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學生發現新型雙脈衝雷射發射增益材料

2020-07-20 澳門大學

澳門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的博士生發現了一種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多量子阱材料,用於開發超短雷射脈衝倍增器件。相關研究成果已於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發表。

澳大學生發現新型雙脈衝雷射發射增益材料

超短雷射脈衝數目的倍增與調控在新型光譜學、光通信、光學成像和光信號處理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迄今為止,這種雷射脈衝信號數目的倍增都只能用佔體積的外部光學組件來實現,而光學增益材料本身無法改變超短雷射脈衝數目,不利於器件的集成化和小型化。因此,人們迫切希望找到一種能夠通過單個雷射脈衝激發而能產生多個雷射脈衝發射的新型光學增益介質,這要求介質中存在高效而多步的能量弛豫過程,但能滿足這種高要求的增益介質之前還沒有被開發出來。

有鑑於此,澳大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的博士生郭佳和博士後劉堂昊與香港理大合作,開發了一種準二維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多量子阱結構,通過單個飛秒雷射脈衝激發實現雙脈衝雷射發射;同時透過載流子動力學研究,揭示這種獨特的受激發射來自於材料中從低維量子阱向高維量子阱分兩步卻異常高效的載流子遷移。該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操控超短雷射脈衝的方法。

有關研究在澳大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助理教授邢貴川和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李明傑指導下完成。澳大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助理教授洪果和湯育欣也做出了重要貢獻。研究得到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檔案編號:091/2017/A2,014/2017/AMJ)、澳門大學(檔案編號:MYRG2018-00148-IAPME)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檔案編號:91733302、61935017)資助。全文請瀏覽: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096-6

