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光的波粒二象性可控疊加
南京大學馬小松教授團隊實驗成果於當地時間9月2日被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報導。 《自然-光子學》子刊網頁截圖中新網南京9月3日電 (記者 申冉 通訊員 齊琦)光究竟是波還是粒子,還是二者的疊加?3日,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日前成功演示了單光子波動性和粒子性的非局域可控疊加,該項成果於當地時間9月2日被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報導。延遲選擇實驗中實現量子波粒疊加的藝術圖。
-
青島科技大學王霞科研團隊超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10月28日,記者從青島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王霞教授科研團隊在光子功能材料的相位調控領域取得新進展,在一區期刊Nano Letters(影響因子11.238)上發表標題為「Circular Phase-Dichroism of Chiral Metasurface Using Birefringent Interference
-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
在QCL中,電子負責發射光子進入隨後的量子阱中,由此一個電子可以產生幾個光子,效率非常高。從一個量子阱到另一個量子阱的過渡稱為「量子級聯」。 科技日報記者 李山 近日,一個來自德國、義大利和英國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關鍵的光子組件,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阱的子帶間躍遷與金屬腔的光子模式超強耦合,有望用可飽和吸收體(SA)來製造廉價的、可引發短太赫茲脈衝的量子級聯雷射器(QCL)。這將成為太赫茲應用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訊》上。
-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有助造出廉價緊湊型量子級聯雷射器 實現6G電信連接科技日報柏林9月1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一個來自德國、義大利和英國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關鍵的光子組件,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阱的子帶間躍遷與金屬腔的光子模式超強耦合
-
上海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科研團隊成果獲評「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2019年3月19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在上海浦東召開「2018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科院技物所、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金賢敏團隊和盛政明、陳燕萍團隊分獲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2018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我國太赫茲研究領域的實驗室概覽(圖)
在近日陸續公布的「2011年國家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與「2011年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專項」中,其中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史生才研究員作為負責人主持申報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太赫茲超導陣列成像系統」項目成功獲批立項,資助總經費6000萬元,研究期限5年。此外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申報的國家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相干強太赫茲源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項目」也成功獲批立項。
-
太赫茲技術發展現狀分析
2004 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評出了「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太赫茲技術是其中之一;2005 年,日本政府列出了「國家支柱十大重點戰略技術」,太赫茲技術名列榜首;歐洲、澳大利亞等國政府、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紛紛投入太赫茲技術研發的熱潮中。
-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有助實現6G電信連接
圖片來源:網絡(www.azooptics.com)近日,一個來自德國、義大利和英國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關鍵的光子組件,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阱的子帶間躍遷與金屬腔的光子模式超強耦合,有望用可飽和吸收體(SA)來製造廉價的、可引發短太赫茲脈衝的量子級聯雷射器
-
南京大學等聯合主辦「自然學術會議-納米光子學和集成光子學」
2018年11月9日至11日,由南京大學、《自然-電子學》、《自然-材料》、《自然-納米技術》、《自然-光子學》等聯合主辦的自然學術會議-納米光子學和集成光子學(anatureconference on Nanophotonics and Integrated Photonics 2018)在南京召開。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高校科技進展獲悉,日前,南京大學陳延峰教授團隊、王振林教授團隊合作,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證實了高階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這是高階光子拓撲絕緣體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1879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研究金屬導電機制時發現了霍爾效應。
