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二維的半導體,可產生10萬倍的光學增益,解開納米雷射之謎

2020-09-05 小豬說i

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艾拉·A·富爾頓工程學院電氣工程教授寧存正(音譯)和同事們的最新研究中,探索了複雜的物理平衡,這種平衡支配著電子、空穴、激子和三電子如何共存,並相互轉換以產生光學增益,其研究結果由清華大學副教授孫浩(音譯)領導,並發表在自然《光:科學與應用》期刊上。在研究三電子如何發射光子(一種光粒子)或吸收光子的基本光學過程時:


研究人員發現,當有足夠的三子群體時,光學增益可以存在。此外,這種光學增益的存在閾值可以任意小,只受測量系統的限制。在實驗中,該團隊測量了密度水平為4到5個數量級的光學增益(1萬到10萬倍)比為條形碼掃描儀和電信工具中使用的雷射等光電設備提供動力傳統半導體中的光學增益要小。之所以做出這樣的發現,是因為研究人員對一種名為莫特躍遷(Mott Transition)的現象感興趣。


莫特躍遷是物理學中一個懸而未決的謎團,關於激子如何在半導體材料中形成三電子並導電到它們達到莫特密度(半導體從絕緣體變成導體,光學增益第一次出現的點)。但是,實現莫特轉換和密度所需的電力,遠遠超過了未來高效計算所需的電力。如果沒有像研究團隊正在研究的這種新低功耗納米雷射器能力,將需要一個小發電站來供應一臺超級計算機。如果在莫特躍遷以下的激子複合物能夠實現光學增益,那麼在低水平的功率輸入下:


未來的放大器和雷射器就可以製造出來,這將需要少量的驅動功率。這一發展可能會改變節能光子學或基於光的設備,並為傳統半導體提供一種替代方案,因為傳統半導體產生和保持足夠激子的能力有限。正如以前二維材料實驗中觀察到的那樣,有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早實現光學增益。現在,該研究團隊已經發現了一種可以使其發揮作用的機制。由於材料很薄,電子和空穴相互吸引強度是傳統半導體的數百倍。


如此強烈的電荷相互作用使得激子和三電子即使在室溫下也非常穩定。這意味著研究小組可以探索電子、空穴、激子和三電子的平衡,並控制它們的轉換,以在非常低的密度水平上實現光學增益。當處於三電子狀態的電子比它們原來的電子狀態多時,就會發生一種稱為布居反轉的情況。可以發射的光子多於吸收的光子,這就導致了一種稱為受激發射和光學放大或增益的過程。


解開納米雷射之謎


雖然這一新發現為莫特轉變之謎增加了一塊(發現了一種新的機制,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它來創造低功率的二維(2-D)半導體納米雷射器)但研究人員表示,還不確定這是否是導致生產納米雷射器的相同機制。解開剩下謎團的研究仍在進行中,在20世紀90年代,用傳統半導體也進行了類似的Trion實驗,但激子和三電子子是如此不穩定,無論是實驗觀察,特別是在真實設備中利用這種光學增益機制都極其困難。


由於激子和三電子在2-D材料中更穩定,因此有新的機會,可以從這些觀測中製造出現實世界中的設備。研究團隊的這一有趣的發展只停留在基礎科學層面。然而,基礎研究可以帶來令人興奮的事情。基礎科學是一項世界性的事業,如果各地最優秀的人才都能參與進來,每個人都會受益。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提供了一個開放和自由的環境,特別是為與中國、德國、日本和世界各地的頂級研究小組進行國際合作提供了條件。


研究團隊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以研究這種新的光學增益機制,在不同溫度下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利用它有目的地製造納米雷射器,下一步是設計可以使用新光學增益機制專門操作的雷射器。隨著物理基礎的奠定,最終可能被應用於創造新的納米雷射器,這可能會改變超級計算和數據中心的未來。長期的夢想是將雷射和電子設備結合在一個單一的集成平臺上,使超級計算機或數據中心能夠在一塊晶片上。


