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波紅外偏振操控超表面功能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2020-11-24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Andrey E. Miroshnichenko團隊合作,利用超表面對中波紅外光子偏振、相位和色散等維度的獨特操控能力,提出了一種可用於中波紅外偏振探測集成的高效多功能偏振-色散調製超構光子器件,相關成果於9月12日以Mid-Infrared Polarization-Controlled Broadband Achromatic Metadevice為題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透鏡是最簡單、最常見的光學元件,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拍照手機、專業攝影的數位相機,抑或是用於觀測宇宙起源、天體運行規律的天文望遠鏡,無一例外都需要藉助透鏡來實現其精密而複雜的功能。傳統的光學元件幾乎都是通過機械研磨拋光來實現特殊的曲面構型,其存在體積和重量大、光子調控維度單一、難於集成等問題,其發展在航空航天等對體積、重量更為敏感的領域受到嚴重製約。偏振探測是在傳統強度成像的基礎上通過提取特定偏振信息來抑制背景噪聲,對偽裝或虛假目標的探測與識別具有獨特的優勢。傳統的偏振探測系統是通過振幅分割、時間分割或者像素分割等方式利用分立式的偏振片、稜鏡和透鏡級聯的方法來進行偏振信息的獲取。這樣的光學系統通常體積和重量較大,同時不具備消色差功能,對寬波段偏振光電集成探測系統造成了限制。因此,發展應用於紅外寬波段的小型化、可集成的偏振-色散調製光學器件變得愈發迫切。超表面器件具有更輕薄、更緊湊的平面空間構型,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亞波長尺度對光子多個維度進行選擇性的操控,這給人們在具有重要應用背景的大氣窗口-中波紅外波段研究提供了機遇。

本研究通過與矽基集成電路兼容的曝光和刻蝕工藝製作出一個比紙還要薄的「3D眼鏡」,可對不同偏振態和不同顏色的光線進行聚焦、偏折、色散操作,性能和傳統的由一系列級聯透鏡、稜鏡、偏振片製作而成的光學系統相當。如圖A所示,在連續的設計帶寬內,不同偏振態的光子經過超表面器件調製後將攜帶不同的軌道角動量信息,並被收集到設定的焦平面上。另外,通過在超表面器件的調製偏振-相位色散譜中引入離軸相位因子,對寬帶光束實現了無色撒的定向聚束調控。由於偏振態的聯合操控,在連續帶寬內不同偏振態的入射光子也以高的偏振隔離度被收集匯聚到焦平面的不同設計區域。結果表明,聚焦光斑具有接近衍射極限的尺寸和高偏振選擇比。該研究成果有望在寬譜偏振成像、自由空間量子通信、機器視覺以及信息加密等領域得到應用。

上海技物所副研究員李冠海、研究員陳效雙和Andrey E. Miroshnichenko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科學技術部重點研發計劃量子調控和量子信息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和上海技物所創新計劃等項目的支持。(來源: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相關論文信息:DOI: 10.1126/sciadv.abc0711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上海技物所在中波紅外偏振操控超表面功能器件方面取得進展
    Miroshnichenko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超表面對中波紅外光子偏振、相位和色散等維度的獨特操控能力,提出了一種可用於中波紅外偏振探測集成的高效多功能偏振-色散調製超構光子器件(如圖1),相關結果9月12日以 「Mid-Infrared Polarization-Controlled Broadband Achromatic metadevice」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 太赫茲全光器件開關過程的光學主動調控
    近日,國防科技大學江天研究員課題組在太赫茲主動調控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利用構建電磁感應透明超表面和複合光敏層的方法,成功製備了響應時間從皮秒到納秒主動可調的太赫茲全光開關,實現了光控太赫茲超快器件的實時動態調控。
  • Feature Article|多維度超表面全息技術的最新進展
    超表面是一種二維平面超穎材料, 通常由單層亞波長尺寸的金屬或介質納米天線陣列構成。超表面特有的亞波長像素解析度的特點,使得利用超表面產生的全息再現像具有解析度高、視場角大以及不存在多級衍射級次串擾等優點,彌補了上述基於SLM實現全息成像的不足之處。因此,利用超表面實現全息成像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和研究價值。
  • 全介質超構表面偏振調控的原理和新應用
    總結介質超構表面的偏振調控機理,引出超構表面的「偏振+」功能框架,並總結了實現該框架的各類設計原理和方案。2. 總結了基於「偏振+」框架下超構表面偏振相關的一些新興應用,包括偏振轉換、偏振分束、透鏡、偏振復用全息、納米印刷、多功能器件、偏振檢測、矢量渦旋光生成、量子光學。3. 作者對全介質超構表面偏振調控進行總結和對未來發展的展望。
  • 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潤溼性作為生物體和材料表面的重要特性,吸引了廣泛的研究興趣。基於仿生表界面的特殊潤溼屬性,人們開發了許多具有超疏液性質的功能材料表面。但目前發展的超疏液材料表面僅能夠在單一的環境介質中表現其獨特的疏液性質,比如鯊魚皮膚表面僅能夠在水下表現超疏油性質,在空氣中油滴則會在乾燥的表面快速鋪展,從而失去防汙功能。
  • 理化所等在實現超寬帶光探測方面取得進展
    m)、中波紅外(3~5u目前,為了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多色紅外成像,多是將適於探測不同紅外波段的多個探測器集成在一起,並且確保這些探測器同步工作,從而導致器件結構和工藝相當複雜。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賀軍輝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和清華大學孫家林教授團隊合作,在實現超寬帶光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製作了還原氧化石墨烯—矽納米線陣列異質結光探測器,實現了一個探測器就可以完成從可見光(532nm)到太赫茲波(2.52THz,
