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大學:加點魚皮!製備優異的電磁波吸收材料

2020-10-05 材料material

能源與環境是世界上的熱點問題之一。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電磁波已廣泛用於日常生活,工業生產,軍事和航空航天領域。然而,電磁輻射的增加不僅幹擾電子設備的正常使用,而且危害人類健康。此外,設備的便攜性要求更高的效率和更小的體積。因此,具有重量輕,匹配厚度薄,有效吸收帶寬寬,吸收能力強等優點的電磁波吸收材料的製備成為熱點。


在吸波材料中,鐵磁性金屬/碳類複合吸波材料由於其足夠的磁損耗和強介電損耗而成為熱點材料。在鐵磁性金屬中,氮化鐵因其出色的化學穩定性,出色的磁性和出色的飽和磁化強度而引起了廣泛關注。此外,具有特殊六方晶系的Fe3N由於其高飽和磁化強度,低成本和抗氧化性而被認為是一種有前途的鐵磁材料。但是,氨氣通常用於傳統的氮化物合成中。高風險因素和對人體的巨大危害表明氨氣是次要選擇。因此,開發低風險,無汙染的Fe3N製造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來自青島大學的研究人員以魚皮為原料製備Fe3N@C複合材料。在熱解過程中,魚皮中的胺基酸成為生成Fe3N的氮源,與其他報導相比,這是一種綠色且低風險的Fe3N製備方法。由於Fe3N具有出色的磁性,Fe3N@C複合材料表現出優異的磁損耗,從而具有優異的電磁波吸收性能,在2.2 mm的厚度下具有-77.6dB的優異反射損耗。通過改變Fe源的添加量,碳的石墨化程度同時發生變化。此外,在德拜理論的基礎上,作者詳細討論了石墨化程度對介電行為的影響。相關研究工作以「Dielectric behavior of Fe3N@C composites with green synthesis and their remarkable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performance」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上。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jcis.2020.08.087


總之,作者以魚皮中的胺基酸為氮源成功製備了Fe3N@C複合材料,這是製備Fe3N複合材料的綠色友好途徑。特別地,作者仔細地研究了磁損耗和介電損耗。磁損耗包含自然共振和交換共振,在衰減電磁能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此外,由於高石墨化程度,極高的導電損耗促進了電磁波的衰減,偶極子極化損耗也有助於吸收電磁波。結果,S-0.8樣品表現出優異的吸波性能,在2.2 mm的厚度下具有-77.6dB的優異反射損耗。此外,在2.7 mm的匹配厚度下,有效吸收帶寬可能高達7.76 GHz,從10.24 GHz到18 GHz。(文:one end)


