>300K)純鎂及其合金的熱導率隨溫度的變化不同。由於聲子能量的增加,純Mg的導熱係數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導致電子-聲子和聲子-聲子散射增強。然而與純Mg相比,Mg-Zn二元合金的導熱係數隨溫度升高而增大。由於Zn元素的加入,雜質-電子彈性散射和雜質-聲子彈性散射是影響熱導率的主要因素。類似地,其他二元或三元鎂合金也存在這樣的現象。所以材料的導熱係數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然而,低溫(0-300K)的導熱係數變化也不同。純Mg、Mg-0.5%Zn和Mg-1.5%Zn合金的熱導率在20-40K的極低溫度範圍內出現峰值,這是由於缺陷以及雜質-電子散射和雜質-聲子散射的最終競爭的結果。高能聲子對電子的散射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強,從而導致電子導熱係數急劇下降。在其他材料中也觀察到類似的現象,如鋁合金和鋼等。因此,確保鎂合金製成的產品(如電子產品)在產生熱量時表現出預期的性能就顯得尤為關鍵。

圖7鑄態純Mg和Mg-Zn合金的導熱係數與溫度的關係:(a)高溫;(b)低溫

綜述了近年來有關鎂合金導熱性能的相關研究進展,為今後開發具有工程應用價值的高導熱鎂合金提供了參考和借鑑。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為了開發出導熱性能優良的鎂合金,在降低晶格畸變和提高α-Mg基體純度方面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2)實現晶格缺陷和溶質原子的減少,有望提高鎂合金的熱導率。

(3)儘管Mg-RE系合金可以獲得高強度,但由於RE和Mg原子的化學價、半徑和核外電子的差異等眾所周知的困難,開發具有高導熱係數的Mg-RE合金仍然是一個極大挑戰。

