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時空相位調製超表面實現非互易光傳播的新方法

2020-11-25 科學網

 

近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電子工程系的Xingjie Ni教授的研究團隊發表了題為「Nonreciprocal Metasurface with Space-Time Phase Modulation」的文章,提出在具有時空相位調製的超薄超表面上實現非互易光傳播的新方法。研究人員在實驗上通過附加超快時間相位調製證實了該動態超表面設計。他們結合兩個相干波的外差幹涉產生的多太赫茲時變調製,將動態相變引入超表面。這種方法為製造緊湊、可集成的非互易光學元件提供了一種潛在的思路。該研究成果於12月發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期刊上。

研究背景

光的傳播是互易的,即光在一個方向上的傳播軌跡與相反方向上的傳播軌跡相同。在需要非對稱光流的光學系統中,打破互易性是很重要的。打破互易性可以使光只在一個方向傳播。支持這種單向光流的光學元件,例如隔離器和循環器,是現代雷射和通信系統中不可缺少的構件。然而,目前光學非互易性幾乎完全是通過磁光材料實現的,磁光材料與現代微型化光子系統是不相容的。基於磁光效應的非互易性光學元件的設備體積龐大,難以集成。在許多光學應用中,實現無磁的非互易光傳輸是非常必要的。此外,亞波長相互作用長度和大於THz帶寬的超快調製頻率的非互易性是一個技術難題,迄今為止還未實現。

創新研究

本文首次提出用一種新型光學超表面在光學頻率上實現自由空間中光的非互易傳播。這是一個具有可控超快時變特性的光學超表面,它能夠在沒有大體積磁鐵的情況下,打破光學互易性。該新型超表面由銀色反光板和在近紅外波長約860nm處有大非線性克爾係數的塊狀矽納米天線組成。研究人員利用頻率間隔較近的兩條雷射線之間的外差幹涉,實現了約2.8THz大的時間調製頻率的超快時空相位調製。這種動態調製技術在空間和時間調製頻率方面表現出極大的靈活性。研究人員在實驗中實現在150nm亞波長相互作用長度下,約5.77THz寬帶內光的完全不對稱反射。此外,文中提出利用由超表面幾何提供的單向動量傳遞,可以通過設計一個不希望的輸出狀態位於禁止區域,即非傳播區域,自由地控制選擇性光子轉換。這種方法在控制光的動量和能量空間方面表現出良好的靈活性。它將為探索由時變材料特性產生的有趣物理現象提供一個新的平臺,並將為可伸縮、可集成、無磁互易器件的發展開闢一個新的範式。

圖1 非互易時空相位調製超表面的工作原理。

(a)由諧振介質納米天線組成的時空相位調製超表面反射模式下的示意圖。在設計的沿x方向相位梯度上疊加一個正弦移動相位調製。頻率為的光打到超表面上由於動態相位調製轉化為頻率為的反射光,而後向傳播的光束頻率由變為,產生非互易效果。對比普通空間調製超表面(b)(c)和時空相位調製超表面(d)(e)。普通空間調製超表面僅支持對稱對稱的正向(b)和反向(c)反射,如圖所示。無頻率轉換。這個過程使互易的,前後兩束光的軌跡相同。時空相位調製超表面支持非對稱的正向(b)和反向(c)反射。它不僅在沿x方向提供了額外的動量,也轉換了效率。無論正向還是反向,向上的躍遷是禁止的,由於產生的波矢過大,在自由空間得不到支持,從而導致能量和動量空間中的單向光子躍遷。因此,光束的運動軌跡不同,表現出非互易效應。為空間相位調製引入的線性動量,為時間相位調製引入的附加線性動量。

