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重大突破:臺研究出單層二硫化鉬P-N接面

2021-03-01 EETOP

半導體材料瓶頸可望突破!科技部昨(3)日宣布,臺灣、日本、沙烏地阿拉伯等跨國團隊,已研究出單層二硫化鉬P-N接面,可望取代矽晶片成為新世代半導體核心元件,廣泛應用在穿戴式裝置及手機中。

這是全球第1個發表新世代半導體材料基礎研究成果,不但將刊登在最新一期國際期刊《SCIENCE》中,臺灣交大研究團隊透露,這項結果可望吸引臺積電更積極合作研究,以早日搶佔全球市場商機。

在科技部大力支持「尖端晶體材料開發及製作計畫」科技預算下,半導體材料瓶頸有了重大突破。臺灣研究團隊計畫主持人交大電子物理系教授張文豪指出,英特爾及三星均積極投入單層元件材料研究,臺積電也積極與學界接洽合作,未來誰能搶先開發單層元件材料,就能在全球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張文豪說,單層二硫化鉬是全球科學家認為新世代半導體頗有潛力的材料,這次研究團隊發展出單層二硫化鉬及單層二硒化鎢的完美P-N接面,可望解決半導體元件製備關鍵問題。

張文豪說,未來可廣泛應用於極度微小化的電子元件,尤其單層二硫化鉬具有極輕薄透明特性,有潛力應用在未來低耗能軟性電子與穿戴式電子元件,或手機應用中。

張文豪說,臺籍科學家李連忠過去為中研院研究員,被沙國國王科技大學延攬成為沙國科學家,他籌組臺灣、沙國、日本等跨國合作團隊進行大型合作計畫。臺灣研究團隊除張文豪外,還有交大材料系教授韋光華、中研院應科中心研究員朱治偉等人。

臺灣科技部指出,二硫化鉬是繼石墨烯後,備受國際科學家關注層狀材料,單層二硫化鉬具有良好發光效率,極佳電子遷移率(可快速反應)與高開關比(電晶體較穩定),可用於未來新型低耗能邏輯電路,極有可能取代目前矽晶做下世代主要核心元件。

臺灣科技部指出,國際半導體大廠如Intel、臺積電及三星等,最小元件技術約落在7~10奈米間,而這項研究成果為二硫化鉬及相關無機二維材料電子學研究及應用,將有助二硫化鉬等材料應用在2奈米半導體製程技術中。