相關焦點

  • 單雷射產生大功率雙梳飛秒脈衝
    ,發射大功率飛秒脈衝。這項新開發為可攜式雙梳光源鋪平了道路,適用於光譜學和精密距離測量等應用。光頻梳發出一系列顏色(或頻率),這些顏色和梳子上的牙齒一樣完美。兩個脈衝重複率略有不同的此類頻率梳通常組合在一起,以創建雙梳裝置,發出短脈衝流。來自瑞士蘇黎世ETH的班傑明·威倫伯格將在10月13日至16日舉行的2020年OSA雷射大會上介紹新方法。
  • 雙波長雙脈衝雷射加工技術
    因為該雷射器的每秒出1萬個脈衝,所以355/532 nm的雙脈衝組合脈衝每秒打到工件上1萬次。        在工件上,雷射被5英寸平凸透鏡聚焦成直徑為40 m的光斑。擊穿材料所需的時間可由光電二極體檢測小孔後的雷射脈衝得到。通過時間值,可以計算材料去除的平均速率,以及打孔和穿透目標材料所需的能量。
  • 雷射、啁啾脈衝放大、超快光學和諾貝爾獎
    他們在紅寶石雷射器的諧振腔裡安裝了一個克爾盒, 加電壓後可以改變透射光的偏振, 進而降低諧振腔的增益, 因此增益反饋無法維持, 雷射輸出也就沒有了。這時泵浦源還在運轉, 介質中粒子數反轉持續增強, 就好像把河道截流水位上漲一樣。再去掉克爾盒的電壓, 諧振腔增益反饋重新建立, 介質中儲存的能量迅速轉化成雷射脈衝輸出,就好像開閘放水。用這個辦法他們得到了120 ns的雷射脈衝。
  • 垂直腔面發射半導體雷射器的特性及其研究現狀
    儘管抽運光斑不大,但可獲得更加均勻的圓形抽運光斑,並且抽運光耦合系統相對容易架設,結構緊湊,更有利於雷射的集成與封裝。其增益晶片為底發射結構,生長順序與頂發射不同,先在襯底上生長窗口層,再生長MQWs,最後生長DBR。再將DBR焊接到金剛石或SiC散熱片上。另外,由於抽運光通過DBR後才進入增益區,因此要儘量使DBR對抽運光透明,對雷射波長有高反射。
  • 單晶金剛石拉曼雷射可以實現更高增益、更高功率密度和可變波長
    來將雷射以一定的頻率,這一頻率接近材料的頻率,傳輸到增益介質中。在高功率密度的時候,泵浦拉曼晶體腔可以實現頻率變換、級聯以及放大等,這是因為拉曼雷射的增益取決於泵浦的強度以及拉曼晶體材料的增益係數。增益介質的晶格結構是同拉曼雷射非常相關的,這是因為它表示著可行的振動模式和吸收。
  • 垂直腔面發射半導體雷射器的特性及其研究現狀
    在紫外及藍紫光波段,半導體增益介質以InGaN - GaN材料體系為主,在GaN基底材料上生長出多個InGaN量子阱。在紅光至近紅外波段,半導體增益介質主要採用在GaAs襯底上生長InGaP – AlGaInP、GaAs - AlGaAs、InGaAs - GaAsP及GaInNAs - GaAs量子阱。
  • 雷射材料研究熱點:稀土雷射玻璃
    Snitzer)發現在R2O-BaO-SiO2鋇冕玻璃中Nd3+的被激活發射效應。我國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也大力開展了雷射玻璃的研究,1963年成功地研製出摻釹雷射玻璃,並研製出釹玻璃雷射器,1964年,開發出的矽酸鹽釹玻璃和磷酸鹽釹玻璃,高增益、高量子效率、低非線性折射率、低損耗係數,機械性質優異,並具有很強的衝擊能力。
  • 摻銩倍半氧化物陶瓷—2μm波段雷射的優先選擇
    儘管國內外的雷射材料學家們在探索倍半氧化物單晶生長方法方面進行了一些工作(如Bridgman method、micro-pulling down method、熱交換法等),然而到目前為止,僅可以生長很小尺寸的可用單晶材料。   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新型雷射陶瓷是繼單晶、玻璃之後又一值得矚目的雷射材料。
  • 利用循環的X射線,實現產生高質量的雷射脈衝
    現在,SLAC科學家正在開發一種微型設備,受光學雷射啟發的方法,在LCLS上產生更高質量的X射線脈衝。新儀器可以擴大X射線雷射的覆蓋範圍,在生物、化學、材料科學和物理等領域開闢新的實驗途徑。其研究為LCLS的開發奠定了科學基礎,目前的X射線脈衝質量可能暫時有效,但為了繼續在該領域取得進展,必須不斷想像創造更好X射線脈衝的新的、更好的方法。循環方法幾乎每個光學雷射器的核心都有一個振蕩器,它引導光子通過圍繞著所謂增益介質的一系列鏡面反射,增益介質是一種用於放大光的材料,在每個環路產生越來越強的光束。
  • 在非晶介質材料中實現雷射脈衝的倍頻
    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新的全光技術,可以在通常不支持它們的材料中產生穩健的二階非線性效應。利用在二氧化鈦(TiO2)板上的金三角陣列發射的雷射脈衝,研究人員創造了激發電子,使其從非晶二氧化鈦板反彈時的第二雷射束的頻率增加了一倍。
  • 一文了解「三大基礎雷射晶體材料」
