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未來可期!雙鈣鈦礦近紅外發射材料

2021-01-08 孜然學術

導讀:本文製備了Bi3+-Ln3+共摻的Cs2AgInCl6雙鈣鈦礦近紅外發射材料。通過設計共摻系統實現了修改基質的吸收光譜和發射光譜的意圖。這種策略可能會引領未來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在光纖通信、近紅外LED和近紅外傳感器等領域的應用。

Bi3+和鑭系離子以前共摻雜在金屬氧化物中作為光敏化劑和發射中心。但這種共摻雜現象在Si、GaAs、CdSe等典型半導體中尚不清楚,因為金屬離子的配位數(CN)為4,不足以容納大尺寸的Bi3+和鑭系離子。配位數為6的金屬滷化物鈣鈦礦為Bi3+和鑭系離子的配位提供了機會。來自印度科學教育研究所(IISER)的A. Nag教授團隊最新研究表明,Bi3+摻雜會在372 nm處產生新的吸收通道,使得Cs2AgInCl6雙鈣鈦礦材料適合於商用紫外LED的激發。相關論文以題為「Bi3+-Ln3+(Ln = Er and Yb) codoped Cs2AgInCl6Double Perovskite NearInfrared Emitter」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02721

滷化鉛鈣鈦礦是一類重要的半導體材料。主要問題仍然是穩定性差和毒性問題難以解決。為了發現具有高效光電性能的無鉛金屬滷化物鈣鈦礦,人們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嘗試。在這一類中,雙鈣鈦礦(DP)出現,如CsAgInCl6,因為DPs保留了與鉛滷化物鈣鈦礦相似的三維鈣鈦礦結構。但是金屬滷化物DPs的問題是寬禁帶或間接禁帶,限制了它們在可見光和紅外波段的光學和光電特性。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在DPs中引入了Mn2+摻雜的新的發光通道,然後在DPs中摻雜了Yb3+和Er3+等鑭系元素。但激發能過高(<350nm)不適合用商用紫外LED進行激發。另一個有趣的進展是在Cs2Ag1xNaxInCl6中摻雜Bi3+,調整了吸收和寬帶可見光發射。到目前為止,摻雜Ln3+(Ln= Er或Yb)的雙鈣鈦礦材料的近紅外發射強度仍然很弱,同時激發能也很高(< 350nm)。

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本文將Bi3+和Ln3+引入到CsAgInCl6晶格中的思想。Bi3+共摻雜改變了帶邊的分態密度,在較低的能量下產生了新的光吸收通道。然後將吸收的能量有效地轉移到Er3+或Yb3+的f電子,促進近紅外(NIR)摻雜發射。在370 nm激發下,Bi3+-Er3+共摻Cs2AgInCl6的發射強度是摻Er3+的Cs2AgInCl6的45倍。在994 nm發射的Bi3+-Yb3+共摻樣品中也觀察到類似的結果。採用溫度依賴光譜和第一性原理計算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了Bi3+-Ln3+共摻Cs2AgInCl6的光學敏華和發光過程。

圖1。(a)Cs2AgInCl6晶格中Bi3+-Er3+共摻示意圖。(b)摻Er3+和Bi3+-Er3+共摻Cs2AgInCl6的PXRD和(c)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吸收光譜是從粉末樣品的測量漫反射光譜通過Kubelka-Munk變換得到的,其中α是吸收係數,S是散射係數。插圖(c)是Bi3+摻雜和未摻雜Cs2AgInCl6在可見光下的照片。(d)可見區的螢光光譜。插圖顯示了商業紫外LED上塗有Bi3+-Er3+共摻Cs2AgInCl6的白色發光二極體(LED)的數碼照片。(e)混合了BaSO4的粉末樣品的多個點上平均的近紅外PL光譜,用於強度的定量比較。370nm激發。插圖顯示了塗有商用紫外LED的Bi3+-Er3+共摻Cs2AgInCl6的近紅外發射,白光LED如圖1d插圖所示。(f)Bi3+-Er3+共摻Cs2AgInCl6的發光波長在可見光(700nm)和近紅外(1540)區域的PL和PLE譜。(c)和(f)中的光譜光譜垂直放置,以清晰顯示。

