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太赫茲研究領域的實驗室概覽(圖)

2020-12-05 儀器信息網

  太赫茲波是指頻率在0.1~10THz之間的電磁波,在電磁波譜上位於微波和紅外線之間。是電磁波譜中唯一沒有獲得較全面研究並很好加以利用的最後一個波譜區間,是人類目前尚未完全開發的電磁波譜「空白」區。由於太赫茲波所處的特殊電磁波譜的位置,它有很多優越的特性,在材料分子的特殊光譜信息分析、材料與結構的無損探傷及三維層析、違禁物品反恐檢查、生物組織的活體檢查、高精度保密雷達、衛星間寬帶通信等方面的研究,在天體物理學、等離子體物理學、光譜學、材料學、生物學、醫學成像、環境科學、信息科學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太赫茲波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和應用價值(有的已處於實用),使得全世界各國都給予極大的關注,美國、歐州和日本尤為重視。我國近年來對於太赫茲技術的研究也日益關注。在近日陸續公布的「2011年國家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與「2011年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專項」中,其中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史生才研究員作為負責人主持申報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設備研製專項——「太赫茲超導陣列成像系統」項目成功獲批立項,資助總經費6000萬元,研究期限5年。此外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申報的國家重大科學儀器開發專項——「相干強太赫茲源科學儀器設備開發項目」也成功獲批立項。

  儀器信息網編輯整理了目前國內從事太赫茲技術研究的實驗室和研究中心,供讀者對我國太赫茲技術的研究情況做一基本了解。

  太赫茲光電子學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首都師範大學物理系太赫茲實驗室於2001年正式成立。2006年正式批准為北京市「太赫茲波譜與成像」重點實驗室。2007年獲批太赫茲光電子學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是目前國內最好的太赫茲研究基地之一。2009年起始,太赫茲實驗室正式獲批中關村開放實驗室,依託實驗室現有條件和中關村地區科技資源的優勢和作用,深化產學研之間的合作,正式為中關村2萬多家註冊企業提供相應的技術服務,聯合進行關鍵技術攻關。

  目前,實驗室具有科研用房1500平方米,其中千級超淨實驗室2間,面積170平方米。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超過千萬元。在過去的三年中,實驗室共承擔包括國家973計劃、國家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各類項目23項,總科研經費1328餘萬元。

  本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1.太赫茲波譜研究;2.太赫茲成像研究; 3.太赫茲與紅外無損檢測研究; 4.太赫茲與物質相互作用。

  山東科技大學太赫茲技術研究中心

  山東科技大學太赫茲技術研究中心成立於2003年,由我國著名太赫茲專家劉盛綱院士擔任中心主任,是山東省唯一的太赫茲科學與技術研究機構。

  目前實驗室擁有太赫茲源研究室、太赫茲時域光譜技術應用研究室和太赫茲器件開發研究室共三個研究室,實驗室面積約500平方米,設備價值約300萬元。擁有60m2的千級超淨實驗室,奧地利產半導體泵浦飛秒雷射器,德國產808nm、30W半導體雷射器,相干公司雷射光束質量分析儀,Gentec公司雷射功率計,泰克公司200MHz示波器,光學平臺等研究設備,鎖相放大器, Golay探測器,精密電移臺等專用研究設備。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基於光子學太赫茲輻射源的研究、太赫茲應用技術研究、太赫茲器件的研究。

  超快光電子與太赫茲技術實驗室

  超快光電子與太赫茲技術實驗室是一個集合光學,半導體物理學,微電子學,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實驗室。主要涉及微電子製造、半導體工藝、生物醫學檢測、太陽能光伏、紅外傳感、超高頻電磁波應用等領域。實驗室依託於上海理工大學。主要研究人員有莊松林院士、朱亦鳴、許健等。

  實驗室目前已有1000級超淨室180平方米,美國相干公司飛秒雷射器一臺,時域太赫茲波譜測試系統一套,AFM原子力顯微鏡一臺, SEM掃描電子顯微鏡一臺,半導體參量測試儀一臺,積分球光譜測試系統一套,磁共濺射/離子束濺射鍍膜機一臺等大型設備。