圖2 超表面設計和表徵。

(a)超表面單個單元的3D示意圖,由三個非單晶矽納米棒天線組成。銀磨板,二氧化矽間隔層,和非單晶矽厚度分別是200nm,50nm,150nm。(b)計算單個納米天線不同參數和對應的相移。當泵浦光以15GW/cm2的強度照射時,它被等高線覆蓋,顯示0.32弧度的泵浦相移變化(黑色虛線)。白線是表示在靜態條件下等間距相移的等值線。紅色空心稜形標記的三種不同結構的納米天線以2π/3的間隔覆蓋2π靜態相移用於組成超表面。(c)加工完成的非單晶矽超表面的FESEM圖像。主圖和插圖的比例尺分別是1μm和200nm。(d)=1.5μm,波長由680nm到1000nm的光正入射到超表面上得到測量(紅圈)和計算(藍線)的異常反射角。插圖展示了λ=860nm異常反射角隨從1.2μm到1.8μm的變化。實驗結果與理論基本一致。

圖3 可控時空相位調製實驗。

(a)圖示兩個頻率間隔很近分別為和的泵浦光束分別以入射角和撞擊超表面。它們在超表面上產生周期為,速度為的幹涉條紋。由於移動幹涉條紋,超表面上的納米天線在相移中存在時變性。(b)實驗裝置示意圖。將800nm的鈦寶石飛秒脈衝雷射器的輸出分成兩束:一束直接通過傳輸光柵產生頻移泵浦光;另一個被發送到光子晶體光纖(PCF), 以產生波長可調的探測光束。採用兩條延遲線實現三束光之間的時間同步。非球面透鏡將泵浦和探測光束聚焦到超表面上。反射的信號由D形反射鏡接收並由光譜儀檢測。通過監測在非球面透鏡的傅立葉平面上採集到的光譜,我們繪製了反射信號的頻率和動量。(c) 兩束泵浦光的光譜顯示波長差為6 nm(對應於?f of 2.8 THz)。(d) 二維傅立葉變換的幹涉圖樣兩泵束,說明和相同,是波長為860nm的探測光在自由空間中的波矢。

圖4 時空相位調製超表面非互易光反射的實驗研究。

(a)在的動態調製下,正入射到超表面上的探測光束()的能量-動量圖,在f = 345.8 THz and kx = 0.18kprobe存在下轉換信號。(b)在向後的情況下,與前一個信號頻率相同(f = 345.8 THz)但方向相反(kx = -0.18kprobe)的探測波束被發送到超表面。能量-動量圖顯示了在f = 342.0 THz下移的信號出口在法線方向(kx = 0)。在這兩種情況下,轉換後的信號都被放大了倍,以便更好地顯示(放大的區域被白色方框包圍)。這些結果與圖1d和圖e所示的理論預測完全吻合。在感興趣地區域(所有可能存在光子躍遷),使用更精密地掃描步長和更長地光譜儀積分時間確保轉換信號的檢測。在可能存在上邊帶或高動量邊帶的區域,即使放大也沒有檢測到信號。因此,這裡只放大了發生一階轉換的區域。

圖5 光子躍遷的方向選擇性實驗。

(a)只有kM =0.32kprobe和?f = 2.8 THz調製的超表面(ks = 0.72kprobe)才會發生向下的光子轉換。轉換後的信號被放大了倍,以便更好地顯示。(b)相反,在具有ks = -0.72kprobe的超表面上進行相同的時間相位調製時,只會發生向上的光子轉換。轉換後的信號被放大了倍,以便更好地顯示(放大的區域被白色方框包圍)。

