摻鉍超寬帶紅外發光晶體研究進展

2020-11-27 澎湃新聞

摻鉍超寬帶紅外發光晶體研究進展

2020-11-03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Cell Press CellPress細胞科學 收錄於話題#iScience一周編輯精選23個

交叉學科

Interdisciplinary

iScience(《交叉科學》)

是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

交叉學科開放獲取期刊,

iScience中國編輯李健與張甜甜

每周都會為大家推薦優秀論文,

敬請持續關注!

摻鉍超寬帶紅外發光晶體研究進展

鉍(Bi)摻雜材料在1000-1700 nm可在寬帶近紅外(NIR)發光。因其在現代光纖通信系統的雷射器和寬帶光放大器等領域的潛在應用,Bi激活的近紅外發光玻璃及其相關器件備受關注。與玻璃系統相比,摻鉍晶體作為增益介質通常具有更規則的晶體結構,可以產生更強的近紅外信號,所以開發這類材料是非常有必要的。華南理工大學彭明營教授與團隊成員李瑗媛、熊普先發表綜述文章,首次將摻Bi近紅外晶體的最新進展歸納為滷素和氧化物兩大類。然後通過比較這些已知Bi基近紅外晶體的取代位、配位環境、發射和激發發光峰、發射中心物種和衰減時間,討論了如何設計摻Bi近紅外晶體。最後,提出了鉍摻雜近紅外晶體面臨的主要挑戰和發展前景。希望本綜述能為Bi摻雜近紅外發光晶體的進一步開發提供啟示,並開發其潛在的應用前景。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閱讀原文

吲哚碳化聚合物點通過調節表面態提高全色發射

碳化聚合物點(CPD)是效果很好的成像探針,有巨大的潛力豐富無金屬螢光材料,但目前的策略一直致力於實現在單一反應體系中發射全色光的產品。建立一種有效和穩健的合成方法來解鎖特定CPD發光中心的色障仍然是一個挑戰。西南大學黃承志教授、陳久存副教授,吉林大學朱守俊教授及團隊成員發表最新研究,報導了在吲哚體系中利用吡啶和醯胺的表面態工程來製備可分辨的全色發光CPD的調色板。結構分析表明,陽離子聚合和氧化反應可能有助於形成最終CPD主要骨架和發射中心,發射的氧和氮基中心由交聯的聚合物結構固定。本研究對CPD的能量吸收和光致發光機理提供了有價值的見解,並將額外的反應物(苯並雜環)引入到CPD的研究中。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閱讀原文

四倍體裂胸魚基因組對早期再二倍化和高原適應的啟示

裂腹魚亞科(Schizothoracinae)的全基因組複製(WGD)被認為在青藏高原物種形成和環境適應中起著重要作用。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水產科學研究所劉海平博士團隊發表最新研究,給出了異齒裂腹魚(Schizothorax O'connori),一種青藏高原特有魚的基因組,顯示該物種是一個年輕的四倍體,最近的WGD晚於∼1.23mya。研究者發現,轉座子爆發引起的重複基因組間的大量插入可以誘導相鄰序列的突變,改變相鄰基因的表達,這代表了WGD後多倍體基因組中早期的再二倍化過程。在WGD後,轉座子爆發導致了多倍體基因組的大量插入,改變了相鄰基因的表達,代表了WGD後多倍體基因組的早期再二倍化過程。同時,研究者發現許多參與DNA修復和葉酸運輸/代謝的基因經歷了自然選擇,可能與該物種的環境適應有關。因此,異齒裂腹魚基因組可以作為研究多倍體基因組早期再二倍化的年輕四倍體模型,為研究青藏高原特有魚類的環境適應性提供了寶貴的遺傳資源。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閱讀原文

下丘腦和細胞特異性轉錄組揭示瘦素誘導的雌性小鼠典型青春期轉變中的動態神經肽重塑

流行病學和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顯示,兒童期肥胖與青春期進展高度相關。過早月經初潮與一系列疾病有關,包括乳腺癌、心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和肥胖症。脂肪細胞荷爾蒙瘦素通過大腦的直接作用向神經內分泌生殖軸發出儲存脂肪數量的信號。利用小鼠遺傳學,目前已經確定下丘腦腹側乳頭體前核(PMV)和弓狀核(Arc)中的刺鼠相關蛋白(AgRP)神經元是青春期成熟過程中瘦素作用的主要靶點。然而,瘦素作用的分子機制仍不清楚。通過大量RNA測序、TRAP測序和已發表的資料庫的重疊分析,美國密西根大學Carol F. Elias及合作者評估了瘦素刺激和典型青春期發育過程中PMV和Arc轉錄程序的變化。研究結果表明,瘦素誘導的雌性小鼠典型的青春期成熟是由動態的軀體樹突重塑和細胞外空間組織構成的。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閱讀原文

