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Carbon》:一種新策略,實現耐高溫電磁波吸收材料

2020-09-15 科轉雲

隨著電子設備日益普及,電磁汙染日益增多,這不僅影響電子器件的正常使用,也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具有高性能微波衰減功能的電磁吸收材料可以通過電磁波衰減保護我們的生命免受射頻輻射的侵害。然而,影響先進的電磁衰減材料的開發和應用的關鍵問題是在高溫下吸收電磁波的性能降低。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Zhijiang Wang課題組研究人員通過在多孔SiC骨架中構造SiC納米線網絡,成功製造了具有多個界面的碳納米管(CNT)衍生的二元多孔SiC。二次SiC納米線的數量和所接收的二元SiC的電子結構通過不同的加熱溫度而改變。CNT衍生的SiC納米線和SiC骨架的協同作用改善了多個界面的形成和傳播路徑。這些增強的介電性能可以誘導所製造的二元多孔SiC的高溫EM波吸收性能。例如,最小反射損耗(RLmin在9.3-12.4 GHz頻率範圍內,厚度為1.8 mm時達到−47.0 dB。當溫度升至600 °C時,最佳RL在8.6 GHz時可達到−51.0 dB。同時,構造SiC納米線網絡大大提高了抗壓強度。CNT衍生的二元SiC的這種多功能性表明它們是優異的吸波材料,在高溫下的EM波吸收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這項研究工作以「Efficient high-temperature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enabled by structuring binary porous SiC with multiple interfaces」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Carbon》上。

論文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8622320308186

介電-磁複合材料在室溫下具有出色的性能,但是磁性材料的固有局限性(在居裡溫度範圍內失去了磁性)限制了它們在高溫條件下的應用。介電型電磁波吸收材料是通過與電場相互作用來衰減EM波來確定的。一些介電吸波材料具有對高溫的抗氧化性,其在高溫環境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因此,必須開發可以在高溫下長時間使用的EM吸收材料


與碳泡沫,石墨烯和MWCNT相比,基於SiC的材料由於其化學穩定性,高溫和耐腐蝕性的優點而受到廣泛關注。此外,作為武器和裝備的結構部件,重量輕是電磁吸收器必不可少的因素。引入多孔SiC結構可以減輕設備的重量。結構和功能的集成是通過具有結構承載力的合理設計實現的。根據以前的研究,介電吸波能力主要取決於相對復介電常數,可以通過微觀結構和形態來確定。根據Debye方程,極化和電導率損耗會引起介電常數虛部隨溫度增加的溫度相關效應。減少的弛豫時間和增加的電導率歸因於溫度升高。


界面極化損耗與溫度的關係可以補償電導率損耗的增加,從而削弱介電常數隨溫度的升高。在微觀尺度上引入多個界面以增強界面極化將是一種有效的方式來調節介電常數隨溫度的變化,可以通過SiC骨架中的第二個SiC相實現多個界面。然而,關於通過無催化劑方法製備具有非磁性組分的二元多孔SiC的研究還很少。納米相材料表面上帶有懸空鍵的大量原子導致界面極化和顆粒活性增大,並具有多重散射,這對於優化高溫EM吸收非常重要。其他研究已成功地由多壁CNT和矽之間的反應開發出SiC納米線。因此,通過碳納米管和孔結構內的矽源的原位反應構建SiC納米線是可能的。


圖1 材料製備過程示意圖


圖2 XRD、SEM表徵


圖3 電磁參數


圖4 吸波性能表徵

圖5 吸波機理分析示意圖


綜上所述,作者提出了一種新穎的策略,即通過碳熱還原法在多孔SiC骨架中通過CNT衍生的SiC納米線網絡製備二元多孔SiC。考慮到多孔結構和納米線的協同結構效應,所獲得的二元SiC樣品在高溫EM波吸收方面表現出卓越的性能。可以通過改變製備溫度來調節獲得的二次SiC納米線的數量。在25 °C時,最小RL在9.3 GHz至12.4 GHz範圍內可以達到−47.0 dB,匹配厚度為1.8 mm。隨著溫度升高到600 °C,最小RL值進一步增加到-51.0 dB。