相關焦點

  • 莫特躍遷現象之謎,解密半導體納米雷射
    莫特躍遷現象是物理學中一個非常玄幻而又沒有解決的謎,其意義就是,雷射怎麼樣才能夠在半導體材料當中形成三電子並導電到他們所需要的莫特密度。納米雷射莫特密度國際上規定半導體從絕緣體變成導體,光學增益第一次出現的點。
  • 二維半導體中產生物理過程的納米雷射器可能會改變高速通信的格局
    ,該過程使得能夠以2D半導體材料生產低功率納米雷射。Fulton工學院的電氣工程學教授寧存正(Nun-Zheng Ning)在過去的10年中一直在研究半導體納米聲學,即光和雷射在半導體納米級中的作用。了解納米級雷射器背後的物理原理以及它們如何與半導體相互作用可能會對超級計算機和數據中心的高速通信通道產生重大影響,但前提是研究人員必須弄清楚它們如何以及為何能夠工作以再現其結果。
  • 基於二維MEMS振鏡的雷射雷達系統的光學設計
    光學系統是MEMS雷射雷達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分為發射光學系統和接收光學系統,本文基於鏡面直徑5 mm的二維MEMS振鏡設計了發射光學系統,將25 W的半導體雷射器準直為弧矢方向發散半角為1 mrad,子午方向發散半角為3 mrad的光束;設計了大相對孔徑為1:1、焦距為11.01 mm的鏡頭作為接收鏡頭,並提出採用放大倍率為2.2的纖維光錐與16線APD陣列探測器耦合,擴大接收光學系統的視場;APD
  • 極端製造 | 雷射加工文章合集|光學|納米|雷射束|微納_網易訂閱
    對相關能量傳輸現象的理解為微/納米製造、納米材料合成及將其集成到電子和能量器件上的應用開闢了新的途徑, 眾多新方法被應用於納米結構局部改性、生長和組裝。本文介紹了半導體材料在結構彩色超表面的納米結晶,高時空解析度半導體材料的定向生長,二維層狀半導體的雷射改性,包括空間選擇性和穩定摻雜等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 物理學家使電子納米雷射變得更小
    擺脫數據傳輸的限制,可以通過堆疊更多的處理器內核來直接提高微處理器性能,以至於創建一個1,000核處理器,其速度實際上是其10核處理器的100倍。半導體行業巨頭IBM,HP,Intel,Oracle等。反過來,這將有可能在單個晶片上設計出真正的超級計算機。挑戰是在納米級連接光學和電子設備。為了實現這一點,光學組件不能大於數百納米,這比人的頭髮寬度小約100倍。
  •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為新技術創造了超薄半導體異質結構!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為新技術創造了超薄半導體異質結構!由不同的三維半導體形成的異質結構形成現代電子和光子器件的基礎。現在,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將兩種不同的超薄半導體 - 每一層只有一層原子厚度,比人類頭髮還薄約100,000倍 - 成為一種新的二維異質結構,可用於清潔能源和光學活性電子學。由波音傑出的徐曉東副教授領導的團隊在2月12日發表在「 科學 」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宣布了這一發現。
  • 俄羅斯開發出世界上最緊湊的綠光半導體雷射器
    60年後的今天,據一國際科研團隊(其中多數研究人員來自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信息技術機械與光學大學(ITMO))介紹,他們已在實驗上論證了該世界上最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可以在室溫下工作在可見光範圍。該發明意味著半導體雷射器產生的綠色相干雷射可以很容易地被追蹤,甚至在光學顯微鏡下用肉眼就能夠觀測到。科學家成功地開發出了工作在可見光範圍綠光波段的納米雷射器,這是納米半導體雷射器領域的一個巨大突破。
  • 澳大學生發現新型雙脈衝雷射發射增益材料
    澳門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的博士生發現了一種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多量子阱材料,用於開發超短雷射脈衝倍增器件。相關研究成果已於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中發表。超短雷射脈衝數目的倍增與調控在新型光譜學
  • 最新研究:微小的應變納米氣泡帶來巨大的量子跳躍
    利用過去三年研究團隊所開發的先進的光學顯微鏡技術,該團隊首次能夠對這些狀態進行直接成像,揭示出即使在室溫下它們也是高度可調製的,並且可以作為密閉的半導體發光碎片的量子點。如圖所示雷射照明的納米光學探針的示意圖,該探針研究了二維半導體二硒化鎢(WSe2;綠色和黃色的球)的應變納米氣泡。單層WSe2位於氮化硼層上(藍色和灰色球)。
  • 中國在光子學材料領域獲突破 可用於雷射防護
    打開APP 中國在光子學材料領域獲突破 可用於雷射防護 發表於 2013-10-23 11:27:08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研究員王俊與張龍
  • 半導體所等實現半導體中光學聲子的可分辨邊帶拉曼冷卻