  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1.應用全新的超快光學方法-時域太赫茲波譜法,進行半導體材料和器件內超快電子的檢測;同時設計開發新型的半導體超快電子器件。2.利用太赫茲波對物質進行研究;如通過太赫茲波和生物分子的作用,來鑑別區分不同類型的中草藥,毒品等;通過太赫茲波和液晶材料、半導體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研究材料本身的一些物理特性。3.超高頻電磁通信和傳輸及其器件的開發。4.微納結構矽基光伏材料(黑矽)的製備、檢測;基於黑矽的光伏電池的優化組裝;5.微納結構金屬材料的製備、檢測;基於此類微納結構金屬材料的應用;6.表面等離子波導中電磁場微小頻率變化的探測7.表面等離子波導中電磁場的古斯漢欣位移增強效應的研究。

  中國計量學院太赫茲技術與應用研究所

  中國計量學院太赫茲技術與應用研究所成立於2006年7月,屬於校級研究所,研究所所長:為洪治博士。研究所獲得了浙江省「重中之重」學科「儀器科學與技術」的資助。

  現有實驗室面積1000餘平方米。擁有基於BWO(返波振蕩器)的連續THz實驗平臺;鎖模鈦寶石雷射器及相關測試設備;太赫茲波TDS系統等實驗設備。

  主要研究方向1.太赫茲波器件、傳輸與系統;2.太赫茲波成像、傳感技術及應用;3.太赫茲波與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機理及應用;4.太赫茲波譜材料特性測試及應用。

  中科院太赫茲固態技術重點實驗室

  2011年3月28日,中科院太赫茲固態技術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舉行,該重點實驗室的成立,加強了中科院太赫茲研究基地建設。實驗室依託於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曹俊誠研究員擔任實驗室主任,田彤研究員擔任實驗室副主任,封松林研究員擔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實驗室主要圍繞半導體固態太赫茲源、探測器及其在通信與成像等領域的應用,開展基於光子學和電子學的固態太赫茲器件物理與工藝、太赫茲器件與模塊、太赫茲檢測與成像以及太赫茲信息傳輸與通信等方面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工作。

  中物院太赫茲科學技術研究中心

  2011年12月12日,中物院太赫茲科學技術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心主任由電子工程研究所所長姚軍代理。

  中心主要圍繞太赫茲物理理論、半導體太赫茲技術、電真空太赫茲技術以及太赫茲在通信、雷達、光譜學和成像中的應用開展研究。太赫茲研究中心目前成立了4個研究室,包括太赫茲總體和應用技術研究室、太赫茲理論研究室、太赫茲半導體器件研究室和電真空太赫茲技術研究室,依託各相關研究所開展工作,並計劃在中物院成都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太赫茲實驗室。

  此外目前國內高校中電子科技大學,天津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國防科大,上海交通大學,西安理工大學,深圳大學,南開大學,清華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等都有太赫茲研究計劃。

  研究所方面: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紫金山天文臺,西安光機所,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半導體所也有研究項目。

