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研究實現電磁波反射相位的任意動態調控

2021-01-21 中國政府網

    人工電磁超表面(meta-surface)是近一兩年人工電磁超材料(metamaterial)研究的最新發展方向和研究熱點之一,它可實現對電磁波反射和透射的靈活調控。近日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出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 3 : 3059 | DOI: 10.1038/srep03059)發表了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馮一軍教授課題組的題為「Active impedance metasurface with full 360° reflection phase tuning」研究成果,該論文主要報導了一種可實現電磁波反射相位360度動態調控的新型人工電磁超表面。

    超表面是一種由超材料結構單元構造的超薄二維陣列平面,可實現對電磁波相位、極化方式、傳播模式等特性的靈活有效調控。2011年通過超表面實現反常電磁波透射和反射,從而拓展傳統電磁波折射定律的工作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後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通過超表面可實現負折射、負反射、極化旋轉、匯聚成像、複雜波束、傳播波向表面波轉化等新穎物理效應。超表面豐富獨特的物理特性及其對電磁波的靈活調控能力使其在隱身技術、天線技術、微波和太赫茲器件、光電子器件等諸多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超表面對電磁波相位的調控是其運用的關鍵,而目前絕大多數超表面一經設計成型後,其對電磁波相位性質的調控就固定不變了。最近,馮一軍教授和朱博博士將有源微波器件融入超表面的結構設計中,實現了超表面電磁波阻抗的主動調節。他們巧妙地設計了一種具有雙諧振性質的超表面單元,可在固定頻段內實現對微波信號反射相位的360度連續動態調控,解決了傳統結構中相位調節範圍不足的問題。運用這種技術可對超表面每個單元的相位調節性質進行改變和控制,形成多種形式的相位調節方案,為電磁波調控提供了更為靈活的方法。該超表面設計方法還可進一步擴展到太赫茲、紅外和光波段的器件設計中,實現對電磁波的波束調節、波束掃描、匯聚成像、複雜波束形成、極化轉換等調控,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基金和重大項目(項目批准號:61301017, 61371034, 60990322, 61101011)和教育部的資助。

