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科學:科學家們為新技術創造了超薄半導體異質結構!

2021-01-15 說天說地說空氣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為新技術創造了超薄半導體異質結構!

由不同的三維半導體形成的異質結構形成現代電子和光子器件的基礎。現在,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成功地將兩種不同的超薄半導體 - 每一層只有一層原子厚度,比人類頭髮還薄約100,000倍 - 成為一種新的二維異質結構,可用於清潔能源和光學活性電子學。由波音傑出的徐曉東副教授領導的團隊在2月12日發表在「 科學 」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宣布了這一發現。

資深作者徐和主要作者Kyle Seyler和Pasqual Rivera,他們都是華盛頓大學物理系的博士生,合成並研究了這種新型半導體三明治的光學特性,我們在這裡看到的不同於由三維半導體製成的異質結構,」徐說,他在物理系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聯合任命。「我們已經創建了一個系統來研究這些原子薄層的特殊性質,以及它們回答有關物理學的基本問題以及開發新的電子和光子技術的潛力,當半導體吸收光時,成對的正電荷和負電荷可以形成並結合在一起,形成所謂的激子。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這些激子的行為,但是當這些激子在這些原子薄的材料中被壓縮到2-D極限時,就會發生令人驚訝的相互作用。

雖然傳統的半導體操縱電子電荷的流動,但這種裝置允許激子保留在「谷」中,這是一種類似於電子自旋的量子力學概念。這是開發將光與電子技術相結合的新納米技術的關鍵步驟,眾所周知,這些超薄二維半導體具有這些獨特的性能,在其他二維或三維布置中無法找到,」徐說。「但正如我們在這裡展示的那樣,當我們將這兩個層放在一起時 - 一個在另一個之上 - 這些板之間的界面成為更多新物理屬性的站點,您不會在每個層中看到它們自己或在3D版本中,徐和他的團隊想要創造和探索由兩個不同材料層組成的二維半導體異質結構的特性,他們之前對原子級薄結的研究的自然擴展,以及基於原子級薄層的納米級雷射器。半導體。通過研究雷射如何與這種異質結構相互作用,他們收集了有關原子級銳利界面物理特性的信息。

許多研究小組已經研究過單個二維片材的光學特性,」塞勒說。「我們在這裡做的是仔細地將一種材料堆疊在另一種材料之上,然後研究界面處出現的新屬性,該團隊從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合作者那裡獲得了兩種半導體晶體,即二硒化鎢(WSe2)和二硒化鉬(MoSe2)。他們使用內部開發的設施精確地安排兩層,一層來自每個水晶,這個過程需要幾年才能完全發展,但是現在我們知道如何正確地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在一兩周內製造新的,」徐說。

由於每層中的電子特性,使這些器件發光是一項獨特的挑戰,一旦你擁有這兩種材料,一個基本問題就是如何將兩層材料放在一起,」塞勒說。每層中的電子都具有獨特的自旋和波谷特性,「你如何定位它們 - 它們的扭轉角 - 影響它們與光的相互作用,通過對齊晶格,作者可以用雷射激發異質結構並在兩層之間產生光學活性激子,接口處的這些激子可以存儲比其他任何一層更長的數量級的谷信息,」裡維拉說。「這種長壽命可以產生令人著迷的效果,可能會帶來具有山谷功能的光學和電子應用。

現在他們可以用二維材料有效地製造半導體異質結構,徐和他的團隊希望探索一些令人著迷的物理特性,包括激子行為如何隨著層間角度的變化而變化,層間的量子特性激子和電驅動的光發射,整個行業都希望使用這些二維半導體來製造新的電子和光子器件,」徐說。「因此,我們正在嘗試研究這些新型異質結構的基本特性,例如高效雷射技術,發光二極體和光捕獲設備。這些有望用於清潔能源和信息技術應用。這非常令人興奮但是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關焦點

