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所等在實現超寬帶光探測方面取得進展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寬帶光探測器廣泛應用於很多重要領域,包括紅外成像、遙感、環境監測、天文探測、光譜分析等。特別是在紅外成像領域,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多色紅外成像,探測器必須能同時探測不同波段的紅外輻射,如短波紅外(1~3um)、中波紅外(3~5um)、長波紅外(8~14um)、甚長波紅外(>14um)、甚至是太赫茲波(30~3000um)輻射,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目前,為了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多色紅外成像,多是將適於探測不同紅外波段的多個探測器集成在一起,並且確保這些探測器同步工作,從而導致器件結構和工藝相當複雜。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賀軍輝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和清華大學孫家林教授團隊合作,在實現超寬帶光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製作了還原氧化石墨烯—矽納米線陣列異質結光探測器,實現了一個探測器就可以完成從可見光(532nm)到太赫茲波(2.52THz118.8um)的超寬帶光探測,達到了以往多個探測器同時工作才能達到的探測帶寬。

  

  化學剝離石墨製備的氧化石墨烯的還原產物稱為還原氧化石墨烯,具有天然的能隙,而且這個天然的能隙可通過氧化石墨烯的還原程度來調控:隨著氧化石墨烯還原程度的提高,能隙從10~50meV(對應于波長範圍124~24.8um的電磁波能量)到接近於零。顯然,這個天然的10~50meV窄能隙適合探測紅外(2.5~30um)和太赫茲波(30~3000um)。但石墨烯的光吸收率較低,不利於實現高靈敏度探測;而且,還原氧化石墨烯的幾十毫電子伏特的能隙不適宜探測可見和近紅外光。

 

  矽納米線陣列具有兩個獨特的優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還原氧化石墨烯的不足:其一,矽1.12eV的帶隙,使得矽納米線陣列適合探測可見和近紅外光;其二,有序排列的納米線陣列結構可以強烈地抑制光的反射,進而提高器件的光捕獲能力。

 

  科研人員將還原氧化石墨烯和矽納米線陣列兩者的優勢結合,製作了還原氧化石墨烯—矽納米線陣列異質結光探測器。該異質結探測器在室溫下,首次實現了從可見光(532nm)到太赫茲波(118.8um)的超寬帶光探測。他們還發現,氧化石墨烯的還原程度對探測性能有顯著影響,隨著氧化石墨烯還原程度的提高,探測器的響應率可以提高5倍以上。在所有波長中,探測器對長波紅外(10.6um)的響應率最高,為9mA W-1。由於人體紅外輻射峰值波長為9~10um,實驗驗證,該探測器對人體紅外輻射具有靈敏的響應,可用於人體紅外傳感如夜視領域。因此,還原氧化石墨烯—矽納米線陣列異質結光探測器在超寬帶光探測方面,特別是寬帶紅外光探測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相關結果發表在Small期刊上,並被MaterialsViewsChina.com作為Research News詳細報導。該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973」計劃、科技部「863」計劃以及清華大學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的資助。

  論文連結 

  探測器結構示意圖及其對可見(VIS,532nm)、近紅外(NIR,1064nm)、中紅外(MIR,10.6um)和太赫茲(THz,118.8um)的動態光響應特性。