-
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高校科技進展獲悉,日前,南京大學陳延峰教授團隊、王振林教授團隊合作,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證實了高階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這是高階光子拓撲絕緣體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斯坦福教授張首晟與復旦的大學合作開展的&34;的研究,後來在實驗中被證實,研究成果被《科學》雜誌評為2007年十大科學進展之一;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帶領科研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轟動,該成果被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稱為「諾貝爾獎級」成果。
-
太赫茲技術及其應用詳解
例如: 自然界中許多生物大分子的振動和旋轉頻率都處在太赫茲頻段, 這對檢測生物信息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手段; 太赫茲頻段光子能量較低, 不會對探測體造成損壞, 可以實現無損檢測; 太赫茲波對介質材料有著良好的穿透能力, 從而可作為探測隱蔽物體的手段; 太赫茲脈衝的典型脈寬在皮秒量級, 可以得到高信噪比的太赫茲時域譜, 易於對各種材料進行光譜分析; 此外, 太赫茲頻段的帶寬很寬, 從0.1-10
-
【預告】《光講》線上報告 | 南京大學陸延青教授:軟物質、硬科技——基於液晶的新穎光學器件
主題:軟物質、硬科技 —— 基於液晶的新穎光學器件主講人:陸延青 教授單位:南京大學主辦方:析光學術、兩江科技評論、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light學術出版中心、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
里海大學在太赫茲雷射器輸出功率和光束質量上取得重要突破
從微腔發射的光子數量和半導體介質來看,同早期的單模中紅外或太赫茲QCLs相比,有至少 >50%的發射效率和顯著的增加。,此時有較多的光子從雷射陣列進行發射太赫茲雷射很快就有機會走向更廣闊的應用。為了能夠充分發揮 太赫茲雷射器的效用,就需要進一步的提高它的強度和亮度,而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提高太赫茲雷射設備的輸出功率和光束質量。早在2018年裡海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發展了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技術來提高單模雷射的輸出功率,是基於一種稱之為分布式反饋的機制來實現的。
-
《nature》:MIT開發出新的可攜式高功率太赫茲雷射器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來自MIT和滑鐵盧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展了一個高功率、可移動的雷射裝置,稱之為調諧量子級聯雷射器,這一類型的雷射器可以在實驗室外產生太赫茲雷射。雷射可以潛在的應用在諸如皮膚癌定位和探測隱藏的爆炸物 。這一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Nature》上。
-
南京大學馬小松團隊在矽基光量子晶片上實現三維糾纏
,本公眾號由南京大學光聲超構材料研究院出品。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馬小松教授團隊在Nature合作期刊npj Quantum Information上報導了他們的最新研究結果《Three-dimensional entanglement on a silicon chip》,該團隊在矽基集成光量子晶片上實現了高維糾纏態的產生,濾波,調控等多項功能,並且利用精度的片上量子調控完成了量子模擬與量子精密測量等應用任務。
-
太赫茲全光器件開關過程的光學主動調控
近日,國防科技大學江天研究員課題組在太赫茲主動調控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利用構建電磁感應透明超表面和複合光敏層的方法,成功製備了響應時間從皮秒到納秒主動可調的太赫茲全光開關,實現了光控太赫茲超快器件的實時動態調控。
-
南京大學馬小松團隊在矽基光量子晶片上實現三維糾纏
光子作為量子信息的載體具有相干性好、多自由度、易調控等優點,是實現高維糾纏的理想體系。然而,如何高效的製備高維糾纏光子對並對其進行高精度、可編程的任意相干調控,是量子信息技術走向規模應用的一大挑戰。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4/411728.htm馬小松教授團隊利用集成光學晶片的微納加工,藉助矽的三階非線性,採用優化設計的幹涉型微環諧振腔,通過對晶片上光子的路徑模式進行編碼,實現晶片上的三維光量子態的產生,濾波,調控等多項功能,形成有源集成光量子晶片。
-
太赫茲雷射器不再受制於溫度
近日,研究人員在《自然—光子學》上報告稱,他們在一個晶片上製造出了米粒大小的太赫茲雷射器,其工作溫度為250K,約為-23℃,其配套的插入式冷卻器也只有餅乾大小。「這是一項偉大的成就。」然而,沒有半導體合金髮射太赫茲範圍內的光子。1994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新的雷射器,其半導體結構,而不僅僅是化學性質決定了波長。這種雷射器被稱為量子級聯雷射器(QCL),它包含數百層精確厚度的半導體。注入到其結構中的電子級聯下降數百個能量級,每級釋放一個光子。
-
太赫茲龍頭上市公司有哪些?_太赫茲概念股解析
科研人員研製的「一秒鐘準確檢測地溝油」設備將亮相將要舉行的第14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據介紹,該設備檢測準確率超過90%,可解決當下地溝油監管難、檢測難的問題。目前,該檢測儀樣機已成形,並付諸批量生產,年底前或將面世。10月24日,在上海市教委舉辦的首場專題新聞發布會上,上海理工大學首度「基於太赫茲技術的地溝油快速檢測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