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發現!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2020-07-31 高校科技進展

高校科技進展獲悉,日前,南京大學陳延峰教授團隊、王振林教授團隊合作,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證實了高階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這是高階光子拓撲絕緣體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

重大發現!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1879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研究金屬導電機制時發現了霍爾效應。100年後,德國物理學家克利青等在研究極低溫度和強磁場中的半導體時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崔琦和美國物理學家勞克林、施特默在更強磁場下研究量子霍爾效應時發現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幾位物理學家,因在霍爾效應方面取得的重大發現,紛紛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重大發現!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德國物理學家克利青

我國科學家同樣一直開展針對霍爾效應的科學研究。斯坦福教授張首晟與復旦的大學合作開展的&34;的研究,後來在實驗中被證實,研究成果被《科學》雜誌評為2007年十大科學進展之一;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帶領科研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轟動,該成果被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稱為「諾貝爾獎級」成果。此次,南京大學陳延峰教授團隊、王振林教授團隊合作發現的「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又一次代表中國科學家在基礎學科領域發出了強有力的「中國聲音」。

重大發現!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新聞發布會

據悉,該研究成果已以「Higher-Order Quantum Spin Hall effect in a Photonic Crystal」為題在線發表在最新一期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南京大學解碧野、蘇光旭、王洪飛、詹鵬、盧明輝、王振林、陳延峰、胡露芒、餘思遠,以及日本關西學院劉豐博士(現任職於寧波大學)等,在本次重大發現中均做出了重要貢獻。

科研團隊成員表示,為觀察到一維拓撲邊界態和其中的光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我們首先考慮將平庸格子和非平庸格子矩形拼接(如圖-2a),利用手性源激發,我們可以觀察到對於左旋光(右旋光)源,光波被選擇性向左(右)傳播(如圖-2c-d),其在動量空間投影能帶中體現為兩條斜率相反的隙中態(mid-gap state)(如圖-2b);為了觀察到零維拐角態,我們將兩種晶格進行一種六角拼接,形成一個六邊形封閉的界面,其具有六個拐角(如圖-2e)。

重大發現!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圖-1. a.二維高階拓撲光子絕緣體中存在的二維體態,一維邊界態和零維拐角態。這些態在頻域上是分開的。b.1/2贋自旋自由度是由元胞內的面內磁場矢量構型刻畫的。c. 通過在邊界上放置手性源,利用左旋光和右旋光可以實現對不同拐角處光場的局域。

重大發現!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圖-2. a.矩形拼接和一維邊界及相關的結構參數。b.投影能帶中的具有自旋的拓撲邊界態。c-d. 通過在邊界上放置手性源,利用左旋光和右旋光可以實現對不同方向的電磁波傳播。e. 六角拼接結構的本徵模式計算。f. 拐角態的本徵模式場分布和受激發後的場分布。

重大發現!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圖-3. a.半六角拼接和手性源。B半六角拼接的本徵模式計算。c. 較低頻率拐角態的場分布和贋自旋。d. 較高頻率拐角態的場分布和贋自旋。

重大發現!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圖-4. a.LCP源激勵下A和B點的模擬局域場強。b. RCP源激勵下A和B點的模擬局域場強。c LCP源激勵下A和B點的實驗局域場強。d. RCP源激勵下A和B點的模擬局域場強e. LCP源激勵下,實驗(上)和模擬(下)的場分布。f. RCP源激勵下,實驗(上)和模擬(下)的場分布。

本研究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驗證了光的高階量子自旋霍爾效應。南京大學科研團隊成員介紹,該研究結果為進一步研究高階光子拓撲絕緣體的自旋極化提供基礎。此外,從應用的角度考慮,本研究為將來實現新型自旋拓撲雷射、具有自旋的多光子高階拓撲量子態、手性量子發光點等提供潛在可能。

據了解,該研究項目獲得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人工微結構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江蘇省特聘教授計劃等項目的支持。

