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鈷/二硫化鉬異質結構」新材料,有望成為半導體潛力新星

2021-01-12 海外黃老邪

國際研究團隊對「鈷 / 二硫化鉬異質結構」進行特徵研究分析,發現這項新材料組合可望帶領半導體突破物理極限,成為取代矽等傳統半導體材料的潛力新星。

隨著半導體製程邁向 3 納米,如何跨越電晶體微縮的物理極限,成為半導體業積極發展的關鍵技術。厚度只有原子等級的二維材料(2D Material),例如石墨烯(Graphene)與二硫化鉬(MoS2)等,被視為有潛力取代矽等傳統半導體材料。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國輻中心)今天發布新聞稿,國輻中心研究員魏德新主導的國際研究團隊,歷時 2 年多,利用「臺灣光源」(Taiwan Light Source,TLS)與義大利同步輻射光源(Elettra),對「鈷 / 二硫化鉬異質結構」進行特徵分析,發現在室溫下,異質結構間的交互作用仍然可以在非晶相的磁性材料中,誘發出常見於晶相結構的「自發磁異向性」,為磁異向性的起源與操控,開闢嶄新視野。

國輻中心表示,研究成果在 7 月 1 日登上國際頂尖期刊《納米視界》(Nanoscale Horizons),並獲選為期刊封面內頁。

國輻中心指出,磁異向性指的是磁性材料的磁化方向容易沿特定方向排列的特性,可用來定義數字記錄中的 0 與 1。如何運用新材料或是人工結構的製備來發現新的磁異向性,並控制其方向,是目前發展磁儲存與磁感應技術的重要關鍵,包括磁阻隨機存取內存(MRAM)、手機的電子羅盤、陀螺儀,都會用到電子自旋的特性。與傳統電子組件相比,自旋電子組件可以提供更高能源效率和更低功耗,也被預測為是下一世代的主流組件。

魏德新表示,研究首度發現增進磁異向性的另一個成因「軌域混成」(Orbital hybridization),團隊未來將深入探討產生這個現象的關鍵機制,進一步研究操控自旋電子扇區方向的新方法,有機會為半導體業與光電等產業,帶來突破性的發展。