相關焦點

  • 我國光電領域最大實驗室封頂
    27日上午,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澆築完成,由中建三局承建的我國光電領域最大實驗室——華中科技大學光電信息大樓完成主體結構全面封頂。據悉,科技部日前正式批覆華中科技大學,在現有的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和已形成的優勢學科群基礎上組建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
  • 太赫茲技術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和進展!
    ,但是直到20世紀末,太赫茲射線的產生、檢測和利用仍然面臨挑戰,阻礙著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因為當時,國際上研究太赫茲波發射的裝置主要集中在高能物理雷射、微波雷達以及太赫茲波成像與數據通訊領域,科研難度高,投入成本巨大。 2 21世紀初,太赫茲波技術陸續被應用於一些醫院,作為醫生檢測腫瘤的新穎無害的診斷工具。
  • 6G突破口下的太赫茲會是醫學影像的未來嗎?
    我國政府分別在2005和2014年專門召開了 「香山科技會議」 ,制定了我國太赫茲技術的發展藍圖。2016年底,烏魯木齊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合作下聯合打造「太赫茲谷」 。近年來,歐洲、澳大利亞、日韓等許多國家的政府、研究機構、大學和企業都紛紛投入到太赫茲研發的熱潮中。
  • 石墨烯太赫茲外差混頻探測器研究獲進展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十三研究所專用集成電路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與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納米器件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再次合作,在高靈敏度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G-FET)太赫茲自混頻(Homodyne mixing)探測器的基礎上,實現了外差混頻
  • 合肥研究院等在太赫茲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研究人員利用CTFEL特有的太赫茲脈衝結構(特別是皮秒脈寬微脈衝結構),搭建首創的「單色皮秒太赫茲泵浦-探測」系統(圖1),基於此系統,測量半導體材料的泵浦-探測特性及電子能量弛豫時間,研究室溫下高遷移率n-GaSb晶體在不同自由電子雷射輻照頻率下的動力學電子特性。
  • 武帥:深耕太赫茲領域 打造「獨角獸」企業
    2010年,在國外讀書、工作了十年的中國科大畢業生武帥,回到了合肥,開始在太赫茲領域自主研發,並在合肥高新區參與創辦了「獨角獸企業」博微太赫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回國創新創業 瞄準太赫茲領域1993年,武帥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並選擇本碩連讀,在中國科大深造。2000年,武帥赴國外攻讀博士學位,開啟了長達十年的異域生活。
  • 合肥物質院等在太赫茲自由電子雷射裝置應用研究中獲進展
    研究人員利用CTFEL特有的太赫茲脈衝結構(特別是皮秒脈寬微脈衝結構),搭建首創的「單色皮秒太赫茲泵浦-探測」系統(圖1),基於此系統,測量半導體材料的泵浦-探測特性及電子能量弛豫時間,研究室溫下高遷移率n-GaSb晶體在不同自由電子雷射輻照頻率下的動力學電子特性。
  • 太赫茲波——令人矚目的未來戰爭新寵
    太赫茲波,泛指頻率位於紅外線和微波之間的電磁波,處於宏觀電子學向微觀光子學的過渡階段。 由於處於交叉過渡區,太赫茲波既不完全適用光學理論來處理,也不完全適用微波理論來研究。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太赫茲波的認識非常有限,形成了「太赫茲空白」。
  • 合肥研究院等發明出太赫茲寬帶可調吸收器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盛志高課題組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明了一種基於強關聯氧化物材料的太赫茲寬帶可調吸收器。太赫茲吸收器在太赫茲電磁屏蔽、太赫茲成像和太赫茲熱敏探測等領域應用前景廣泛,引起學界關注。瞄準未來關鍵領域的應用,要求吸收器有較高的吸收率和較大的帶寬、具備主動可調功能。為實現太赫茲寬帶可調強吸收,材料研發與器件結構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發明出太赫茲寬帶可調吸收器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盛志高課題組和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明了一種基於強關聯氧化物材料的太赫茲寬帶可調吸收器太赫茲吸收器在太赫茲電磁屏蔽、太赫茲成像和太赫茲熱敏探測等領域應用前景廣泛,引起學界關注。瞄準未來關鍵領域的應用,要求吸收器有較高的吸收率和較大的帶寬、具備主動可調功能。為實現太赫茲寬帶可調強吸收,材料研發與器件結構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 進展 | 相對論雷射驅動太瓦級可調諧太赫茲脈衝源