(來源:科學網 葉欣)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77-019-0225-z 

相關焦點

  • Nature Nanotech|基於復振幅超表面在動量空間實現軌道角動量全息
    Maier&Haoran Ren完成單位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德國慕尼黑大學論文概述為提高超表面全息的信息容量,可以將信息編碼在光的軌道角動量中。因為此自由度具有可以用作信息通道的無限制的正交螺旋集。到目前為止,使用僅相位超表面已經實現了軌道角動量全息術,但是,該表面會受到通道串擾的影響。
  • 基於PZT壓電陶瓷的光相位調製!
    打開APP 基於PZT壓電陶瓷的光相位調製! PZT壓電陶瓷具有逆壓電效應,即在施加電壓信號下可產生對應電壓信號的微位移,且具有納米級高解析度及微秒級響應速度的特點,滿足對光相位調製的精度。PZT壓電陶瓷移相器也是各種幹涉儀器中的主要組成部件,它的精度將直接影響幹涉儀的測量精度。
  • 稿件速遞|利用全息電介質超表面實現偏振切換光場渦旋線的打結
    精確再現結鏈光場的振幅與相位,利用空間光調製器(Spatial Light Modulator, SLM)通過全息的方式產生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然而在實際實現過程中,結鏈結構對調製的高斯分布寬度較為敏感,其縱向尺度隨橫向尺寸的增大而增大,並且由SLM帶來的體積大、系統複雜度高以及無法多參量調控等缺點嚴重阻礙了其在微納光學和納米光子集成等領域的進一步研究與應用。
  • 在超快雷射加工應用裡,空間光調製器還有這麼多種玩法
    此外,使用矢量德拜衍射理論也可以計算得到全息圖,實現對不同矢量方向的光場強度分布的調製。另一種能在保證一定全息圖質量的同時提高生成效率的非迭代的全息圖算法,後來也被廣泛應用。3)基於深度學習的全息圖生成算法近年來,基於深度學習技術生成用於空間傳播的全息圖算法得到了實現,可以很有效地解決全息圖生成速度慢的問題。入射光經過空間光調製器的相位調製後傳播一定距離之後,可得到目標光場的強度分布,其基本原理如圖2所示。
  • 華中科技大學:大幀數、高幀率超表面動態3D全息顯示新方法
    華中科技大學:大幀數、高幀率超表面動態3D全息顯示新方法2020-09-19 09:06以下文章來源於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 ,作者WNLO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在超表面動態全息顯示技術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 新型超表面結構設計:實現任意色散調控
    在工程中,產生色散的傳統方法是利用不同材料串聯起來獲得不同的折射率,但這種方法所設計的光學元件不容易集成化也不利於大規模生產。超表面的出現給工程中的色散提供了新的方法。光學超表面是由散射體單元組成的二維陣列,可以取代傳統元件,使得平面光學系統能夠像半導體晶片一樣大規模生產。
  • 同濟聲子科學家實現超表面波導管的聲自旋輸運
    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聲子學中心的任捷教授團隊,利用聲學超表面構造了具有非對稱反射邊界的聲學波導,實現了具有非零聲自旋角動量的波導模式。通過調節超表面波導的結構,可以選擇性傳輸特定的聲學自旋模式,顯著降低聲波在彎折波導中傳輸的損耗,並且可以調製聲學自旋模式的相位。這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操控聲波傳輸的方式,展示了自旋角動量在操縱波動體系時所具有的強大潛力。
  • :同濟聲子科學家實現超表面波導管的聲自旋輸運
    近日,同濟大學任捷課題組提出了一種非對稱波導管,可以實現非零的聲自旋,並具有自旋動量鎖定效應,從而實現波的自旋選擇性輸運。這一工作,加深了對於縱波系統自旋角動量的認知,並為聲波傳輸的控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聲子學中心的任捷教授團隊,利用聲學超表面構造了具有非對稱反射邊界的聲學波導,實現了具有非零聲自旋角動量的波導模式。
  • 表面等離激元超表面光學奇點解調
    深圳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Mike Somekh院士、袁小聰教授科研團隊首次設計並實現了基於自旋-霍爾超表面的非對稱光柵表面等離激元(SPP)激源晶片,成功應用於入射光場的相位奇點和偏振奇點的同時測量。該方法為基於光學奇點的下一代光通訊與調控晶片技術發展提供了新方案。
  • 相位調製的定義及基本原理介紹
    相位調製的定義   載波的相位對其參考相位的偏離值隨調製信號的瞬時值成比例變化的調製方式,稱為相位調製,或稱調相。   載波的相位對其參考相位的偏離值隨調製信號的瞬時值成比例變化的調製方式,稱為相位調製,或稱調相。調相和調頻有密切的關係。調相時,同時有調頻伴隨發生;調頻時,也同時有調相伴隨發生,不過兩者的變化規律不同。實際使用時很少採用調相制,它主要是用來作為得到調頻的一種方法。調相即載波的初始相位隨著基帶數位訊號而變化,例如數位訊號1對應相位180°,數位訊號0對應相位0°。