相關焦點

  • 二硫化鎢納米片有望改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性能
    二硫化鎢納米片有望改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性能。在鋰離子電池工業化推廣中,正極材料正成為其發展的主要瓶頸。與其他材料相比,低維度二硫化物納米片因具有層狀結構和大表面積的特性,而被公眾認為是一種很有前景的鋰離子電池材料,可以有效降低與電解質溶劑發生熱化學反應的概率。
  • 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重大突破:臺研究出單層二硫化鉬P-N接面
    科技部昨(3)日宣布,臺灣、日本、沙烏地阿拉伯等跨國團隊,已研究出單層二硫化鉬P-N接面,可望取代矽晶片成為新世代半導體核心元件,廣泛應用在穿戴式裝置及手機中。這是全球第1個發表新世代半導體材料基礎研究成果,不但將刊登在最新一期國際期刊《SCIENCE》中,臺灣交大研究團隊透露,這項結果可望吸引臺積電更積極合作研究,以早日搶佔全球市場商機。
  •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為新技術創造了超薄半導體異質結構!
    納米科學:科學家們為新技術創造了超薄半導體異質結構!由不同的三維半導體形成的異質結構形成現代電子和光子器件的基礎。「我們已經創建了一個系統來研究這些原子薄層的特殊性質,以及它們回答有關物理學的基本問題以及開發新的電子和光子技術的潛力,當半導體吸收光時,成對的正電荷和負電荷可以形成並結合在一起,形成所謂的激子。科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這些激子的行為,但是當這些激子在這些原子薄的材料中被壓縮到2-D極限時,就會發生令人驚訝的相互作用。
  • 輝鉬(MoS2)有望代替矽成為新一代半導體材料
    打開APP 輝鉬(MoS2)有望代替矽成為新一代半導體材料 阿風 發表於 2011-02-02 11:16:05        本報訊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
  • 第三類存儲技術誕生,二維材料的新異質結構
    打開APP 第三類存儲技術誕生,二維材料的新異質結構 李倩 發表於 2018-04-16 10:00:43 據周鵬介紹,「這項研究創新性地選擇了多重二維材料堆疊構成了半浮柵結構電晶體:二硫化鉬、二硒化鎢、二硫化鉿分別用於開關電荷輸運和儲存,氮化硼作為隧穿層,製成階梯能谷結構的範德瓦爾斯異質結。」他表示,選擇這幾種二維材料,將充分發揮二維材料的豐富能帶特性。「一部分如同一道可隨手開關的門,電子易進難出;另一部分則像以面密不透風的牆,電子難以進出。
  • 少層二硫化鉬製備新方法
    二維材料因其獨特的原子厚度2D層狀結構以及光電屬性而備受關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Cs),包括二硫化鉬(MoS2)、二硫化鎢(WS2)、二硒化鉬(MoSe2)、二硒化鎢(WSe2)等,因其具備最早發現的二維材料——石墨烯所不具備的可見光帶隙特性,對未來光電器件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 輝鉬有望代替矽成為新一代半導體材料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31日報導,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納米電子學與結構(LANES)實驗室稱,用一種名為輝鉬(MoS2)的單分子層材料製造半導體,或用來製造更小、能效更高的電子晶片,在下一代納米電子設備領域,將比傳統的矽材料或富勒烯更有優勢。研究論文發表在1月30日的《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Nano Letters:高性能單層二硫化鉬短溝道場效應管
    具有亞納米厚度的二維半導體材料被認為有望替代矽,克服短溝道效應並繼續縮小場效應管。
  • 西安交大《Small》界面工程獲得異質結構,實現高性能催化產氫
    導讀:本文通過界面誘導的方法實現了高百分比的3D-1T MoS2/CoS2異質納米結構,該結構在酸性和鹼性條件下都具有較好的產氫性能。同時這種方法可以很容易地擴展各種二維納米異質結,進而促進高性能異質結的發展。
  • 超薄納米材料膜或激發新一代可重寫存儲設備和低功耗電子產品
    超薄納米材料膜或激發新一代可重寫存儲設備和低功耗電子產品由伯克利實驗室材料科學系高級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Alex Zettl領導的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新技術,該技術可以用超薄材料製造下一代電子產品的超薄材料,例如可擦寫,低功耗等。存儲電路。他們的發現發表在《Nature Electronics》雜誌上。
  • 石墨烯加TMDC異質超薄光電結構顯現光伏應用潛力
    曼徹斯特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人員首次將石墨烯與過渡金屬二硫屬元素化合物(transitionmetaldichalcogenides,TMDC)單層相結合,創建了三維層疊的多層異質結構,實驗中光電流數值高過預期,該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
  • 新材料行業:鈷鹽和氫氧化鋰上漲有望延續
    一、行業表現  本周上證綜指上漲1.43%,申萬有色指數上漲10.46%,新材料指數上漲4.44%,板塊大幅跑贏大盤,子板塊全面上漲,其中鈷鋰、鎢漲幅居前,漲幅前五名個股分別為洛陽鉬業、天齊鋰業、華友鈷業、贛鋒鋰業、貴研鉑業(周漲幅分別為39.69%、32.44%、24.20%、23.09%
  • 物理所等轉角二硫化鉬石墨烯異質結的垂直電導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二維材料以其優異的電學、光學以及力學性質被廣泛關注和研究。得益於二維材料層狀結構及弱層間範德華相互作用,不同的二維材料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相互組合形成各種二維材料異質結。正如樂高積木有無窮種搭建方式,二維材料也可以組合出具有不同性能的二維材料異質結,這為器件應用和諸多基礎物理現象研究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材料體系。
  • 神奇半導體黑磷也是鋰陽極潛力材料,電池儲電量有望再提高
    鋰電池的陰極(正極)是由鋰和鈷、鎳、錳等過度金屬組成,陽極(負極)材料則是石墨、銅製成,鋰離子會在兩極間與電解質之中來回移動目前有不少科學家為了提高電池容量寄望於鋰、矽材料,認為這些材料可以將儲電容量拉高 2 倍,能量密度也能顯著提升,以實驗結果來看,表現也不錯,不過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更多選擇?最近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發現,磷的應用潛力高,有著比石墨更高的儲電容量,跟矽一樣,理論儲電容量是石墨的 10 倍。
  • 半導體材料新希望——單層二硫化鉬研究獲重大突破
    臺灣科技部3日宣布,臺灣、日本、沙烏地阿拉伯等跨國團隊,已研究出單層二硫化鉬P-N接面,可望取代矽晶片成為新世代半導體核心元件,廣泛應用在穿戴式裝置及手機中。這是全球第1個發表新世代半導體材料基礎研究成果,不但將刊登在最新一期國際期刊《SCIENCE》中,交大研究團隊透露,這項結果可望吸引臺積電更積極合作研究,以早日搶佔全球市場商機。
  • 二硫化鉬和磷化鉬複合材料高效鹼性析氫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程道建教授課題組等人設計出了一種二硫化鉬(MoS2)和磷化鉬(MoP)結合的複合材料,其層間界面結構有較高的活性位點,能有效緩解商業化催化劑在鹼性下析氫反應(HER)的不足。該研究成果已被發表在國際著名能源期刊Nano Energy上。
  • 二硫化鉬和磷化鉬複合材料高效鹼性析氫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程道建教授課題組等人設計出了一種二硫化鉬(MoS2)和磷化鉬(MoP)結合的複合材料,其層間界面結構有較高的活性位點,能有效緩解商業化催化劑在鹼性下析氫反應(HER)的不足。該研究成果已被發表在國際著名能源期刊Nano Energy上。
  • 北大與MIT硬核較量:後摩爾時代,「碳基半導體」成為中美競逐新焦點
    這是全球從業者亟待思考和做出決策的問題,同時也是大國科技競賽的重要砝碼,誰率先找到另闢蹊徑的新方向,便意味著獲得「彎道超車」賽道的門票。傳統晶片玩家試圖通過軟體和算法尋求出路,一些研究者則在材料源頭進行創新。
  • 科學家製備出黑磷/磷化鈷面內異質結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喻學鋒課題組在二維黑磷領域取得新進展,通過控制鈷原子在黑磷不飽和位點上的選擇性沉積,製備出黑磷
  • 二維材料異質結構光電器件研究取得進展
    半導體光伏結構因其能夠有效地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被認為是實現清潔能源的重要途徑。然而早在1961年,美國科學家肖克萊、德國科學家凱賽爾便提出光伏單元的效率由於難以避免的損耗而存在理論極限。其中,由於光子吸收和再輻射導致的自發輻射損耗最為關鍵,這種損耗正比於自發輻射立體角和太陽光立體角的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