(4)建立溶質原子、析出物、晶粒大小和織構對鎂合金導熱係數影響模型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文:馮馮)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公眾號友好轉載,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我院曾榮昌教授被聘為鎂合金國際期刊《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trens教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A.A. Luo教授、韓國首爾國立大學K.S. Shin、N.J.Kim教授、德國國家鎂中心Y.D. Huang博士及重慶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東北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和山東科技大學等國內高校及研究院的編委及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由期刊常務副主編彭曉東教授主持。
  • 上海交大董傑團隊鎂合金領域獲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董傑教授課題組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鋼鐵所Dierk Raabe教授團隊合作在鎂合金孿生與第二相交互作用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On theinteraction of precipitates and tensile twins in magnesium alloys
  • 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智能材料領域優秀團隊簡介
    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教授團隊,最早於1992年在哈工大開展智能材料系統和結構的研究,並長期致力於智能材料及其應用的研究,與杜善義院士等合著 「智能材料系統和結構」專著,且相關研究成果受到廣泛關注。冷勁松教授於2017年獲國際複合材料學會世界學者獎,2018當選年度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 天大吳水林教授團隊【綜述】光響應材料在抗菌領域的應用進展
    近日,天津大學材料學院吳水林教授團隊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高水平期刊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上發表題為「Photoresponsive Materials for Antibacterial Applications」綜述論文,湖北大學劉想梅教授作為共同通訊作者。
  • 丁文江:帶領團隊在稀土鎂合金等領域實現應用突破
    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文江在鎂材料領域研究了整整31年,帶領團隊在稀土鎂合金、醫用生物鎂、鎂基能源材料等三個領域取得成果,實現了應用突破。昨天,丁文江榮獲上海市科技功臣獎。  鑄造老師上課讀海涅詩句  63歲的丁文江,讀書時其實更喜歡文科。「我當年最大的理想是當記者。」丁文江笑著說。然而造化弄人。
  •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團隊在攪拌摩擦焊接領域持續發力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哈爾濱工業大學青年科學家工作室建設項目的支持下,哈工大先進焊接與連接國家重點實驗室黃永憲教授、曹健教授團隊在國際材料科學研究領域著名期刊《材料科學進展》發表了題為「攪拌摩擦焊固有模式及其控制策略」(Recent progress on control strategies for inherent issues in friction stir welding)的長文綜述
  • 廣東工業大學綜述大分子光引發劑
    近日,廣東工業大學材料與能源學院劉曉暄教授團隊與法國University of Haute Alsace的Xavier Allonas教授在《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Progress in the
  • 國際重要期刊發表齊魯工業大學歐陽俊教授團隊文章
    近日,齊魯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歐陽俊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中科院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25.245)上發表題為「Superparaelectric (Ba0.95,Sr0.05)(Zr0.2,Ti0.8)O3 Ultracapacitors」的最新研究成果。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為通訊單位,歐陽俊教授為該論文唯一通訊作者。
  • 東華大學劉豔彪教授團隊【綜述】電活性碳納米管濾膜研究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劉豔彪教授團隊與哈佛大學Chad Vecitis教授和南京大學高冠道教授在《化學研究述評》(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聯合發表了題為「電活性碳納米管濾膜在環境方面的應用與展望
  • 四川大學楊勝勇教授團隊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Chemical Reviews發文
    近日,我校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勝勇教授團隊和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Gisbert Schneider教授團隊在化學領域權威期刊Chemical Reviews雜誌(IF:54.301)在線發表了題為「Concept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Computer-Assisted Drug
  • 河南大學張立新團隊發表葉綠體蛋白轉運和分選綜述文章
    來源 | 河南大學近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張立新教授團隊在Trends in Cell Biology期刊發表了題為Protein Sorting within Chloroplasts的文章,系統總結和闡述了葉綠體蛋白轉運的研究進展,並對未來該領域研究提出展望。
  •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朱宏偉團隊在《化學學會評論》發表石墨烯綜述論文
    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朱宏偉團隊在《化學學會評論》發表石墨烯綜述論文清華新聞網7月10日電 7月5日,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朱宏偉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旗下的《化學學會評論》(Chemical Society Reviews)期刊上在線發表長篇綜述論文《石墨烯-表面的物理與化學》(The physics
  • 東南大學顧寧教授團隊發表關於超聲協同微納氣泡增強EPR效應的綜述
    近日,東南大學顧寧教授團隊在生物醫學1區雜誌《Theranostics》(2018 IF: 8.063)上發表論文,綜述了基於超聲和微納氣泡的EPR效應及其增強策略。超聲本身所具有的機械效應、熱效應和理化效應可以提高藥物的擴散能力,促進藥物的外滲,增強血管的通透性,提高EPR效應的水平。
  • 中國科協第332次青年科學家論壇在北京舉辦
    11月11日-12日,以「航空信息網絡顛覆性技術前瞻」為主題的中國科協第332次青年科學家論壇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唯實國際交流中心舉辦。該論壇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承辦、同濟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協辦。論壇執行主席由我會四名會員聯合擔任,分別為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入選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杜文博副教授,中組部青年千人入選者、同濟大學嚴鋼教授,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入選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向榮副教授和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入選者、西北工業大學劉準釓教授。
  • 西工大張健教授團隊:水分解制氫領域重要進展
    近日,西北工業大學理學院應用化學系張健教授團隊先後在光電/電催化水分解制氫催化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工作分別以第一作者/第一單位和通訊作者/通訊單位發表於材料科學領域頂級期刊先進材料(Adv.
  • ...大學張立軍教授團隊InfoMat綜述—半導體光電功能材料的計算設計
    近日,吉林大學張立軍教授「半導體光電材料模擬與設計」團隊聯合華南師範大學劉準特聘研究員與李京波教授所在的「新型半導體摻雜機制研究及器件應用」團隊在Wiley出版集團新推出的信息材料領域高影響力期刊InfoMat上發表了題「Computational functionality‐driven
  • 單智偉團隊7月《科學》刊文一作劉博宇:原位電鏡研究鎂合金的應用...
    儀器信息網訊 北京時間7月5日凌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刊發西安交通大學單智偉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通過採用原位電鏡納米力學測試技術,表明塑性差並不是鎂的固有屬性,通過提高流變應力(如通過細化晶粒或提高應變速率)來促進位錯形核和滑移,可能是行之有效的增塑方法
  • 東北大學教授在《Nature》子刊發表綜述論文,影響因子達17.728!
    9月2日,東北大學生命科學與健康學院劉麗君教授聯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Dana Farber腫瘤研究所Piotr Sicinski教授在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Cell Cycle
  • Chem.Soc.Rev.以封面文章報導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李林教授和...
    西工大新聞網11月3日電(胡文博)近日,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柔性電子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團隊在國際著名刊物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發表題為「Bioapplications
  • 西南交通大學崔樹勳教授在國際權威綜述學術期刊發表專題評述論文
    近日,西南交通大學崔樹勳教授系統評述了近年來各研究組在高分子單鏈彈性環境響應方面的研究進展。綜述首先簡要介紹了AFM-SMFS的工作原理以及單鏈力譜的判定標準;其次介紹了高分子單鏈理論模型的發展歷程;介紹了高分子單鏈固有彈性的概念(高分子主鏈結構的固有焓彈性),並匯總了若干高分子主鏈結構的固有彈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