    太赫茲(THz)輻射在電磁頻譜中位於紅外波和微波之間,由於其單光子能量低和譜「指紋性」等獨特優勢,在材料科學、生物醫療和國防安全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太赫茲輻射源是太赫茲科學發展的基礎和關鍵。目前實驗室報導的太赫茲脈衝源最大峰值功率在吉瓦(109W)水平。
  • 我國自由電子雷射技術發展戰略研究
    美國的核技術實驗室也在聯合申請成為高能密度實驗站(HED)的用戶。此外,瑞士根據本國在生物、醫藥、納米材料等領域的研究需求,獨立建設了 SwissFEL 裝置[11];日本、韓國也分別建設了 XFEL 裝置 [12,13]。
  • 高功率可攜式太赫茲雷射器問世
    但是光譜的一個關鍵區域仍然沒有被馴服,即紅外波與微波之間的太赫茲波段。目前,這項工作有了巨大突破,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高功率便攜性的THz QCL,並將繼續研發可以在室溫下工作的太赫茲探測器,將兩者結合使用便可使太赫茲成像等相關技術能夠在沒有活檢的情況下區分皮膚癌和正常組織,亦可檢測航空公司乘客和貨物中隱藏的爆炸物、非法藥物,甚至是假藥。
  • 改變世界的太赫茲技術到底有多牛?中國科學院院士揭開太赫茲技術的神秘面紗
    不過,知道太赫茲技術的人卻寥寥無幾了。早在2004年,美國首次提出太赫茲(THz,1012Hz)技術,並且被列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 那麼,太赫茲技術到底是什麼?有何種魅力吸引全球科學家的關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帶著這一系列問題。 近日,記者獨家採訪了我國著名雷射與非線性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及從事太赫茲技術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揭開太赫茲技術的神秘面紗。
  • 基礎研究司赴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調研
    2017年3月31日,基礎研究司葉玉江司長帶領基礎司基地處和科學處同志赴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進行調研,了解實驗室建設運行情況,華中科技大學駱清銘副校長和實驗室有關同志陪同。
  • 可攜式太赫茲光源來了!《自然》和《科學》11月2雙雙報導
    太赫茲波位於紅外光和微波之間,它的魅力在於具有電磁、光子和熱等多重屬性,被美國評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是未來6G通信的核心波段,並在醫學成像、天文觀測、環境監測、材料分析等軍事和民用領域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一口氣發布6項科技成果 之江實驗室在哪些領域發力了?
    在大健康領域,之江實驗室發布了「超細徑高分辨立體顯微內窺成像系統」「多中心智能醫學信息平臺」等成果。其中,「超細徑高分辨立體顯微內窺成像系統」定位於為消化道癌症的早期診斷和手術治療提供新的技術路徑。項目負責人、之江實驗室超級感知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青介紹:「我們建立了基於顯微內鏡的在體組織病理學診斷臨床評價方法,實現了微米量級的成像,目前,內窺鏡樣機已進入產業化階段。」
  • 「像」由「芯」生的太赫茲傳奇
    太赫茲天文學的研究對於理解宇宙狀態和演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太赫茲頻段很適合觀測宇宙早期遙遠的天體,首先,它們的輻射因宇宙膨脹和星際塵埃吸收後再發射都落在太赫茲頻段;其次,太赫茲頻段的星際介質遮擋明顯弱於可見光/近紅外波段,所以它也是研究星際塵埃和氣體分子雲內部星際介質和恆星物理狀態的獨特頻段;其三,太赫茲頻段包含豐富的分子譜線和精細結構原子譜線「森林」,是研究星際分子氣體物理和化學性質的理想診斷工具
  • 張杰院士團隊在強太赫茲輻射源研究獲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本報上海7月19日訊(記者黃辛)記者今天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物理與天文系張杰院士研究團隊基於相對論雷射等離子體的強太赫茲輻射源研究獲重要進展
  • 電子科大太赫茲通信技術研究開創者:這次實驗和6G沒...
    為什麼要搭載太赫茲通信上天?我們離6G到底有多遠?帶著上述問題,記者專訪了電子科技大學通信抗幹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主任、電子科技大學太赫茲通信的開創者、中國移動通信的著名專家李少謙教授。記者:為什麼這顆衛星被稱為「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