相關焦點

  • 哈工大:一種新策略,實現耐高溫電磁波吸收材料
    具有高性能微波衰減功能的電磁吸收材料可以通過電磁波衰減保護我們的生命免受射頻輻射的侵害。然而,影響先進的電磁衰減材料的開發和應用的關鍵問題是在高溫下吸收電磁波的性能降低。CNT衍生的二元SiC的這種多功能性表明它們是優異的吸波材料,在高溫下的EM波吸收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 哈工大《Carbon》:一種高性能電磁波吸收材料
    微波吸收是一種針對嚴重電磁汙染的高級且可持續的策略,因為它建立在電磁能量的有效轉換上,而不是傳統的反射原理。以這種技術,微波吸收材料(MAMS)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並進行了深入研究。眾所周知,電磁波是由空間中相同且相互垂直的電場和磁場產生的,這確定了它們的傳播可以通過與電或磁分支相互作用而終止。因此,常規MAMS通常分為介電損耗和磁損耗的介質。
  • 青島科大:低成本輕質納米複合材料,優異的電磁波吸收性能!
    導讀:本文製備的納米複合材料(BC/Fe3O4@C-2)在2.46 mm的匹配厚度下具有優異的電磁波吸收性能,而且這個材料具有高效、綠色、可大量生產、優異的RL、薄匹配厚度以及較寬的有效吸收頻帶的特點,為輕型吸波材料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借鑑
  • 電磁輻射屏蔽材料,石墨烯材料在電磁波吸收領域的應用
    碳材料是電磁屏蔽和吸波材料研究的重要內容,對於石墨、碳纖維、碳納米管等材料的電磁屏蔽和吸收性能的研究已經相當廣泛。石墨烯具有室溫量子霍爾效應和良好的鐵磁性,與石墨、碳纖維、碳納米管等材料相比,擁有獨特性能的石墨烯可以突破碳材料原有的局限,成為一種新型有效的電磁屏蔽和微波吸收材料。
  • 屏蔽材料對電磁波的吸收損耗
    吸收損耗就是電磁波在屏蔽材料中傳播時的衰減程度。電磁波在介質中傳播時的衰減特性如右上角的公式所示。這裡的符號代表趨膚深度,這與前面我們介紹的趨膚效應對應,是63%的電流所集中的表面深度。根據這個公式,可以得到左邊的兩個吸收損耗的公式。上邊的公式是用趨膚深度表示的形式。十分直觀,屏蔽材料每增加一個趨膚深度,吸收損耗大約增加9dB.。常用材料的趨膚深度可以從一些材料手冊中查到。趨膚深度不僅與材料的種類有關,還與頻率有關,同一種材料,頻率越高,趨膚深度越小,因此,吸收損耗越大。
  • 廣工大《Carbon》:三維蜂窩狀複合材料,優異的電磁波吸收性能
    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和5G網絡時代的到來使得無線通信設備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廣泛地使用,並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因此看不見和不受控制的電磁波(EM)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極大關注。各種研究表明,長期暴露於電磁波輻射會破壞DNA並增加患癌的風險。同時,軍事領域對飛機隱身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 復旦大學:一種原位取向生長策略,製備優異吸波材料
    磁性材料在傳統學科中具有重要的應用,例如信息存儲,傳感器,磁流體和雷達隱身。近年來,隨著納米材料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同磁響應材料的應用和開發越來越受到關注,特別是在提高存儲組件,微納米器件,生物醫學應用和電磁波能量轉換的潛力方面。
  • 東華大學《Carbon》多孔碳納米膜,優異電磁波吸收性能
    由於隱身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日常生活中電子設備的使用日益增加,電磁波吸收(EMWA)材料受到了廣泛關注。高效EMWA材料被廣泛應用於軍事通信衛星、防禦X波段跟蹤、高頻成像雷達、衛星數字數據傳輸。目前,一些磁性和介電材料可廣泛用於準確改善EMWA樣品的吸波性能。但是,某些磁性材料(如磁性微球)具有EMWA頻率範圍窄、易自然氧化以及密度大的缺點,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
  • 製備優異的電磁波吸收材料
    因此,具有重量輕,匹配厚度薄,有效吸收帶寬寬,吸收能力強等優點的電磁波吸收材料的製備成為熱點。在吸波材料中,鐵磁性金屬/碳類複合吸波材料由於其足夠的磁損耗和強介電損耗而成為熱點材料。此外,具有特殊六方晶系的Fe3N由於其高飽和磁化強度,低成本和抗氧化性而被認為是一種有前途的鐵磁材料。但是,氨氣通常用於傳統的氮化物合成中。高風險因素和對人體的巨大危害表明氨氣是次要選擇。因此,開發低風險,無汙染的Fe3N製造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製備優異的電磁波吸收材料
    因此,具有重量輕,匹配厚度薄,有效吸收帶寬寬,吸收能力強等優點的電磁波吸收材料的製備成為熱點。在吸波材料中,鐵磁性金屬/碳類複合吸波材料由於其足夠的磁損耗和強介電損耗而成為熱點材料。在鐵磁性金屬中,氮化鐵因其出色的化學穩定性,出色的磁性和出色的飽和磁化強度而引起了廣泛關注。
  • 梧桐果衍生3D磁性多孔碳纖維,實現出色的微波吸收
    螺旋/手性結構和分層孔可實現有效的協作。最小反射損耗超過−61.08 dB,填充物負載小於5%。fibers with a helical/chiral structure toward superior microwave absorption」的論文,研究提出一種催化自沉積(CSD)方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構建具有複雜螺旋/手性結構(MHPF)的3D磁性多孔碳纖維,以實現超輕和低頻微波吸收