圖1 Fe3N@C複合材料的合成過程示意圖


圖2形態,結構和基本特徵


圖3 電磁波吸收性能表徵


圖4 磁性表徵


圖5 介電性能表徵


圖6 吸波機理示意圖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青島大學《JCIS》:加點魚皮!製備優異的電磁波吸收材料
    因此,具有重量輕,匹配厚度薄,有效吸收帶寬寬,吸收能力強等優點的電磁波吸收材料的製備成為熱點。在吸波材料中,鐵磁性金屬/碳類複合吸波材料由於其足夠的磁損耗和強介電損耗而成為熱點材料。在鐵磁性金屬中,氮化鐵因其出色的化學穩定性,出色的磁性和出色的飽和磁化強度而引起了廣泛關注。
  • 青島科大:低成本輕質納米複合材料,優異的電磁波吸收性能!
    導讀:本文製備的納米複合材料(BC/Fe3O4@C-2)在2.46 mm的匹配厚度下具有優異的電磁波吸收性能,而且這個材料具有高效、綠色、可大量生產、優異的RL、薄匹配厚度以及較寬的有效吸收頻帶的特點,為輕型吸波材料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借鑑
  • 廣工大《Carbon》:三維蜂窩狀複合材料,優異的電磁波吸收性能
    然而,通常分散在EM波透波基體中的傳統吸收材料(例如鐵氧體、磁性金屬等)不再能滿足航空航天領域對吸波材料的高要求。因此,必須製備一種新型的吸波材料以滿足日益嚴格的質量要求,在民用和軍用領域都能發揮重要作用。
  • 電磁輻射屏蔽材料,石墨烯材料在電磁波吸收領域的應用
    石墨烯是單層碳原子緊密堆積而形成的一種超薄碳質新材料,厚度只有0.335nm,是目前世界上最薄的二維材料。自2004 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物理學教授A. Geim 和K. Novoselov 等用機械剝離方法觀測到單層石墨烯,其獨特的物理性能和在電子領域的潛在應用成為國際研究的熱點,並引起科學界新一輪「碳」熱潮。
  • 東華大學《Carbon》多孔碳納米膜,優異電磁波吸收性能
    由於隱身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日常生活中電子設備的使用日益增加,電磁波吸收(EMWA)材料受到了廣泛關注。高效EMWA材料被廣泛應用於軍事通信衛星、防禦X波段跟蹤、高頻成像雷達、衛星數字數據傳輸。目前,一些磁性和介電材料可廣泛用於準確改善EMWA樣品的吸波性能。但是,某些磁性材料(如磁性微球)具有EMWA頻率範圍窄、易自然氧化以及密度大的缺點,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
  • 哈工大:一種新策略,實現耐高溫電磁波吸收材料
    具有高性能微波衰減功能的電磁吸收材料可以通過電磁波衰減保護我們的生命免受射頻輻射的侵害。然而,影響先進的電磁衰減材料的開發和應用的關鍵問題是在高溫下吸收電磁波的性能降低。CNT衍生的二元SiC的這種多功能性表明它們是優異的吸波材料,在高溫下的EM波吸收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 哈工大《Carbon》:一種新策略,實現耐高溫電磁波吸收材料
    具有高性能微波衰減功能的電磁吸收材料可以通過電磁波衰減保護我們的生命免受射頻輻射的侵害。然而,影響先進的電磁衰減材料的開發和應用的關鍵問題是在高溫下吸收電磁波的性能降低。CNT衍生的二元SiC的這種多功能性表明它們是優異的吸波材料,在高溫下的EM波吸收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 ​陝科大《國際陶瓷》優異電磁波吸收性能,獨特三層空心材料
    吸收材料是EM幹擾防護和EM輻射防護領域的關鍵材料之一,它們可以通過將入射的EM波轉換成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機械能,電能和熱能)來消耗它們。然而,傳統的吸收材料由於其電磁吸收差且工作頻率窄,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開發具有顯著電磁吸收和寬工作頻率的先進吸波材料非常緊迫,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鐵氧體材料是研究最廣泛的吸波材料。
  • 北航:製備一種納米複合材料,實現優異電磁波吸收性能
    為了減少電磁汙染,研究人員越來越致力於開發有效的微波吸收材料,該材料可以將電磁能轉換成熱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電能和機械能。在各種EMW吸收材料中,諸如Fe,Co,Ni及其合金等磁性金屬材料因其高飽和磁化強度、高磁導率和強各向異性而引起了廣泛關注。此外,已知磁性金屬顆粒的電導率和磁性受其微觀結構的影響。
  • 屏蔽材料對電磁波的吸收損耗
    吸收損耗就是電磁波在屏蔽材料中傳播時的衰減程度。電磁波在介質中傳播時的衰減特性如右上角的公式所示。這裡的符號代表趨膚深度,這與前面我們介紹的趨膚效應對應,是63%的電流所集中的表面深度。根據這個公式,可以得到左邊的兩個吸收損耗的公式。上邊的公式是用趨膚深度表示的形式。十分直觀,屏蔽材料每增加一個趨膚深度,吸收損耗大約增加9dB.。常用材料的趨膚深度可以從一些材料手冊中查到。趨膚深度不僅與材料的種類有關,還與頻率有關,同一種材料,頻率越高,趨膚深度越小,因此,吸收損耗越大。
  • 復旦大學:一種原位取向生長策略,製備優異吸波材料
    磁性材料在傳統學科中具有重要的應用,例如信息存儲,傳感器,磁流體和雷達隱身。近年來,隨著納米材料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同磁響應材料的應用和開發越來越受到關注,特別是在提高存儲組件,微納米器件,生物醫學應用和電磁波能量轉換的潛力方面。