  • 物理所納米尺度上等離子激元傳輸研究取得新進展
    可是,由於光的衍射極限,光學元器件和晶片卻很難做到小型化。最近,人們發現可以利用光子激發金屬自由電子氣的集體振蕩,即等離子激元,從而突破光的衍射極限,實現在納米尺度上對光的操縱,這為光學元器件和晶片小型化帶來了曙光。最近對等離子激元的研究迅速發展成國際上的一個新興熱點研究領域:Plasmonics。
  • 上海光機所在可應用於近紅外雷射的Nd:CeF3晶體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微納光電子功能材料實驗室在可應用於近紅外雷射的Nd:CeF3晶體研究中取得進展,揭示該晶體的偏振吸收與發射光譜及熱學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Luminescence上。近紅外波段雷射在環境監測、雷射通信及醫療等領域具有應用潛力。
  • 摻鉍超寬帶紅外發光晶體研究進展
    摻鉍超寬帶紅外發光晶體研究進展 2020-11-03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量子點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在UV-NIR超快雷射誘導磷硼酸鹽玻璃合成CsPbBr3量子點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通過摻鋁和熱處理工藝在硼磷酸鹽玻璃中得到具有優異熱穩定和化學穩定性的CsPbBr3量子點,通過超快雷射誘導在玻璃表面和內部析出了鈣鈦礦CsPbBr3量子點,該研究擴大了鈣鈦礦量子點的應用範圍,在構造3D光學器件領域具有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 量子點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在UV-NIR超快雷射誘導磷硼酸鹽玻璃合成CsPbBr3量子點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通過摻鋁和熱處理工藝在硼磷酸鹽玻璃中得到具有優異熱穩定和化學穩定性的CsPbBr3量子點,通過超快雷射誘導在玻璃表面和內部析出了鈣鈦礦CsPbBr3量子點,該研究擴大了鈣鈦礦量子點的應用範圍,在構造3D光學器件領域具有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 上海技物所等在鐵電隧道效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每日科技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褚君浩以及研究員孟祥建課題組在鐵電量子隧穿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該課題組的王建祿博士與博士研究生田博博、趙曉林等對鐵電隧道結進行了系統研究,製備了聚偏氟乙烯聚合物(PVDF)材料的鐵電隧道結固態器件,發現了鐵電極化操控的直接量子隧穿效應。
  • 表面等離激元光柵在高靈敏紅外探測器中的應用
    利用表面金屬圓孔陣列結構可實現入射光從量子點紅外光器件金屬孔薄膜和襯底不同方向入射時的目標紅外光探測,利用等離激元微腔的截止波長調控技術可製作單層量子阱長波紅外光探測器。 在主流量子阱紅外探測器(QWIP)中,III-V族半導體材料研究最為廣泛並在近期得到飛速發展。
  • 合肥研究院在二氧化釩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室研究人員在熱致相變二氧化釩納米材料的紅外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將二氧化釩與透明導電材料複合,實現了對紅外光透過率的主動和動態調控。該項研究成果可望在開關器件、紅外防偽和紅外隱身等方面獲得應用。
  • 中國科學家:超表面啟用量子邊緣檢測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超表面圖像邊緣探測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由該團隊史保森教授、周志遠副教授等與湖南大學羅海陸教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ZhaoweiLiu教授共同完成的研究,提出並演示了偏振糾纏光子源。使用該源基於高度介電的超表面將成像系統中的光學邊緣模式切換為ON或OFF狀態。
  • 中波紅外線加熱管的波長是多少?紅外輻射波長是如何劃分的?
    雖然說是中波紅外線加熱管,但並不是說這個加熱管只有輻射中波紅外線,而是中波紅外線在整個波段中佔比最大,比如說正常發熱時加熱管也是有可見光的,可見光也是一種光波,只不過沒有加熱作用。如果以波長或波數為橫坐標,以吸收率或透過率為縱坐標,我們就可以得到該物質的紅外吸收光譜或者透射光譜。其中波數和波長是一個倒數關係,波數的定義是在單位1釐米的長度內有多少個微米波的波長數,既是波長的倒數。根據國際電工委員會電熱標準中規定,紅外輻射分為長波紅外輻射,中波紅外輻射和短波紅外輻射,詳見下表。
  • 基於雙球微腔耦合的線性偏振單模激射研究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與紅外材料實驗室研究員張龍、董紅星領銜的微結構光物理研究團隊與華東師範大學
  • 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獲進展
    潤溼性是生物體和材料表面的重要特性,引發學界關注。基於仿生表界面的特殊潤溼屬性,科研人員開發出較多具有超疏液性質的功能材料表面。但目前發展的超疏液材料表面僅能夠在單一的環境介質中表現其獨特的疏液性質,如鯊魚皮膚表面僅能夠在水下表現出超疏油性質;油滴在空氣中則會在乾燥表面快速鋪展,失去防汙功能。此外,目前發展的超潤溼狀態僅局限於超疏水和水下超疏油兩種狀態,還存在新穎且更細分的潤溼狀態。
  • 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為研究宇宙高能天體創造條件
    這些年宇宙科學的發展很快,我們對於宇宙的很多現象,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當然宇宙無限廣袤,我們在研究宇宙科學的時候,還需要突破很多的科學極限。大家知道在宇宙中存著很多的神秘天體,比如黑洞、蟲洞,這些現象到目前為止,科學家也沒有一個很好的結論,大家對於這些天體的認識依舊在一個表面的層次。其實宇宙高能天體研究,就是上述這些研究的一把鑰匙,可是高能天體的研究確實難度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