    由於雷射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度方向性和相干性的特點,使之在許多領域有廣泛的應用,也帶動了許多新興學科。如在現代製造業中,雷射加工就是目前最先進的加工技術之一,為各種新產品的開發提供了新途徑。而在雷射應用技術領域中,最關鍵的、基礎的核心器件莫過於全固態雷射器,一種以固體雷射材料作為增益介質的雷射產生裝置。
  • 脈衝雷射光譜系統和頻率梳實現基於晶片的新型頻分計
    精密光譜系統是基於脈衝雷射的,並會使用一種被稱為雙梳光譜的技術。這使得它將會實現高一千倍的精確度,近一百萬倍的速度,相比今天使用的標準工具。基於毫米大小的矽晶片,該裝置能夠實時對生物或環境樣品的化學成分分析,並為精確的可攜式設備創造的重要一步。專家說,這樣的設備可以實現一些醫療和軍事應用。
  • 中國雷射院士及其科研成果系列報導四
    15、摻Yb3+雙包層光纖雷射器的數值分析  本文對976nm雷射泵浦摻Yb3+雙包層光纖雷射器進行了數值模擬,分析了泵浦光及雷射在光纖中的分布、輸出功率與泵浦功率的關係、光纖長度及腔鏡反射率對輸出雷射功率的影響,所得結論與實驗現象基本一致.
  • 美國研究小組發現用普通電子材料發射雷射光束全新方法
    感謝浙江招聘的投遞新聞來源:廣州視窗美國每日科學網站日前報導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不久前發現了一種用普通電子材料發射雷射光束的全新方法
  • 3微米雷射晶體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微納光電子功能材料實驗室在3微米雷射晶體研究中取得進展。近年來,無序晶體材料以超寬帶的發光特性,成為超快雷射領域重要的增益介質。ABCO4型(A=Ca,Sr,Ba;B=稀土元素;C=Ga,Al或過渡元素)雷射晶體以高的結構無序度、優良的熱學性能和較低的聲子能量,被認為是有可能獲得商用發展的超快雷射增益介質,可應用於醫療、工業、科研等領域。
  • 科學家發現創紀錄超短雷射脈衝用於工程和生物醫藥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近期在飛秒雷射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他們利用一種新發現的孤立波縮短了飛秒雷射脈衝的時長。光學研究所發展了創紀錄超短雷射脈衝用於新的發展的技術,工作於比較重要的場合如工程和生物醫藥。
  • 脈衝雷射促進汽車製造業的發展
    去年,由歐洲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團隊正在開發一種新型的精密脈衝雷射器,該雷射器用於汽車製造業中,將使廢品減少10%,底盤成本減少5%,製造時間減少三分之二,從而促進汽車行業的發展。雷射的平均功率為2.5kW,即單脈衝100kW,重複頻率高達1GHz(幅度高於當前的1MHz上限),該雷射器將具有控制和改進功能,可以以微米級的速度蝕刻汽車零件的模具。規模精度足以用於太陽能吸熱器的微焊接異種金屬。脈衝雷射在短短的幾分之一秒內發出短時的能量爆炸或「脈衝」。對於這種新型雷射器,脈衝是如此之快,以至於其持續時間以飛秒為單位進行測量。
  • 來自二維的半導體,可產生10萬倍的光學增益,解開納米雷射之謎
    研究人員發現,當有足夠的三子群體時,光學增益可以存在。此外,這種光學增益的存在閾值可以任意小,只受測量系統的限制。在實驗中,該團隊測量了密度水平為4到5個數量級的光學增益(1萬到10萬倍)比為條形碼掃描儀和電信工具中使用的雷射等光電設備提供動力傳統半導體中的光學增益要小。之所以做出這樣的發現,是因為研究人員對一種名為莫特躍遷(Mott Transition)的現象感興趣。
  • 水母螢光蛋白能「發出」新型雷射
    一個由英德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在最近出版的《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首次將水母體內的螢光蛋白基因插入大腸桿菌基因組,利用轉基因大腸桿菌產出了增強型綠色螢光蛋白(eGFP)並用來產生雷射。
  • 新發現現象解決了雷射的一個常見難題
    博科園:本文為光學與光子學由猶他大學物理學家領導的一個小組發現了如何解決由一種叫做量子點的新型材料製成的雷射器中出現的一個主要問題雷射是一种放大光的裝置,通常只產生一束狹窄的光。光束的強度取決於製造雷射的材料,光通過這種材料,產生一種由波長相似光波構成的光束,將大量能量集中到一個小區域。這種能夠放大光束能量的材料特性被稱為「增益」。許多科學家正在用量子點製造雷射,量子點是由半導體材料製成的微小晶體,直徑僅為100個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