    而單個聲子態的雷射冷卻和調控在量子態的製備和操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實現光子-聲子系統的量子調控,首先要求目標聲子處於量子基態,就要求聲子的有效溫度冷卻得足夠低。目前,單個聲子的雷射超控研究主要集中在冷原子體系和光力諧振子中,迄今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上海光機所在缺陷調製二維半導體非線性螢光
    上海光機所在缺陷調製二維半導體非線性螢光及非線性吸收特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9-08-14 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行業科普|光學原理:製作衍射光學元件的主要技術——雷射直寫
    1983年瑞士RCA有限公司的M.T.Gale和K.Knop在二維直角坐標下利用雷射束在光刻膠上掃描製作了精密的透鏡陣列,這是有關雷射直寫技術報導中最早的文獻;1984年前蘇聯科學院自動化和電工研究所V.P.Koronkevich等在極坐標內利用雷射直接在塗有光刻膠的硫化玻璃態的半導體或金屬上製作掩模,然後使用掩模製作kinoform
  • 可打造史無前例的微型化光學系統
    盧曰瑞說,該透鏡是用二硫化鉬晶體製成,這種晶體可在高溫下保持穩定,是一種潤滑劑和良好的半導體,並能釋放出光子。、攝像機等多種儀器,使光學系統集成度大大提高,並使透鏡製造方式產生革命性變化。  脈衝雷射消融法改善全息透鏡的製備 來自英國伯明罕大學、哈佛醫學院以及韋爾曼光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研發出基於納秒雷射脈衝、能夠將光學結構列印在塗有吸光材料的透明基板的一步式快速全息記錄技術。
  • 單雷射產生大功率雙梳飛秒脈衝
    來自瑞士蘇黎世ETH的班傑明·威倫伯格將在10月13日至16日舉行的2020年OSA雷射大會上介紹新方法。演講將於美國東部時間10月16日星期五08:30舉行。Willenberg 說:"我們的方法允許我們生成一對頻率梳,其重複率具有小而被動穩定的偏移。"這解決了雙梳系統高複雜性的長期問題,同時不影響雷射性能。
  • 【OFweek年終盤點】2017年雷射領域十大技術進展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微電子設備,未來PC中由半導體材料製造的處理器可能被取而代之。工程師開發了一種由光控制的微電子設備,其中包含由金納米管構成的超穎表面。受到雷射照射後,超穎表面能產生高強度電場。這種不採用半導體材料的新型微電子設備,或許將解決現代微處理器所面臨的一個難題。
  • 新加坡利用雷射使半導體冷卻至零下20℃
    新加坡利用雷射使半導體  冷卻至零下20℃  近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熊啟華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首次證明:利用雷射可使半導體的溫度從室溫冷卻到零下20攝氏度。這一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有望在電子和光電子器件上直接實現集成全固態、緊湊、無振動、無冷卻劑的光學製冷器,相關元件可應用於太空飛行器高靈敏探測器、紅外夜視儀和電腦晶片等。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一期《自然》上。  雷射冷卻固體也被稱之為光學冰箱,其概念早在1929年就由德國物理學家彼得·普林斯海姆提出。
  • 世界上最小的半導體雷射問世,比1毫米的三千分之一還要小
    科學家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半導體雷射,可以在室溫下於可見光的範圍內 工作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在俄羅斯ITMO大學( ITMO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的領導下,發布了一款世界上最為緊湊的半導體雷射器,該雷射器可於室溫下在可見光的範圍內進行工作。依據論文作者的研究成果,這一雷射器的納米粒子在尺寸上只有310nm的尺寸,這一數值比1毫米的三千分之一還要小。
  • 集成電路電驅動納米雷射技術的突破
    擺脫數據傳輸的限制,可以通過堆疊更多的處理器內核來直接提高微處理器的性能,以至於創建一個1,000核處理器,其速度實際上是其10核處理器的100倍。半導體行業巨頭IBM,HP,Intel,Oracle等。反過來,這將有可能在單個晶片上設計出真正的超級計算機。
  • 華中科技大學:三維高定向雷射組裝ZnO納米線
    作為優異的功能性材料,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包括納米線、納米管、納米帶等可在眾多微納集成器件和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將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高精度組裝至二維乃至三維微/納米結構中是構建微納集成功能器件的關鍵。然而目前針對半導體納米線的組裝仍面臨著製造工藝複雜、精度低和定向性差等的長期存在的問題,嚴重限制了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功能結構和器件的開發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