來源:高校科技進展,編輯:李偉

相關焦點

  • 重大發現!南京大學科研團隊實現高階光學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高校科技進展獲悉,日前,南京大學陳延峰教授團隊、王振林教授團隊合作,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證實了高階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這是高階光子拓撲絕緣體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1879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研究金屬導電機制時發現了霍爾效應。
  • 什麼是「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鐵磁導體中的霍爾電阻由正比於磁場的正常霍爾效應部分和正比於材料磁化帶來的反常霍爾效應部分組成。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指的是反常霍爾效應部分的量子化。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發現極大地促進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進程。前期的理論預言指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能夠通過抑制HgTe系統中的一條自旋通道來實現。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它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4月10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我國首次實現聲拓撲絕緣體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拓撲絕緣體近年來引起社會極大關注,其電子能帶結構的拓撲性質使之具有獨特的輸運特徵,有望在自旋電子學、熱電以及量子信息領域獲得應用。同時,玻色子(光子和聲子)的拓撲態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對於光子,科學家相繼提出了光量子霍爾效應、光自旋量子霍爾效應和光拓撲絕緣體等理論。但由於聲子縱波偏振為零,空氣聲的拓撲態設計極為困難。
  • 聲學系統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在聲子晶體中實現雙重狄拉克點2. 拓撲相變過程演示3. 聲自旋相關的單向聲傳輸4. 受拓撲保護的聲傳輸前面的推文中已經向大家展示過了二維系統中的聲谷霍爾效應以及彈性波超材料中受拓撲保護的邊界態傳輸,本文以南京大學何程老師2016年的文章(C. He, et al.
  •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觸及諾貝爾獎
    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4月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此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2013年,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2013年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直播間】我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4月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物理所預言矽烯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姚裕貴研究員以及博士生劉鋮鋮、馮萬祥採用第一性原理,系統地研究了矽烯的晶體結構、穩定性、能帶拓撲和自旋軌道耦合打開的能隙,預言了在矽烯中可以實現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近幾年來,拓撲絕緣體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內飛速發展,並成為凝聚態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熱點領域。
  • 科學網—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本報訊(見習記者孫愛民 記者丁佳)
  • 《科學》發文評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發現
    )欄目刊登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教授Seongshik Oh撰寫的題為「完整的量子霍爾家族三重奏」(The Complete Quantum Hall Trio)文章,對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以及此前發現的量子霍爾效應
  • 南京大學李紹春團隊重大發現:單層1T』-WTe2中的庫侖能隙
    【引言】二維拓撲絕緣體(2DTIs)具有量子自旋霍爾(QSH)效應,在未來低功耗自旋電子器件及量子計算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它的體能帶具有帶隙,源於自旋軌道耦合(SOC)效應;邊界處具有拓撲保護的無帶隙金屬態,並具有自旋-動量鎖定特性。一直以來,研究人員都在著力尋找可以實際應用的2DTI材料。
  • 英專家: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預示新時代的來臨
    英專家: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預示新時代的來臨來源:新華網 2013-04-14  劉石磊        中國科學家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英國牛津大學專家對此發現予以高度評價,並指出這一成果預示著一個令人興奮的新時代的來臨。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觀測 帶動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
    編者按:近日,一則科學界的喜訊傳來:中國物理研究院及清華大學聯合實驗團隊在磁性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獲得楊振寧稱讚。消息一出,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A股中跟該實驗密切合作過的上市公司有望大獲收益。  霍爾效應是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距今130多年前的1879年發現的一個物理效應。
  • 【中國科學報】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最近,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結果於3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與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科學家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科學》刊文評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發現—新聞—科學網
    Oh撰寫的題為「完整的量子霍爾家族三重奏」(The Complete Quantum Hall Trio)文章,對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以及此前發現的量子霍爾效應、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進行了評述。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經過數年不懈探索和艱苦攻關,最近成功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上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該物理效應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
  • 中國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未來電腦或不需散熱
    新京報訊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昨日稱讚這項科研成果是「諾貝爾獎級」的成績。  昨天,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反常霍爾效應」被認為可能是量子霍爾效應家族最後一個有待實驗發現的成員。
  •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 自旋霍爾效應研究新進展
    自旋軌道耦合是影響常見的半導體材料自旋調控和弛豫的重要物理機理, 因此是半導體自旋電子學器件應用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近年來,國際上關於半導體中自旋軌道耦合引致的各種新奇的物理現象進行了研究並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進展,如本徵自旋Hall效應等。這些研究為在半導體中產生自旋流提供了新的途徑,並為未來的全電操縱的自旋電子學器件提供了物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