圖2。(a)摻Er3+和Bi3+-Er3+共摻Cs2AgInCl6在300k下的發光衰減動力學。激發波長為360nm。(b)Bi3+-Er3+共摻Cs2AgInCl6在5.7k~300 k的變溫下的PL譜,(c)PL強度變化和(d)PL衰減。I1540和I1555在(c)是1540nm和1555 nm處的峰值強度。(e)比較Bi3+-Er3+共摻Cs2AgInCl6和未摻雜樣品的光吸收和發射過程。對於未摻雜的Cs2AgInCl6,觀察到非常微弱或沒有發射

圖3。(a)粉末樣品(摻Yb3+或Bi3+-Yb3+共摻Cs2AgInCl6)與BaSO4混合後的多個點平均的PL譜,用於強度的定量比較。(b)Bi3+-Yb3+共摻Cs2AgInCl6在994nm處的光致發光衰減動力學。

圖4。(a)Cs2AgInCl6和(b)Bi3+摻雜Cs2AgInCl6的分態密度。Bi3+的濃度相對於In3+為12.5%,高於實驗摻雜濃度。

(文:愛新覺羅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吉大:無鉛全無機雙金屬IA-IB滷化物的顏色可調自陷發射
    儘管對硫族化物和鈣鈦礦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很少探索這些材料家族。相比之下,本文報導了無鉛和無鎘的雙金屬Cs-Ag-X(X = Cl,Br,I)滷化物,其中較大的離子Ag+有助於摻入所有滷素離子,進而調節從397nm(紫)至820 nm(近紅外)發光。
  • Helio顯示材料CEO談論鈣鈦礦的未來
    答:Helio顯示材料(Helio)正在為新一代的更明亮、更多彩的顯示器開發專有材料,並且這些顯示器所使用的功率將大大降低。它們使色彩再現大大改善,這將有助於改變我們的工作、娛樂生活,因為我們的觀看體驗與親臨現場更近了一大步。
  • 新型有機本體異質結雜化的近紅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將光電響應擴展到近紅外區(NIR)已成為鈣鈦礦型太陽能電池(PSCs)研究的迫切課題。然而,由於缺乏與之匹配的近紅外光伏材料和器件結構,這仍然是一個挑戰。近幾年來,近紅外有機光伏材料和器件(opv)的迅速發展為開發此類太陽能電池提供了新的機遇。
  • 近紅外有機發光材料研究進展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先進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近紅外有機光子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工作,馬東閣研究員等通過與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王植源教授合作,近期在近紅外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結果陸續發表在《材料化學》(Chemistry
  • 發光學報(特約綜述)| 鉛滷鈣鈦礦微納結構的受激輻射研究
    具有規則的幾何外形和光滑表面的鉛滷鈣鈦礦微米/納米線及納米片等單晶,作為增益介質的同時,自身亦可作為光學諧振腔(圖1b, c),如微米/納米線的法布裡-珀羅模式諧振腔、納米片或板的回音壁模式諧振腔。在鉛滷鈣鈦礦薄膜中,低閾值下可產生高品質因子的雷射發射,數小時泵浦的雷射出射穩定性也大大提高;調節滷素陰離子的種類與含量,雷射發射可在390-790 nm範圍內調節。
  • 深藏於地下2500km的新興太陽能電池材料-----鈣鈦礦
    ,而且必然成為未來能源的供應主體。矽基太陽電池經過近 50 年的發展,最高轉化率為 25%,而鈣鈦礦太陽電池近五年時間就已提升到20.1%。鈣鈦礦太陽電池的高轉化率主要與其鈣鈦礦材料有關。鈣鈦礦材料的化學式為 ABX3,其中 A 為 CH3NH3+,B 一般為Pb2+ 等,X 為 Cl-、Br-等。
  • 諾獎得主《Nature》子刊:更快,更便宜的雙光子激發近紅外發射材料