  • 北航:製備一種納米複合材料,實現優異電磁波吸收性能
    為了減少電磁汙染,研究人員越來越致力於開發有效的微波吸收材料,該材料可以將電磁能轉換成熱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電能和機械能。在各種EMW吸收材料中,諸如Fe,Co,Ni及其合金等磁性金屬材料因其高飽和磁化強度、高磁導率和強各向異性而引起了廣泛關注。此外,已知磁性金屬顆粒的電導率和磁性受其微觀結構的影響。
  • Carbontech 2020 多孔碳材料論壇精彩呈現
    劉健研究員實驗室開發了納米多孔炭球的合成及功能化的新策略,可實現高分散,高品質具有不同顆粒尺寸,孔徑大小,孔排布及有序度,功能基團,石墨化程度的多孔炭球。並將其應用於CO2捕獲與轉化,多相催化,能源存儲與轉化方面。同時設計合成了一系列雜原子功能化的多孔炭球,炭中空球,蛋黃-蛋殼結構炭球,這些炭球在能源存儲與轉化表現出特有的性能。
  • 新材料天線吸收電波轉換為電力讓士兵電子設備告別電池
    1標題:新材料天線吸收電波轉換為電力讓士兵電子設備告別電池來源:bing摘要:新材料天線吸收電波轉換為電力讓士兵電子設備告別電池麻省理工學院的託馬斯·帕雷西奧斯教授、美方陸軍實驗室物理學家馬丹·杜貝博士2020年3月6日在《自然》雜誌發表文章稱,他們發明了一種新天線,這種天線能夠吸收來自於wifi、藍牙、行動電話信號的電波,並將這些電波轉換為電力能源。
  • 南科大一種新策略實現合金超高耐磨性能!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助理教授任富增課題組提出通過晶粒結構納米化、晶界原子偏聚和引入高密度共格納米析出相等調控合金界面結構和化學成分的新策略實現室溫和高溫超高耐磨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金屬材料領域頂級期刊Acta Materialia上。
  • 【科研進展】石墨烯和超材料的組合,可實現對電磁波進行超快實時...
    石墨烯與超材料的結合是實現太赫茲(THz)區域電磁波主動控制的理想途徑。在這裡,可調諧等離子體誘導透明(PIT)超材料,整合金屬諧振器與可調諧石墨烯,在太赫茲頻率下進行數值研究。通過改變石墨烯的費米能量,可主動調節可重構耦合條件,實現對超材料共振強度的連續操縱。
  • 南京大學研究實現電磁波反射相位的任意動態調控
    人工電磁超表面(meta-surface)是近一兩年人工電磁超材料(metamaterial)研究的最新發展方向和研究熱點之一,它可實現對電磁波反射和透射的靈活調控。近日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出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 3 : 3059 | DOI: 10.1038/srep03059)發表了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馮一軍教授課題組的題為「Active impedance metasurface with full 360° reflection phase tuning」研究成果,該論文主要報導了一種可實現電磁波反射相位360度動態調控的新型人工電磁超表面
  • 國產耐高溫新材料有望打破壟斷 國產氧化鋁連續纖維完成中試
    來源:中國證券網原標題:國產耐高溫新材料有望打破壟斷上海榕融宣布國產氧化鋁連續纖維完成中試,明年在臨港量產正在舉行的2020中國工博會上傳來好消息,上海榕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昨天宣布,國產氧化鋁連續纖維完成中試,預計明年一季度將在臨港實現量產,一舉打破國內耐高溫新材料長期被國外巨頭壟斷的局面。
  • 中國學者「吹」出二維材料製備新方法
    圖為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新進展。(哈工大提供)中新網哈爾濱9月18日電(記者 史軼夫)有600多年歷史的中國民間藝術「吹糖人」,如今在科研領域得到「應用」。哈爾濱工業大學18日發布消息,該校威海校區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周薇薇副教授團隊在二維材料的宏量製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近年來,二維結構的納米材料由於其獨特的物理、結構特性及其在光電子、場效應管、能源轉換和存儲等領域的潛在應用,吸引了研究人員的廣泛興趣。
  • 哈工大研製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爾電推力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空間應用
    原標題:哈工大研製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爾電推力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空間應用人民網哈爾濱11月24日電 11月3日,由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學院於達仁教授團隊、材料學院特種陶瓷研究所和航天五院502所聯合研製的我國新一代磁聚焦型霍爾電推力器HEP-100MF在實踐十七號衛星上採用,該衛星搭載「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