(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相關焦點

  • 半導體材料新希望——單層二硫化鉬研究獲重大突破
    臺灣科技部3日宣布,臺灣、日本、沙烏地阿拉伯等跨國團隊,已研究出單層二硫化鉬P-N接面,可望取代矽晶片成為新世代半導體核心元件,廣泛應用在穿戴式裝置及手機中。這是全球第1個發表新世代半導體材料基礎研究成果,不但將刊登在最新一期國際期刊《SCIENCE》中,交大研究團隊透露,這項結果可望吸引臺積電更積極合作研究,以早日搶佔全球市場商機。
  • Nano Letters:高性能單層二硫化鉬短溝道場效應管
    儘管單層二硫化鉬(MoS2)已通過實驗和理論方法證明了在亞10 nm溝道長度量級上可以提供高開關比,想實現真正高性能的二硫化鉬短溝道場效應管還面臨很多挑戰。首先,本徵二硫化鉬與金屬接觸電阻很大,而現在並沒有可靠易操作的方法在納米尺度下對二維材料進行精準可控的摻雜。其次,二硫化鉬與矽不同,表面難以生長高質量超薄的金屬氧化物作為柵極電介質層。
  • 「鈷/二硫化鉬異質結構」新材料,有望成為半導體潛力新星
    國際研究團隊對「鈷 / 二硫化鉬異質結構」進行特徵研究分析,發現這項新材料組合可望帶領半導體突破物理極限,成為取代矽等傳統半導體材料的潛力新星。隨著半導體製程邁向 3 納米,如何跨越電晶體微縮的物理極限,成為半導體業積極發展的關鍵技術。
  • 【材料】層狀半導體的表面電子聚集與本質特性
    因此,科學家也將目光轉移到同樣具有二維層狀結構的過渡金屬硫屬化合物,其中又以二硫化鉬(molybdenum disulfide, MoS2)研究最為廣泛。單層二硫化鉬電晶體表現出極高的開關比(on/off ratio),與商業化的矽基(silicon-based)材料相比並不遜色,厚度卻不到矽薄膜的百分之一,因此二硫化鉬也被譽為可取代矽的下一代半導體材料。
  • 高性能單層二硫化鎢
    電學與計算機工程助教Davood Shahrjerdi和博士生Abdullah Alharbi 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發表的文章中消息闡述了這一用於合成大片高性能單層二硫化鎢的技術,二硫化鎢是具有廣泛的電子和光電應用前景的合成材料。
  • 物理所二維材料構築超短溝道電晶體研究獲進展
    物理所二維材料構築超短溝道電晶體研究獲進展 2018-02-09 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針對接觸電極材料,在前期工作基礎上,發展了基於晶界的刻蝕和展寬技術製備出石墨烯納米間隙電極,間隙尺寸在3納米以上可控。利用幹法轉移技術將作為溝道材料的單層二硫化鉬,與作為柵介質材料的少層氮化硼依次進行疊層,構造出具有一系列不同溝道長度的單層二硫化鉬場效應電晶體器件,最小溝道長度為~4納米。
  • 少層二硫化鉬製備新方法
    二維材料因其獨特的原子厚度2D層狀結構以及光電屬性而備受關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Cs),包括二硫化鉬(MoS2)、二硫化鎢(WS2)、二硒化鉬(MoSe2)、二硒化鎢(WSe2)等,因其具備最早發現的二維材料——石墨烯所不具備的可見光帶隙特性,對未來光電器件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 後矽時代,這種材料被看好
    使用2D半導體代替某些其他候選半導體的一個特殊優勢是可能構建p型(載帶正電荷)和n型(載帶電子)器件,這是CMOS邏輯的必要條件。CMOS電路是當今邏輯的基礎,因為理想情況下,它們僅在從一種狀態切換到另一種狀態時才消耗功率。
  • 科研進展 | 二維半導體材料製備工藝新突破,加速柔性電子器件應用
    在半導體器件不斷小型化以及柔性化的主流趨勢下,以二硫化鉬(MoS2)等過渡金屬硫屬化合物(TMDC)為代表的二維半導體材料顯示出獨特的優勢。國際半導體聯盟在2015年的技術路線圖(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 ITRS)中明確地指出它是下一代半導體器件的關鍵材料。
  • n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研究進展
    有機半導體是各類光電設備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材料。然而n型有機半導體(電子傳輸)的開發遠遠落後與p型(孔穴傳輸)有機半導體。
  • 二維半導體二硫化鎢納米材料光學特性的綜述與展望
    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材料也成為當今基礎科學與先進技術研究的熱點。然而,儘管電子在石墨烯中的遷移率非常高,但是零能量帶隙(半金屬)的特性導致石墨烯無法直接應用於基於半導體的電子與光電器件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如MoS2, WS2, MoSe2 和WSe2等與石墨相同,具有層內強共價鍵及層間弱範德瓦爾斯力結合在一起的結構,同時擁有近紅外和可見光區的本徵能量帶隙,尤為重要的是這些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在厚度減薄為單層時呈現出直接能量帶隙。這類具有一定帶隙的二維材料作為新型的二維層狀半導體材料吸引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實現新型二維電子尤其是光電器件最理想的材料體系。
  • TMDs最新Nature:二硫化鎢納米管中的增強型光伏效應
    傳統p-n結中的光伏效應通常涉及到從光誘導產生的電子-空穴對到其分離產生電流的過程。
  • 納米製造技術有望實現亞納米級突破
    本報訊  目前,以光刻、電子束刻蝕等能量束刻蝕技術為主的納米製造技術已經突破20納米節點,最前沿的技術正在漸漸向10納米解析度趨近,但要達到可控制造10納米特徵尺寸的結構尚面臨巨大挑戰且成本極高。  《自然通訊》日前發表了由中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結構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與東南大學、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共同完成的一項有關納米技術製造研究理論的成果。
  • 最新研究揭示二維材料的高度可調諧性!
    導讀最近,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Berkeley Lab)的科研團隊準確地測量出二維半導體材料二硫化鉬(MoS2)的帶隙,同時也揭示出一種強大的調諧機制,以及二維材料電子和光學特性之間的關係。
  • 物理所等轉角二硫化鉬石墨烯異質結的垂直電導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二維材料以其優異的電學、光學以及力學性質被廣泛關注和研究。得益於二維材料層狀結構及弱層間範德華相互作用,不同的二維材料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相互組合形成各種二維材料異質結。正如樂高積木有無窮種搭建方式,二維材料也可以組合出具有不同性能的二維材料異質結,這為器件應用和諸多基礎物理現象研究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材料體系。
  • 《Adv Mater》鐵電極化定義的p-n同質結
    近日,來子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一項共同研究表明,利用反方向極化的非揮發性鐵電場,證明了在雙極性碲化鉬(MoTe2)中有效的載流子調製可以在疇壁形成p-n同質結。相關論文以題為「MoTe2p–n Homojunctions Defined by FerroelectricPolarization」於2月27日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 上海有機所n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有機薄膜場效應電晶體(OTFT)因其在輕薄、可彎折、個性時尚的有機電子產品方面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成為有機電子學中的研究熱點。p型和n型有機半導體材料對於OTFT的發展同等重要,因為由p型和n型OTFT共同構築的有機互補電路具有功耗低、操作速度快、噪音容限大等優點,可廣泛用於各種有機數字電路,是實現有機電子器件應用的基礎。
  • 輝鉬有望代替矽成為新一代半導體材料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31日報導,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納米電子學與結構(LANES)實驗室稱,用一種名為輝鉬(MoS2)的單分子層材料製造半導體,或用來製造更小、能效更高的電子晶片,在下一代納米電子設備領域,將比傳統的矽材料或富勒烯更有優勢。研究論文發表在1月30日的《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
  • 加入一個碳原子,就可以轉變二維半導體材料!
    加入一個碳原子,就可以轉變二維半導體材料!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研究人員稱,一種將碳-氫分子引入半導體材料二硫化鎢的單個原子層技術,極大地改變了這種材料的電子特性。可以用這種材料為節能光電設備和電子電路製造新型元件。
  • ACS Nano | 單原子/單層二維材料:等離子體法製備二維模型電催化劑
    然而現有的製備單原子催化劑的方法所得到的單原子往往負載在塊體或多層結構的載體上,這使得它們的化學環境和結構非常複雜,不利於機理研究。近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劉碧錄、鄒小龍團隊和南方科技大學林君浩團隊合作開發出一種新型普適的製備單原子催化劑的方法——低溫等離子體處理法,解決了將單原子負載在各種單層二維材料上的挑戰。