  • 亮點 | 超材料主動調製太赫茲波,微流集成技術出新招
    其中,表面等離子體的金屬開口諧振環(SRRs)作為超材料的基本組成單元,通過幾何結構的設計展現了對太赫茲波(THz)優異的調製特性。然而,固定的結構使得基於SRRs的超材料很難實現對THz波的主動調製。雖然利用外加電場和光場改變SRRs電磁特性,進而實現主動調製的方法已見諸報導,但是複雜的異質結構製備及光路測試系統也給實驗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 基於各向異性時域數字編碼超表面的可編程線性和非線性極化合成
    電磁波的極化狀態切換在無線通信和雷達探測等領域需求迫切,而超表面因其低剖面、易加工等特點為控制電磁波的極化特性提供了一條全新的途徑。目前,大多數極化轉換超表面具有固定的單元結構和朝向,因此其極化轉換性能對入射波的極化狀態比較敏感,且難以實時地實現極化調控。
  • 聲自旋角動量輸運調控新進展
    近年來,基於聲自旋角動量在理論和實驗上的相繼提出,在實際應用中開展聲自旋角動量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包括聲學貝塞爾光束的自旋軌道耦合,聲自旋導致的扭矩在聲鑷裡的潛在應用等等。近日,同濟大學聲子中心任捷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利用不同反射相位邊界的非對稱波導管,可以實現非零的聲自旋及其自旋動量耦合,從而實現聲的自旋輸運調控。
  • 實現信號CDMA調製/解調的水聲通信系統
    1 水聲通信系統的總體結構 基於CDMA的水聲通信調製/解調系統的設計框圖如圖1所示,整個設計系統主要實現了信號的CDMA調製/解調、控制DAC 以及ADC 進行數字採集,模數轉換和數模轉換由專用的集成晶片來實現。
  • 基於相位的ToF測距方法避免了背景光影響
    在信號電平比較好調製或在非視距視線環境下,基於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接收的信號強度指示)測距方法估算的結果比較理想;在視距視線環境下,基於ToF距離估算方法能夠彌補基於RSSI距離估算方法的不足。
  • Feature Article|多維度超表面全息技術的最新進展
    傳統實現計算全息成像的設備例如空間光調製器(SLM),存在著工作帶寬窄、視場角小、僅能實現純相位或振幅調製、具有多級衍射級次串擾和孿生像等缺點,限制了全息技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超表面是一種二維平面超穎材料, 通常由單層亞波長尺寸的金屬或介質納米天線陣列構成。
  • 西安光機所基於介質超表面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西安光機所瞬態光學與光子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光學與光子集成課題組在基於介質超表面(metasurface)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基於光子自旋霍爾效應並採用離軸技術,實現了10通道的光學角動量復用/解復用,對大容量光通信應用有重要意義。
  • 中波紅外偏振操控超表面功能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Miroshnichenko團隊合作,利用超表面對中波紅外光子偏振、相位和色散等維度的獨特操控能力,提出了一種可用於中波紅外偏振探測集成的高效多功能偏振-色散調製超構光子器件,相關成果於9月12日以Mid-Infrared Polarization-Controlled Broadband Achromatic Metadevice為題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 南京大學研究實現電磁波反射相位的任意動態調控
    人工電磁超表面(meta-surface)是近一兩年人工電磁超材料(metamaterial)研究的最新發展方向和研究熱點之一,它可實現對電磁波反射和透射的靈活調控。    超表面是一種由超材料結構單元構造的超薄二維陣列平面,可實現對電磁波相位、極化方式、傳播模式等特性的靈活有效調控。2011年通過超表面實現反常電磁波透射和反射,從而拓展傳統電磁波折射定律的工作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後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通過超表面可實現負折射、負反射、極化旋轉、匯聚成像、複雜波束、傳播波向表面波轉化等新穎物理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