    有機近紅外(NIR)吸收和發射材料已在生物成像、光熱療法、藥物釋放、夜視技術和先進光電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原因很簡單,與可見光相比,近紅外光具有優異的光學穿透力,較小的光損傷,光散射更低。為了製備近紅外吸收或發射材料,通常採用幾種方法來調節這些材料的能隙。它們涉及不飽和分子中π-共軛長度的延長,金屬中心引入配位化合物,以及分子材料中電子供體和受體單元的結合。此外,雙光子吸收(TPA)材料通過同時吸收兩個光子,能夠將激發波長從可見光轉換到NIR區域。這種特性為近紅外吸收材料的製備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
  • 發光學報 | 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
    在眾多的近紅外二區螢光納米材料中,稀土發光納米材料因具有化學穩定性和光穩定性好、發射帶窄、發光顏色和壽命可調等優點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張洪傑院士和王櫻蕙副研究員團隊在《發光學報》上發表了題為「稀土發光材料在近紅外二區成像中的應用」的綜述文章。
  • SLD Laser推出首款用於汽車領域的雙發射白/紅外雷射光源
    白/紅外雙發射源不僅對於汽車照明、高級駕駛員輔助系統(ADAS)、自動駕駛汽車雷射雷達 3D感應,甚至航空電子、無人機、鐵路和船舶等出行領域至關重要,對於普通或專業的可攜式照明產品、夜視照明器以及測距儀同樣重要。其中,測距儀可用於娛樂和戶外活動,搜索與救援以及安全應用。
  • 周報:鋼鐵材料再次突破,Science發表創紀錄的超強鋼!
    科研進展方面,最火的莫過於24歲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一天雙發《Nature》。鋼鐵領域也再次「鐵樹開花」發《Science》,港大黃明欣等開發出創強韌性組合世界紀錄的超級鋼。胡良兵等人則巧妙地克服了雙金屬合金不混溶性;Manthiram教授最新成果助力商業化高能量密度鋰硫電池;最新Nature Materials論文中提出了超乎想像的新發現,為高強合金設計提供全新思路;武漢大學巧妙地在實驗室獲得17.32%超高器件效率!……新的一周已經來臨,我們一起繼續加油吧!為材料發聲!
  • 藍光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從材料製備到器件優化
    得益於鈣鈦礦材料設計、器件結構優化和發光機理的深刻認識,自2014年首次觀察到室溫下的鈣鈦礦電致發光現象以來,綠光、紅光和近紅外光鈣鈦礦電致發光二極體(PeLED)的外量子效率(EQE)目前均已突破20 %。然而,作為三基色之一的藍光PeLED卻發展較為緩慢,嚴重製約了全彩色PeLED的發展。
  • 多倫多大學開發出基於鈣鈦礦的VCSEL,可產生藍色雷射
    鈣鈦礦雷射器可產生藍色雷射據麥姆斯諮詢報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製造出一種基於鈣鈦礦的垂直腔面發射雷射器(VCSEL),其工作波長為425 nm。SPIE Optics + Photonics數字論壇於2020年8月24日-28日在線上舉辦,多倫多大學教授Ted Sargent在此次論壇的大會特邀報告中描述了這種光學泵浦結構,這是展現鈣鈦礦材料發光潛力進展的眾多研究之一,而迄今為止鈣鈦礦材料主要因其光伏應用而廣為人知。此次線上報告網址為:https://doi.org/10.1117/12.2561717。
  • 福建物構所近紅外稀土納米晶/量子點雙激發解碼策略實現精準探溫
    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傳感具有較大的組織穿透深度、較低的背景螢光幹擾及無創探測等優點,因而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為了避免螢光探測信號相互串擾,傳統的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採用兩個無交疊的螢光發射的強度之比作為溫敏參數。然而,光在生物組織中的衰減係數具有波長依賴性,因而兩個無交疊的螢光發射的強度之比這一溫敏參數不僅受溫度調製,還與螢光信號在組織中的衰減係數及穿透深度有關。