  • 青島大學:利用靜電噴霧技術製備高導電性石墨烯紙
    ▲【引言】由於具備良好的導電性以及優異的機械性能,石墨烯紙作為一種石墨烯基的宏觀材料在柔性電子領域獲得了廣泛的研究和關注【成果簡介】近日,青島大學的韓文鵬博士研究組與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的譚平恆教授研究組合作報導了一種利用改進的靜電噴霧技術製備高導電性石墨烯紙的新方法。
  • 哈工大《Carbon》:一種高性能電磁波吸收材料
    微波吸收是一種針對嚴重電磁汙染的高級且可持續的策略,因為它建立在電磁能量的有效轉換上,而不是傳統的反射原理。以這種技術,微波吸收材料(MAMS)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並進行了深入研究。眾所周知,電磁波是由空間中相同且相互垂直的電場和磁場產生的,這確定了它們的傳播可以通過與電或磁分支相互作用而終止。因此,常規MAMS通常分為介電損耗和磁損耗的介質。
  • 寧波材料所在電磁屏蔽材料設計與製備方面取得進展
    電磁屏蔽材料是一類能夠通過吸收和反射等方式來衰減電磁波能量傳播以有效抑制電磁幹擾和汙染的功能材料。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高分子事業部研究員鄭文革和副研究員沈斌一直致力於高效電磁屏蔽材料的開發,前期已經在電磁屏蔽材料的製備以及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近期,該團隊又從「變廢為寶」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利用生物質廢棄物或生活廢棄物來設計和製備了輕質高效電磁屏蔽材料。
  • 青島這個團隊研發的「魚皮」帶來新希望
    &nbsp&nbsp&nbsp&nbsp2009年,當王寶泉坐在青島科技大學中德學院的辦公室裡,讀著海倫 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他不會想到十年後他和團隊會給眾多的角膜盲患者帶去光明的希望。
  • 青島大學研發可用於生物傳感的中空多殼層(HoMS)材料
    近日,國家重點實驗室/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夏延致教授和隋坤豔教授發展了一種全聚合物中空多殼層(p-HoMS)材料的合成策略。中空多殼層(HoMS)材料是近十年來新興的一種具有層層嵌套結構(亦稱為俄羅斯套娃結構)的多級微納材料。由於具有大的比表面積、多個界面層和各自獨立又相互連通的空腔等優異的特性,因此HoMS在生物、醫學、催化、傳感、能源、電磁屏蔽等眾多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HoMS材料主要基於模板法製備,然後通過刻蝕或高溫煅燒等後處理手段去除模板,已廣泛應用於各種無機HoMS的製備。
  • 青島大學在太陽能螢光聚光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青島大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趙海光教授、韓光亭教授、張元明副教授等與瑞典呂勒奧理工大學Alberto Vomiero教授和武漢理工大學龔曉教授合作在太陽能螢光聚光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Gram-Scale Synthesis of Carbon Quantum Dots with Large Stokes Shift Enables
  • Interfaces 青島科大張建明教授團隊在規模化製備石墨烯氣凝膠取得重要進展
    目前,石墨烯氣凝膠的一個顯著缺點是柔韌性較差,彎曲時易破裂,嚴重製約了該材料的應用領域。近期,青島科技大學高分子學院張建明教授團隊基於氣泡模板法,將天然膠乳粒子成功地複合到了氣凝膠的孔壁中,形成了仿玫瑰花表面的石墨烯孔壁結構,顯著增加了材料的韌性,同時維持了超低的密度(4.6 mg cm-3)。
  • 青島大學在柔性儲能器件電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近期,青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生王超(導師:趙修松教授、王憲芬副教授)在柔性儲能器件電極材料研究方向取得重大進展,其關於「Hollow Rutile Cuboid Arrays Grown on Carbon Fiber Cloth as a Flexible Electrode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 復旦等製備出新型碳納米管/石墨烯氣凝膠!
    強吸收、寬吸收頻帶,輕薄的性能使得CNT/石墨烯氣凝膠在電磁波吸收材料中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近年來,由於電子行業及無線電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電磁輻射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影響比以往增加了很多。為了減少電磁汙染,電磁波吸收材料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種材料可以通過它們的固有的磁性和介電損耗去衰減電磁能量將其轉化為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