相關焦點

  • 反射式超構表面實現自旋角動量到軌道角動量的任意轉換
    近日,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馮一軍教授研究團隊將超構表面(metasurface)的傳播相位和幾何相位相結合,研究了電磁波自旋角動量(Spin angular momentum, 單個通信信道中可以傳輸工作在相同頻率的多個正交模式的渦旋波束,這將極大地提高通信容量與數據傳輸速度,因此已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之一。近期,已有研究人員利用幾何相位超構表面實現了圓極化電磁波到渦旋波束的調控,但是幾何相位超構表面對兩個正交圓極化電磁波的相位響應恰好相反。當左、右旋圓極化電磁波分別照射於這種類型的超構表面時,由超構表面產生的渦旋波束的拓撲模式數恰好相反。
  • 復旦大學團隊實現手性光控制的高效光學近場調控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近日,復旦大學周磊教授、孫樹林研究員、何瓊副教授,與天津大學張偉力教授團隊合作,在超構表面調控光學近場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設計並製備的超構表面可在不同手性圓偏振光照射下高效率激發近場表面波並對其波前實現多功能調控
  • 調控電磁波於股掌之間丨瑞中校友何瓊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瑞安中學校友何瓊憑藉參與「超構表面對電磁波的調控」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何瓊是瑞安中學1997屆畢業生,先後在中國海洋大學、法國格萊諾貝爾第一大學、法國巴黎第六大學、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求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 ...朱衛仁課題組石墨烯動態可調超表面成果在光電子領域期刊《ACS...
    該工作研究了微波頻段內石墨烯三明治結構電磁特性的調控方法並與動態可調高阻抗表面相結合,以反射性低剖面單元結構為基礎,設計一款基於石墨烯的動態可調超表面,通過外加電壓實現在微波頻段內電磁波響應幅度和頻率的大範圍獨立調控,為石墨烯在超表面的應用提供了有益指導,同時也為設計超表面帶來新的自由度。論文的第一作者為博士生張金,通訊作者為朱衛仁。
  • 南京大學馬小松團隊在矽基光量子晶片上實現三維糾纏
    ,本公眾號由南京大學光聲超構材料研究院出品。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在Nature合作期刊npj Quantum Information上報導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結果《Three-dimensional entanglement on a silicon chip》,該團隊在矽基集成光量子晶片上實現了高維糾纏態的產生,濾波,調控等多項功能,並且利用精度的片上量子調控完成了量子模擬與量子精密測量等應用任務。
  • 南京大學馬小松團隊在矽基光量子晶片上實現三維糾纏
    光子作為量子信息的載體具有相干性好、多自由度、易調控等優點,是實現高維糾纏的理想體系。然而,如何高效的製備高維糾纏光子對並對其進行高精度、可編程的任意相干調控,是量子信息技術走向規模應用的一大挑戰。通過矽波導中自發四波混頻效應及對線性光路的高穩定、可重構相干調控,團隊實現了提取效率高於97%、無需濾波後處理、對泵浦光子高抑制的雙光子源;得到了片上量子幹涉可見度高於96.5%,三維最大糾纏態的保真度達到95.5%。基於這個高質量的三維糾纏態,團隊實驗完成了對三維貝爾不等式的驗證與無相容性漏洞的量子互文性檢驗。
  • 新型超表面結構設計:實現任意色散調控
    但是經過光學超表面光波的相位分布與波長無關,通過傳統的串聯方法來構造色散系統不能實現光聚焦。在幾個離散波長上實現消除色散的方法已經實現,但是這卻不適用於連續光譜。採用超表面消除色散的系統被限制在衍射-折射混合元件或利用元原子色散的小型超表面,它受到了衍射-折射混合元件尺寸及元原子質量因子的限制。
  • 中國研製出可調控的新型量子模擬器 可實現任意的相位消相干過程
    來源:科技日報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大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成員李傳鋒與國外研究小組合作,成功研製出光子頻率和相位均可調控的量子模擬器,通過編程控制即可實現任意的相位消相干過程。該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
  • Advanced Photonics | 用反射看見「看不見」的相位
    圖1(a)所提出的可調節微分相位成像光路示意圖:S為所觀測的樣品,G為介質平板,偏振片P1和P2為用於調節入射、反射光的偏振態。加入偏置對相位物體的微分相襯成像,具有類似於(c)中所示的沿不同側方向照明立體物體,而產生的正面高亮、背面陰影,體現出偽3D的浮雕效果(d-g),並能定量恢復的被觀測物體相位分布(b)。
  • 基於石墨烯調控布魯斯特角 — 實現超廣譜太赫茲光波調製器
    太赫茲調製器,及用於調製光波強度或者相位的動態器件,是重要的基本光學元件。它必須滿足高調製深度,低功耗,廣譜等要求。在以往的太赫茲調製器中,通常總是難以同時滿足這些要求。譬如基於電磁共振結構的器件(如超材料),可以達到高調製深度,但是其只能用於某個特殊頻率波段,不能實現廣譜多頻段。
  • Light:於浩海&張懷金 | 周期性相位添加的非線性光學相位匹配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以成熟的石英晶體為非線性介質,通過APP相位匹配實現了從可見到紫外光的有效輸出。該方法理論上可以實現對晶體材料透過範圍內任意波長的相位匹配,在非線性光學和光子學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2研究背景雷射是現代科技的重要光源,雷射波長是雷射的重要參數,不同波長的雷射有不同的應用需求。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開發平面太赫茲光子元件
    現代工學院胡偉、陸延青團隊開發平面太赫茲光子元件   ICCSZ訊 最近,(南京大學)現代工學院胡偉、陸延青團隊利用光控取向的液晶聚合物柔性薄膜開發出多功能平面太赫茲光子元件,提供了一種太赫茲波前調控的全新解決方案。
  • 南京大學實現矽基光量子晶片高維糾纏態多項功能
    打開APP 南京大學實現矽基光量子晶片高維糾纏態多項功能 愛集微 發表於 2020-04-08 16:26:40 集微網消息,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在矽基集成光量子晶片上實現了高維糾纏態的產生,濾波,調控等多項功能,並且利用精度的片上量子調控完成了量子模擬與量子精密測量等應用任務。
  • 南京大學現代工學院徐挺教授、陸延青教授團隊在多維度光學信息檢測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光場的多維調控是微納光學的重要研究方向,而超構表面在光場調控中的優異表現有目共睹,因此研究者開始關注超構表面的復用和多種功能一體化實現,從而進一步推動集成納米光子學的發展。其中復用是通訊和計算機網絡中的常用概念,意為在一個信道上傳輸多路信號或數據,而在光學中通常意味著多個自由度作為獨立的信號通道。
  • 江南大學實現基於丙酮酸響應基因迴路的中心代謝動態調控
    近日,Nature Chemical Biology 期刊在線發表了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生物系統與生物加工工程研究室陳堅院士團隊劉龍教授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Pyruvate-responsive genetic circuits for dynamic
  • 基於Matlab的均勻平面電磁波的仿真
    著重仿真了均勻平面電磁波的傳播、極化、反射和折射的動態過程。   0 引言   「電磁場與電磁波」是電子與通信類專業本科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課程涵蓋的內容是電子與通信類專業本科階段所應具備的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反映該門課程比較抽象,包含了大量的數學公式推導,很多概念難以理解。
  • 南京大學研究成果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
    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勇、肖敏課題組與胡小鵬、祝世寧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吳東教授合作,利用飛秒雷射電疇擦除技術首次成功製備出三維非線性光子晶體,並演示了三維準相位匹配的雷射倍頻  這次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與科大合作發展出一種全新的電疇控制技術:利用聚焦飛秒雷射在鈮酸鋰晶體內部實現鐵電疇(二階非線性光學係數)的定點擦除, 通過計算機控制的聚焦雷射束三維直寫, 定點擦除鈮酸鋰晶體中部分區域的電疇,實現了二階非線性光學係數在三維空間的調製。
  • 基於時空相位調製超表面實現非互易光傳播的新方法
    with Space-Time Phase Modulation」的文章,提出在具有時空相位調製的超薄超表面上實現非互易光傳播的新方法。研究人員在實驗上通過附加超快時間相位調製證實了該動態超表面設計。他們結合兩個相干波的外差幹涉產生的多太赫茲時變調製,將動態相變引入超表面。這種方法為製造緊湊、可集成的非互易光學元件提供了一種潛在的思路。該研究成果於12月發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