訓練提高海馬7α-羥化神經甾體水平並隨脊髓密度增加,增強遠距離空間記憶

神經活性類固醇,即神經類固醇,在大腦中局部合成,影響包括認知和行為在內的生物功能。這些神經類固醇是由膽固醇通過一系列細胞色素P450酶合成的,其中P450羥化酶成員細胞色素P450-7B1(CYP7B1)催化形成7α-羥基化神經類固醇、7α-羥基孕烯醇酮(7α-OH-Preg)和7α-羥基脫氫表雄酮(7α-OH-DHEA)。日本東京大學深田吉孝(Yoshitaka Fukada)教授、清水貴美子(Kimiko Shimizu)副教授及團隊成員發表最新研究,展示了在完成空間學習任務後,這些神經類固醇在小鼠海馬中的出現。CYP7B1缺乏可損害遠距離空間記憶,但近期記憶基本未受影響。CYP7B1基因缺陷小鼠海馬樹突棘密度降低,訓練後不再增加。此外,腦室內長期給予7α-OH-Preg和7α-OH-DHEA的混合物可以挽救CYP7B1基因缺陷小鼠惡化的遠程記憶能力。結論:7-α羥基化的神經類固醇是維持空間記憶所必需的物質,提示這些神經類固醇可能通過誘導突觸重構來維持海馬功能。