  • 大連化物所製備出具有寬譜帶白光發射的非鉛鈣鈦礦膠體納米晶
    高效穩定的白光發射對於室內照明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白光發射器件存在易變色、效率損失(自吸收)等缺點,而單基質白光發射材料則可避免。不同於自由載流子複合所產生的帶邊發射螢光,自陷態激子發光表現出譜帶寬、斯託克斯位移大的特點。由於晶格較「軟」,低維度鉛基鈣鈦礦材料易於形成自陷態激子,表現出寬譜帶白光發射。但鉛元素具有毒性,且低維鉛基鈣鈦礦的發光效率通常較低。
  • 科研人員製備出具有寬譜帶白光發射的非鉛鈣鈦礦膠體納米晶
    傳統的白光發射器件存在易變色、效率損失(自吸收)等缺點,而單基質白光發射材料則可避免。不同於自由載流子複合所產生的帶邊發射螢光,自陷態激子發光表現出譜帶寬、斯託克斯位移大的特點。由於晶格較「軟」,低維度鉛基鈣鈦礦材料易於形成自陷態激子,表現出寬譜帶白光發射。但鉛元素具有毒性,且低維鉛基鈣鈦礦的發光效率通常較低。
  • 澳大學生發現新型雙脈衝雷射發射增益材料
    澳門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的博士生發現了一種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多量子阱材料,用於開發超短雷射脈衝倍增器件。相關研究成果已於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發表。迄今為止,這種雷射脈衝信號數目的倍增都只能用佔體積的外部光學組件來實現,而光學增益材料本身無法改變超短雷射脈衝數目,不利於器件的集成化和小型化。因此,人們迫切希望找到一種能夠通過單個雷射脈衝激發而能產生多個雷射脈衝發射的新型光學增益介質,這要求介質中存在高效而多步的能量弛豫過程,但能滿足這種高要求的增益介質之前還沒有被開發出來。
  • 浙大研發石墨烯雙向中紅外通訊系統,可用於紅外光電器件領域
    先進的中紅外通訊系統在保密通訊、醫療保健、環境監測、氣象科學及太空探索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光學通訊系統通常由兩個基本的功能性結構單元(即發射器和接收器)輔以其它信號處理裝置組成。在傳統的通訊系統中,發射和接收的功能通常由不同的器件分別實現。倘若能找到一種兼具發射和接收功能的材料來實現雙向通訊,就可使通訊系統大大簡化並提高效率。
  • 復旦《尖端科學》高效的藍光發射鈣鈦礦納米晶
    導讀:膠體CsPbX3(X=Br、Cl和I)鈣鈦礦納米晶在綠色和紅色區域表現出較高的光致發光量子產率。但是,缺乏高效的藍光鈣鈦礦納米晶。在此,作者製備了釹(III)(Nd3+)摻雜的CsPbBr3納米晶,從綠色到深藍色具有了可調諧光電發射。
  • 科研人員基於近紅外稀土納米晶/量子點雙激發解碼策略實現精準探溫
    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傳感具有較大的組織穿透深度、較低的背景螢光幹擾及無創探測等優點,因而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為了避免螢光探測信號相互串擾,傳統的近紅外螢光比率型溫度探測模式採用兩個無交疊的螢光發射強度之比作為溫敏參數。然而,光在生物組織中的衰減係數具有波長依賴性,因而兩個無交疊的螢光發射強度之比這一溫敏參數不僅受溫度調製,還與螢光信號在組織中的衰減係數及穿透深度有關。
  • 未來可期!鈣鈦礦和有機太陽能電池太空首測成功 比矽更輕薄且成本...
    財聯社(上海,編輯 黃君芝)訊,據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焦耳》(Joule)報導,鈣鈦礦和有機太陽能電池已經被證明是廣泛使用的矽基器件的很有前途的替代品,而且現在它們已經首次在太空中進行了測試。慕尼黑技術大學(TUM)的測試結果顯示,這些太陽能電池不僅性能良好,而且比目前使用的電池更薄、更輕,甚至可以吸收從地球反射回來的漫反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