  • 二維異質結構「接力」未來電子產品微型化
    硼墨烯-石墨烯異質結構的原子解析度隧道掃描顯微鏡圖片。納米材料為諸多新興技術奠定了基礎,例如微型、靈巧和透明的電子器件。雖然很多納米材料已經表現出良好的電子性能,但科學家們仍然在尋求整合這些材料的更好方式,以便用於製造性能優異的半導體和電路。
  • 超薄納米材料膜或激發新一代可重寫存儲設備和低功耗電子產品
    超薄納米材料膜或激發新一代可重寫存儲設備和低功耗電子產品由伯克利實驗室材料科學系高級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Alex Zettl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新技術,該技術可以用超薄材料製造下一代電子產品的超薄材料,例如可擦寫,低功耗等。存儲電路。他們的發現發表在《Nature Electronics》雜誌上。
  • JACS:單相單層納米片原位構建超薄2D-2D緊密異質結
    【背景及簡介】 近年來,利用各種新技術精確控制納米材料的形貌、尺寸和組成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目前不僅可以精確地生成各種納米級別的晶體,還可以製造具有多成分組成的複雜納米系統。
  • 第三類存儲技術誕生,二維材料的新異質結構
    打開APP 第三類存儲技術誕生,二維材料的新異質結構 李倩 發表於 2018-04-16 10:00:43 4.10日,相關工作以《用於準非易失應用的範德瓦爾斯結構半浮柵存儲》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納米技術》。
  • 「鈷/二硫化鉬異質結構」新材料,有望成為半導體潛力新星
    國際研究團隊對「鈷 / 二硫化鉬異質結構」進行特徵研究分析,發現這項新材料組合可望帶領半導體突破物理極限,成為取代矽等傳統半導體材料的潛力新星。隨著半導體製程邁向 3 納米,如何跨越電晶體微縮的物理極限,成為半導體業積極發展的關鍵技術。
  • Ed.超薄 ZnIn2S4納米片用於光催化產氫
    然而,生產具有高太陽能到氫能轉化效率的半導體的異質光催化劑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近日,南洋理工大學和南京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合作在 Ti3C2TX MXene基材料上錨定了超薄ZnIn2S4納米片,由於形成的肖特基結和超薄2D結構可以有效地抑制光激發的電子-空穴複合並促進光激發的電荷轉移和分離,以進行高效的光催化產氫。
  • 受摺紙藝術啟發的工程技術使科學家創造出納米級3D微觀結構
    從日本的摺紙藝術形式中,工程師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從用紙和水製作的廉價電池到通過加熱激活的小型機器人。雖然摺紙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但一種被稱為kirigami的變體也有很多好處。一個科學家團隊首次將這一技術降至納米級,他們說這一突破為從機器人到航空航天的應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湖南大學段曦東教授在Nature發表研究成果:二維異質結構陣列的通用...
    要實現二原子晶體在工業應用中的集成化和功能化,大規模的異質結陣列化是一種非常可行的方案。然而如何大幅提高二維原子晶體範德瓦爾斯異質結構的產量、實現異質結陣列化一直是阻礙其發展的主要困難之一。目前,製備二維範德瓦爾斯異質結構的主要方法依然是微機械剝離,這是一種無法有效提高產量的合成手段,更加難以實現面向集成電路的陣列化。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納米積木」(原子層範德華納米材料及其異質結構),就是把不同的層狀材料的單層或少層分離出來,像搭積木一樣,通過堆疊、旋轉等方式,設計特定的形狀或結構,形成一個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人造晶體」。之後,韓拯團隊以少數層二硫化鉬為研究體系,利用超薄(少數原子層)的六方氮化硼(h-BN)作為範德華異質結的隧穿層,系統開展了隧穿電晶體器件研究。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納米積木」(原子層範德華納米材料及其異質結構),就是把不同的層狀材料的單層或少層分離出來,像搭積木一樣,通過堆疊、旋轉等方式,設計特定的形狀或結構,形成一個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人造晶體」。之後,韓拯團隊以少數層二硫化鉬為研究體系,利用超薄(少數原子層)的六方氮化硼(h-BN)作為範德華異質結的隧穿層,系統開展了隧穿電晶體器件研究。
  • 「前沿技術」具有超低熱導率的二維材料異質結構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受美國DARPA和空軍科學研究署等資助,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二維材料制出超薄異質結構,表現出優異的隔熱性能。然而,聲子的波長僅幾納米,遠小於一般器件,且聲子為玻色子,不能按費米子方式控制,目前缺少納米熱管理、聲子學領域的有用電子器件。為此,研究人員以SiO2/Si為襯底,先後沉積原子層厚度的單層WSe2、MoS、Mo2 Se2和石墨烯,形成多層超薄異質結構。通過向石墨烯層施加電壓,加熱異質結構,並用拉曼光譜測量每層材料的溫度。
  • 山西大學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納米積木」(原子層範德華納米材料及其異質結構),就是把不同的層狀材料的單層或少層分離出來,像搭積木一樣,通過堆疊、旋轉等方式,設計特定的形狀或結構,形成一個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人造晶體」。  之後,韓拯團隊以少數層二硫化鉬為研究體系,利用超薄(少數原子層)的六方氮化硼(h-BN)作為範德華異質結的隧穿層,系統開展了隧穿電晶體器件研究。