相關焦點

  • 長春光機所等在鈣鈦礦單晶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郭春雷中美聯合光子實驗室與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沙特)、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美國)等單位合作在製備基於鈣鈦礦的場效應電晶體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過去的十年中,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在光伏、光電探測、發光等領域的研究獲得巨大進展。
  •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在Z型光催化劑產氫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理化所發光碳量子點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下,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分散體系化學與材料研究組自2008年以來圍繞發光碳量子點的製備、性能及其相關材料研究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良好的進展。最近兩年在合成方法、相關材料設計製備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上海技物所在中波紅外偏振操控超表面功能器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技物所李冠海副研究員、陳效雙和陸衛研究員團隊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Andrey E.Miroshnichenko教授團隊合作,利用超表面對中波紅外光子偏振、相位和色散等維度的獨特操控能力,提出了一種可用於中波紅外偏振探測集成的高效多功能偏振-色散調製超構光子器件(如圖1),相關結果9月12日以 「Mid-Infrared Polarization-Controlled Broadband Achromatic metadevice」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 上海光機所成功設計出高效率的超寬帶、高容差的衍射光柵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信息光學與光電技術實驗室研究團隊在基於簡化模式方法的光柵設計方面取得新進展。提出將簡化模式方法應用於多層介質光柵設計,並成功設計了-2級高效率的超寬帶高容差的衍射光柵。
  • 在極性材料光催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在具有內建電場的硼氧結構基元的極性光催化材料的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該實驗室科研人員又設計和製備了B-O結構基元與具有d0電子構型的金屬離子複合的極性光催化材料,發現該類材料在去除滷代烴類方面具有優異的性能。10分鐘對難降解氟取代酚類仍然具有高達83%的去除能力。該實驗結果歸因於具有d0電子結構金屬離子形成的金屬多面體與B-O結構多面體的協同作用增大了材料宏觀極化電場,提高了載流子的分離能力。
  • 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證券網訊 新華社12月25日消息,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半導體所在柔性一維光電探測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沈國震課題組,在一維無機分枝同質/異質納米線製備及柔性光電探測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2015, DOI: 10.1002/advs.201500287),總結了近十年來柔性光電探測領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進展,並對該領域未來的研究熱點進行了預測與分析。
  • (科技)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武漢12月25日電(記者李偉)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高非線性石英光子晶體光纖研製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 科學網—高非線性石英光子晶體光纖研製取得進展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高非線性石英光子晶體光纖研製取得進展超連續譜是一種具有超寬的光譜和高度方向性的高亮度寬帶光源,在生物醫學、超快光譜學、光纖通信、高分辨成像、傳感技術等方面有著重要應用。 高非線性石英光子晶體光纖由多圈尺寸在波長量級的空氣微孔包圍細小的纖芯構成,其結構精細複雜,拉制工藝難度極高。
  • 中科院在光電電晶體的光調控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研究室研究員費廣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博士張堯合作,在光電電晶體的光調控方面取得進展
  • 在信息超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崔鐵軍院士研究團隊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仇成偉教授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羅宇教授,在信息超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設計並實現了一種可對電磁功能進行編程的光碟機動數字編碼超表面。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Electronics》上。
  •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鈣鈦礦光電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2月15日電 近日,微納電子系任天令教授團隊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ACS Nano)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矽晶圓集成的單晶鈣鈦礦超快光電探測器」(Ultrafast Photodetector by Integrating Perovskite Directly on Silicon
  • 理化所等光子晶體驅動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光子晶體超浸潤性賦予具有獨特光學調控性能的光子晶體材料在傳感、檢測、防汙、驅動、油水分離等方面的新應用。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江雷團隊在具有超浸潤性光子晶體的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Chem. Soc. Rev., 2016, 45, 6833)。
  • 新疆理化所鹼金屬氟硼酸鹽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取得進展
    新疆理化所鹼金屬氟硼酸鹽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取得進展 2017-11-15 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目前,僅有KBe2BO3F2(KBBF)晶體能夠實現Nd:YAG的直接六倍頻深紫外雷射(波長=177.3 nm)輸出。KBBF晶體擁有優異的光學性能,然而受到本徵缺陷的制約(層狀習性,原料劇毒等),KBBF晶體無法產業化以滿足行業需求。因此,設計合成新型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是目前亟待研究的課題。
  • 新疆理化所等在非貴金屬氧還原催化劑研究中取得進展
    新疆理化所等在非貴金屬氧還原催化劑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7-09-07 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胡廣志研究團隊與瑞典于默奧大學Thomas Wagberg研究團隊以及北京大學郭少軍研究團隊開展合作,利用硬模板夾芯合成法成功製備了表面功能化負載Fe-N-C催化活性中心的新型ORR催化劑材料,並通過Fe前驅體含量調控優化材料表面活性位的含量,實現在鹼性條件下優於商業鉑碳的ORR催化性能。
  • 摻鉍超寬帶紅外發光晶體研究進展
    摻鉍超寬帶紅外發光晶體研究進展 2020-11-03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光子晶體電浸潤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而光子晶體表面的特殊浸潤性設計會賦予材料更多優異性能及新應用,比如可有效加速光子晶體的傳感及檢測、可實現具有超強防汙的光子晶體光學器件等,因此光子晶體超浸潤性研究得到了廣泛關注。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具有超浸潤性光子晶體的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半導體所等在各向異性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半導體所等在各向異性二維材料物性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2016-04-19 半導體研究所 【  最近,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半導體超晶格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譚平恆研究組在各向異性二維材料的物性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研究組和南加州大學教授汪涵等合作,通過拉曼光譜和光致發光光譜表徵了平面內各向異性的二維材料ReS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