原標題:《摻鉍超寬帶紅外發光晶體研究進展 | iScience一周編輯精選 2020年第28期》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3微米雷射晶體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微納光電子功能材料實驗室在3微米雷射晶體研究中取得進展。近年來,無序晶體材料以超寬帶的發光特性,成為超快雷射領域重要的增益介質。隨著1.15微米半導體雷射技術的發展,鈥離子(Ho3+)3微米中紅外發光的泵浦問題得以解決。因此,研究鈥摻雜CaGdAlOO4晶體(Ho:CaGdAlOO4)對於實現直接雷射二極體泵浦的中紅外超快雷射具有實用價值。
  • 相位匹配紅外NLO晶體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中遠紅外非線性光學(NLO)晶體材料在雷射雷達、雷射通訊、紅外遙測、光電對抗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相位匹配是NLO材料獲得實際應用的關鍵條件,目前主要通過調控晶體的雙折射率來補償基頻光和倍頻光的折射率差,進而實現NLO晶體材料的相位匹配。
  • 上海光機所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取得進展 2020-10-16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雷射晶體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隨著高性能LD的快速發展,具有高效率、小型化、集成化的LD泵浦全固態超快雷射器成為這一領域的另一主要研究方向。由於鈦寶石的吸收帶位於400-600nm,無法採用LD直接泵浦。而適合高性能InGaAs二極體泵浦的摻鐿(Yb3+)雷射介質成為了這一領域研究的焦點。
  • 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在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Yb3+/Tm3+共摻LiYF4微晶在相同激發光功率密度的照射下更高的量子產率
  • 超連續譜雷射光源研究進展
    光纖可以很好地將雷射約束在光纖纖芯中,增加雷射與物質相互作用的非線性效應,降低超連續譜產生對雷射功率的要求,提升輸出光的光束質量,是超連續譜產生的理想介質。早在 1976 年,就有光纖中產生超連續譜的報導,但是由於缺乏高功率脈衝光纖雷射器和更有效的高非線性光纖,超連續譜雷射光源研究進展緩慢。
  • 近紅外有機發光材料研究進展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先進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近紅外有機光子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工作,馬東閣研究員等通過與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王植源教授合作,近期在近紅外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結果陸續發表在《材料化學》(Chemistry
  • 高非線性石英光子晶體光纖研製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
  • 科學網—高非線性石英光子晶體光纖研製取得進展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高非線性石英光子晶體光纖研製取得進展   本報訊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廖梅松帶領非線性光纖課題組劉垠垚、吳達坤等人,在高非線性光子晶體光纖的研製方面取得了新進展。 由於高非線性光子晶體光纖具有普通階躍型光纖所不具備的特殊色散和高非線性,是產生超連續譜雷射的核心器件。超連續譜是一種具有超寬的光譜和高度方向性的高亮度寬帶光源,在生物醫學、超快光譜學、光纖通信、高分辨成像、傳感技術等方面有著重要應用。 高非線性石英光子晶體光纖由多圈尺寸在波長量級的空氣微孔包圍細小的纖芯構成,其結構精細複雜,拉制工藝難度極高。
  • 理化所等在實現超寬帶光探測方面取得進展
    寬帶光探測器廣泛應用於很多重要領域,包括紅外成像、遙感、環境監測、天文探測、光譜分析等。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賀軍輝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和清華大學孫家林教授團隊合作,在實現超寬帶光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製作了還原氧化石墨烯—矽納米線陣列異質結光探測器,實現了一個探測器就可以完成從可見光(532nm)到太赫茲波(2.52THz,
  • 小料科普 | 多彩的人工晶體系列——閃爍晶體
    閃爍晶體探測過程示意圖自1948 年發現摻鉈碘化鈉(NaI:Tl)晶體的閃爍效應以來,國內外圍繞閃爍晶體的生長、性能和應用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科技工作者們陸續研發出幾百種無機閃爍晶體。根據晶體的化學成分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氧化物閃爍體,如鍺酸鉍(BGO)、鎢酸鉛(PWO)、摻鈰矽酸釔鑥(LYSO:Ce)和摻鈰釓鎵鋁石榴石(GAGG:Ce)等,它們具有密度高、衰減時間短和化學穩定性好的特點;第二類是滷化物閃爍體,如NaI:Tl、摻鉈碘化銫(CsI: Tl)、摻鈰溴化鑭(LaBr3:Ce)和氟化鋇(BaF2)等,它們大多具有低熔點、小的禁帶寬度和非常高的發光效率,可以同時獲得好的能量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
  • 摻鐿光纖雷射器光子暗化現象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摻鐿光纖雷射器輸出功率已達到萬瓦量級,然而隨著高功率雷射器運行時間的增加,會出現由於光纖損耗增大而導致的輸出功率減小的現象,即光子暗化現象(Photodarkening,PD),導致雷射閾值增加,系統穩定性降低,工作壽命變短,限制了摻鐿光纖雷射器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摻鐿光纖光子暗化現象的研究對摻鐿光纖雷射器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鉍晶體,人造滴~~
    告訴我是用鉍元素合成的鉍晶體,我們能看到的盆就是合成盆,主要是好看,可以觀賞。不過礦標愛好者一般不會買。當然,如果你想買來做項鍊,也行……下面把這位專家給我的網頁上的知識點摘抄如下(來自百度百科「秒懂星課堂」):中文名:晶體鉍外文名:Bismuth crystal原子量:208.98038元素類型:金屬元素元素符號:Bi        鉍晶體是融化的高純度金屬鉍在緩慢冷卻時結晶所得到的。
  • 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紅外二區無機量子點由於發射波長可調、吸收截面大和量子產率高等特性受到廣泛關注。目前主要研究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為II-VI族和IV-VI族半導體材料,如CdSe、CdTe和PbSe,但其中含有的重金屬元素(如Cd2+和Pb2+等)極大限制了其後續的生物醫學應用。開發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高效發光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是目前生物標記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
  • 福建物構所新型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標記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陳學元團隊開發出CuInSe2(CISe)基新型高效近紅外二區發光量子點生物探針,並首次將其應用於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和腫瘤靶向實時成像。
  • 上海光機所在可應用於近紅外雷射的Nd:CeF3晶體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微納光電子功能材料實驗室在可應用於近紅外雷射的Nd:CeF3晶體研究中取得進展,揭示該晶體的偏振吸收與發射光譜及熱學性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Luminescence上。近紅外波段雷射在環境監測、雷射通信及醫療等領域具有應用潛力。
  • 上海矽酸鹽所高功率雷射晶體研究獲進展
    雷射技術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超強超短雷射技術是其前沿,受到國際上各個發達國家和經濟體的重視,而具有寬帶發射光譜特性的雷射材料是超強超短雷射器的關鍵基礎元件之一
  • 雙鈣鈦礦近紅外發射材料
    Nag教授團隊最新研究表明,Bi3+摻雜會在372 nm處產生新的吸收通道,使得Cs2AgInCl6雙鈣鈦礦材料適合於商用紫外LED的激發。但是金屬滷化物DPs的問題是寬禁帶或間接禁帶,限制了它們在可見光和紅外波段的光學和光電特性。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在DPs中引入了Mn2+摻雜的新的發光通道,然後在DPs中摻雜了Yb3+和Er3+等鑭系元素。但激發能過高(<350nm)不適合用商用紫外LED進行激發。另一個有趣的進展是在Cs2Ag1xNaxInCl6中摻雜Bi3+,調整了吸收和寬帶可見光發射。
  • 中波紅外偏振操控超表面功能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Miroshnichenko團隊合作,利用超表面對中波紅外光子偏振、相位和色散等維度的獨特操控能力,提出了一種可用於中波紅外偏振探測集成的高效多功能偏振-色散調製超構光子器件,相關成果於9月12日以Mid-Infrared Polarization-Controlled Broadband Achromatic Metadevice為題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
  • 【石友問答】礦晶展上看到一種奇怪的晶體,商家說是鉍,請問鉍晶體是礦石嗎?
    問題:礦晶展上看到一種奇怪的晶體,商家說是鉍,請問鉍晶體是礦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