  • 石墨烯和硼烯在二維異質結構中的集成
    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從石墨烯和硼烯中創造了2D異質結構,朝著利用這些納米材料創造集成電路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通過將硼苯和石墨烯等納米材料集成在一起,我們正在納米電子學領域開闢新的可能性。」研究小組解釋說,任何集成電路都包含許多不同功能的材料,比如導電或保持元件電隔離。但是,由於材料和製造技術的進步,電路中的電晶體已經變得越來越小-它們已經接近極限了。像石墨烯這樣的超薄2D材料有可能繞過這個問題,但是將2D材料集成在一起通常是相當困難的。
  •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觀察量子點,呼吸,以應對壓力!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觀察量子點,呼吸,以應對壓力!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觀察到納米級半導體晶體隨著強大的雷射脈衝而膨脹和收縮。這種超快的「呼吸」提供了關於這些微小結構在開始融化時如何改變形狀的新見解 - 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指導研究人員定製其用於各種應用的用途,在使用SLAC的Linac相干光源(LCLS)X射線雷射器(美國能源部科學用戶設施辦公室)的實驗中,研究人員首先將納米晶體暴露在一束雷射中,然後緊接著一個超亮的X射線脈衝,記錄了由此產生的結果。
  • 納米科學:工程師創造的原型晶片只有三個原子厚!
    納米科學:工程師創造的原型晶片只有三個原子厚!50多年來,矽晶片製造商已經設計出了開關電源的創新方法,產生了編碼文字,圖片,電影和其他形式數據的數字和零。該團隊的目標是開發一個製造流程,將單層晶片轉化為實際現實。2004年,當科學家觀察到石墨烯(一種與鉛筆中的「鉛」相關的材料)可以分層分離出單個碳原子的厚度時,測量出第一個原子級薄的材料。發現這一發現的科學家們分享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科學家們利用共振納米天線讓光子「剎車」
    因此,如果科學家能夠讓光子「踩下剎車」,就有可能促成一系列新應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8月17日報導,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展示了一種顯著降低光速的新方法。在操控光之前,科學家們需要製造出合適的諧振器,而這正是挑戰所在。諧振器的核心部件是一層超薄矽,它既能有效捕獲光線,又不會過多吸收紅外光。工程師將矽放置在透明晶片(藍寶石)之上,然後用電子顯微鏡「筆」蝕刻出納米天線圖案。圖案必須儘可能平滑,否則將抑制材料捕獲光線的能力。Dionne說:「高質量因子共振需要非常光滑的側壁。在微米級結構中,這很容易實現。
  • 納米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利用DNA引導異質結構自組裝方獲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丁寶全課題組在利用形狀匹配策略調控DNA引導的異質結構自組裝方面取得新進展。而納米粒子的形狀也可以強烈地影響納米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決定納米粒子的組裝取向以及組裝產物結構,並最終影響組裝體的性質。形狀匹配自組裝策略在納米粒子,特別是在不同形狀的納米粒子的自組裝中很少被採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合成具有形狀互補的納米粒子以及引導粒子間的相互識別上存在的巨大挑戰。因此開發新的基於形狀匹配的自組裝策略,用於特定異質結構的組裝體構建很有必要。
  • Bi2Se3/MoTe2異質結構中大自旋分裂的寬幅理想二維Rashba電子氣
    能實際應用的理想二維Rashba電子氣(幾乎所有的傳導電子佔據Rashba帶)是應用半導體自旋電子的關鍵。研究證實,這樣帶有大Rashba劈裂的理想二維Rashba電子氣可以在拓撲絕緣體Bi2Se3薄膜上實現,該薄膜可在過渡金屬硫化物MoTe2基板上按第一性原理計算結果指導生長得到。
  • 科學:納米帶從底部向上構建,為石墨烯的開關狀態鋪平了道路!
    科學:納米帶從底部向上構建,為石墨烯的開關狀態鋪平了道路!一種生長窄帶石墨烯的新方法,一種輕質且結實的單原子厚碳原子結構連接成六邊形,可以解決阻礙材料在電子應用中實現其全部潛力的缺點。石墨烯納米帶,僅十億分之一米寬,表現出與二維材料片不同的電子特性。
  • 寧波材料所在有機/無機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當前矽基太陽能電池實驗室效率的世界紀錄(25.6%)是由日本松下公司創造的,其器件結構是基於晶體矽/非晶矽薄膜的異質結形式(HIT電池)。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屬新能源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葉繼春團隊結合自身在超薄單晶矽薄膜材料研發方面的優勢,提出以20μm厚度的超薄單晶矽來構建新型n-Si/PEDOT:PSS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的研究方向並取得系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